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场发展阶段
股票市场的起源发展
这些公司通过募集股份资本而建立,具有明显的股份公司特征:具有法人地位:成立董事会:股东大会是公司最高权力机构;按股分红;实行有限责任制。
股份公司的成功经营和迅速发展,使更多的企业群起效仿,在荷兰和英国掀起了成立股份公司的浪潮。
到1695年。
英国成立了约100家新股份公司。
18世纪下半时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逐步取代了工场手工业。
在这场变革中,股份制立下了汗马功劳。
随着工业革命向其他国家扩展,股份制也传遍了资本主义世界。
19世纪中叶,美国产生了一大批靠发行股票和债券筹资的筑路公司、运输公司、采矿公司和银行,股份制逐步进入了主要经济领域。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制造业产值的90%由股份公司创造。
19世纪后半叶,股份制传入日本和中国。
日本明治维新后出现了一批股份公司。
我国在洋务运动时期建立了一批官办和官商合办的股份制企业,1873年成立的轮船招商局,发行了中国自己最早的股票。
股票的出现,促使股票交易所产生。
早在1611年,就有一些商人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买卖海外贸易公司的股票。
形成了股票交易所的雏形,1773年,在伦敦柴思胡同的约那森咖啡馆正式成立了英国第一个证券交易所,以后演变为伦敦证券交易所,1792年。
24名经纪人在纽约华尔街的一棵梧桐树下订立协定。
形成了经纪人联盟,它就是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前身,1878年,东京股票交易所正式创立。
它是东京证券交易所的前身。
1891年。
香港成立了香港股票经纪协会,后发展为香港证券交易所,1914年,中国当时的北洋政府颁布证券交易所法,1917年成立了北京证券交易所。
进入20世世纪之后。
股票市场发展迅速,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1)自由放任阶段(1900~1929年)。
20世纪前30年中,美英等国的股份公司迅速增加,使股票市场规模和筹资能力迅速扩大。
一方面发行市场迅速扩大,流通市场空前繁荣,交易量直线上升。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监管,股票欺诈和市场操纵时有发生,自由放任带来了严重的过度投机。
当时主要股票市场的股票价格普遍被抬高到极不合理的程度,远远超过其实际价值。
1929年10月29日.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严重的金融危机,作为经济晴雨表的各国股票市场相继出现了暴跌,投资者损失惨重。
(2〕法制建设阶段(1930~1969年),1929年经济危机之后,各国政府对股票市场开始全面加强法制和规范化建设。
以美国为例,政府开始从法律上对证券市场加以严格管理,制定了《1933年证券法》、(1934年证券交易法)等一系列严密可行的证券法律。
美国1934年成立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直接对股票市场进行监督和管理,为美国证券市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证券市场奠定了基础。
其他有关国家的证券法制建设也不断加强,股票市场逐渐规范。
(3)迅速发展阶段(自1970年以来)。
进入20世纪70年代之后,随着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经济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东南亚和拉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蓬勃兴起。
以及现代电脑、通信和网络技术的进步,股票市场步入了迅速发展的阶段。
l986年全球股票市场的市值总额为6.51万亿美元,全球上市公司总数为2.82万家,到1995年年底市值总额上升到17.79万亿美元。
10年间市值增长了近3倍、上市公司增加了1万多家、达到3.89万家。
1996年,全球股票市值继续上升,达到20.29万亿美元。
在主要发达国家,证券化率(股票市价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已经达到较高的程度,1995年,美国、日本和英国的证券化率分别达到95.5%、83.5%和121.7%。
发展中国家的股票市场成长也相当迅速。
新兴市场的股票市价总值从1986年的0.24万亿美元增长到1995年的1.9万亿美元,10年间增长了近7倍。
在股票中场规模扩大的同时,交易活动也日趋活跃,1986年,全球股票中场的交易金额为3.57万亿美元,1995年达到11.66万亿美元。
介绍一下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历史
展开全部 中国股票市场的产生、发展至今,仅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几乎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股票市场200多年的发展历程,这是辉煌的改革成果。
当前无论是市场的组织结构,还是交易清算系统的效率,甚至包括市场的规模,同不少西方国家的股票市场相比,可以说没有太大的差距。
然而,当代中国的股票市场是一个“新兴+转轨”的市场,从“姓社、姓资”的长期争论,到邓小平的“坚决试,不行可以关”的英明决策;从股份制改革的争论,到开放股市为国企改革服务,并直到目前基本完成的股权分置改革,中国股市走过了近20年的风雨成长历程,经历了多变的政策选择。
中国股票市场的发育、发展,是中国经济从计划体制逐渐向市场体制转型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成就之一,资本市场改革和发展的经验,也是中国经济改革成功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国股票市场产生、发育的特殊历史背景 中国的股票市场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场。
