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公供改侧股票

chenologin2分享 时间: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意义及成效

展开全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重大发展方略,其主要任务是:从供给侧发力,通过重大改革的推进来解决重大的结构性问题。

其重大的战略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高宏观调控效率和稳增长的重要推进器。

一方面,将结构性改革引入宏观调控,形成“宏观调控+改革”的政策组合拳,是新一届政府宏观调控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实现稳增长与调结构平衡的重要举措。

这实际上是强调稳增长中的结构变量和制度变量,而这两个变量则是决定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主要因素。

新一届政府强调宏观调控要既利当前又惠长远,寓短于长,以长促短,拓展了宏观调控的时间轴,形成了“短期+长期”的思路。

传统的宏观政策偏重于总量问题而忽视结构、制度问题。

结构失调、体制僵化不仅增加稳增长的困难,甚至使发展不可持续。

经济发展的本质在于结构变化和制度创新。

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增强发展动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长期稳增长的最有力措施。

另一方面,在一些重大领域改革取得明显突破的情况,宏观调控可以更多的采取市场手段和经济手段,而尽可能减少行政手段,这既能增强市场信心,又能显著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

二是努力实现市场资源配置中起关键性作用的关键举措。

就经济体制问题而言,最大的结构性改革还是市场化改革,即简政放权、深化价格改革和要素市场化改革,着力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我国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等五大方面都面临重大的供给侧体制问题,解决这些制度性的障碍的关键是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以创新发展为例,长期以来我国创新动力不足主要是因为创新性文化基础薄弱,投机性发展氛围过浓,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人把大量的精力、财力、智力花在投机取巧上,热衷于泡沫投机活动,是导致实体经济不振、创新动力被抑制的重要原因,这有文化因素,也有发展观短视、政绩考核制度等问题,更有政府对市场干预过多、束缚了企业手脚的供给体制问题。

深化市场化改革这一重大的结构性改革,不仅能最大程度地降低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为市场主体创新宽松公平的宏观环境,让市场在竞争性领域发挥决定性作用,而且能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激励,增强微观市场主体的竞争力。

三是促进产业升级、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

导致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是结构升级失败,即经济结构长期处于中低端而无法向中高端转换,从而导致长期的需求不足、产业竞争力低下、社会严重不公平等问题,最终使得经济长期失速,危机四伏,各类风险交织且集中爆发。

国际上这样的事例很多,有拉美化现象,有东南亚金融危机。

因此,结构转型升级能否顺利推进和完成,是突破中等收入的关键。

而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决定力量是制度创新,即对关键领域的改革能否深化,形成更高层次的市场经济体制。

供给侧结构改革是推动经济结构全面升级的原动力,也正是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

四是中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一招。

改革并不仅是简单的放权,是对旧体制的“破”,更关键的是在于“立”,即“立什么样的新规”?成功的改革就是要靠法治来巩固,来扎根,法治的形成过程就是制度的完善过程,即形成公平而富有激励性的新制度,以此减少不稳定性,同时增加发展的动力和创新能力。

改革的深处就是法治。

一方面,我们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同时,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基本完善和定型,其完善的标志就是法制化水平的显著提高,基本实现由“人治”向“法治”的根本转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不是仅提供一时的激励,当一放就乱时再收回,像一些不够深入的改革那样形成“收放循环”,而是在打破一些关键领域的体制障碍的同时,建立基于法律规范的长效体制机制。

另一方面,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要靠法制,改革的每一步都要有法可依,依法推进。

正是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这两方面要求,使得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一招。

(王小广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 2016年6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2016年5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盛来运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去产能效果非常明显。

今年的去产能有两大行业作为攻坚领域,一个是煤炭,一个是钢铁,1—5月份原煤产量下降8.4%,5月份当月的产量和库存下降更快,5月份原煤产量下降15.5%,5月末规上原煤生产企业库存同比下降6%;1—5月份粗钢产量下降1.4%。

去库存效果更明显。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库存数,4月末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下降了1.2%,这是2010年以来第一次出现负增长。

房地产库存是一项重要任务,连续几个月下降,5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比4月末减少521万平方米。

降成本效果比较明显。

数据显示,1—4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的成本是85.66元,比去年同期下降0.17元...

