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债券与股票发行规模的比率

chenologin2分享 时间:

美国非金融企业中债券比例高于股份,而中国却是股份高于债券原因

因为中国的债券市场远没有美国发达。

很多企业债券很难卖出去或很难体现其正常价值:1,二级市场流动性比较 美国债券二级市场是以场外交易为主的交易市场,自由的交易模式和双边报价商制度给市场带来了活跃的氛围和良好的流动性.同时,电子化交易系统的普遍应用也进一步提高了二级市场的交易效率.2006年,所有债券市场的日均交易量(现券)约9417亿美元,是纽约股票交易所的日均股票交易量(约688亿美元)的十三倍之多.从各类型债券的交易规模看,由于国债二级市场是美国货币当局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场所,是美联储的公开市场业务的主要 操作手段,因此交易最活跃的是以国债为主的政府债券,其日均交易量在5545亿美元;其次是以政府支持机构发行为主的抵押支持证券和资产支持证券,日均交易量在2518亿美元左右;联邦机构债券,公司债券和市政债券的交易不活跃,分别只有788亿美元,210亿美元和169亿美元.从各类债券的年换手率(现券年交易量/债券年末存量)来看,2005年国债的换手率达到了33.01倍 公司债券联邦机构债券场外市场分为银行间和商业银行柜台市场.由于交易所市场和商业银行柜台市场的存量和交易量均较小,银行间市场占据了债券市场存量和交易量的90%以上规模,因此本文我们考察的流动性主要针对银行间市场.根据中央国债登记 央票交易最为活跃,日均交易量122.65亿元;其次为政策性银行债和记账式国债,日均交易量65.40亿元和43.49亿元;企业类债券交易清淡,其中短期融资券和商业银行债日均交易量19.93亿元和9.71亿元,其余的如企业债,证券公司债,非银行金融机构债等则日均交易量不满1亿元.从换手率指标来看,目前我国债券市场流动性最好的债券品种为短期融资券,央票和商业银行债,其换手率均在1倍以上,分别为2.02,1.51和1.38倍;其次为政策性银行债,其换手率为0.93倍;国债的换手率水平较低,仅有0.41倍.我国债券市场整体换手率水平为0.91倍,是美国债券市场的十分之一.2,债券种类比较 在美国债券市场中,以企业为发行主体的债券产品已经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包括公司债券,资产证券化产品在内的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工具占了债券市场整体规模的60%以上.2005年,抵押支持债券和资产支持债券余额共78708亿美元,占市场可流通余额的31.08%;公司债券余额49899亿美元,占市场可流通余额的19.70%;联邦机构债券余额26039亿美元,占比10.28%.美国政府类债券余额则排在公司类债券之后,占到债券市场总规模的三分之一不到,2005年可流通余额为63928亿美元,占比25.24%(其中国债余额41658亿美元,占比16.45%;市政债券余额22270亿美元,占比8.79%).3,国债的持有结构比较 从美国国债市场投资人的构成结构来分析,截至2005年底,外国及国际机构持有美国国债的比例最大,持有量2.20万亿美元,占美国国债可流通余额的52.15%;美国货币当局和各类养老金分别位居二,三位,各持有国债0.74,0.28万亿美元,占到可流通余额的17.60%和6.70%. 美国国债之所以呈现出外资大量流入的特点,是由美国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所决定的.美国的贸易赤字,财政赤字和储蓄不足是令其宏观当局棘手的三大经济难题,而国债供求则与后两者有直接关系.小布什上台以来,美国财政部为弥补巨额财政赤字,不得不发行大量国债,而国内储蓄不足又迫使其转向国外融资,从而每年有大量外资流入美国债市.1985年,外国及国际机构仅持有美国国债2264亿美元,占美国国债市场的15.90%;20年后外国及国际机构持有的美国国债余额猛增到了原来的10倍,占到了市场份额的1半以上.我国国债市场,由于外资机构参与程度较低(2005年底,在银行间债券市场5508家机构中,外资银行在华分行一共45家,占比0.82%,国债持有余额27.77亿元,占比0.10%),投资人构成结构主要呈现出本土化和机构化的特点.截至2005年末,商业银行类机构国债持有量最大,持有16522.63亿元,占国债可流通余额的61.92%;其次为特殊结算成员(包括人民银行,财政部,政策性银行,交易所,中央国债公司和中证登公司等机构)持有国债6399.83亿元,占23.99%;保险类机构排名第三,持有国债1693.94亿元,占6.35%. 4,债券市场规模比较 美国债券市场可流通债券规模总量较大,债券品种发展较为成熟.截止到2006年3月底,美国债券市场可流通余额达25.87万亿美元(不含1年以内的短期票据),相当于同期我国债券市场可流通余额的26.32倍(按照1:8的汇率),且总体规模增长速度比较平稳,年均增长率9.10%.自1985年开始,市场可流通的债券品种就比较丰富,包含国债,市政债券,抵押支持债券和资产支持债券,公司债券,联邦机构债券,货币市场工具等.市政债券国债抵押支持债券公司债券联邦机构债券货币市场工具资产支持债券数据来源:美国证券业协会注:2006年数据截止到2006年3月31日.根据中央国债公司的统计,截至2006年末3月末,中国债券市场可流通债券余额7.86万亿元,但整体规模增速较快,年均增长率达42.31%.债券品种主要为国债,中央银行债,政策性银行债,企业债,商业银行债...

