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银行风控管理怎么样
外资银行有的是由一个国家的银行创办的,也有的是几个国家的银行共同投资创办的。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外资银行风控管理怎么样,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外资银行风控管理怎么样
随着资产、业务、网点规模的不断扩大,为有效解决业务发展与管理能力不匹配问题,外资银行开始将部分授信审批、风险管理职能开始由境外移至境内,一些经验丰富的资深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从境外被派遣到境内工作。特别是改制法人逐步建立健全包括董事会及下设的相关专业委员会和高级管理层的公司治理架构,在战略决策、预算管理、风险管控等方面相对独立于境外母行。
中信嘉华银行在改制后董事会下设了由母行董事组成的信贷风险管理委员会,并从母行派遣资深的风险管控人员加强子行的风险管理工作;出于集中风险管理需要而将境内分行改制为外资法人银行,如三菱东京日联银行、瑞穗实业银行通过改制也大大加强了在华机构的管理;摩根大通在改制后派遣亚太区的首席行政官和首席运营官分别担任子行董事会的非执行董事和监事,提升了决策效能,并在子行设立了2名风险控制经理,负责子行在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外包服务管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业务灾备应急计划管理等方面的风险管理工作;东亚银行改制后成立单独的中国战略部,制定该行中国的发展战略,并提交本地董事会讨论通过,而母行战略部不再制定中国发展战略。
外资行中国自贸区美元行试点:规模紧随央行政策
“这只是总体方案,落地要看实施细则出台。” 在上海自贸区金改新40条发布后,花旗中国上海分行副行长兼自贸区支行行长张晓萌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称,自贸区银行业务跟着政策走,央行出什么政策,业务便大概做到什么规模。
作为首批获准进驻上海自贸区的外资银行之一,花旗中国上海自贸区支行正借助其“美元行”优势,开展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经常项下人民币跨境集中收付和轧差净额结算业务、境外融资等业务。
张晓萌表示,花旗自贸区支行是一个试点,希望业务试点成熟后,再复制到花旗中国,也可以在区内尝试海外的产品,这取决于政策。
主打跨境集中结算业务
去年3月,花旗中国上海自贸区支行开业,初期侧重服务区内跨境金融需求的企业客户。
“目前基本上是对公业务,个人业务还不多。跨境集中结算是花旗自贸区支行的一项主打业务。”张晓萌介绍,在对公业务方面,则针对大型中、外资企业,也有中小型企业,以出口型企业为主。
经常项下人民币跨境集中收付和轧差净额结算业务既是跨境结算较为复杂的一种形式,也是花旗自贸区支行的特色业务,曾入选上海金融办第二批自贸区金融创新案例。
此业务的具体运作模式是,通过在自贸区内的主办企业,将其集团内各成员企业的人民币和外币经常项下的跨境结算集中起来,通过集中收付和轧差的方式,与其境外的财资中心或净额结算中心直接结算,从而提高集团内资金利用效率,降低跨境收付成本,节约集团内融资和汇兑成本。此种运行模式,以银行的本意出发,是为企业提供便捷有效的跨境收付渠道。
张晓萌称,不少跨国企业会选择在自贸区成立结算中心,由这个结算中心代替集团其他公司进行跨境集中收付处理,从而降低成本并提高风险管控能力。而银行则利用内部系统帮助企业计算归整交易、统计结算结售汇,同时统一付出。
比如,目前企业的通常做法是各个成员公司当地各自购汇付款和结汇收款。如果通过结算中心统一集中对外支付,那么各成员公司则不需要保留外汇账户,所有的外汇购售都可以在结算中心处理,从而大大降低企业外汇风险敞口管理的成本。
此外,张晓萌还介绍,也有贷款业务,不过中资银行的贷款业务规模相对较大。
境外融资利率优势减弱
今年2月,上海自贸区金改3.0版启动,全面放开本、外币境外融资。也就是说,区内企业和各类金融机构可以自主从境外融入资金。
不过,区内中资企业从境外融资较难,因此银行通常的做法是,先从境外融资,然后贷款给这些企业。
