炒股心理:怎么买卖股票?

邓高分享 时间:

卖赢持亏

投资者持有两种股票,一只账面赢利,另一只亏损,该投资者会卖出哪只股票?通常大部分投资者会选择持亏卖盈。这是投资者总是挣小钱赔大钱的原因。这种行为的心理原因是,投资者在面临既得利益时总是很保守。

怎样才能防止过早卖出一只好股票呢?首先是在股票上涨过程中不断加码,而不是反向操作,不断向下加码;其次,要设置止盈点,控制好决策成本。

多个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是指在进行决策的时候,每个人并不是权衡了全局而进行考虑的,而是在心里无意识地把一项决策分成几个部分来看,也就是说,分成了几个“心理账户”,对于每个“心理账户”人们会有不同的决策。

投资者通常会将投资组合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风险低的安全投资,另一部分是风险较高但可能使自己更富有的投资。但在决策时,投资者往往每次只考虑一个“心理账户”,把目前要决策的问题和其他的决策分离看待。

不管大盘如何变动,不管个别股票的涨跌,最好要从资产总量上来管理自己的资金,进而管理自己的盈亏。

●过度自信与事后聪明

投资者自认掌握了一定信息和一定专业知识,因而面对投资决策的时候,便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力。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在市场中会频繁交易,换手率很高,但并不能获得更高的收益。

所谓事后聪明是指人们往往倾向于利用事件发生之后的结果去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及过程。人们往往会忽视事后理解的天然优势,而进一步贬低事前决策的复杂性与难度。



●锚定心理

当达到6000点时,不少机构和专家会看到8000点甚至10000点;当股市在2300点时,很多机构和专家又会预测到1800点、1500点或更低。

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矛盾,往往是由于“锚定效应”的心理误区。人在做预测的时候,内心往往充满了对不确定性的恐惧和不安,而通过设想一个具体的数字可以明显降低这种不安,并且坚定自己的信念。

了解锚定效应,就要提醒自己下次做决定时要摆脱该效应造成的判断偏差。除此以外,必须有勇气怀疑自己的第一判断,接受新的信息去修正原有的判断。

从众心理

人们的投资行为往往会受到他人的影响,当大多数投资者都因陷入贪婪和疯狂而拼命追涨时,很少有投资者能冷静而理智地抵制购买的诱惑;而当大多数投资者都陷入恐惧之中时,也很少有投资者能抵制抛售的冲动。

明智的投资决策往往是“预料之外、情理之中”,大家都看中的热点板块的投资价值通常已经提前透支了,而聪明的投资者一般会不断观察与跟踪具有投资价值的股票,当它的股价下跌到合理区间内时(被大多数投资者忽视),就会果断吃进。



有时候,你会冲动地买进一只危险的股票。有时候,你的投资正在不停地贬值,可你就是没法卖出它。还有的时候,你明明知道自己该为退休做更充分的准备,但就是无法恪守自己的计划。

对绝大多数投资者而言,这些不理智、短视的决定往往都是下意识的行为:就像看到蟑螂马上用报纸去打一样。但是,新诞生的神经经济学(neuroeconomics)这个学科可以帮助投资者们学会如何抵制他们这种自我毁灭的倾向。

神经经济学显示,我们的头脑里有两种不同的系统,每种都竭力争取在作财务决定时候的控制权。我们可以称之为理性博士和感性先生之间的战争。理性部分位于额叶前部的大脑皮层,高度进化且富于理性。而感性部分位于大脑边缘,原始且是应激性的。根据乔治·梅森大学(George Mason University)经济学家凯文·麦克坎比(Kevin McCabe)的看法,感性先生经常过多地插手——“即使在不符合我们利益的情况下”。

实验揭示感性先生的力量可能是惊人的。例如,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曾经做个一个实验。实验中,学生们玩一个游戏,他们在游戏中赢钱或输钱取决于他们按下一个按钮的速度。而在游戏过程中,一台核磁共振仪器会扫描学生们的大脑。科学家们发现,赢钱的想法会使得学生大脑中的奖励体系进入高速运转状态。该体系主要分泌多巴胺,后者是可以让大脑产生愉悦感觉的化学物质——就是我们看到跑车或是性感图片大脑就会喷涌的那种化学物质。潜在的奖励越多,多巴胺就分泌得越多。而多巴胺越多,感性对你决定的控制就越多。

诱人但很危险

上述斯坦福实验室的负责人布赖恩·科诺森(Brian Knutson)指出,尽管该实验并不是专门为投资决策行为设计的,仍可能得出一些启示。科诺森说:“如果你只是想一个股票多么诱人或是估价上涨有多快,而不去将它和其他投资机会比较——换句话说,你仅凭兴奋感行事的话,你就很可能犯错误。”而且,当我们看到获大利的良机时,我们往往回忽视潜在的风险。科诺森指出,当只思考高回报的时候,掌握觉得的那部分大脑“只考虑你能够得到多少,而不考虑概率”。他说:“这就像在聚会上灌了一肚子啤酒后,一心只想着要追求最热门的女郎。”

在选择要获得长期还是短期利益的时候,理性和感性仍要搏斗一番。简而言之,感性系统是“冲动而短视的”,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员山姆·麦克卢尔(Sam McClure)如是说。他在普林斯顿的学生中做了一个实验,实验中学生们可以选择立刻还是六个星期后接受亚马逊网站的礼品券。对大脑的扫描显示立即奖励会引发感性反应,感性先生“要马上得到”,麦克卢尔说。

但如果在未来不同时段获得的奖励数量不同的话,理性博士会占上风。例如,在面临两周后获得5美元的礼品券还是六周后获得40美元的礼品券时,大多数参与者都选择了后者。哈佛大学经济学家大卫·莱布森(David Laibson)指出:“我们的感性大脑想让我们把信用卡刷爆、饭后吃甜点、抽烟。而我们的理性大脑指导我们应该为退休储蓄、跑步、戒烟。”


更多深度财经、国际局势资讯解读,可去关注微信公众号【邓高望远】,或者保存下方图片在微信打开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19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