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必学:如何成为赚钱的少数人和未来的庄股模式
主力的操盘手法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主力仅有高控盘、中控盘两种手法的话,那还是比较容易识别的。或许哪一天当散户都能够认清、甚至反控制主力的操作方式,主力的庄也就坐不下去了。所以,散户在变,主力也在变。这个市场就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游戏,而且充满了变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如何成为赚钱的少数人和未来的庄股模式相关信息,希望你喜欢。)
那么主力该怎么办呢?甚至有人问:我们不坐庄,我们投资行不行?理论上可以,但现实中却不可以。大资金的投资,一定得投资绩优股,或者有潜力的新兴产业的个股,而投资就意味着拿到企业的经营权。这就又出了一个问题:主力很难拿到优秀企业的经营权。因为一般来说,好的上市公司不会出售自己的经营权,因为他经营得好,他有利润,有增长,有前景,那人家公司的董事会为什么要把自己卖了?而要卖出自己经营权的几乎都是一般的、甚至是不好的公司,所以主力能拿到的还是垃圾股。而这些垃圾股的实质性的基本面改造是非常之困难的。有些ST、PT股票,厂区内连台可以转的机器都没有,只剩下一个壳,即使拿还有一些潜力的资产注入,也未必能有有效的改观。仅从这几年并购的最终结果来看,尚难见到非常好的成功案例。于是主力被逼无奈,只好回到庄家的老路上去。不坐庄主力很难活下去——对于中国股市来说,这真是一个悲哀。就是说,无论如何监管,主力的庄还是要坐的。
因而我们要为主力再多想几招。将来主力的操盘方式产生变化的时候,我们也就有了心理准备。
我们已经确认,过低控盘量的庄股是没多大出息的。实际上1995年以前的主力,由于其资金有限而采用低控盘的方式,因而创造了诸如洗盘、整理、震仓等五花八门的操盘手法,其实是不得已而为之。主力早年玩的那么花哨,并不是因为他有情致,而是因为他没实力。
中控盘庄股也日见其少,但以后还会遇到一些。因为对于拆借资金来说,选择中控盘还是一条最佳的路径。原因是主力拥有这些资金是有一个期限的,既然高控盘庄股出货困难,而主力炒股的钱又是借的,考虑到做高控盘庄股可能会到时候还不上贷款,那么做中控盘庄股则是拆借资金唯一可行的。
而高控盘庄股的高控盘锁仓、巨幅上涨的股票恐怕将来也不会再见到了。即使是涨10倍,也可能要匀3、5年去涨,否则,中科创业庄家的前车之鉴,就会成为敢于效尤者的后车之覆。这一点,每个人都是很清楚的。
但高控盘庄股是庄家最爱,将来还会粉墨登场,只不过他很可能会改变行为特点,不一定把股价拼命往高了做。或许我们将来可以看到这样一种坐庄方式:叫高控盘巨幅震荡。在一个50%至100%的空间震荡,一只股票涨上来又跌下去,涨上来再跌下去,主力实现控盘之后,选择一个高点进行不完全出货,出掉一部分货后把股价做下来,然后再把他出的货补回来。这样反复在一个价格空间内耕耘,两三次之后,当这个价格空间不容易操作时,再寻求向上或向下的突破。待到地盘都是自己的了,然后再很合时宜的去种“庄稼”。当然这只是假想而已。
高控盘的确是一种诱惑。它的优点是主力的拉抬成本非常之小,即使遇到股灾,主力也可以左右逢源:如果选择护盘,他将要付出的代价不会很高;当然也可以选择不护盘,因为绝大多数的筹码都在主力手中,即使下跌幅度很大,一旦大盘转暖,把股价重新拉回到高位也并不费事。就像烟台万华(600309),这只股票主力吸筹之后,总共只被拉高了十个涨停板,这只股票主力的控盘量高达流通盘的85%。若是在往年,这么高的主力持仓,股价至少可以上涨三倍,而这只股票自高位下跌之前,主力并没有全仓出局,他只是在高位出掉了部分筹码,当然他是盈利的。
图6-4:烟台万华的主力似乎在做高控盘下的高抛低吸
因而,即使将来找到低位高控盘庄股,也不再要指望这类庄股可以上涨十倍。同时,一旦发现主力的持仓量由高控盘转为中控盘,就有理由认为这只股票并不安全。股市就是一个捉迷藏的游戏,在这场游戏中,主力、散户、管理层都是身不由己的参与者,最终看谁捉得到谁。
亏钱是天注定,如何成为赚钱的少数人?