通俗的讲,西方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场,是遵循股票市场发展的自然规律,在市场经济的土壤里,自然生成的“天然产品”。
而中国的股票市场,则是在中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在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同时探讨公有制经济多种实现形式的土壤里,在既要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股票市场发展的自然规律,又要考虑中国国情、遵循中国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催生的“人工产品”。
这就决定了中国股票市场是有中国特色的股票市场。
研究中国股票市场的发育、发展的历史,不能不首先搞清楚中国股票市场产生、发育的特殊历史背景。
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为适应社会化生产和规模经营的需要,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逐步从独资、合伙发展到股份公司,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
建立在股份制度自然演化基础之上的西方国家股票市场的产生、发展、成熟过程,也必然表现为一个瓜熟蒂落的自然成长历程。
在中国,股票市场是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产物。
由于新中国建立初期学习前苏联的经验,存在对公有制形式的片面理解,单纯强调发展国有经济。
社会化规模经营的大工业企业是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化分配制度,采取政府投资、国家所有的方式建立起来的。
与此相适应,中国改革前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几乎是单一的国家所有、国有独资的形式。
经过解放初期对独资、合伙甚至是股份制的旧官僚企业、民族资本家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解放后30多年的国家投资、国家重建,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已经形成了覆盖各个领域的庞大的国有企业体系。
并在这种以国家独资为资本组织形式的制度基础上,形成了与之对应的社会分配机制、储蓄和投资运行机制。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也日趋突出地显现出来,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国有企业因传统的计划运行机制的弊端和自身的体制改革、运行机制改革一直没有取得根本性的突破,面临着经营困难、亏损面增大、负债率过高、资产结构不合理的困境;另一方面,在金融领域,因长期实行单一的银行信用体制和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预算软约束”,使得国家银行独自承受的金融风险日渐增大,其他国家不时爆发的区域性金融危机也一再为中国敲响警钟。
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中国先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尝试:在国有企业领域先后推行放权让利、租赁制、承包制、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等多项改革措施;在国有银行领域,先后推行中央银行与专业银行分离、对国有银行进行企业化改革等多种尝试。
但是这些改革效果都不理想。
在这种情况下,处于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经济特区先行尝试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成功。
随后,在地方政府以及中央政府的大力推广下,股份制改革被推到了中国整个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前台,股票市场成为令国人关注的焦点。
可以说,中国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但真正出现改革热潮,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股票市场诞生后,才进一步引发起来的。
在股票市场发展的初期,在巨大投资利益的诱惑下,广大投资者蜂拥入市,热情参与。
改制后的企业和地方政府亦体验到股份制改革带来的巨大利益,地方政府和企业发现进行股份制改造是一条迅速获取大笔资金并借此使企业迅速摆脱困境的捷径,于是也倾注出巨大的热情。
虽然,由股票市场热推动起来的中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带有很大的、甚至不正常的利益驱动因素,但其在实践中显示出来的巨大魅力,却促使人们对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中引入股份制的可行性有了更为统一的认识。
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了“股份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这充分表明时至1997年,对于大力推行股份制、发展股票市场,已经得到了包括中央领导高层在内的上下各界人士的一致认识和高度重视;同时也标志着中国股票市场发展的政策基调,已经从“坚决试”转变为“大力发展”。
二、中国股票市场的阶段性发展规律 纵观各国股票市场发展的历史,都呈现出一种阶段性发展的规律,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新兴股票市场表现得更为明显。
股票市场具有阶...