供给侧改革是什么?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是优化产权结构,国进民进、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就是优化投融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就是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使消费成为生产力;就是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就是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市场规律是市场经济的无形之手,进行供给侧改革,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按市场规律办事。

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是,稳定物价,促进就业,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实现社会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

进行供给侧改革,有利于完善科学宏观调控,在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促进供给侧,也可以推动经济发展。

生产决定消费,实现供给侧改革,有利于更好地发展生产,保障供给,转变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

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调整产业结构为突破口。

供给侧改革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有效供给

展开全部 供给侧改革中国需要:第一,需要有效的制度供给。

所谓有效供给,首先需要有效的制度供给,它指的是进行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攻坚克难的改革,以解决有效制度问题,而且它具统领地位,是解决整个中国社会经济转轨的龙头。

这正如我们过去一向所强调,所谓新供给经济学,其首先是改革经济学。

第二,需要有效的规划供给。

如果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角度看,制度供给更侧重于市场化取向,侧重于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更好发挥决定性作用,而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所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规划供给。

现在世界各国发挥政府作用比拼的就是规划水平的高低。

中国现在提出的京津冀一体化、“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多涉及规划先行、多规合一的规划供给问题。

第三,需要有效的政策供给。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有公共权力在手,可以制定各种公共政策,但这些公共政策的水平及其有效性、合理性要特别予以关注。

第四,需要有效的科技供给。

这是全要素生产力的重要组成要素。

实际上全要素生产力在中国除了科技之外,制度创新可以打开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空间,后者又可以倒逼制度创新,与之形成互动。

实现科技的有效供给、推动科技的进步,要解决的问题其实都相当有难度。

第五,需要有效的人才供给。

科技需要人才,需要发挥科技人才的聪明才智、发挥其内在的积极性,以创造出科技进步的产品,以及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第六,需要有效的投融资供给。

对于PPP这样的融资模式,将其上升到管理模式创新和治理模式创新来观察,就能看到其中有值得肯定的多方面正效应,其带来的是方方面面互动的有效投融资供给。

第七,需要有全球布局的有效资源供给。

这包括中国本土资源的有效供给,以及国际上可通过和平方式加以动员的资源的有效供给。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什么意思?

展开全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五大重点任务: 第一节 积极稳妥“化产能”,优化供给结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旨是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2016年的首要任务是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其目的就是将宝贵的资源要素从那些产能严重过剩的、增长空间有限的产业和“僵尸企业”中释放出来,理顺供给端,提高有效供给,创造新的生产力。

一、创新优化供给侧动力结构,倒逼市场出清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新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将嵌入政绩考核体系,形成“指挥棒效应”,创新排在五大理念之首。

创新是供给侧动力结构改革的关键,供给侧改革一方面是让市场及时出清,化解过剩产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是以创新形成更高质量的有效供给带动新需求。

创新优化供给侧动力结构,应把握好以下三点: 1.引领创新形成新的供给和需求 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以供给创新形成新的生产力,满足并创造消费需求,是做好培育新供给、新动能这道加法题的有效逻辑。

毋庸讳言,在“双创”“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变革创新的背景下,应通过创新驱动供给侧动力结构优化,强化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有效以新增优势产能挤出新增过剩产能,优化存量产能结构,以新的有效供给带动新需求,如创新发展钢结构建筑,便可化解钢铁产业严重过剩产能。

2.利用创新消化结构性过剩产能 当前我国经济存在严重的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产品与服务的升级严重落后于消费结构和消费需求的升级,形成了产能的结构性过剩。

应通过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不断提升产业链上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从而替代高端进口产品消化部分产能;注重创新带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制度结构和布局结构的优化,进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施对存量产能的优化。

3.注重培育新的创新主体,推动科技创新 应重点培育以“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产业、新业态、新的组织方式、新模块的新兴企业组织,从技术创新环境营造、专利保护和资本市场支持等多个层面打造创新主体;通过简政放权激发企业家、创新型地区或园区、互联网创业者、创新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创新型政府等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精准施策,统筹规划,不断提升创新主体的地位和创新激情。

第二节 多举并重“降成本”,提升供给能力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优化运营模式,增强盈利能力。

限制政府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干预,减少行政审批事项。

清理和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减轻企业负担,完善公平竞争、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和制度。

”这既是对未来一个时期构建我国经济发展新体制的重要部署,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企业供给能力的重要举措,对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供给能力是供给侧改革的应有之义 1.降低企业成本是推动经济行稳致远的迫切需要 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特别是长期以来积累的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等问题,经济下行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当前,实体经济在利润和盈利能力下降,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的同时成本上涨较快等问题进一步凸显。

尤其是在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使得中国企业各种负担和成本较大,缺乏市场竞争力。

正因为如此,中央提出要在2016年的经济工作中,多措并举,通过“组合拳”的方式,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并提出了具体的降低目标,立足于当前我国企业发展实际、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2.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供给能力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要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一般我们多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清理“僵尸企业”、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等方面去着力。

实际上,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供给能力也是其内在应有之义。

供给侧的质量和效率偏低,既与结构性矛盾有关,也与企业成本过高直接相关,与企业没有能力去改善供给质量与水平、提高供给的效率和效益直接相关。

因此,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行稳致远迫切要求降低企业成本,让企业能够轻装上阵,提高有效供给能力。

3.降低企业成本是帮助企业摆脱当前困境、保持竞争优势的需要 企业保持竞争优势,要在产出与成本两端发力,既要通过创新驱动实现效益增长,又要通过降低成本减少企业负担。

目前,企业负担过重已成为影响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一些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层层收费、雁过拔毛,企业不堪重负。

调研发现,设立一个企业,从立项到开工涉及各部门各类收费达几十项,且很多没有明确收费标准,往往通过协商定价、弹性很大。

某地一个化工项目,从立项到开工中介评估收费合计近200万。

企业的高运营、生产、流通成本严重抑制企业活力和竞争力。

第三节 重拳出击“去库存”,清除供给冗余 房地产“去库存”正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15年11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多达69637万平方米,如果算上全国各地的小产权房,以及一些没有纳入统...

