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的
如何以创新为抓手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新型智慧城市”是以为民服务全程全时、城市治理高效有序、数据开放共融共享、经济发展绿色开源、网络空间安全清朗为主要目标,通过体系规划、信息主导、改革创新,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现代化深度融合、迭代演进,实现国家与城市协调发展的新生态。
其本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措施与体现。
一、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方向1、信息网络宽带化推进光纤到户和“光进铜退”,实现光纤网络基本覆盖城市家庭,城市宽带接入能力达到50Mbps,50%的家庭达到100Mbps,发达城市部分家庭达到1Gbps。
推动4G网络建设,加快城市公共热点区域无线局域网覆盖。
2、规划管理信息化发展数字化城市管理,推动平台建设和功能拓展,建立城市统一的地理空间信息平台及建(构)筑物数据库,构建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统筹推进城市规划、国土利用、城市管网、园林绿化、环境保护等市政基础设施管理的数字化和精准化。
3、基础设施智能化发展智能交通,实现交通诱导、指挥控制、调度管理和应急处理的智能化。
发展智能电网,支持分布式能源的接入、居民和企业用电的智能管理。
发展智能水务,构建覆盖供水全过程、保障供水质量安全的智能供排水和污水处理系统。
发展智能管网,实现城市地下空间、地下管网的信息化管理和运行监控智能化。
发展智能建筑,实现建筑设施、设备、节能、安全的智慧化管控。
4、公共服务便捷化建立跨部门跨地区业务协同、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信息服务体系。
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发展城市教育、就业、社保、养老、医疗和文化的服务模式。
5、产业发展现代化加快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推进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
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推动电子商务和物流信息化集成发展,创新并培育新型业态。
6、社会治理精细化在市场监管、环境监管、信用服务、应急保障、治安防控、公共安全等社会治理领域,深化信息应用,建立完善相关信息服务体系,创新社会治理方式。
二、“六个一”建设理念“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六个一”建设理念即“一个体系架构、一张天地一体的栅格网、一个通用功能平台、一个数据集合、一个城市运行中心、一套标准”。
1、一个开放的体系架构遵循体系建设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构建开放的体系架构,通过“强化共用、整合通用、开放应用”的思想,指导各类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2、共性基础“一张网”构建一张天地一体化的城市信息服务栅格网,夯实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实现城市的精确感知、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惠民服务;3、一个通用功能平台构建一个通用功能平台,实施各类信息资源的调度管理和服务化封装,进而支撑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智慧化,有效管理城市基础信息资源,提高系统使用效率;4、一个数据体系建立一个开放共享的数据体系,通过对数据的规范整编和融合共用,实现并形成数据的“总和”,进而有效提高决策支持数据的生产与运用,进一步提升城市治理的科学性和智能化水平;5、一个高效的运行中心构建新型智慧城市统一的运行中心,实现城市资源的汇聚共享和跨部门的协调联动,为城市高效精准管理和安全可靠运行提供支撑,更好对城市的市政设施、公共安全、生态环境、宏观经济、民生民意等状况有效掌握和管理;6、一套统一的标准体系标准化是新型智慧城市规范、有序、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需要通过政府主导,结合各城市特色,分类规划建设内容和核心要素,建立健全涵盖“建设、改革、评价”三方面内容的标准体系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不断推进,随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随着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 行动计划的实施和“数字中国”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新的要求,这不仅推动了传统意义上的智慧城市向新型智慧城市演进,更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金鹏信息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产业转型升级包括哪些
展开全部 产业结构的转型三大核心: (1)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型; (2)产业发展由粗放式向集约式发展; (3)产业布局上有分散型向集聚型转变。
一、“转型”主要体现在以下五方面: 1.首先是向创新驱动转型。
推动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高素质人力资源和管理创新的转变。
2.其次是向绿色低碳转型。
推动资源利用方式向集约高效、清洁安全转变。
3.向智能制造转型。
推动制造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方向转变。
4.向服务化转型。
他说,目前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仅为39.3%,分别较美国和韩国低24和22个百分点。
必须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企业向研发设计和市场营销两端延伸。
5.向内需主导、消费驱动转型。
他透露,2005到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超过60%,投资率从41.6%上升到47.5%,消费率从52.9%下降到48.6%。
他强调要推动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向由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二、“升级”的内容: 1.提升产品和技术结构; 2.优化产业组织结构; 3.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4.优化行业结构。
...
