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中要用概率提高投资赢面和波浪理论自然法则宇宙的奥秘
股市中要用概率提高投资赢面
对概率能正确把握,在很多领域可能都会受益匪浅———尤其是在从事获利的投资活动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股市中要用概率提高投资赢面和波浪理论自然法则宇宙的奥秘相关信息,希望你喜欢。)古代意大利数学家卡当爱赌博,他从两个骰子朝上面的36种可能中,发现点数之和为7的概率大。到17世纪中叶,概率论已由法国数学家帕斯卡在解决因预测胜负而合理分配赌资的难题时推到了世人面前。如今,概率的理论尚未引起普通投资者的高度关注。
其实,像期货、股市、外汇之类投资,玩的也就是一个概率!单次的输赢不足以悲喜,除非终止了投资过程,则输赢难以定论。简单地说,投资股票,赢率超过50%,就是赢家了。如果赢率为100%,那么即使每次盈利的幅度不大,叠加起来,总的盈利率也相当可观。但如多次操作而无一败者,乃是有幸运之光笼罩的,一般而言,这种概率只能理论为之。而如果赢率较低,即进入赔赔赚赚的状态,那么经过输赢对冲,最终总的盈利可能并不多。所以得其理者,都极力避开赔的可能。
沃伦•巴菲特就给自己定下铁律:“第一,永远不要赔钱;第二,永远记住第一条。”要做到这一点,在投资之前,应最低有50%的胜算方可下手。吃不准的,宁可放弃或长久等待,轻易不能投入,不可随意地先做后算。
有些投资者好像掌握了以前热过的什么秘“规”,不问皂白青红,股涨了几个板,还认为有比自己更傻的人接自己的棒,勇猛追入,如此操作,十有八套———至少短线如此,而且其套幅一般还不小,只要是挥泪斩之,几个回合,钱袋差不多就干瘪了。所以啊,一次暴利的思想难以得到暴富的结果,机会既然错过,就去捕捉另一个机会,心急吃不得热豆腐,耐心等待才是投资“美德”,不能见大利而忘风险,需知每次得小利,亦如跬步至千里也!
投资市场是一种相对特殊的战场,多、空两军不讲原则地战斗,随时有倒戈者加入对方的阵营,使得价格的运行趋向在理性和非理性的各种力量相互较量的此消彼长中不断地动态变化着,常常使人摸不着门。指数的设定给投资者判断市场的整体趋向提供了一种参照。但常有的情况是:大盘是一回事,个股又是另一回事。
在同一周期,个股的走势千差万别。前几年A股走势中,大盘下跌,但仍有上百只股票呼哧呼哧地喷着牛气。于是,有人又大旗一挥,嚷道:抛开大盘做个股。许多响应者,将大盘撇在一边,轰轰烈烈做起个股来,但其中大部分人在赔得一塌糊涂之后灰溜溜地退了出来。这就是概率在无形中起着作用!指数是全部个股运行的总体状况的综合提示,它成为倾巢时,确实难剩太多的完卵。
总体来说,市场给投资者框定了一个范围,在范围之内,指数应是大资金规模化操作的一个前提。一般不可用胳膊去扭大腿,除非自己是最横的机构,或是与最横的机构穿同一条裤子———但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这种概率又有几何!
我不想只重复前辈、大师的著作。否则,倒不如建议读者去详细阅读由A·J·FROST和R·R·PRECHTER·JR合著的《艾略特波浪理论》(这是波浪理论的入门必读书目,当然需要仔细阅读)。我怀疑,艾略特及其继承者恐怕未必百分之一百“知道”为什么波浪理论是“自然律”的最近似表达之理论。我想,“新解”就是要向世人阐明波浪理论的真谛。还在孩童时代,我就很想知道我们的“世界”是如何(HOW)、为何(WHY)、何时(WHEN)肇始的?它有多大?形状如何?又由何物构成?从伽利略到哥白尼,从牛顿到爱因斯坦,前辈大师所作的努力都值得我们敬佩。20世纪30、40年代,“大爆炸”理论出现。比利时的乔治·勒梅特在此事的起步阶段起了带头作用,他的“原始原子”理论乃是“大爆炸”理论的鼻祖。40年代后期,俄国人乔治·盖莫夫与他的学生拉尔夫·阿尔弗和费伯特赫尔曼又迈出了最重要的几步。1948年,阿尔弗和赫尔曼预言,从大爆炸散落的残余辐射由于宇宙膨胀而冷却,如今它所具有的温度约为5K(即-268℃)。
1957年,前苏联物理学家诗茂诺夫(SHMAONOV)建造了一具天线,探测到了某种在天空中不同方向上均匀的信号,与之相当的辐射所具有的温度在1-7K之间。这些预言与发现使人们开始认真研究大爆炸模型。人们对宇宙微波作了更多的观测。1980年,美国粒子物理学家阿伦·古斯提出“暴胀宇宙”的概念。他认为我们这个可见的宇宙在极早期阶段经历了一个短期的加速膨胀阶段。所需的时间简直是短极了。从宇宙“诞生”后的10(-35)秒加速到10(-33)秒。这种理论的好处是完全解决了现在我们为什么观察不到磁单极的问题,磁单极问题乃是极早期宇宙中视界尺度过小造成。大统一时期(电磁力、引力、核力和放射能力统一)的视界尺度膨胀到今天也只能是100公里左右的区域,与现实相差太大,但是只要加入暴胀的概念,这些问题就可以解决。经过暴胀之后,宇宙的膨胀速度渐渐变慢。奇怪吗?这和波浪理论中关于推动浪的描述十分相似!暴胀阶段是第3浪,此后的超长期膨胀是延伸的第5浪(指在“指数图”上)。更进一步,1983年前苏联物理学家安德列·林德提出随机暴胀宇宙的想法。极早期宇宙中不同的子宇宙经历不同程度的暴胀。只有暴胀得足以产生尺度至少达90亿光年的子宇宙,存在的时间才会长得足以产生稳定的恒星、碳和有生命的观测者。不过,既然有暴胀,就必然伴随着“坍聚”。
更多深度财经、国际局势资讯解读,可去关注微信公众号【邓高望远】(关注公众号,在后台回复相应关键词,可领取机构付费投资报告、私募个股调研报告和行业报告),或者保存下方图片在微信打开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