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中不得不防的六大风险与资产通常只会变坏不会变好
牛市中不得不防的六大风险
风险,熊市中讲得最多的字眼,几乎被牛市的“眼罩”蒙住了,尤其是刚入市的新手,不知道股市风险有多大。其实,牛市中依然存在风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牛市中不得不防的六大风险与资产通常只会变坏不会变好相关信息,希望你喜欢。)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牛市中存在哪些风险吧。
一、业绩风险。上市公司的业绩,永远是股市中的试金石。在牛市消灭低价股的口号声中,一大批亏损股、微利股已不再低价,草鸡被美化成了凤凰。但现在,马上面临年报、季报试金石的检验。请看,曾经风光一时的大唐电信,因业绩从预盈到预亏,当日毫不留情地跌停;再看,深市第一家整体上市TCL集团,因连续三年亏损,光荣戴上ST帽子已无悬念。今年一季度,已经有21家ST股票因连续亏损而退市。像浏阳花炮,多年来虚构业绩,放盈利“礼花”的,很容易炸伤投资者。所以,牛市中不问青红皂白地炒题材,一不小心就会踩上业绩“地雷”,风险也就不请自来。
二、扩容风险。新股发行和再融资,H股回归A股,大小非解禁,市场大扩容也会闪一下牛市的“腰”。
三、流言风险。相信中国股民很长一段时间都难忘今年2月27日那天,上证指数盘中几乎跌停,委实给股民上了一堂生动的风险教育课。导致那场暴跌的“导火绳”却是源于一则股市要征收资本利得税的谣言,而眼下什么券商借壳、整体上市、资产重组、境外大合同的传闻也不绝于耳。你信还是不信,只能像抛硬币一样撞大运,风险不言而喻。
四、监管风险。随着市场转暖,各路资金都逐利涌进股市,一些违规资金也趁机而入,必然引来监管的重拳。证监会对杭萧钢构、三普药业涉嫌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立案调查。随着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违规违纪行为的查处和操纵股价联手坐庄打击力度的加大,个股的风险也随之加大。
五、道德风险。牛市并不能一俊遮百丑,像近期闹得沸沸扬扬的杭萧钢构事件、广发借壳事件,道德风险没有因股改而减少,还需随时随地提防。
六、交易故障风险。股市火暴,成交量数倍放大,不断暴露出券商硬件设备老化弊端。交易中堵单、电话委托占线、网上交易故障、银证转账不畅等成了投资者投诉最多的烦心事,特别是在股市暴涨暴跌时交易因故障而给投资者带来巨大损失。
股市中有句俗语:新股民胆大骑龙骑虎,老股民胆小骑鸡屁股。这就是风险意识的区别,面对上述风险,广大投资者应把阶段性风险放在首位,如果你不理风险,风险可要修理你!
存货会因价格下跌造成重大损失
美国美光半导体(Micron)以生产DRAM为主要业务,因为自2002年第三季以来的DRAM产品价格下跌超过30%,美光必须在第四季承认高达1.7亿美元的存货跌价损失,使得该年度亏损金额高达4.7亿美元。曾经是华尔街化工类股宠儿的OM Group,2003年11月4日发布高达1亿美元的存货跌价损失。一天之内,它的股价由27美元暴跌至8.75美元,跌幅达68%。
创下信息产业存货跌价损失最高纪录的公司是著名的网络设备供货商思科(Cisco)。2001年5月9日,思科宣布了高达22.5亿美元的存货跌价损失,这个巨额损失源自于管理阶层的误判。20世纪90年代,思科营业额由7亿美元增长到122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为62%。思科认为网络设备爆炸式的需求将持续,因此不断地增加存货,但是当景气突然反转时,这些存货的价值立刻暴跌。存货跌价损失的消息一经公布,当天思科的股价由20.33美元跌到19.13美元,下跌幅度为6%。一般而言,科技产业的产品生命周期较短,三个月到半年间若无法顺利售出,价值往往会荡然无存。加上科技产业存货中的在制品质量难以查证,也很容易造成后续评价的误差或扭曲。
应收贷款会因倒账而造成重大损失
花旗银行1967年至1984年的首席执行官温斯顿(Walter Winston)留下这么一句名言:“国家不会倒闭。(Countries never go bankruptcy.)”1982年,即使墨西哥政府片面宣布停止对外国银行支付利息及本金,震惊国际金融界,温斯顿对回收发展中国家的贷款仍旧信心满满。正是因为这种信念,温斯顿在20世纪70年代才会率领美国银行团,大举放款给发展中国家。尽管后来美国政府介入斡旋好几年,仍看不到明显成果。之后,1987年5月,花旗银行新任首席执行官里德(John Reed)率先向市场宣布,给发展中国家的贷款中,有30亿美元可能无法回收,占花旗银行拥有的发展中国家债权总金额的25%。在花旗的带头下,美国贷款给发展中国家的前十大银行,纷纷进行类似的会计认列,光是在1987年第二季,它们所承认的坏账损失总计就超过100亿美元。在接下来的20世纪90年代,国际金融界一片凄风苦雨,多达55个国家出现还债困难,总共倒债3350亿美元,对发展中国家的放款平均22%左右无法回收。银行家曾以为,对国家放款的资产质量坚若磐石,结果却发现自己踩在流沙上。
长期股权投资因投资标的经营不善,成为壁纸。
部分公司经由现金增资或银行贷款取得巨额资金,转投资往往十分浮滥。更糟糕的是,有些公司投资的子公司,主要目的是购买母公司产品,以虚增业绩进而操纵股价。有些上市公司常以海外子公司作为塞货的工具,子公司向母公司所购买的产品,又往往无法顺利销售。这些海外子公司其实不具有经济价值,资产负债表却不能公允地呈现。
过分复杂的转投资,就算没有操纵母公司股价的动机,也会造成企业管理的死角。例如已经在台湾下市的太平洋电线电缆公司(太电),它所转投资的子公司与子公司再转投资的“孙公司”就高达130家以上,多半亏损累累。就连当时太电的首席财务官,也搞不清楚每家转投资公司的详细财务状况,更谈不上有效的管理。
更多深度财经、国际局势资讯解读,可去关注微信公众号【邓高望远】(关注公众号,在后台回复相应关键词,可领取机构付费投资报告、私募个股调研报告和行业报告),或者保存下方图片在微信打开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