钢铁企业如何利用物联网技术推进智能制造
展开全部钢铁行业在积极化解过剩产能的基础上加快推进钢铁行业转型升级,当前的重点就是加快智能制造发展,即借助智能制造技术,转变生产管理模式,实现敏捷制造和精细化管理,进而推动钢铁行业的转型升级。
智能制造引领新一轮制造业革命,也是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深刻的工业革命。
《中国制造2025》明确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推进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实现钢铁强国的必由之路。
时下,我国钢铁行业正在全面贯彻实施《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十三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将进入以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为主的发展阶段,也是钢铁工业结构性改革的关键阶段。
钢铁行业要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全面提高钢铁工业综合竞争力为目标,以化解过剩产能为主攻方向,坚持结构调整、创新驱动、绿色发展、质量为先、开放发展,加快实现调整升级,提高我国钢铁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要实现钢铁工业“十三五”规划的目标,钢铁企业必须全面推进智能制造,而《规划》为我国钢铁行业如何推进智能制造指明了方向,确定了目标,指出了路径。
钢企智能制造探索步伐加快如今,不少钢铁企业已经在智能制造上开拓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宝武集团、沙钢等大型钢企采用工业机器人、无人行车、无人台车、无人仓库等智能制造技术来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在钢铁生产自动化、库存、营销等关键环节智能化水平先进。
一些大型钢厂将智能制造分成“3+1”模式,即“智能装备、智能工厂、智能互联和基础设施”,进行探索和实施。
据介绍,目前,该领域研发的课题主要是钢铁制造全流程在线检测—监测技术及数字化、智能化嵌入技术,分布与集成相结合的余热余能梯级利用和系统回收技术,钢铁生产智能化能源管控与环境优化技术,污染物分布与集中结合的协同控制与一体化脱除技术,钢厂与相关产业互补链接及与周边社会共生共荣生态链接技术,钢铁流程制造和服务一体化网络集成技术,钢铁制造流程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协同动态调控技术,高性能钢铁产品定制化、减量化生产及装备技术,高性能钢铁产品全生命周期智能化设计、制备加工技术。
从目前来看,不少钢企纷纷进入智能制造领域:有的钢厂借助“互联网+”、物联网和智能制造技术,依托传感器、工业软件、网络通信系统、新型人机交互方式,实现人、设备、产品等制造要素和资源的相互识别、实时联通,促进钢铁研发、生产、管理、服务与互联网紧密结合,推动钢铁生产方式的定制化、柔性化、绿色化、网络化、智能化。
有些技术、资金实力雄厚的钢铁企业,则以钢铁流程绿色化、智能化集成为目标,重点围绕制造流程结构优化、制造流程技术提升、钢铁制造服务平台建立、新型商业模式建立与运营四大关键路径进行研发。
有的钢厂以关键环节机器换人为抓手,尝试和实践全工序机器换人,提升智能化生产水平,先后建成5000毫米宽厚板和特棒示范智能车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智能制造发展之路。
有的钢厂明确智能制造目标,稳步推进:减少人工作业,提升自动化能力;全面推进建立区域化、工序化的信息监控、管控平台;制订公司智能化制造规划,并成立智能制造推进项目团队,以实现从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到智能化的逐步转变。
有的钢企确定了智能制造目标,即在未来几年内建设、改造一批智能化产线,完成基于互联网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智能化研发、生产、销售体系构建,促进企业实现向智能制造模式的转型。
钢企推进智能制造该如何着力?一家钢企从事自动化生产工作的负责人坦言:“我们公司不是不想尝试智能制造,而是不知道该怎么着手。
”曾有一家大型钢铁企业工程师也向笔者表示,目前,国内钢铁智能化仍处于初级阶段,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还是以经验为主导,尽管个别生产线有自己的数据库,但一般为生产工艺的数据,在上下游衔接等方面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
那么,钢铁行业该如何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在一系列钢铁产业发展的高峰论坛上,业内专家就我国钢铁业推进智能制造发表了各自的见解,给钢铁企业诸多的思考和启迪。
业内专家指出,钢铁行业在积极化解过剩产能的基础上加快推进钢铁行业转型升级,当前的重点就是加快智能制造发展,即借助智能制造技术,转变生产管理模式,实现敏捷制造和精细化管理,进而推动钢铁行业的转型升级。
智能制造是制造业未来发展的重大趋势,也是当前钢铁行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着力点。
早在2015年工信部发布的《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决定自2015年启动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以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制造强国建设进程。
其中,钢铁行业已被列入工信部的智能制造试点范围。
专家同时强调,推进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资金、技术、人力等诸多方面,系统策划是确保目标一步一步实现的有效方法,不能急功近利、一哄而上,而要稳扎...