有关于北京的资料

展开全部 北 京 概 况一、历史概况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国内国际交往中心,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古都之一。

早在70万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区就出现了原始人群落“北京人”。

北京最初见于记载的名字为“蓟”。

公元前1045年成为蓟、燕诸侯国的都城。

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到公元937年,北京一直是中国北方的重镇和地方政权的都城。

公元938年,统治中国北方的辽以北京(时称燕京)为陪都;以后,金、元、明、清各代都以此地为首都,前后达650多年。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成为新中国的首都。

二、自然环境北京位于北纬39°56\',东经116°20\';西北毗临山西、内蒙古高原,南与华北大平原相接,东近渤海;市中心海拔43.71米;总面积16808平方公里,市区面积1040平方公里。

西、北、东三面环山,主要河流有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等。

北京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春秋短促,冬夏较长。

年平均气温13°C,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为-3.7°C,七月最热,平均气温为25.2°C,年平均降雨量507.7毫米。

无霜期189天。

三、人口与行政区划1998年末北京常住户籍人口1091.5万人,每天还有300万以上的流动人口,人口出生率6‰,人口死亡率5.3‰,人口自然增长率0.7‰,比上年下降1.2个千分点。

中国的56个民族都有人在北京居住,汉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占全市人口的3.5%,其中回、满、蒙古族最多。

北京市划分为13区5县:东城区、西城区、崇文区、宣武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门头沟区、房山区、通州区、顺义区、昌平区、大兴县、密云县、平谷县、怀柔县、延庆县。

四、科教文化1998年全市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8.1万人,比上年增长2.9%。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91.7亿元,增长14.8%,其中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52.3亿元,增长19.4%,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2.6%。

全市技术市场签定合同20724项,合同金额达81.6亿元,其中技术交易额73.9亿元。

全市申请专利6321项,专利授权3800项。

全市教育积极改革办学管理体制,全面推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升入初中的改革全部到位;将高等院校原有的502个专业调整为249个;形成了以六所大学郊区分校为基地,其他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部分专业为补充的高等职业教育网络。

1998年全市招收研究生1.6万人,普通高校本科生和大专生6.2万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10.3万人,普通教育30.8万人,成人教育10.4万人。

向社会输送各类高等教育人才6万人,中等专业技术人才7.2万人,成人教育9.9万人。

全市有市属文化馆22个,文化站320个,公共图书馆23个,博物馆(含历史名人故居)101个,市属电影院74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38个。

北京新华书店分店遍布全市,广播覆盖率98.5%。

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夏日文化广场、文化科技下乡活动深受群众欢迎。

文物保护工作受到社会广泛重视,天坛、颐和园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五、居民生活1998年全市职工平均工资123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72元,人均消费性支出6970.8元。

消费结构日趋合理,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1.1%,比上年降低2.6个百分点。

农民人均纯收入4029元。

城乡居民储蓄余额2287.2亿元,其中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2063.2亿元,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224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14.8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27.6平方米。

市政府确立的19片共568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项目,已陆续开工。

六、名胜古迹 北京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古都,有世界上最大的皇宫紫禁城、祭天神庙天坛、皇家花园北海、皇家园林颐和园、八达岭、慕田峪、司马台长城以及世界上最大的四合院恭王府等名胜古迹。

全市共有文物古迹7309项,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2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22个。

七、经济发展1998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09.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5%;地方财政收入227.3亿元,比上年增长20%;财政支出281.1亿元,比上年增长14.9%。

1、农业1998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7亿元,比上年增长1.8%。

农业生产稳定,粮食总产量239.2万吨,增长0.7%;畜牧业呈现较快增长,肉类总产量达44.9万吨。

农业在平原已基本实现机械化,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415.5万千瓦;农村用电量27.5亿千瓦小时。

“菜篮子”工程取得成效,各类副食基地可提供丰富的副食品。

2、工业1998年全市工业实现增加值614亿元,比上年增长9.1%。

北京市工业发展以“能耗少、水耗少、物耗少、占地少、污染少和附加值高、技术密集程度高”为原则,根据市场需要,优先发展高新技术。

主要扶植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四个新兴技术先导行业,重点发展汽车、电子、机械装备三个技术密集型支柱行业。

积极支持轻纺、医药、印刷等行业适合首都特点的优势产品的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支撑点。

1998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38.7亿元,比上年增长11.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9%,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

104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