股票发行价格如何计算?

一、发行价格1400。

解释如下债券的话主要是看公司的信誉和质量,以及当下基准利率和市场利率等因素1000万分成一万份了,既然是发行价格肯定是单位计算的,每张面额大都是一千元的。

这个只能通过计算出终值来与一千进行相互的比较来确定发行价了每张债券终值:1000+(1000*10%*5)=1500。

用市场利率计算下那结果就是1400,价格的确定与发行债券方式是紧密相连的。

二、股票和债券不一回事,请不要混淆!!!!!!!!!!!!!!!!!!!!!扩展资料第一百五十七条 公司发行公司债券应当置备公司债券存根簿。

发行记名公司债券的,应当在公司债券存根簿上载明下列事项:(一)债券持有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及住所;(二)债券持有人取得债券的日期及债券的编号;(三)债券总额,债券的票面金额、利率、还本付息的期限和方式;(四)债券的发行日期。

发行无记名公司债券的,应当在公司债券存根簿上载明债券总额、利率、偿还期限和方式、发行日期及债券的编号。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债券

运用你所学的知识,分析当前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成...

我个人觉得当前中国金融市场主要的问题还是制度问题,改革开放后,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金融体制的改革远远落后于实体经融体制改革的滞后,最终必将影响到实体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记得2006年的时候我国金融业将全面对外开放,外资银行将以其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科学的风险管理机制、高效的市场营销机制以及雄厚的资本实力等优势,与中资银行展开全方位的竞争。

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已迫在眉睫。

我国金融体系存在三大问题 第一,金融体系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当前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可从两个方面得出初步判断。

首先是储蓄—投资转化率。

社会资金转化为投资通常有三个途径:一是通过银行等金融中介以信贷资产形式发放给资金需求者;二是通过财政资金如国债的形式转为投资;三是通过资本市场如股票、债券等形式转为投资。

在财政融资方面,尽管我国税收占GDP的比重逐年增加,2003年已接近20%,但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指标30%—40%相比,仍相距甚远,更何况财政支出具有很强的刚性,且大部分支出为非生产性支出。