如何加快推动我国制造业服务化
制造业服务化是制造企业从满足客户需求、实现价值增值、提升企业竞争力等动因出发,由提供产品为中心向提供服务为中心转变的一种动态过程。
制造业服务化是制造企业的战略转型和服务创新,它使企业的收入来源从有形的产品拓展到无形的服务,它延伸了制造业的价值链,促进了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过渡。
我国制造业长期处于国际价值链的中低端,亟须完善相关政策,加快服务化进程,为建设“制造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制造业服务化是引领我国制造业升级的重要途径制造业服务化是引领我国制造业升级的重要途径。
发达国家制造业服务化的实践始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大型装备复杂化程度的加深,制造环节在整个价值链中的比重日趋下降,产品的研发设计、交付、安装、维护和服务等各环节需求及所占价值愈加提升。
相关资料表明,在发达的制造业市场上,产品生产所创造的价值仅占总价值的1/3左右,而基于产品的服务所创造的价值占到了2/3。
我国制造业结构中一般加工制造业占较大比重,只有将中国创造和中国服务融入中国制造,向价值链“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才能实现中国制造的高端转型。
因此,要高度重视“互联网+”为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带来的机遇。
当前,在以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代表的新工业革命推动下,全球制造业服务化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
服务形态进一步创新,涌现出众包设计、网络协同研发、基于工业云的供应链管理、工业互联网等新型服务模式和服务业态。
服务价值进一步倍增,比如巴西的戈尔航空公司利用GE提供的工业互联网远程管理平台跟踪和分析飞行路线和油耗,预计未来5年将节约成本9000万美元。
服务主体更加多元化,众多中小企业凭借云计算、云服务平台开展面向客户需求的定制化服务,大幅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基于互联网的制造和服务模式创新也造就出耐克、小米等一批无工厂化生产者,并重塑制造业竞争格局。
从国家战略层面推动制造业服务创新。
从经济绩效上讲,服务创新的价值往往不亚于技术创新,有时甚至高过技术创新。
当前推动制造业服务化的重要着力点首先,要把推动创新放在制造业服务化的核心位置。
基于复杂产品系统的创新和管理创新、服务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是制造业服务化的重要源泉。
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涉及创新要素的投入,需要整合、汇集相应的知识、技术、信息和人才方面的资源,也需要一些创新服务的载体比如创新服务中心和平台的支持,政府应在创新要素投入、资源整合、营造创新环境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其次,要把融合发展作为制造业服务化的重要突破口。
一是促进两化深度融合,发展数字化设计、网络协同研发、现代化供应链管理、个性化定制、在线检测、远程诊断和维护等基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服务功能创新。
二是促进制造企业与生产性服务企业的资源整合和业务融合,通过深度合作,使制造企业能够进一步涉足设计、制造、运维、营销、培训等全产业链业务,实现从制造企业向制造服务企业的战略转型。
三是发挥重点行业领域的示范引领作用。
结合不同行业和领域的产品特征,大力推广应用不同的典型制造业服务模式。
四是强化制造企业核心能力建设。
我国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滞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核心能力的不足,在转型所需的技术、人才以及运营管理经验方面都远远不够。
一要加强企业技术和专利建设,提高面向服务的技术开发能力;二要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具有制造业背景又能针对客户需求开展服务和商业模式创新的高端复合型人才;三要加强企业运营管理体系建设,为企业服务创新在投入产出、风险控制、运营管理等方面提供支持。
政策建议:一是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
打通现有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放宽制造企业开展服务业务和涉足生产性服务领域的准入门槛,减少不必要的前置审批和资质认定条件,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
二是完善制造业服务化的财税政策和强化制造业服务化的金融支持。
三是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健全制造业服务化标准体系。
加强基于服务质量的制造业服务标准化管理。
推动工业互联网、车载信息服务、制造业物流等制造服务标准的制(修)订。
加强标准的运用,完善相关标准认证认可体系,促进制造业服务化市场健康规范发展。
互联网加制造等于智造是什么
展开全部 《中国制造2025》中,“智能制造”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词。
根据《中国制造2025》,我国将大体分“三步走”、用3个10年左右时间,最终跻身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在此过程中,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推广“智能制造”,做大“互联网+”模式,实现从“制造”向“智造”的新突破。
那么,究竟什么是“智能制造”,如何真正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转型升级?这里两位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从三个维度认识“智能制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 王晓明国际金融危机后,许多国家对制造业在推动贸易增长、提高研发和创新水平和促进就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有了新的认识,纷纷提出制造业国家战略,如美国的《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的“工业4.0计划”和日本的《制造业白皮书》等。
