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碳负极产业化元年,利好哪些个股?

邓高分享 时间:

摘要

硅碳负极性能优异,产业化脚步开始临近。硅碳负极具有能量密度高,放电平台合适等优点,是较具潜力的下一代负极材料之一。过去几年受制于产品售价较高及配套产业链不成熟等原因,硅碳负极产业化进展不及预期。但2021年以来,特斯拉,宁德时代等企业相继开始量产使用硅碳负极的动力电池产品,部分负极企业也开始投资建设硅碳负极产线,我们判断2022年有望成为硅碳负极产业化元年。

动力及消费电池催化,硅碳负极需求量有望高增。我们预计2025年全球硅碳负极需求量有望达到20万吨,较2020年约万吨的需求将有明显提升。我们认为硅碳负极需求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在于硅碳负极在消费/动力电池中渗透率的提升。考虑到消费用硅碳负极技术较成熟,我们预计2025年渗透率有望达50%,对应约7万吨硅碳负极需求;而对于动力用硅碳负极,受益于产业链配套逐步完善,我们预计2025年硅碳负极在圆柱动力电池/方形动力电池中渗透率有望达到35%/20%,对应约13万吨硅碳负极需求。

硅碳负极需求增长,配套材料有望同步受益。随着硅碳负极需求量增长,我们认为与之配套使用的纳米硅粉,补锂剂,硅碳负极粘结剂,碳纳米管导电剂,新型电解液添加剂等产品需求同样将得到显著催化。我们判断到2025年,硅碳负极需求增长有望带动纳米硅粉/补锂剂/碳纳米管导电剂需求达到2万/2万/32万吨。

风险

硅碳负极产能投放不及预期,技术路线变革风险,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及预期。

正文

硅基负极:高比容量的下一代负极材料

锂电负极主要分为三类,石墨类负极最为常用:锂电池负极材料主要包括1)碳材料,主要包括天然石墨,人造石墨及无定形碳等。2)含碳化合物,主要包括B-C-N系化合物及C-Si-O系化合物(即硅基材料)3)非碳材料,主要包括金属氧化物,锂-过渡金属氧化物如钛酸锂、锂合金等。由于具有成本及循环稳定性等多种优势,石墨类负极是目前最为常用的锂电池负极材料,据高工锂电统计,2020年中国锂电负极出货量达37万吨,其中天然石墨及人造石墨出货量合计达35.9万吨,占比超过97%。

图表1:锂电池负极出货量

石墨类负极性能提升空间已较为有限:负极作为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用高容量的负极材料可以有效提升全电池能量密度。经过数十年发展,目前最常用的石墨材料实际比容量已经可以达到360-365 mAh/g,十分接近理论比容量(372mAh/g),继续改善石墨负极性能对锂离子电池性能提升十分有限。

硅基负极是较具应用前景的下一代锂电负极材料:硅基负极具有能量密度高,原料分部广泛,放电平台合适等优点,被认为是较具前途的下一代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其中硅基负极主要包括两类,1)单质硅负极,其理论比容量高达4,200 mAh/g,超过石墨负极的10倍。2)氧化亚硅负极,其理论比容量达2,600mAh/g,同样远高于石墨负极。

图表2:主流锂电池负极性能对比

硅基材料在实际应用中存一定问题:虽然单质硅材料拥有较高的比容量,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1)循环稳定性弱:硅充放电过程中体积膨胀收缩变化达320%(石墨仅12%),会产生较大的机械应力,多次循环后硅颗粒会发生断裂和粉化,造成负极失效;2)导电性不佳:硅与导电剂及负极粘结剂的接触较差,导致电极整体导电性不佳;3)首次循环库伦效率低:锂离子电池充电过程中,有机电解液会在负极表面分解,形成SEI(固体电解质相界面)膜,不可逆的消耗锂离子电池中来自正极的锂离子,降低了锂离子电池容量和能量密度,硅材料的首次充电不可逆循环损耗最高达到30%(石墨为5-10%)。

图表3:硅负极失效机理

资料来源:美国化学会,中金公司研究部

硅基负极改性技术多元,部分技术已开始产业化

硅基负极改性方法多元,部分技术已开始产业化。为解决硅基负极所面临的膨胀及失效等问题,科研人员开发了多种硅基负极改性方式,主要包括1)硅氧化,2)纳米化,3)复合化,4)多孔化,5)合金化,6)预锂化。其中复合化,硅氧负极,纳米化技术的产业化技术较为成熟,预锂化也初步开始了产业化,这些改性方法也可同时使用以提升硅基负极的整体性能。

硅氧化(氧化亚硅)

相较于单质硅颗粒,氧化亚硅(SiOx)在锂嵌入过程中发生的体积膨胀较小,因此相对纯硅负极,其循环稳定性有较为明显改善,但是氧化亚硅负极在充放电过程中会生产Li2O等非活性物质,导致SiOx材料首次效率较低(约70%)。

氧化亚硅负极产业化进展较快:由于循环稳定性较好,加之容量也明显由于传统石墨负极,目前各大负极材料厂商对氧化亚硅负极均有所布局。信越化学(日本),大洲(韩国),杉杉股份(中国)及贝特瑞(中国)等企业目前均有可以量产出货的硅氧负极产品,在电动工具等领域已经得到了部分应用。

纳米化

通过降低硅基材料粒径至纳米级别,也可以改善硅基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发生的体积变化。纳米级硅材料拥有较小的颗粒尺寸和更多的空隙,更容易缓冲硅在脱嵌锂离子过程中产生的应力和形变。此外,纳米颗粒可以缩短锂离子扩散距离,增长硅材料储锂能力,常见的硅纳米结构主要包括0D,1D和2D材料。

1D硅纳米线负极产业化相对迅速:目前1D硅纳米线负极的产业化进展较为迅速,以斯坦福大学崔屹教授课题组技术为基础的美国安普瑞斯(Amprius)公司通过CVD(化学气相沉积)方式制备的含硅量100%的硅纳米线负极材料,已经在部分消费类电池产品得到应用。这种硅纳米线负极结构解决了硅负极膨胀及失效等问题,也有效降低了负极的厚度,提升了系统整体能量密度。虽然硅纳米线负极具有诸多优势,但生产成本较高,材料均一性不好等缺陷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

硅碳负极概念股,供大家参考。

(1)、璞泰来:2021年第三季度,璞泰来营收同比增长62.59%至23.72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108.61%至4.56亿元。

公司的人造石墨以及硅碳材料以及隔膜业务绑定宁德时代,已经对其进行使用授权和专利合作,并与中科院合作研发高性能纳米硅碳材料。预计2021年产硅碳负极产量将达到1000吨。

(2)、硅宝科技:硅宝科技2021年第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68.93%至6.74亿元,毛利润为1.220亿,毛利率18.65%。

公司在互动平台上表示,在2019年已经完成年产50吨硅碳负极材料生产线中试。。

(3)、杉杉股份:2021年第三季度,杉杉股份营收同比增长145.05%至57.65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1034.67%至20.14亿元,毛利润为15.27亿,毛利率26.74%。

公司自2009年起开始研发硅碳负极材料技术,目前包括硅碳负极材料在内的锂电池负极材料产能共有6万吨,后期10万吨在建产能有望年内完成。

更多深度财经、国际局势资讯解读,可去关注微信公众号【邓高望远】(关注公众号,在后台回复相应关键词,可领取机构付费投资报告、私募个股调研报告和行业报告),或者保存下方图片在微信打开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19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