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英烟草股票
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
它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在生产和资本加速集中的过程中,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起来的。
19世纪最后30年和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集中 187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开始由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过渡。
19世纪最后30年发生的技术革命,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经济巨大发展,为实现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奠定了物质基础。
这一期间,以电力的发明和使用为主导,诞生了托马斯炼钢法、蒸汽涡轮、内燃发动机、汽钻、裁截机、发电机、电动机、远距离输电、电灯、电车、电话、无线电以及从炼焦煤中提取氨、苯和人造染料等一系列新技术和新设备。
这些新技术、新设备的利用和普及,使原有的重工业部门(冶金、采煤、机器制造等)加速地发展起来,并引起了一系列新兴的重工业、化学工业部门(电力、电器、化学、石油、汽车和飞机制造等)的建立和兴起,促进了工业生产的迅速增长。
世界工业生产量,1850~1870年的20年间只增长了1倍,而1870~1900年的30年中增长了2.2倍,20世纪的头13年中又增长66%。
重工业的发展特别迅速,使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19世纪末,美、英、德等国成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
工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重工业的迅速发展,使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生产社会性和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深,从而使生产过剩经济危机更加频繁、深刻和持久。
进入19世纪70年代后,资本主义世界陆续爆发了1873、1882、1890、1900和1907年 5次经济危机。
危机的间隔时间从以前的平均10年左右,缩短为 7年左右。
危机的频繁化和深刻化,加速了中小企业的破产,加剧了企业的兼并活动,也激化了企业间的竞争,从而推动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同时,重工业的发展,使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需要的资本越来越多,独资经营企业日益困难,从而推动了股份公司的大发展。
19世纪后半期,各资本主义国家都出现创办股份公司的高潮。
英国新创办的股份公司在1893年为2515家,1897年达5184家。
这也加速了生产和资本集中的趋势。
到20世纪初,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已经达到了惊人的程度。
美国在1904年,产值在100万美元以上的大企业约1900个,占企业总数的 0.9%,而它们拥有的工人占工人总数的25.6%,产值占国民总产值的38%。
德国在1907年,占企业总数0.9%的大企业,占有了全国3/4以上的蒸汽力和电力,雇佣了全国39.4%的工人,而在冶金和机器制造业中竟分别占97.5%和84.7%。
垄断资本在国内统治的确立 生产和资本集中达到一定规模必然造成垄断,必然出现由大企业之间协议或联合组成的垄断组织。
垄断组织的发展有一个从少到多、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
这个过程大致分为 3个基本时期: 第一个时期 19世纪60和70年代。
这时,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到了顶点,垄断组织开始出现,但只是处于萌芽状态。
如在60年代,美国工矿业和铁路业中出现了称作“普尔”的垄断组织。
它们在企业间订立短期协定,规定共同价格,分配营业额和划分销售市场。
德国在1857年出现了第一个卡特尔,到1870年增加到6个。
第二个时期 1873年爆发严重经济危机以后到80年代。
在这个时期,连续发生的经济危机使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进一步加强,垄断组织得到了广泛发展。
1882年,美国出现第一个托拉斯,即J.D.洛克菲勒(1839~1937)的美孚石油托拉斯,接着80年代在榨油、造酒、制糖、火柴、烟草、屠宰和采煤等部门都出现了托拉斯组织。
德国1879年有卡特尔14个,1890年猛增到210个。
英、法等国也出现了垄断组织。
但是这时垄断组织还未占统治地位,垄断协定往往还是暂时的、不稳固的。
第三个时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
这个时期,由于工业高涨和经济危机的交替作用,资本和生产的集中大大加快,垄断组织急剧增加,普及到一切主要工业部门,并和银行垄断结合起来,形成了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垄断成了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垄断资本在各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确立了统治地位。
以美国为例:到1904年,美国共有318个工业托拉斯,其中占资本总额5/6的236个,是在1898年以后建立的。
这 318个工业托拉斯吞并了5300个工业企业,拥有全部加工工业资本的40%。
在这些托拉斯中,有26个托拉斯控制了各自部门生产的80%以上,有57个控制各自部门生产的60%以上,有78个控制各自部门生产的50%以上。
在工业迅速集中和垄断的同时,银行业也迅速地向集中和垄断发展,并出现了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相溶合的金融资本。
1901年银行巨头J.P.摩根(1837~1913)组织美国钢铁公司,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在19世纪90年代掌握花旗银行,就是典型的例证。
金融资本通过对工商业的长期贷款、股票和债券的买卖、直接向工商业投资,支配着整个社会的工商企业,统治着整个国民经济的活动。
20世纪初,在美国已经确立了金融资本的统治。
它们的代表者是摩根、洛克菲勒、库恩-洛布、梅隆、杜邦、芝加哥、克利夫兰、波士顿等 8大财团和60个家族。
金...