制造业正重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面对各国的战略举措和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的重大调整,中国也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
那么,如何认识“智能制造”?我们可以从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模式创新等维度来入手。
其一,“智能制造”不是横空出世,而是先进制造发展的最新形态。
“智能制造”作为先进制造的最新形态一经提出,就获得制造业内众多专业人士的广泛响应,正在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方向、新趋势。
但是也应该看到,“智能制造”并非只是一个横空出世的概念,而是制造业依据其内在发展逻辑,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和整合逐步形成的。
可以说,“智能制造”是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集成了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组织方式创新的先进制造系统,是集成制造、精益生产、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网络化制造等多种先进制造系统和模式的综合。
其二,市场需求是先进制造发展的根本动力。
上世纪中期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繁荣,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变得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要求现代制造业必须有最短的交货期、最优的产品品质、最低的产品价格和最好的服务,促使工业制造从最初的规模化战略、成本导向战略发展到后来的质量战略、服务战略。
随着消费者环境意识的提高,环保战略又成为工业制造的重要导向之一。
目前,单一的制造业发展战略已经让位于综合性的制造服务战略,先进制造系统必须在时间、质量、成本、服务和环境等几个方面同时能够满足市场和社会需求,从而获取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就对制造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更大的发展动力。
其三,技术进步是先进制造发展的关键因素。
从制造业发展的历史长河来看,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也是制造技术进步的过程。
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开启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同时也开启了工业化制造的新篇章。
上世纪中期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电子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发展迅猛,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为制造业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计算机集成制造、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等技术系统应运而生。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的数控机床,到60年代开始出现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数控、计算机辅助制造,到70年代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制造业沿着一条信息化程度不断深化的路径快速发展,到目前已经发展到借助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制造和借助人工智能的智能制造阶段。
其四,组织方式创新是先进制造发展的灵魂。
美国的福特发明了流水线,颠覆了传统欧洲作坊式的生产组织方式,使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就是一种典型的制造组织方式创新。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的工业社会阶段,制造系统和模式是刚性的大批量生产,流水线和泰勒工作制得到广泛的应用。
到了20世纪后半叶,市场需求的多样化迫使工业制造向多品种、小批量、缩短生产周期方向演进,刚性制造模式逐渐被柔性制造模式所替代,与之对应的生产组织也由金字塔式的科层管理向扁平化、矩阵式管理的方向演变。
比如,日本丰田公司精益生产方式的产品开发与生产均以销售为起点,按订货合同组织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在生产组织上把工人组成作业小组,不仅完成生产任务,而且参加企业管理。
美国一些大企业实施的敏捷制造,为了快速满足消费者高质量、高性能产品和服务的要求,采取快速响应的组织方式,利用企业网实现企业内部工作小组之间的交流和并行工作,利用互联网实现异地设计和制造,及时建立最优动态联盟。
到了网络化制造阶段,一些企业发展为平台型企业,通过研发平台、营销平台和信息平台实现与大量中小企业的连接。
扁平化有了新的内涵,集中垂直式管理被分散合作式所替代,生产者与消费者联系更加直接。
其五,模式创新是先进制造演变的集中体现。
制造模式的创新主要是围绕对消费者需求的响应程度来演进的。
随着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高和产品的极大丰富,工业制成品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而消费者的话语权却越来越大,如何更好、更快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成为制造模式创新的重要因素。
美国波音、通用电气等企业采取的并行工程强调并行地进行产品及其相关过程的协同设计开发,缩短产品开发周期。
德国大众公司实施的模块化生产方式,把大规模制...