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1990-1992年是股市的初创阶段。
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在经济体制转轨和股份制改造实践的基础上引入证券市场。
2·1992-1997年是证券市场的扩张阶段。
以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中关于大胆实践的思想为指引,证券市场搁置了意识形态争论,调动方方面面积极性投入股市建设,使中国新兴的证券市场得到迅速扩张。
3·1998年以后,股市进入规范发展阶段。
根据199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发(1997)19号文件的要求,中国证监会组织实施了一项改革和五项清理整顿。
1997年7月1日,《证券法》正式施行,这是我国证券市场走向以法治市的里程碑,以《证券当》为核心的证券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形成。
随着各项清理整顿工作基本结束,特别是面临加入WTO的宏观政治、经济环境,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建设明显加快,推出了一系列规范发展措施,证券市场开始由早期的粗放型扩张向规范型发展转型。
影响股票市场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我国股票市场价格波动的基本因素 作者: 万帼荣 马向前 股票市场价格波动是股市运行的基础,也是股票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股价的波动受各种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分析这些因素的影响,可为投资者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提供一定的依据。
本文结合我国股市波动的实例,从各种因素对股价影响的传导机制入手,着重对影响我国股票市场价格波动的基本因素作一般性考察。
虽然影响股价波动的因素很多,但对这些因素的分析,可以从以下三点出发: (1)股价有其内在价值,股价围绕其内在价值波动,内在价值决定论是基本面分析的基础; (2)股价随投资者对各种因素的心理预期的变化而波动,心理预期理论是技术分析的基石; (3)股价波动是诸因素形成合力作用的结果; 以此为出发点,就可以从经济因素、市场因素、非经济因素三个方面,全面地考察影响我国股票市场价格波动的基本因素。
一、宏观经济因素 宏观经济因素从不同的方向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公司的经营及股票的获利能力和资本的增值,从不同的侧面影响居民收入和心理预期,而对股市的供求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1.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表现为扩张和收缩的交替出现,在经济的收缩、复苏、繁荣和衰退四个阶段内,股市也随之周期性波动,成为决定股价长期走势的最重要因素。
通过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增长率、通涨率、失业率、利率等指标的分析,判断出经济周期的发展阶段。
有实证分析表明,我国股市波动比宏观经济周期的波动超前大约4—6个月。
2.通货变动 通货变动包括通货膨涨和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总的看来会影响收入和财产的再分配,改变人们对物价上涨的预期,影响到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
因此,通货膨胀对股价的影响也是复杂的。
而通货紧缩则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就我国股市而言,通货膨胀在适度范围内发生,股价波动与之呈现正相关关系,但通货膨胀严重时,股价波动与之呈反方向变动。
1998年上半年开始的通货紧缩,使股价持续下跌,尽管1999年上半年有股市利好消息及管理层发表发展市场的言论,使沪深股指双双创出历史新高,但通货紧缩始终抑制着股价的进一步弹升。
3.国际贸易收支 当出口大于进口时,国际贸易对国内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使股价上升。
相反,则使股价下跌。
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我国的外贸出口增长大幅下降,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增长,同时,直接对我国股票市场相关行业和上市公司产生负面影响。
4.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差额通过影响一国国内资金供应量,从而对股价产生间接影响。
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保持顺差,大量的外汇储备,国内资金供应量增加,使可用于购买股票的资金来源扩大,促使股价上升。
5.国际金融市场 国际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一方面直接使我国投资者产生心理恐慌,影响股票市场,另一方面从宏观面和政策面间接影响股票市场的发展。
二、宏观经济政策因素 我国股市作为一个初兴的市场,宏观经济政策因素对股市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按照调节货币供应量的程度分为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在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时,货币供给减少,利率上升,对股价形成向下压力,而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意味着货币供给增加和利率下调,使股价水平趋于上升。
我国中央银行具体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利率、存款准备金率、贷款规模控制、公开市场业务、汇率等。
(1)利率 利率对股市的影响是十分直接的。
从七次降息和股价变动的关系看,我国股市与利率存在着高度的负相关性,但利率变动对股价的作用逐渐减弱。
(2)存款准备金率 中央银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在货币乘数作用下,调整货币供应量,影响社会需求,进而影响股市的资金供给和股价。
如1998年3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将存款准备金率由13%下调为8%,对股市产生了实质性影响。
(3)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来控制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一种业务。
它是中央银行强有力的货币政策工具。
从1996年4月起,我国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启动,由于现阶段可供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工具有限,只以短期国债为交易工具,限制了对股市的影响,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其影响会逐渐增强。
2.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根据其对经济运行的作用分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财政收入政策和支出政策主要有:国家预算、税收、国债等。
(1)国家预算 作为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国家预算能够全面反映国家财力规模和平衡状态,并且是各种财政政策手段综合运用结果的反映。
扩大财政支出是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其结果往往促使股价上扬,近两年,我国实行积极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基础设施建设类上市公司及相关行业的企业不同程度地受益。
(2)税收 通过税收政策,能够调节企业利润水平和居民收入。
减税将增加居民的收入,扩大了股市的潜在资金供应量,减轻上市公司的费用负担,增加企业的利润,股价趋于上升。
如我国的高科技企业享受所得税的减免优惠,股...