印度采取的对外贸易保护政策
展开全部 一、印度经济现状概述 (一)印度国内经济状况 印度作为一个拥有世界第四大军队,第八大制造业和仅次于美国的高科技人才资源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正在创造“印度崛起”的神话。
印度政府在“十五计划”中,将2002年-2007年的经济增长率定为8%,但基于印度沉重的人口负担、不平衡的产业结构、巨额的财政赤字、悬殊的贫富差距、落后的基础设施、居高不下的银行不良资产以及国内种姓制度和宗教矛盾长存等现实情况分析,这一目标的实现颇为不易。
1.印度国内经济发展现状总述 印度经济自独立以来到上世纪80年代,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为3.5%,80年代提升为5.6%,90年代中期为7%,2003年第四季度的增长率更是超过了中国,达到了创纪录的10.4%。
2004-2005财年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长率为6.6%,其中建筑业增长率为5.2%,工业增长率为9.3%,第三产业增长率为8.25%。
第二季度的商品贸易增长53.5%,较第一季度的24.6%增长了一倍多,外国直接投资则增长26.8%,印度经济进入了“黄金时代”。
(1)第一产业现状:“绿色革命”使农业增产增收但科技兴农仍然任重道远。
今日的印度已彻底改变了“带着讨饭篮子”的形象,粮食产量从独立之初的1500万吨增至2003年的2.2亿吨,2004-2005年度(7月到次年6月)的粮食产量目标为2.251亿吨但由于降雨量下降,产量预计会减少到2.06亿吨。
现在印度的许多农产品如大米、小麦、豆类、棉花、甘蔗、茶叶、烟草和黄麻的产量均位居世界前列。
这主要归功于1964年-1970年印度开展的“绿色革命”, 90年代后印度又开展的“白色革命”和“蓝色革命”促进了畜牧业和渔业的发展。
现在印度正朝着2010年粮食产量翻番的目标前进,预期届时粮食市场将超过25,000亿卢布。
但是客观来讲,印度农业生产率仍然很低,每公顷1.7吨的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与2.6吨的世界水平和5吨多的发达国家水平还相差甚远。
所以2005印度政府在预算报告中特别强调了要改善农业领域的投资环境,其中包括允许国内农产品出口商免税进口种子和农用物资等。
印度农业发展的关键是开垦荒地、选育良种、改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利设施网增加灌溉面积、保证电力供给、提高粮食加工储藏能力、完善粮食市场流通环节,使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第二产业现状:新兴工业实力渐强,但协调发展不容忽视。
印度现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其中制药、汽车等领域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雄厚。
印度的能源工业(包括煤炭、石油和电力)发展也较迅速,煤炭是印度的第一能源, 占全国商品能源消费的40%以上。
但是电力供应仍然很紧张,目前印度正在寻求开发以甘蔗渣为原料发电,进一步补充传统煤炭发电的供不应求。
轻工业在印度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0%以上, 主要为纺织工业和食品工业, 其中食糖, 茶叶和纺织产量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整个工业的发展, 棉麻纺织、制糖、榨油和制烟等传统工业的优势地位正在不断地让位于化学、能源、机械和电子等新兴工业。
①能源和基础工业——产量大幅增长,但石油、天然气仍严重短缺。
从总体上看,印度的矿产资源较为丰富,门类比较齐全,煤储量近2000亿吨,是世界重要产煤国之一。
近年来能源工业发展较快,可由于缺少现代工业的“血液”——石油,因此总是摘不掉“能源短缺”的帽子。
有调查显示,印度石油资源匮乏,可开采量不足8亿吨,按目前开采速度,仅可再开采20年。
天然气储量不到7000亿立方米,也只能维系20多年的开采量,而且天然气生产中喷发浪费严重,效率不高。
②医药工业和纺织业——印度制造业的两个亮点。
印度是非专利药品生产和出口大国:印度的药品占全球药品销售量的8%,排第四名,是世界第五大散装药生产国。
印度的医药工业有2万个实验室,医药市场规模为53亿欧元,其中最大的医药企业Glaxo SKB 占有5.7%的市场份额。
纺织业是印度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行业,其产出占GDP的6%左右,吸收了3500万人就业。
③耐用消费品市场、机械及部件市场——现状不乐观但发展潜力大。
虽然印度国内拥有一个由3亿中产阶级构成的稳定的消费市场,但消费热潮并没有启动,大多数耐用消费品构成买方市场,供大于求。
印度的机械产品多为低端产品,重载设备、食品加工、塑料加工纺织和珠宝加工的机械长期依赖进口。
但是消费信贷的进一步完善可以促进消费市场的繁荣,政府对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加大,可以推动以建筑机械为主的机械及部件市场的发展。
(3)第三产业现状:印度经济增长的最大亮点和推动力。
行的是“进口替代型”政策,和发展民族产业,与外界的联系不密切。
印度凭借良好教育的工人、信息技术和英语语言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
服务业先行带来了印度软件、商务处理外包等IT服务业的兴旺,促进了印度资本金融市场的发达和旅游业的繁荣。
① 计,中国输待外资的开放态度已经取得了突破。
信息服务部门——软件业异军突起,实力雄厚。
80年代中期,印度政府就颁布了扶持计算机软件发展的政策,1991/92年度至2001/02年度的关键十一年之间,印度软件业的年...
