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央行宣布加息,效用几何?
衰退与滞涨并存
英国国家经济和社会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Economic and Social Research)近期的一项评估显示,今年平均可支配收入将史无前例地下降2.5%,到2026年仍将比新冠大流行之前的水平低7%。并警告,经济衰退将从本季度开始,并持续到2023年初。
NIESR宏观经济部副主任Stephen Millard表示,“英国经济正进入一个滞胀期,高通胀和衰退同时打击经济。”
曾担任英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的丹尼·布兰奇弗劳尔(Danny Blanchflower)也在7月底的一次采访中表示,英国可能会跟随其他主要经济体陷入衰退,英国央行应该推迟进一步加息。
“2008年,人们否认经济衰退即将来临,并称担心的只是通货膨胀”,布兰奇弗劳尔认为,现在的情况与当年极其类似,“我们可能一起陷入衰退”。
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通胀率数据,英国6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达到9.4%,零售价格指数(RPI)飙升至11.8%,均创40年新高。
通胀数据发表后,英国工业联合会副首席经济学家安娜·利奇(Anna Leach)表示,“通货膨胀率可能会在今年剩余时间内继续保持高位,严重蚕食已经紧张的家庭收入。”
Stephen Millard认为,“现在要看货币政策委员会如何确保明年的通货膨胀率确实下降,以及新首相如何支持那些受经济衰退和生活成本挤压影响最大的家庭。”
明确加息50个基点
显然,布兰奇弗劳尔对推迟进一步加息的呼吁没有得到响应。
当地时间8月4日,英国央行公布利率决议和会议纪要,宣布加息50个基点。自去年12月以来,这已经是英国央行第六次上调基准利率,此轮加息前利率已达1.25%。
英国央行行长安德鲁·贝利(Andrew Bailey)在之后的货币政策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近期通胀压力显著增强,预计今年晚些时候将进入衰退。同时强调,今天加息50个基点并不意味着,每次会议都将加息50个基点。
这一加息幅度并未出乎人的意料。贝利在7月19日曾表态,因为央行力求将通胀率恢复到2%,所以不排除8月份加息50个基点的可能性。投资者和分析师也几乎一致认为,英国央行将加息50个基点。
此次加息举措使英国央行的货币紧缩轨迹趋近于美联储和欧央行,两者上个月分别加息了75个基点和50个基点。
此前,分析师纷纷预计,收紧的货币政策将导致英镑下跌。消息公布后,英镑兑美元日内跌超0.50%,现报1.2082。此外,英国国债涨幅扩大,两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跌10个基点至1.75%。
英国央行预计,英国消费者价格指数将超过普遍预期的11%,达到13%的峰值。另外,从2022年第四季度开始,将出现5个季度的GDP负增长,这将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衰退。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7月也警告称,英国2023年将成为G7经济体中增长最慢的国家。
新首相面临难题
这给英国继任首相出了道难题。
目前的两位首相候选人利兹·特拉斯和里希·苏纳克均提出了相关重振经济政策,以应对账单和能源价格飙升,吸引保守党议员支持。
特拉斯承诺,将寻求改变英国央行的授权。她在周三(8月3日)的一场保守党内部会议中表示,“应对通货膨胀的最佳方式是货币政策,我将改变英国央行的授权,以确保未来它在控制通货膨胀方面与世界上一些最有效的央行相匹配。”
同时,特拉斯承诺扭转苏纳克在担任财相时推出的国民保险(NI)上涨计划;引入价值300亿英镑的减税计划;不提高公司税,举债更多,引入紧急预算。
苏纳克则称,在国家降低通胀之前匆忙通过“过早减税”将使问题恶化并推高利率。
“我将把控制通货膨胀作为首要经济任务,提供一个可持续的、长期的税收计划,这意味着人们可以将省下来的钱存入银行。”苏纳克周三在会前表示。
最近的民意调查显示,特拉斯在领导层竞选中牢牢领先,拥有69%的支持率,而前财政大臣理苏纳克的支持率为31%。
8月5日,发给保守党党员的选票将寄出,最终的结果还要等到9月5日才能揭晓。这也使任何对经济前景的分析都充满了不确定性。
同时,NIESR的评估预计,到2024年,靠工资生活的家庭数量将增加近一倍,达到700万,其中包括530万根本没有存款的家庭。随着飙升的能源账单蚕食收入,他们将被迫陷入债务泥潭。
英国能源监管机构Ofgem从4月起将能源价格上限提高了54%至1971英镑,以适应全球成本的飙升。预计10月会有更大程度的上涨,家庭年度能源账单将超过3600英镑。在央行公布最新利率前夕,Ofgem还宣布,能源价格上限将每3个月更改一次,此前为每六个月更改一次。
但价格上涨已经不止出现在能源行业。
在截至2022年6月的一年中,英国餐饮和住宿价格增长了8.6%,高于5月份的7.6%。食品和非酒精饮料价格比一年前飙升9.8%,为2009年3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原材料成本全年飙升24%,是自1985年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