在证券融资方面,由于资本市场的不规范,近年来其占比更有明显下降。

由于上述两个融资渠道相对较弱,银行信贷仍然是我国储蓄转化为投资的主要途径。

从2000—2003年国内金融市场融资情况可以佐证以上的分析。

2000年,贷款占国内金融市场融资总量的比例为69.7%,国债占比17.8%,企业债占比0.6%,股票占比12%;到2003年,贷款占比升至85.1%,企业债占比微升至1%,国债占比降至10%,股票占比降至3.9%。

根据人民银行和西南财经大学联合课题组的统计分析数据显示,自1995年我国商业银行首次出现存差约0.3万亿元以来,到2003年末存差已经扩大至4.9万亿元,大量资金沉淀在国有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并未有效转化为生产性资金。

另外,国内储蓄过剩与外资大量涌入并存的现象存在,也从一个角度说明了国内金融资源的浪费,反映了储蓄无法顺利地转化为投资。

其二是M2/GDP指标。

大量的理论及实证研究表明,M2/GDP指标过高,通常反映出货币供应量超过经济增长的实际需要,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不高。

2003年末中国M2/GDP比率已经达到189%,2004年6月末上升到200%,远远超过一般国家100—150%的正常水平,几乎是世界上最高的。

尽管这里面有货币化进程的因素,但M2/GDP这一指标的持续上升表明我国的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信贷推动特征,而且信贷资产的运用效率趋于下降,不能不说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方面存在问题。

另外,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业的主体。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率和绩效可以说代表着我国金融体系的效率和绩效。

但是,按照英国《银行家》杂志2004年第7期公布的全球性1000家最大商业银行最新排名和主要财务数据,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按资产排名分别为第20位、第28位、第33位、第41位;按绩效排名则分别为第85位、第83位、第69位、第81位。

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2006年我国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之时,外资银行将于中资银行在公平、对等的基础上展开全面竞争,我国金融业所面临的形势是何等之严峻。

第二,融资结构扭曲,金融体系内风险向银行集中。

目前我国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严重失衡,我国间接融资比例过高,增加了银行贷款风险,制约了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地发展。

从国内金融市场整体融资结构来看,2003年国内金融机构新增贷款规模约为3万亿元,占融资总量的85%,而同期股票、国债、企业债券等直接融资的新增规模为5340亿元,只占融资总量的15%。

再进一步具体化,从2001年、2002年到2003年,银行贷款占企业融资的比例分别为75.9%、80.2%和85.1%,2004年第一季度上升到93.8%。

可以看到间接融资占有绝对比重,融资结构严重失衡。

按照金融运行的一般规律,短期资金需求主要靠银行贷款,即间接融资的办法予以解决;长期资金的需求主要靠发行股票和债券等直接融资的方式来解决,这样可以避免用短期资金来源解决长期资金需求的种种弊端和风险。

然而,目前我国的现状却是,90%的长期资金需求都是通过商业银行以间接融资渠道解决的。

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的资产来源又是以短期资金为主,从而产生了短存长贷引发的流动性问题,蕴藏着潜在的金融风险。

第三,直接融资体系内结构失调。

一是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发展不平衡。

在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中,债券市场的融资规模通常是股票市场融资额的数十倍。

我国的情况则相反,2002年末,中国GDP总值为10万亿元,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和企业债的未清偿余额为35000亿元,相当于GDP的35%。

其中,企业债券的地位更是微不足道:它的未清偿额不到1000亿,占GDP总额的比重不足1%。

与债券市场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股票市场发展迅速。

自1991年开始,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股票市场的上市公司数量、市价总值、交易规模等,逐年攀升。

截至2003年底,我国股票市场的市价总值4万多亿元,相当于当年GDP的36%。

股票市场融资相对于...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的选择

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向多元化的发展展开论述,同时强调了企业在筹资时,必须充分考虑筹资数量的多少,筹资成本的高低,筹资风险的大小,资本结构的优劣,分析、比较、选择最合理的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来筹措资金. 近几年,我国仍将采取适度从紧的金融政策,企业资金紧缺仍是生产经营中最主要和最难解决的困难。