中国股票发展史?
展开全部 中国股票市场发展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1、1990年-1991年是股市的初创阶段。
1990年12月和1991年7月沪、深证券交易所的相继挂牌营业,股票集中交易市场正式宣布成立,中国股市由此第一次具备了资源配置的功能。
这一阶段是中国股份制改革起步初期,各项基本制度在探索中逐步建立,资本市场大多处于自我演进发展状态,资本市场体系初步搭建,整个市场规模较小,并以分隔的区域性试点为主,股票市场的发行和交易缺乏全国统一的法律法规,缺乏统一规范和集中监管。
同时,对资本市场的发展在思想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分歧。
2、1992年-1997年是股市的试验阶段。
此时股市能否长期存在仍然受到所有制问题的困扰,姓资还是姓社,成为影响股市存活最重要的话题。
1992年1、2月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视察时指出:“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
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
关,也可以快关,也可以慢关,也可以留一点尾巴。
怕什么,坚持这种态度就不要紧,就不会犯大错误。
”[1]此后,中国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股份制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更多的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并开始在资本市场发行上市。
1993年,股票发行试点正式由上海、深圳推广至全国,打开了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由此中国股市也于1996年5月迎来了大牛市行情。
由于尚未形成完善的供求机制和市场监控机制,高速发展的股市立即出现了许多问题,股市价格暴涨暴跌,投资者尚未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投机之风盛行,黑市行为大量滋生等。
打压整顿股市也因此成为接下来的宏观调控的内容之一。
从证券监管的角度来看,1992-1997年是由中央与地方、中央各部门共同参与管理向集中统一管理的过渡阶段。
股市的监管机制开始形成,监管体系初具雏形,并规定了涨跌幅及交易量限制。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第一次从宪法的层次上承认“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一个特殊形式”,至此,股票市场的地位正式确立。
3、1998年-2001年是股市的规范阶段。
从1998年开始,中国开始正式启用法律法规手段规范管理股票市场。
1998年4月起建立了全国集中统一的证券监管体制,国务院确定中国证监会作为国务院直属单位,成为全国证券期货市场的主管部门,同时其职能得到了加强。
1999年股市又一次出现牛市行情高潮,一直持续到2001年。
然而,太过火爆的股市已经严重脱离了基本面的支持,市盈率奇高,大量违规行为也不断被暴露出来,银广夏、蓝田等上市公司事件的发生就是当时股市混乱的缩影。
同时股市的作用被定义为“国企解困”的一个重要途径,大量国企进入股市寻找资金,其上市公司质量参差不齐。
以1999年7月《证券法》的颁布实施为标志,中国股票市场步入了以“规范与发展”为主题的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中国股票市场的制度建设也逐步走向成熟。
经过几年的法制建设,中国证券法规体系逐步完善。
到2001年底,中国证券期货市场初步形成了以《公司法》、《证券法》为核心,以行政法规为补充,以部门规章为主体的系统的证券期货市场法律法规体系。
4、2002年-2004年是股市的转轨阶段。
随着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建设步入法制化、规范化发展阶段,随着国内宏观经济矛盾的转移,对股票市场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化——它不仅是筹资的工具,而且股指的上涨还能带来财富效应,刺激消费增长,有助于改善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等。
股票市场的地位被提升到改革与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考虑。
中国股票市场被赋予了新的功能,中央高层领导提出股票市场不仅要为国有经济改革服务,而且要为国家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服务。
但是,由于此阶段股票市场的制度安排、制度建设不尽合理,再加上盲目借用外国(主要是美国)的经验,对中国股票市场的特殊性认识不够,使得中国股票市场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高层次、综合性功能的发挥仍不理想,社会各界对中国股票市场功能发挥的现状有颇多不满。
新一届的中国证监会开始着手完善监管体制。
然而在股权分置问题没有彻底解决的前提下,国家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改革并没有收到预期的结果。
这一阶段股票价值被严重低估,价格甚至一度低于面值,股市不仅没有达到资源优化配置功能要求,甚至连最基础的筹资功能也无法实现。
2003年底至2004年上半年,南方、闽发、“德隆系”等证券公司长期积累的问题和风险集中爆发,是中国股票市场运行中不健康因素的集中反应。
2004年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国九条”),表明了政府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决心,以促使资本市场的运行更加符合市场化规律。
5、2005年至今是股市的重塑阶段。
2005年5月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是中国股市重塑的一个过程。
作为历史遗留的制度性缺陷,股权分置在诸多方面制约了中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发展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截至2007年底,沪、深两市98%的应股改公司完成或...