据张晓萌透露,此前境外融资可以节省大约50%成本,由于人民币国际化的不断推进和资本项目的逐渐放开等,离、在岸人民币的价格差别整体趋势上在逐步缩小,因此境外融资成本优势也不如之前明显。不过,离、在岸美元仍有一定的利差。
金改3.0版提出全面放开本、外币境外融资,不过相对来说,外币的使用范围以及条件没有人民币那么灵活。
“花旗是美元行,海外美元很充足,在美元的跨境借款方面,如果能进一步放开,这也是我们的强项。”张晓萌坦言,比如,现在许多区内企业希望能够通过FT借外币贷款来换成人民币境内使用,也很期待该政策的进一步开放。
不过,“金改新40条”第一条便提到:抓紧启动自由贸易账户本外币一体化各项业务,进一步拓展自由贸易账户功能。
对此,张晓萌表示:“期待FT账户政策,包括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QDII2,FT账户实现本外币一体化、熊猫债等。”
此外,她还透露,也会考虑发行跨境同业存单,至于是否发行,取决于发行利率和客户需求。就在上月,首批8家中资银行正式发行第一期自贸区跨境同业存单。
关于自贸区金融业务,她总结,对于区内企业来说,可以降低成本和控制风险;而对于银行而言,既可以尝试新业务,比如跨境同业存单,还可以加强与海外银行的交流,可以形成多赢的局面。
外资银行卡开放政策渐明朗
监管层此前宣布放开清算市场的消息一度令VISA、万事达等外资银行卡组织欢欣鼓舞,同样令这些卡组织犯愁的是,由于央行并没有下发正式文件,外资银行卡组织申请牌照并不十分顺利,各种限制外资银行卡组织申请牌照的消息不绝而耳。昨日,央行副行长范一飞在支付清算协会年度论坛上回应称,“我国对外资开放境外清算机构,不存在所谓外资和内资合作才能设立银行卡清算机构,或者单对外资机构进行数量限制”。这也表明外资银行卡组织开放政策开始逐渐明朗。
范一飞的上述讲话主要是针对中国将对支付清算牌照数量设限传闻进行的回应。近日有传闻称,外资银行卡组织若想申请国内的清算牌照,必须通过在中国组建的财团,或者与本地公司或政府合作经营,而且外资银行卡组织发放的牌照数量可能会有限制。
“一方面,积极促进跨境支付业务发展,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另一方面,鼓励外资银行、国际银行卡组织等积极参与国内支付模式的建设。” 范一飞说道。
据了解,为了促进我国银行卡清算市场发展,国务院曾在4月下发了《关于实施银行卡清算机构准入管理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该《决定》自6月1日开始实施。在业界看来,这也将打破银联一家独大12年的格局。特别是对于外资银行卡组织而言,这也意味着苦等近30年终于等来了中国政府敞开支付清算大门。
此前,外资银行卡组织发行的双币卡在国内的清算需要转接中国银联系统,而获得银行卡清算牌照后,外资银行卡组织完全可以通过自有网络进行清算。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VISA、万事达等国际卡组织都在积极准备,但目前并没有突破性进展。
不过,申请银行卡清算牌照也有较高的门槛。根据《决定》要求,申请清算资格的机构要有不低于10亿元的注册资本,五年以上银行、支付以及清算机构经验等。按此要求,不少银行、支付机构以及外资银行卡组织都有申请清算牌照资格。对于外资机构而言,由于央行要求在中国境内要有能够独立完成银行卡清算业务的基础设施和异地灾备系统,因此门槛相对更高。“这对于国内银行以及国内第三方支付企业都不是问题,但对于外资银行卡组织确是个难题。”一位支付人士分析道。
一位接近外资银行卡组织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对于国际性银行卡组织而言,目前还没在本地市场新建清算中心的先例,我们需要从零做起,这个筹备时间可能需要两年”。
万事达首席执行官彭安杰曾在二季度投资者会议中称,万事达十分希望抓住中国市场机遇,可能2016年底之前完成技术准备工作。在分析人士看来,外资机构要想获得中国清算牌照至少也在2017年以后。
令这些外资机构同样发愁的是,尽管《决定》已经实施了近半年,但他们目前仍不知道具体应该怎么申请国内清算牌照,这也是近半年清算牌照并无实质进展的一个主要原因。
上述接近外资银行卡组织人士表示,虽然国务院在6月开始下发《决定》开放国内清算市场,但具体怎么申请、去哪里申请,都没有明确说明,他们一直在等待监管细则的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