企业筹资涉及到许多问题,如筹资的数量、方式等问题,其中,筹资方式的选择应该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本文拟就我国企业筹资方式的选择问题,做一些探讨: 一. 我国的融资环境 企业是在一定环境下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有机集合体。

企业运营只有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面临的环境是指存在于企业周围,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客观因素和力量的总称,它是企业选择筹资方式的基础。

企业制定筹资战略必须立足于一定的宏观环境之下,制定时要考虑:1.政治法律环境。

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

随着改革开放的政策实施,国内政局稳定,经济日益活跃,我国的产业政策、外汇政策和税收政策等的日益完善,与国际惯例的逐步接轨,为外资进入中国提供了保证,使我国企业的筹资区域进一步扩大,筹资数额逐年增加,方式也更加多样。

2.经济环境。

是指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经济条件、经济特征、经济联系等客观因素。

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高速的发展势头,物价得到有效控制,这一切表明,我国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与发展机会,同时也为国内外大量的游资找到了出路。

3.技术环境.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技术水平、技术政策、新产品开发能力以及技术发展的动向等的总和。

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对科技开发力度的加大,对科技人才的有计划培养,都将为企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企业微观环境是指直接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条件和能力的因素,包括行业状况、竞争者状况、供应商状况及其他公众的状况,这是确定企业筹资方式的前提。

一个良好的销售网络、及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商等微观环境,将十分有利于企业筹资的顺利实现。

此外,笔者认为,企业的内部条件也应该属于企业筹资的微观环境。

企业的内部条件包括:企业经营者的能力、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和政策、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研究开发情况等。

就筹资而言,企业内部条件达到一定的标准,才会吸引资金、技术进入企业,因此企业要得到实现企业扩张所需要的资金,应扎扎实实的做好企业的各项工作,赢得债权人和投资者的信任,他们才会将资金、技术交由企业使用和管理。

二. 企业的筹资方式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融资方式总的来说有两种:一是内源融资,即将本企业的留存收益和折旧转化为投资的过程;二是外源融资,即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储蓄,以转化为自己投资的过程。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单纯依靠内源融资已很难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外源融资已逐渐成为企业获得资金的重要方式。

下面对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分别加以介绍: (一).内源融资方式 就各种融资方式来看,内源融资不需要实际对外支付利息或者股息,不会减少企业的现金流量;同时,由于资金来源于企业内部,不会发生融资费用,使得内源融资的成本要远远低于外源融资。

因此,它是企业首选的一种融资方式,企业内源融资能力的大小取决于企业的利润水平,净资产规模和投资者预期等因素,只有当内源融资仍无法满足企业资金需要时,企业才会转向外源融资。

在这里,笔者认为相当一部分表外筹资也属于内源融资。

表外筹资是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中未予以反映的筹资行为,利用表外筹资可以调整资金结构,开辟筹资渠道,掩盖投资规模,夸大投资收益率,掩盖亏损,虚增利润,加大财务杠杆的作用等。

比如,企业与客户签订一项产品的筹资协议,先将产品售给客户,然后再赊购回来,该项产品并未离开企业,但企业却通过这一协议得到了借款。

因此,表外筹资可以创造较为宽松的财务环境,为经营者调整资金结构提供方便。

鉴于表外筹资在我国应用还不是太普遍,而其应用的前景又十分广泛,所以,笔者将在这里对表外融资作一较为详细的介绍 表外融资可分为直接表外筹资和间接表外筹资。

直接表外筹资是企业以不转移资产所有权的特殊借款形式直接筹资。

由于资产所有权未转入筹资企业表内,而其使用权却已转入,所以这种筹资方式既能满足企业扩大经营规模、缓解资金不足之需,又不改变企业原有表内资金结构。

最为常见的筹资方式有租赁、代销商品、来料加工等。

大多数租赁形式属于表外筹资,只有融资租赁属于表内筹资。

经营租赁是出资方以自己经营的设备租给承租房使用,出租方收取租金,承租访由于租入设备扩大了自身生产能力,这种生产能力并没有反映在承租方的资产负债表中,承租方只为取得这种生产能力支付了一定的租金。