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是什么?
股市是反映国民经济状况的一个窗口,股市的兴衰反过来也影响着国民经济发展的好坏与快慢。
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国民经济的发展决定着股市的发展,而不是相反。
因此,国民经济发展的状况、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一些因素都将对股市及股市中存在着的各种股票发生显著作用。
对这些作用,股票投资者和分析者必须做到了然于胸,不然,他们就没法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因此,分析宏观经济面对股市的影响,其意义十分重大。
在影响股价变动的市场因素中,宏观经济周期的变动,或称景气的变动,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对企业营运及股价的影响极大,是股市的大行情。
因此经济周期与股价的关联性是投资者不能忽视的。
经济周期包括衰退、危机、复苏和繁荣四个阶段,一般说来,在经济衰退时期,股票价格会逐渐下跌;到危机时期,股价跌至最低点;而经济复苏开始时,股价又会逐步上升;到繁荣时,股价则上涨至最高点。
这种变动的具体原因是,当经济开始衰退之后,企业的产品滞销,利润相应减少,促使企业减少产量,从而导致股息、红利也随之不断减少,持股的股东因股票收益不佳而纷纷抛售,使股票价格下跌。
当经济衰退已经达到经济危机时,整个经济生活处于瘫痪状况,大量的企业倒闭,股票持有者由于对形势持悲观态度而纷纷卖出手中的股票,从而使整个股市价格大跌,市场处于萧条和混乱之中。
经济周期经过最低谷之后又出现缓慢复苏的势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商品开始有一定的销售量,企业又能开始给股东分发一些股息红利,股东慢慢觉得持股有利可图,于是纷纷购买,使股价缓缓回升;当经济由复苏达到繁荣阶段时,企业的商品生产能力与产量大增,商品销售状况良好,企业开始大量盈利,股息、红利相应增多,股票价格上涨至最高点。
应当看到,经济周期影响股价变动,但两者的变动周期又不是完全同步的。
通常的情况是,不管在经济周期的哪一阶段,股价变动总是比实际的经济周期变动要领先一步。
即在衰退以前,股价已开始下跌,而在复苏之前,股价已经回升;经济周期未步入高峰阶段时,股价已经见顶;经济仍处于衰退期间,股市已开始从谷底回升。
这是因为股市股价的涨落包含着投资者对经济走势变动的预期和投资者的心理反应等因素。
根据经济循环周期来进行股票投资的策略选择是:衰退期的投资策略以保本为主,投资者在此阶段多采取持有现金(储蓄存款)和短期存款证券等形式,避免衰退期的投资损失,以待经济复苏时再适时进入股市;而在经济繁荣期,大部分产业及公司经营状况改善和盈利增加时,即使是不懂股市分析而盲目跟进的散户,往往也能从股票投资中赚钱。
当然还在有例外现象不时发生,例如,一般情况是企业收益有希望增加或由于企业扩大规模而希望增资的景气的时期,资金会大量流入股市。
但却出现有萧条时期资金不是从股市流走,而是流进股市,尤其在此期间,政府为了促进景气而扩大财政支付,公司则因为设备过剩,不会进行新的投资,因而拥有大量的闲置货币资本,一旦这些资本流入股市,则股市的买卖和价格上升就与企业收益无关,而是带有一定的投机性。
此外,投资股票除了要洞悉整个大市场趋势外,还要了解不同种类的股票在不同市况中的表现,有的股票在上涨趋势初期有优异的表现,如能源、(机械、电子)设备等类的股票;有的却能在下跌趋势的末期发挥较强的抗跌能力,如公用事业股、消费弹性较小的日用消费品部门的股票。
总之,投资者还应该考虑各类股票本身的特性,以便在不同的市况下作出具体选择。
国民经济形势的好坏决定了投资的主观愿望。