最近看了一本书《错误的行为》,勾起了我的一些联想。
——止盈不止损是新股民很明显的一个特点,而大部分股民入市第一轮牛熊,都是以小亏补仓,爆亏装死为结局的。
——很多人以为亏钱的那些人是水平差导致的,对应赚钱了水平就高,其实不是
——交易冲动产生的交易成本是导致新晋普通投资者收益不理想的两大原因之一(另外一个原因是跟风的本能)
正文
一
还记得以前在证券公司工作时候,每到年末都会给当年贡献佣金最多的客户送些礼品,顺带联络感情。
这类客户是证券公司最喜欢的客户,是“财神老爷”,他们一般有很高的交易频率,他们不一定有很多钱,不过由于喜欢短线交易,日内波段,贡献的佣金相当可观。
但是,如果把这类客户看成一个整体,他们的收(kui)益(sun)很稳定(一般)。
资产最容易在短时间内暴增(暴减)的客户,是那种杠杆单股一把梭且不怎么动弹扛得住的客户,只要一年里吃到一两个牛股,很容易资产翻倍,甚至翻几倍。盈亏同源,一但吃到熊股,自然也很容易倾家荡产,退出市场(这种真人真事我看得太多了,很多人以为亏钱的那些人是水平差导致的,对应赚钱了水平就高,其实不是,这种模式下,赚钱和亏钱都是大比例的运气在起作用,很难分清谁是真高手,谁是真菜鸟,菜鸟经常能赚大钱,老手也容易滑铁卢)。
券商内心不喜欢这样的赌徒型客户,因为交易少,佣金少,而且资产极不稳定,可能今天是你的客户,不知道哪天就亏光离场了。如果运气好发达了,也只是另一个大号的赌徒,留不住。
再看高频的客户,很多高频交易为了日内T+0,常年要保持相当比例的仓位,大部分情况下是满仓,但因为单个持股周期特别短,他们不太容易死扛在一个大熊股上,反之也不太容易拿住那些中长期内上涨100%,200%,500%的所谓牛股。这就导致这类客户不会亏到死,也不容易赚到爆,他们中典型的形象就是,会在数年里持续地亏钱,而且这个钱往往不是输给市场(输给其他玩家),是以佣金和税费的形式贡献给券商和国家。
比如,以前有这么一位大爷,每年年末都能在礼品名单上看到。这位大爷每年税费合计有8万左右,资产有40~60万左右,资产的波动很稳定。(20%税费意味着这位大爷每年200多个交易日里有100多天是有交易的,平均两天买卖一次)
我有一次仔细分析过,这位大爷短线交易的正确率很高,水平相当高,甚至高过网上大部分吹比大神,因为2011年到2013年那几年股市行情并不好,股指一直在下跌,但这位大爷的资产很稳定,前年50万左右,去年还是这些,今年还是这些。也就是说,这位大爷在指数每年下跌百分之十几的年份里,相对收益远超市场平均,如果把他交的印花税和佣金再算上,他做小波段的能力单年领先市场近30个百分点。只不过相对收益中70%贡献给了国家和券商,另外30%以大盘下跌他不亏钱的形式体现。
这位大爷已算是资历老、见识广、水平高、玩得溜的一小拨了。更典型的是玩得不那么溜,每年和指数涨跌表现差不多,但额外承担了高额税费,导致持续亏钱的一类人。当交易频率高到一定程度,运气的中性就会体现得很明显,主要体现在,想让这类人在一两年内亏光所有本金,也是极其困难的一件事,所以券商爱死这帮人了。
另外有意思的一点是,券商自然特别喜欢这种高频,短线,日内T的客户。而大部分客户其实自己也是发自内心和本能地很喜欢这种交易模式。以前要承担公司相当部分的投资者教育工作,一般所在大区内都是我和另外一个同事两人同时负责,由于我的知识体系很多与券商的利益相冲突,所以我主要负责像分级基金、逆回购、可转债,公司债,融资融券,打新新政策这种偏业务型的内容,特别是新业务刚推出时的科普工作(这些知识背后反倒是孕育着当时非常赚钱的机会)。而我的另外一位同事多负责大盘分析,技术指导,尤其擅长各种技术指标,教客户如何波段,如何高抛低吸。情景自然是很容易想象的,我同事口才好,技术理论扎实,现场表现又佳,每次活动都会吸引相当数量的粉丝,总有粉丝为他神乎其神的技术,无懈可击的分析逻辑所折服,而且至今他在一个小圈子里依然有挺大影响力,有着不少粉丝。再看互联网,股吧已是生态极其特别的一块地方了(理性得多)。
但光环的背后一般是怎么样的呢?7年前我认识这位同事的时候他已经在说着,做着这些理论和技术,自己也有着二三十万用来各种波段、秀操作、神预测。而数年后我从零开始逐步积累到数倍于他的积蓄,离开公司时,他依然是那些钱,依然是那个生活状态。众人眼中所谓的带头专家如此,其信徒们的财富轨迹自然也能够想象。我相信我的前同事和客户大爷的经历也是相当部分同类型的股民的经历——数年光阴白忙一场。一方面券商极其喜欢高频,短线,日内波段的客户,另一方面大部分新股民也特别容易迷恋上这些表面的方法,所以两方特别容易一拍即合,你情我愿,你浓我浓。这导致上到研究所的明星研究员(主要工作是到处演讲拉人气),以及金融机构每日推送的各种报告,下到基层的服务人员和营销人员,都慢慢会逆淘汰,剩下这些比较注重短期视野的人。这样的人能够培育出从券商角度来说的“优质客户”,以相对优厚的薪酬和竞争力在券商系统里存活着,同时大部分客户也喜欢这样的券商服务人员(而我这种自然属于长期看一定会被券商系统淘汰的人)。
更多深度财经、国际局势资讯解读,可去关注微信公众号【邓高望远】(关注公众号,在后台回复相应关键词,可领取机构付费投资报告、私募个股调研报告和行业报告),或者保存下方图片在微信打开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