当企业预计设备的额租赁期短于租入设备的经济寿命时,经营租赁可以节约企业开支,避免设备经济寿命在企业的空耗。

此外,维修租赁、杠杆租赁和返回租赁也属于企业的表外筹资。

间接表外筹资是用另一个企业的负债代替本企业负债,使得本企业表内负债...

股票分类问题

五类 股票分类 1.按股东权利分类 2.按票面形态分类 3.按股投资主体分类 4.按上市地点分类 5.按公司业绩分类 1.按股东权利分类 1. 优先股 优先股是“普通股”的对称。

是股份公司发行的在分配红利和剩余财产时比普通股具有优先权的股份。

优先股也是一种没有期限的有权凭证,优先股股东一般不能在中途向公司要求退股(少数可赎回的优先股例外)。

优先股的主要特征有三:一是优先股通常预先定明股息收益率。

由于优先股股息率事先固定,所以优先股的股息一般不会根据公司经营情况而增减,而且一般也不能参与公司的分红,但优先股可以先于普通股获得股息,对公司来说,由于股息固定,它不影响公司的利润分配。

二是优先股的权利范围小。

优先股股东一般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对股份公司的重大经营无投票权,但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享有投票权。

如果公司股东大会需要讨论与优先股有关的索偿权,即优先股的索偿权先于普通股,而次于债权人,优先股的优先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股息领取优先权。

股份公司分派股息的顺序是优先股在前,普通股在后。

股份公司不论其盈利多少,只要股东大会决定分派股息,优先股就可按照事先确定的股息率领取股息,即使普遍减少或没有股息,优先股亦应照因分派股息。

(2)剩余资产分配优先权。

股份公司在解散、破产清算时,优先股具有公司剩余资产的分配优先权,不过,优先股的优先分配权在债权人之后,而在普通股之前。

只有还清公司债权人债务之后,有剩余资产时,优先股才具有剩余资产的分配权。

只有在优先股索偿之后,普通股才参与分配。

优先股的种类很多,为了适应一些专门想获取某些优先好处的投资者的需要,优先肌有各种各样的分类方式。

主要分类有以下几种: (1) 累积优先股和非累积优先股。

累积优先股是指在某个营业年度内,如果公司所获的盈利不足以分派规定的股利,日后优先股的股东对往年来付给的股息,有权要求如数补给。

对于非累积的优先股,虽然对于公司当年所获得的利润有优先于普通股获得分派股息的权利,但如该年公司所获得的盈利不足以按规定的股利分配时,非累积优先股的股东不能要求公司在以后年度中予以补发。

一般来讲,对投资者来说,累积优先股比非累积优先股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2) 参与优先股与非参与优先股。