在国民经济形势比较景气的年份,国民收入中用于积累的份额多,投资所需的资金与物资都有保证,投资的效益也较高,使投资者对投资的前途持乐观态度,因而投资的愿望就容易产生;反之,经济形势不好的年份,国民收入中大部分数额要用于保障人民生活水平不至于下降和维持社会简单再生产,投资缺少物质和资金条件,投资前途黯淡,投资愿望就不易产生。
国民经济形势制约着投资实现的客观条件 投资要在经济大环境中进行,受这个大环境的调节支配。
不同的经济气候对投资有不同的影响,从而使得投资者必须按经济运行的要求对自己的投资战略与行为进行调整与安排。
就最简单的来说,国民经济会表现为繁荣景象和衰退形势,在这不同的情况下,将促使影响国民经济重要变化的各种关键因素的变量,例如利率与物价会发生提高或降低的变动。
投资者在这种不同的环境中的投资活动,势必要受到重大影响,而不得不作出一些相应的调整和安排,以谋求发展或生存。
因此投资者必须对宏观的国民经济形势作出适当的分析。
投资者进行投资所考虑的首要问题就是投资对象与投资时机的选择。
投资者总希望把资金或资源投入到效益好、风险低、前途光明的部门或行业中去,同时也总希望能把握最佳投资时机,以期获取最大利润。
与之相适应,投资者对国民经济形势的分析,主要应从两个层次上进行: 第一个层次是对整个宏观经济形势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它大致处于经济发展的哪一阶段、未来发展的大...
股市的起源发展和意义
股市 ▲注音▲ gù shì ▲股市▲ 股市是股票市场的简称,也称为二级市场或次级市场,是股票发行和流通的场所,也可以说是指对已发行的股票进行买卖和转让的场所。
股票的交易都是通过股票市场来实现的。
一般地,股票市场可以分为一、二级,一级市场也称之为股票发行市场,二级市场也称之为股票交易市场。
股票市场是上市公司筹集资金的主要途径之一。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公司的规模越来越大,需要大量的长期资本。
而如果单靠公司自身的资本化积累,是很难满足生产发展的需求的,所以必须从外部筹集资金。
公司筹集长期资本一般有三种方式:一是向银行借贷;二是发行公司债券;三是发行股票。
前两种方式的利息较高,并且有时间限制,这不仅增加了公司的经营成本,而且使公司的资本难以稳定,因而有很大的局限性。
而利用发行股票的方式来筹集资金,则无须还本付息,只需在利润中划拨一部分出来支付红利即可。
把这三种筹资方式综合比较起来,发行股票的方式无疑是最符合经济原则的,对公司来说是最有利的。
所以发行股票来筹集资本就成为发展大企业经济的一种重要形式,而股票交易在整个证券交易中因此而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股票市场的变化与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股票市场在市场经济中始终发挥着经济状况晴雨表的作用。
所谓“牛市”,也称多头市场,指市场行情普遍看涨,延续时间较长的大升市。
所谓“熊市”,也称空头市场,指行情普遍看淡,延续时间相对较长的大跌市。
股市正处于调整阶段 我国的沪深股市是从一个地方股市发展而成为全国性的股市的。
在1990年12月正式营业时,上市的股票数量只有为数很少的几只,其规模很小,且上市的股票基本上都是上海或深圳的本地股,如上海的老八股中只有一支是异地股票。
在其后股市的发展中,由于缺乏战略性的考虑,造成了资金的扩容与股票的扩容不同步,特别是资金扩容,其速度远远快于股票扩容。
在1991年至1996年的五年间,股票营业部从数十家扩展到现在的近3000家,入市资金从10多亿元增加到现在的3000多亿元,而上市公司却只从当年的近20家增加到现在的400多家,上市流通的股票只有300亿股。
股市的供求关系极不平衡,这样就造成了股价在最初两年出现暴涨的局面。