怎么撰写政协委员大会发言稿“依托互联网 促进经济转型发展
强化“互联网+”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的建设“互联网+”基础设施是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和国家大数据战略的基础。
2013年,国务院曾发布“宽带中国”战略实施方案,经过两年多建设与发展,虽然我国互联网基础设施水平有了一定程度提高,但与发展需求仍然存在差距。
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和国家大数据战略,强化“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是首要任务,需加快推进“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稳步提升宽带普及率,加强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在工业集聚区加快光纤网络、移动通讯网络和无线局域网络建设,推进高速互联网在工业集聚区升级与普及。
同时,要大力推进“互联网+”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和国家大数据战略,需要一大批专业知识与技能扎实,同时兼备活跃的商业思维和整体视野,在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统计学方面同时拥有卓越才能的综合化人才队伍,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根本保障。
深化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在企业生产中的应用以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为主线,发挥“互联网+”对经济转型升级推动作用最重要的着力点,是深化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在企业生产中的应用。
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企业要着力研发或引进感知化、集成化、信息化、自动化的智能生产设备,对生产过程进行智能化升级与改造;另一方面,企业要积极研发并装备拥有海量数据收集与处理能力,覆盖整个研发设计、生产决策和销售推广环节,并与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相关的信息化决策系统。
基于这种信息化决策系统,有效收集产品研发设计、组织生产、推广销售等环节中海量的数据信息,形成企业生产销售相关的大数据集,并基于对这些大数据的云计算处理,有效地改进企业的研发、生产、销售,实现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升级与改造。
这是以大数据战略为主线的“互联网+”行动计划,在助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方面的微观着力点,也是实施“互联网+”战略助推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力之源。
推进互联网产业与传统制造业全面深度融合在产业层面,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的着力点应该放在以大数据为主线,着力推进互联网产业与传统制造业的深度融合。
这种融合应该在两条路径上展开:一条路径是“传统产业+互联网”。
传统制造业在发展变革中拥抱互联网、引入互联网发展模式,以大数据为传统产业互联网化发展的着力点,实现大数据在产业组织与生产中的运用,推动传统产业的价值链组织方式、生产模式向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向跃迁,并基于生产消费大数据信息集,研发组建工业云服务系统和大数据平台,利用工业云提供的决策信息,使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获得大幅提升。
另一条路径是“互联网+传统产业”,主要是具有技术优势的互联网产业要主动张开怀抱拥抱传统产业。
一方面要着力推进与制造业信息化、智能化发展相配套的物联网、互联网销售平台、信息化决策咨询等工业制造服务行业的深度发展;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互联网能够渗透,并且在渗透之后具有发展前景的工业制造细分行业,积极推进互联网往制造业领域的深度渗透,全面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发展。
这两条路径下的发展应该形成共促互补机制,共同促进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开放型产业生态体系的建立,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形成推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合力,推进制造业向着《中国制造二○二五》所规划的目标迈进。
探索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宏观调控方式变革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的主攻方向是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在此进程中,各种类型的大数据平台和云计算系统,可以收集大量经济运行宏观微观方面的数据和信息,从而为政府对经济运行的调控提供更为全面充分的参考信息。
因此,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宏观调控也要创新变革,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优势,探索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宏观调控方式变革,助推经济转型升级的治理创新。
在产业层面,促进建立一批能够实时监控产业发展情况的大数据平台和云计算系统,形成指导产业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决策参考系统。
在宏观层面,要建立依托大数据平台和云计算系统的宏观经济运行监控系统,创新性地运用一些关键指标,作为评价宏观经济运行态势、运行质量和产业运行协调情况的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可以成为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探索并推进宏观经济调控、产业发展调控的互联网化、大数据化发展,从而实现对宏观经济发展以及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效果的追踪考察和及时调控,提高宏观调控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我国经济新常态发展之际,“互联网+”将为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注入强劲的活力与动力,在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的进程中,要把握国家大数据战略发展主线,加快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在制造业领域的渗透与应用,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有哪些内容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正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
