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股票的关系

chenologin2分享 时间:

财经新闻和股市有什么关系

什么是M1、M2以及与股市的关系 一、什么是M1、M2?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划分口径可以把货币供给划分为:M0 (现钞):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钞,即居民手中的现钞和企业单位的备用金,不包括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

M1 (狭义货币):M?0加上商业银行活期存款构成。

M2 (广义货币):由M1加上准货币构成。

准货币由银行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以及各种短期信用工具如银行承兑汇票、短期国库券等构成。

我国参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划分口径,把货币供给层次划分如下:M0 =现金M1 =M0 +活期存款M2 = 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其他存款M3=M2+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在这三个层次中,M0的流动性最强,M1次之,M2的流动性最差。

M0与消费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M1反映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流动性仅次于M0;M2流动性偏弱,但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通常所说的货币供应量,主要指M2。

1. M1反映着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M2不仅反映现实的购买力,还反映潜在的购买力。

若M1增速较快,则消费和终端市场活跃;若M2增速较快,则投资和中间市场活跃。

中央银行和各商业银行可以据此判定货币政策。

M2过高而M1过低,表明投资过热、需求不旺,有危机风险;M1过高M2过低,表明需求强劲、投资不足,有涨价风险。

2. M1增加表示货币市场流通性增强,M2中包括了M1,因此,再排除M1变化因素后,M2的增减代表了储蓄的增加,货币流通性降低。

根据央行的数据,2009年9月份货币供应,M2余额58.5万亿,同比增长29.3%,比上年末加快11.5个百分点。

M1余额20.2万亿元,增长29.5%,加快20.5个百分点。

9月末M1与M2的同比与环比增速双双创出了新高。

与此同时,M1的同比增速已经超越了M2的同比增速,这意味着整个经济领域的活跃度已被有效激活,储蓄开始活期化。

二、M1、M2与股市的关系历史经验证明,在我国以M1和M2为关键指标的货币供应增速的变化牵动着股指的神经,甚至可以作为一个判断未来股市运行轨迹变化的重要领先指标。

M1增速持续向上,且与M2增速的剪刀差扩大,意味着企业资金活期化明显,资金面有力支撑股市。

M1和M2增速的剪刀差能持续多久?流动性会否在2010年继续发挥其助推股市的力量?本版将详细介绍。

1、股市与M1的关联M1增速往往与股指同趋势在货币供应的各个层次中,M1是流通中的现金加上各单位在银行的活期存款;M2是指M1加上各单位在银行的定期存款、居民在银行的储蓄存款、证券客户保证金。

M1最能表征市场的流动性,而流动性就是股市强有力的推动力。

M1增速见底预示股市大涨央行公布的2008年12月一组金融数据,让股票市场投资者眼前一亮。

在连续下降7个月以后,M1增速小幅反弹至9.06%。

这也就意味着当年11月成为了M1的阶段性底部,之后便开始了上升之路。

从2009年2月份开始,M1增速由10.87%爬升至了8月份的27.72%,并且于9月份反超了M20.2个百分点。

M1增速的见底也促成了股市的拐点,股市由熊市进入牛市。

上证综合指数(2729.647,29.27,1.08%)在2008年10月28日达到了最低点1664.93点,之后伴随着M1增速的不断提高,股指也在震荡中不断攀升。

虽然途中经历了由3478点到2639点的回调,但是总体来看大盘指数在不断筑底的过程中,并且底部逐步抬高。

人保资产保险与投资研究所黄祖斌对M1和股市的关系进行过研究,他认为M1同比增幅见底,往往会出现大涨行情,甚至是一轮新的牛市的开始。

根据他的研究,M1同比增幅与股市涨跌有比较明显的规律。

自1995年末以来,货币供应量始终保持较高的增速。

而M1从1995年末至今,有5次单月同比增幅降到了10%左右,分别是1996年1月的11.4%、1998年6月的8.7%、2002年1月的9.5%、2005年3月的9.9%和2009年1月的6.68%(如多个月低于10%,选最低的一次)。

巧合的是,在M1处于历史低位时,股市无一例外出现了大涨行情。

其中有两次是牛市的开始,一次是自去年1664点以来的上涨行情,另一次是2002年1月大熊市中的一次反弹,幅度为26%。

M1增速阶段高点可能是“拐点”M1同比增幅见底,往往是一轮行情的开始;而其增速出现高点,也可能是行情向下的一个拐点信号。

黄祖斌研究,从1995年末至2008年末,M1有4次同比增幅超过20%,出现阶段性高点。

这4次分别是1997年1月的22.2%、2000年6月的23.7%、2003年6月的20.24%、2007年8月的22.8%。

其中,第一、四次,大盘向下的拐点分别在M1创出高点的4个月、2个月之后出现。

社科院金融市场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也认为M1增速与股市趋势相同。

“当M1增速超过25%时,行情也就见顶了”。

值得注意的是,M1的增速自从2009年6月份超过20%,达到24.79%后,截至目前已经连续5个月增幅在维持在25%之上。

7月份,M1的同比增速达到26.37%,8月为27.72%,9月为29.51%,10月超过30%,达到32.03%。

11月甚至达到34.63%的历史峰值。

这是否预示着股市拐点来临?对此,尹中立指出今年货币供应是超常规发展,恐...

上市公司新闻与上市公司股价变动有什么关系呢?