上海股市从1990年12月开始计点,1992年年底就上升到了780点,平均年涨幅达到179%;深圳股市从1991年4月开始计点,1992年底也涨到了241点,年均涨幅也有68.5%。
由于股价在开始两年涨幅过度,伴随着股票的扩容,在1993年上半年股价达到历史性的高度以后,股价就停步不前,沪深股市就进入艰难的调整阶段。
1993年沪深股市收盘指数分别为833点和238点,1994年收盘指数分别为647和140点,1995年的收盘指数分别为555点和113点。
根据国外股票指数的上涨速度和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股市这种调整估计还要相当时日。
如国家不出现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上证综合指数若要在1000点站稳,大概还需要5年以上的时间。
▲股票供不应求▲ 我国股市股民多、入市的资金额度大,而上市流通的股票少,股市呈现出明显的股票供不应求局面,据初步统计,到1996年10月底,沪深股市登记在册的股民约有1800万,而同期沪深股市的流通股规模约为300亿股,平均每个股民拥有的股票只有近1700股。
据初步估算,我国上市公司1995年的每股税后利润不到0.30元,平摊下来,股民人均收益最多只有500元,按人均入市资金2 元计算,股票投资的收益率(不计交易税、费)只有2.5%,只相当于活期储蓄利率。
而由于股民在股市中频繁交易,其上缴的手续费及交易税之总和往往比流通股的税后利润之和还要多。
▲股市交投过旺▲ 由于我国股民投机性较强,其入市的动机主要是以搏差价为主,所以许多股民以炒股票为业。
股市稍有风吹草动,便买进杀出,追涨杀跌之风盛行,股市的交投极其活跃。
如国外一般成熟股市股票的年均换手率不到40%,而我国股市的年均换手率却超过600%,是国外成熟股市的15倍。
股市交投过旺一方面造成股市的暴涨暴跌,如美国纽约股市从开办到现在的200年间,日涨跌幅度超过3%的只有10次,而沪深股市涨跌幅超过3%的时间却要占整个交易日的20%以上。
交投过旺的第二个后果就是造成股民的交易成本上升,1996年1~10月,沪深股市的股票成交量达1.3万亿,股民上交的交易税、手续费近200亿,而今年上市公司流通股的税后利润估计只有近100亿。
收入与支出相比,支出多100亿,这样就使整个股民成为亏损一族。
▲股市尚待规范▲ 我国股市是由地方股市发展起来的,且中央政府对股市的监管从1992年下半年才开始,股市的运作还尚待规范。
从宏观管理方面来讲,其一是对股市的规律还缺乏统一的认识,具体表现在相关的政策缺乏科学性和连续性,如股市扩容及上市指标的控制仍沿用额度控制的方法。
其二是对股市的发展缺乏长远的规划。
如国家股、法人股并轨问题,没有一个具体的实施计划。
其三是对股市的监管力度明显不足,如对信息披露的监管、对制止机构大户联手操纵股市等问题力度明显不够。
从证交所方面来讲,虽然沪深股...
股票市场是怎么运作的?
股票运作的本质是供求关系。
如果买的人大于卖的人,就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股票上涨;反之下跌股票就会涨跌。
股票市场是已经发行的股票买卖、转让和流通的场所,包括交易所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两大类别。
由于建立在发行市场基础上的,所以又被称为二级市场。
股票市场的结构和交易活动比发行市场更加复杂,其作用和影响力也更加大。
股票流通股是一定的,如果主力大量收集筹码,那么可参与买卖的筹码就会减少,这样一来,物以稀为贵,买不到股票,只能抬高股价买。
这时候风险极大,主力的获利机会也极大。
主力出货完毕,散户的热情也就告一段落,那么股价就会自然降下来或者被主力砸下来。
我国股市未来的发展前景如何?