中国烟草有那些股票
陕西金叶000812陕西金叶科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陕西金叶)。
由陕西省印刷厂、中国烟草总公司陕西省公司、陕西省投资公司、宝鸡卷烟厂、澄城卷烟厂、延安卷烟厂、旬阳卷烟厂七家企业共同发起,采用定向募集方式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
经1998年4月28日中国证监会证监发批准,公司于1998年5月公开发行股票3,000万股,发行后注册资本变更为10,000万元在公司多元化经营的情况下,公司在做大做强主业方面,面临着如下问题和困难: 一是在目前多元化经营的情况下,没有形成较为突出的主业; 二是烟草配套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市场拓展难度加大,产品销售价格面临不断下降的压力; 三是近年来,烟标印刷采用了大量的新技术、新工艺,对设备、技术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对企业的投入要求越来越高; 四是在房地产业务方面,土地、项目储备不足,房地产开发尚未能实现规模的突破和形成持续滚动发展的形态; 五是个别子公司在报告期内继续亏损,公司对外投资收益不佳,对公司整体经营效益带来一定影响。
按照公司发展战略和年度经营计划,积极应对政策和市场环境的变化,采取如下切实可行的措施: (一)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尽快制订、完善公司长期战略发展规划,明确公司的产业结构和主营业务方向 (二)公司要进一步完善销售网络,巩固与客户的长期稳定合作关系,提升服务质量,挖掘客户的潜力;积极创新营销模式,加大市场开发力度,大力开发新市场、新产品,优化产品结构,提升高附加值产品的比例,增强主营业务盈利能力; (三)继续加强成本管理,挖潜增效,节支降耗,提高产品质量及成品率,克服生产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涨因素的影响,稳步提升公司盈利能力; (四)通过推行全面预算及精细化管理,严格控制各项成本、费用,增强抗风险能力,节省财务费用,改进公司的经营业绩; (五)继续加强对子公司的管控和指导,进一步提高子公司效益,控制经营风险; (六)鼓励技术创新,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同时,要加强同业合作,快速提升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保持公司可持续性发展; (七)大力整合集团内部资源,高度重视闲置资产盘活工作,最大限度发挥闲置资产效益; (八)进一步加强流动资金管理,加快货款回收,持续提高资金运作效率; (九)要进一步加强对西工大明德学院的管理,坚持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继续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力争取得更好效益。
烟草行业的上市公司有那些啊??
烟草行业均是国营企业,100%的国家控股,因此,很抱歉,你的提问准确说是没有答案的!但,因为烟草行业庞大的现金流需要找寻出路,因此有不所烟草企业控股或持股上市公司,个别的并将上市公司名更改为自已的品牌名称!如浙江烟草公司及浙江宁波卷烟厂均持有“甬城隍庙”红塔集团、白沙集团等均持有上市公司股票。
对这些烟企来说,并不想从股票赚钱,但如地方政府发了话,那你买也得买,不买也得买,反正烟企钱多!
为什么在中国烟草公司都不能上市发行股票
中华民国成立之初 1916年南洋公司成立,那时是民国初.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生产 红金龙香烟. 今有烟二种,一为国货.1905年由简照南(1870~1923,广东南海人)、简玉阶(1875~1957)兄弟创办于香港,当时资本为10万港元。
由于缺乏技术和经验,并受到英美烟草公司的竞争和打击,于1908年亏损停业。
1909年因得到叔父简铭石资本 9万元而复业,更名广东南洋兄弟烟草公司。
1911年起,公司转亏为盈,业务不断发展。
1916年在上海设立卷烟厂,接着又在全国主要城市及南洋群岛一带设立分支机构。
1918年改组为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向北洋政府注册,额定资本为500万元,实收270万元,并将企业中心由香港移至上海。
在此期间,公司最大的竞争者英美烟草公司曾3次企图吞并它而未果。
为进一步扩大企业,壮大实力,从而抗衡对手,公司于1919年向社会招股,资本扩大为1500万港元,简氏家族以占总股份的60%而控制企业。
1918~1920年,公司先后在武汉、上海、香港等地添设分厂,并在山东坊子、河南许昌开设收烟场和复烤厂,在安徽刘府开设收烟场;销售机构则遍布全国各大城市及东南亚各地。
全盛时有职工 1.4万余人。
1927年10月企业实有资本近2000万元。
1923年,总经理简照南去世,其职由简玉阶接任。
1927年以后,国民党政府实行有利于外商的不平等税收政策,使南洋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遂由历年盈余逐步走向亏损,仅1928~1930年间就亏损575万元,经营更加困难。
1937年4月,官僚资本趁公司危难之际,低价收买公司股票,取得了半数股权和绝对控制权,遂改组公司,由宋子文(1894~1971)任董事长,原总经理简玉阶成为徒具空名的董事和设计委员。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总厂毁于“八·一三”炮火。
随着战局变化,公司业务中心逐渐移至香港、重庆,并建立了重庆烟厂和广州烟厂。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厂恢复生产。
1949年6月人民政府对公司实行监督,1951年2月实行公私合营,简玉阶出任合营后的副董事长,简照南之子简日林出任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