当企业利润增大,除享受既定比率的利息外,还可以跟普通股共同参与利润分配的优先股,称为“参与优先股”。

除了既定股息外,不再参与利润分配的优先股,称为“非参与优先股”。

一般来讲,参与优先股较非参与优先股对投资者更为有利。

(3) 可转换优先股与不可转换优先股。

可转换的优先股是指允许优先股持有人在特定条件下把优生股转换成为一定数额的普通股。

否则,就是不可转换优先股。

可转换优先股是近年来日益流行的一种优先股。

(4) 可收回优先股与不可收回优先股。

可收回优先股是指允许发行该类股票的公司,按原来的价格再加上若干补偿金将已发生的优先股收回。

当该公司认为能够以较低股利的股票来代替已发生的优先股时,就往往行使这种权利。

反之,就是不可收回的优先股。

优先股的收回方式有三种: 溢价方式。

公司在赎回优先股时,虽是按事先规定的价格进行,但由于这往往给投资者带来不便,因而发生公司常在优先股面值上再加一笔“溢价”。

公司在发生优先股时, 从所获得的资金中提出一部分款项创立“偿债基金”,专用于定期地赎回已发出的一部分优先股。

转换方式。

即优先股可按规定转换成普通股。

虽然可转换的优先股本身构成优先股的一个种类,但在国外投资界,也常把它看成是一种实际上的收回优先股方式,只是这种收回的主动权在投资者而不在公司里,对投资者来说,在普通股的市价上升时这样做是十分有利的。

2. 普通股 普通股是“优先股”的对称,是随 企业利润变动而变动的一种股份,是公司资本构成中最普通、最基本的股份,是股份企业资金的基础部分。

普通股的基本特点是基投资利益(股息和分红)不是在购买时约定,而是事后根据股票发生公司的经营实积来确定,公司的经营实积好,普通股的收益就高;而经营实积差,普通股的收益就低。

普通股是股份公司资本构成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股份,亦是风险最大的一种股份,但又是股票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

一般可把普通股的特点概括为如下四点: (1) 持有普通股的股东有权获得股利,但必须是在公司支付了债息和优先股的股息之后才能分得。

普通股的股利是不固定的,一般视公司净利润的多少而定。

当公司经营有方,利润不断递增时普通股能够比优先股多分得股利,股利率甚至可以超过50%;但赶上公司经营不善的年头, 也中能连一分钱都得不到,甚至可能连本也赔掉。

(2) 当公司因破产或结业而进行清算时,普通股东有权分得公司剩余资产,但普通股东必须在公司的债权人、优先股股东之后才能分得财产,财产多时多分,少时少分,没有则只能作罢。

由此可见,普通股东与公司的命运更加息息相关,荣辱与共。

当公司获得暴利时,普通股东是主要的受益者;而当公司亏损时,他们又是主要的受损者。

(3) 普...

股市中出现大批除权股 什么状况?

除权股:普通股有优先认股权,但如果在董事会规定的股权登记日之后购买股票,那么这种股票就不附有认股权,即无权优先认购新发行的股票。

除权(exit right,XR)指的是股票的发行公司依一定比例分配股票给股东,作为股票股利,此时增加公司的总股数。

例如:配股比率为25/1000,表示原持有1000股的股东,在除权后,股东持有股数会增加为1025股。

此时,公司总股数则膨胀了2.5%。

除了股票股利之外,发行公司也可分配“现金股利”给股东,此时则称为除息。

(红利分为股票红利与现金红利,分配股票红利对应除权,分配现金红利对应除息。

)除权是由于公司股本增加,每股股票所代表的企业实际价值(每股净资产)有所减少,需要在发生该事实之后从股票市场价格中剔除这部分因素,而形成的剔除行为。

企业重股轻债有何危害

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是其融资行为的直接结果,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特点又根源于企业制度、经济体制、投融资体制、市场机制和市场环境。

在合理的企业制度安排、健全的经济体制和投融资体制、自由竞争的资金价格形成机制和良好的市场环境下,理性的企业经营者及所有者的融资决策、投资决策必然考虑融资方式、融资成本、融资行为对现有资本结构的影响等因素。

广东大部分上市公司在这方面还做得很不够,这可能是由市场环境造成的,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不合理的体制和制度,在这方面国有性质的上市公司表现得更加突出。

我省国有企业资本结构形成的制度基础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或者说是转轨经济下仍然存在的)政府主导的资本生成机制,加上体制改革滞后,使得我省部分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不合理,大部分国有性质的上市公司的融资决策并不是建立在公司资本结构的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融资行为表现为非理性,由此不同性质、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具有许多相似的融资行为特点,突出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广东上市公司融资次序选择顺序普遍为自有资金、股权融资、债务融资,在直接融资中,重股轻债,这是有悖于企业融资理论的。