一、中国股市发展情况概述 中国股票市场以上证指数为参考经历了从2005年12月开始中国股市政策性的股改及GDP连续高速增长的大好经济环境下造就了上证指数高达6124.04点的所谓的政策性大牛市。
但是中国GDP7%以上的高速增长其中房地产拉动因素据高盛公司经济学者测算高达4%以上,余下的3%左右才是真实的实体经济对GDP的贡献,所以从2007年到2014年末中国股市一直处于下跌的熊市中,股市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虽不为国内某些经济学家的认同,但股市具有反映经济发展的提前效应。
中国经济连续十几年的高GDP增长而中间没有出现一个有效的回调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属于罕见的个案,各地方土地财政政策造成了中国除沿海城市以外多城市出现严重供过于求的“鬼城”现象,中国经济正面临着类似美国2008年出现的房产严重供大于求而引发的次贷危机。
美国从2002年到2008年经济案例告诉我们:美国经济的潜在增速在2002年之后再次出现中长期的下降趋势。
在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冲击之后,美国经济技术与设备投资均有所放缓。
为了调控经济下滑,以美联储为代表的美国决策机构挑选了房地产市场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配套政策包括降息,放松监管运用各种金融财政政策等。
最终结果培育出一个很难控制的金融泡沫。
由于美国前期各种经济,财政政策的过分使用,使得最后用简单但杀伤性大的货币宽松政策,希望通过一定有效的通货膨胀来带动经济的复苏及改变通缩让经济缓慢运行的局面。
主要的切入点就是刺激美国股市。
优点在于:股市上涨,实体企业市值增加,股东可以套现股份获得资金来源;股东无需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贷款而获得流动资金;企业解决资金问题,为再投入发展生产提供良好基础。
美国道琼斯从2009年的7500点一路慢牛到2015年3月的18116点,经济已出现从下降---复苏—到增长的演变。
美国接下去的财政政策当然是结束前期大量的货币投放对经济的刺激政策,通过未来美元加息回笼过多的货币以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但是,美元的升值已经对中等发展及发达国家造成经济冲击,美元似乎又回到90年代美元对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的汇价,唯独少数几个国家,包括中国。
二、对中国股市未来走向的研判 我们再来分析下中国目前的股市与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在经历了7年多的熊市后终于在2014年底出现曙光。
7年前的股改造成原非流通股股东与部分流通股股东疯狂套现而没有再次把套现的资金投入实体经济而是为赚快钱效应而投入房地产及相关行业,实体经济的低速与缓慢增长造成实体经济在股市的表现差强人意,中国政府也清楚认识到目前及中国经济存在的危机与机会。
其实,人民币对美元有效贬值能够带动出口增加外汇收入及实体企业的发展,但是,政府尽量让人民币缓慢贬值的努力是希望不因为货币贬值,资金外流而引发房地产次贷危机,毕竟房地产已从香饽饽变成了过剩的烫手山芋。
从周小川行长的公开讲话似乎已证实中国政府对通过股市虚拟经济的繁荣能够带动实体经济的认识转变,毕竟2008年4万亿的强刺激已经给经济带来伤害,如果再次通过发行货币来刺激经济必将造成更大的通货膨胀,经济失速,但由于实体经济企业的技术投入,规模扩展等关键领域没有实现很大的创新与发展,如果投入更多货币却不能给实体企业带来根本性的转变那只能让多余的资金又再一次被投入已经过剩的房地产领域,那累加的危机后果更难以想象。
跟随中国政府的规划与目前市场的实际,我们发现中国政府在模仿美国次贷危机后的经济发展模式与财政政策。
主要通过刺激股票市场的发展,虚拟经济的繁荣来解决实际货币投放量问题。
当企业市值增长后,股东抛售股份的套利可以解决资金流问题,普通投资者通过股市的投机行为获利从而可以有钱进入消费,房地产投资等领域, 具体政策扶植可以看到:降准降息股市制度的改革实现沪港通,深港通,放松QFII资金额度与投资限制,让外资一起参与股市的投机或投资,吸引资金内流,防止资金外流对经济的冲击;放松新三板交易制度,促进新型创业企业的合理,有效成功成长,扶植新的中小企业,同时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解轻政府负担;放松股票私募基金的管制,增加公私募的并轨发展以增加股市投资活力;放松对证券公司与期货公司的资管业务及一对多的投资理财限制;允许证券公司可以开展有限的代客理财业务等多项实际有效的措施。
目的就是希望通过缓慢的牛市,模仿美国经济从下降,复苏走向可控合理增长。
美国道琼斯从2009年的7500点一路慢牛到2015年3月的18116点经历了六年时间,中国股市从2005-2007年2年的牛市到2007-2014年底7年的熊似乎告诉投资者中国股市的牛熊转换已经开始。
先让我们看下美国标普500指数与道琼斯指数80年PE历史和欧洲市场35年PE历史,发现PE中轴在18倍左右;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中国股市的PE全部A股上证指数,深圳成指过去13年PE/PB历史:过去13年的市盈率均值约为25倍,市净率约为2.5倍。
2001年是市盈率牛市,平均市盈率高达60倍以上与相仿。
而2007年则是市净率牛市。
市盈率45倍不如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