积极发挥我国互联网已经形成的比较优势,把握机遇,增强信心,加快推进“互联网+”发展,有利于重塑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培育新兴业态和创新公共服务模式,对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在互联网技术、产业、应用以及跨界融合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已具备加快推进“互联网+”发展的坚实基础,但也存在传统企业运用互联网的意识和能力不足、互联网企业对传统产业理解不够深入、新业态发展面临体制机制障碍、跨界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等问题,亟待加以解决。
为加快推动互联网与各领域深入融合和创新发展,充分发挥“互联网+”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重要作用,现就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提出以下意见。
一、行动要求 (一)总体思路。
顺应世界“互联网+”发展趋势,充分发挥我国互联网的规模优势和应用优势,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
坚持改革创新和市场需求导向,突出企业的主体作用,大力拓展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
着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发展潜力和活力;着力做优存量,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着力做大增量,培育新兴业态,打造新的增长点;着力创新政府服务模式,夯实网络发展基础,营造安全网络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二)基本原则。
坚持开放共享。
营造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将互联网作为生产生活要素共享的重要平台,最大限度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形成以开放、共享为特征的经济社会运行新模式。
坚持融合创新。
鼓励传统产业树立互联网思维,积极与“互联网+”相结合。
推动互联网向经济社会各领域加速渗透,以融合促创新,最大程度汇聚各类市场要素的创新力量,推动融合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动力和新支柱。
坚持变革转型。
充分发挥互联网在促进产业升级以及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中的平台作用,引导要素资源向实体经济集聚,推动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变革。
创新网络化公共服务模式,大幅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坚持引领跨越。
巩固提升我国互联网发展优势,加强重点领域前瞻性布局,以互联网融合创新为突破口,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实现跨越式发展。
坚持安全有序。
完善互联网融合标准规范和法律法规,增强安全意识,强化安全管理和防护,保障网络安全。
建立科学有效的市场监管方式,促进市场有序发展,保护公平竞争,防止形成行业垄断和市场壁垒。
(三)发展目标。
到2018年,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互联网支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互联网成为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互动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经济发展进一步提质增效。
互联网在促进制造业、农业、能源、环保等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
基于互联网的新兴业态不断涌现,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对经济提质增效的促进作用更加凸显。
——社会服务进一步便捷普惠。
健康医疗、教育、交通等民生领域互联网应用更加丰富,公共服务更加多元,线上线下结合更加紧密。
社会服务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公众享受到更加公平、高效、优质、便捷的服务。
——基础支撑进一步夯实提升。
网络设施和产业基础得到有效巩固加强,应用支撑和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固定宽带网络、新一代移动通信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加快发展,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型基础设施更加完备。
人工智能等技术及其产业化能力显著增强。
——发展环境进一步开放包容。
全社会对互联网融合创新的认识不断深入,互联网融合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有效破除,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取得实质性进展,相关标准规范、信用体系和法律法规逐步完善。
到2025年,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完善,“互联网+”新经济形态初步形成,“互联网+”成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二、重点行动 (一)“互联网+”创业创新。
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以促进创业创新为重点,推动各类要素资源聚集、开放和共享,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开放式创新等,引导和推动全社会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