对于企业的自有资金和债务融资来说,根据经验分析,如果在短期内,企业的红利和投资既定,盈利性对企业的杠杆比率效应存在反向关系,企业更倾向于内部融资而不是债务融资,因为这样企业经营者就可以避免陷入债务危机。

仅就股权融资、债务融资两种融资方式来说,它们各有利弊,但根据企业融资理论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企业的融资实践,企业选择融资顺序时债务融资优先于股权融资,这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由于资本市场上非对称信息的存在会使企业经营者少用股票融资,多用债务融资。

但债务融资又不是没有限制条件的,由于债务融资受企业财务亏空的限制,因此,企业资本结构安排总是尽量先选择内部融资,其次是发行债券,只有当债券融资可能使企业陷入财务亏空时,最后才采用股权融资。

(2)企业的融资行为受政府政策、资本市场发展状况以及投资者行为的影响。

对企业的经营者来说,一般选择其股票被高估时发行股票,这时,由于投资者用较高的价格购买了较低价值的股票,高出部分为企业所占有,当股票被低估的时候,企业一般不愿发行股票。

从投资者角度来说,他们往往从企业资本结构安排来判断企业的市场价值,根据企业的行为来推断企业的真实价值,当一个公司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而决定发行股票的时候,那么,投资者会推定股票是高估了,一般情况下,企业发行股票股价会下跌,一个好的企业,股票没有被高估的企业,往往不愿意发行股票,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如果通过股票融资,就会被市场误解为企业发展前景不佳或者被投资者当作一个高估的企业,使企业股票贬值。

(3)发行股票是有发行成本的,例如要交给承销商、会计师事务所费用,而这些费用的金额不菲,据统计,美国一家发行公司的发行费用要占到融资总量的2%至5%之间,甚至更高。

而债务融资成本则相对较低,以银行信贷为例,由于融资合约由银行和企业直接谈判来完成,其速度快,灵活性强,降低了交易成本,使银行信贷融资成本较低,监督有力。

(4) 发行股票要求信息披露,有些企业不愿意让竞争对手知道自己的商业秘密,因此不会热衷于股票融资。

(5)从税收角度看,债务融资也优于股权融资,企业用负债融资有抵税作用,而用股权融资可能导致双重纳税。

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企业的融资实践看,企业也往往优先选择债务融资。

以1989年美国企业融资结构为例,在外部融资中,银行贷款占62%,债券融资占30%,股票融资只占2%,其他部分占6%;从90年代起,美国企业的股票融资比例下降很快,股份回购比例大,在一些企业和金融部门中,股票融资甚至出现负增长,债券融资的比重逐步上升,而银行信贷融资方式在外部融资中仍处于主导地位。

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证明企业融资秩序一般为自有资金、债务融资、股权融资。

以上分析可见,我省上市公司热衷于股权融资是一种不正常的融资行为。

(二)上市公司对融资和投资行为无约束。

对融资行为和投资行为无约束的状况是我省上市公司存在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这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从观念上认为股权融资是一种没有成本的融资方式,把配股,增发新股当成是管理层对其经营业绩不错的一种奖励政策,因此,在股票发行上市存在额度控制时期,展开了争夺发行额度的竞争,在发行上市后,又千方百计进行配股资格的保卫战,甚至通过关联交易、出售资产及利润操纵等途径来达到配股资格,这与近年来国外企业在外部融资中,银行信贷融资仍处于主导地位,债券融资比率增加,而股票融资大幅度下降形成鲜明的对照。

(2)上市公司在发行新股或配股中,没有考虑所投项目对资金的实际需求,融资活动中往往最大限度地多筹资金。

由于募集资金数量大,而公司项目实际所需资金少,剩余资金大部分存入银行,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

(3)财务管理粗放,对各种融资方式的成本不进行比较分析,项目论证缺乏必要的财务决...

109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