上市公司的新闻如果是正面,积极向上的,会给股民投资的信心,导致股价上升,反之,则会使股价下跌;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总市值要小于其公司的内在价值的,因为投资者的期望都会给股票一个"溢价"。

投资者们期望未来手里的股票能给自己带来更多收益,所以现在愿意支付一个更高的价钱。

公司经营的业绩和未来可持续的发展的速度,决定该公司股票的价值,股票价格受其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股票价格涨了,股东赚钱了,证明公司是有实力的,对公司而言就是一个至高无上的肯定。

而且,股价稳步上升的公司在市场中的信誉会越来越好,拥有这种信誉会让公司后续的融资越来越方便,融资成本越来越低。

任何越做越大的实力型公司都不可能只融资一次的,不管是股权融资还是债权融资,都需要企业具备良好的过往记录,这种企业形象在投资者心中十分重要。

股票与财务的关系

1.基本面信息和股价不是绝对关系2.股票的涨跌,基本面的信息只决定他的根本质量,而不是直接决定因素。

3.直接决定因素,第一是筹码面,意思就是持有这家股票大多流通股份的人是主力还是散户,如果是主力,易涨难跌,如果是散户,易跌难涨。

然后,如果是主力的话是哪一种类型的主力。

国家队,法人机构,外资这类型的主力,股票确定上涨趋势后,就会沿着固定的均线上涨,正乖离过大就会拉回,比如茅台,格力的六十日均线。

开始中段整理就是年线,或者股价净值比在历史股价底部区域水准的时候,不过通常都是年线附近。

但如果主力是牛散,游资,私募之类,股性就会较为活跃,来回波动大,需要更多的方法去判断买卖。

4.直接决定因素,第二是技术面,技术面不是网上泛泛而谈的什么技术指标,K线组合这些,而是量价,趋势,波浪,时间转折等等,这些东西是主力进出的股票留下的痕迹,可以最快捷的判断要涨要跌或者要盘整。

关于业绩好的利好,你可以想想这个逻辑,不管什么利好消息,公司老板大股东甚至是行业对手或者调研过得机构都会比看公告看新闻的你先知道吧。

那么是好事情,他们就会先买,股价就会先涨。

等利好公布出来就出货给后知道消息进入的人,所以有利好反而下跌还有什么不懂可以追问

请教高人,股票和实体经济的联系是什么?

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两者关系本质上是基础和衍生的区别。

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若没有实体经济就不存在虚拟经济;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的衍生,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随着经济发展的深入和复杂衍生出来的一种发展模式。

而股市,则是虚拟经济中的一个体系,其它体系还有诸如债务市场、期货市场、货币市场等。

股市的涨跌取决于市场供求,实体经济发展好,但投资者对股市的股票需求不足或供过于求,股票难涨;相反,实体经济哪怕不那么好,如果大家有大量冗余资本投入股市,这个时候股票供不应求股价也会上涨。

这一点,譬如2001年到2005年实体经济很好但股市不好;相反,2005年后实体经济逐渐不好,但股市很好。

2008年至今实体经济时好时坏,但股市整体一直不好。

所以,股市并不能绝对体现经济,它只是一个面,但是随着虚拟经济在经济中的分量越来越大,和实体经济的相关度也就会越来越高。

再本质点说,相比实体经济需要大量的实物生产,虚拟经济更多的则是货币的投机交易现象,所以两者虽然相关,但却不是绝对的对等关系。

大众传媒与经济法的关系

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

新闻传播工具 (news media) :传递新闻信息的载体;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新闻纪录影片和新闻性期刊的总称。

传播方式演变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经历了 4种方式:原始传播方式、手抄传播方式、印刷传播方式、电子传播方式。

在书写工具问世以前,信息的传递是通过语言手势图记、烟火等方式进行,受到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当新闻传播工具出现后,新闻传播才成为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活动新闻传播工具是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交往的产物。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传播方式不断变化,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范围越来越广,效果也越来越大。

经济法是国家从整体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具有社会公共性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管理和调控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经济法的概念是经济法学研究的首要问题,也是经济法立法,司法等活动的基础问题。

传统理解认为大众传媒是行政法的调整范围,广电行政主管部门是大众传媒行政监管的行政行为主体,但大众传媒监管在市场竞争条件下已不是单纯的行政监管,而是对大众传媒宏观调控与市场管理相结合的经济监管,是一种对社会公共利益负责的监管行为,是对广电产业经营者和广电产品消费者负责的监管制度,所以很有必要重构大众传媒监管的价值取向,以经济法的视角探讨大众传媒的监管制度设计。

众所周知,广播电视业中的经营性部分已逐渐实现市场化。

制播分离制度实施以后,许多民营外资节目制作公司加入到节目制作市场,节目水准较之以前有所提高,节目内容也丰富多彩,节目形式也变化多样。

广告代理制实施以来,大众传媒的发展时时刻刻与广告联系在一起,大众传媒的财政结构已不完全依赖国家财政拨款,很大程度上靠广告经营获得经济效益,对于广告的监管当然也不是行政监管,更多的是依靠市场监管。

影视制作市场就更不必多言了,在电影电视剧制作、发行、转让版权过程中市场的调节作用显而易见,有市场才会有影视存在的空间。

广电与经济结合的发展资料 1985年国家在统计分类上,第一次把广播电视列入第三产业。

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规定》中将广播电视明确为第三产业。

1996年江泽民视察人民日报的讲话中指出:“过去我们的传媒只讲宣传,如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传媒既要宣传,又要经营。

”从国际惯例而言,按照美国最新的“北美产业分类标准NAICS”和欧盟“INFO2000计划”中对产业的定义,电视作为一种产业,连同印刷出版(含软件)、电子出版、电影、录音、广播以及传播、信息服务等等,统称为“内容产业”,是网络经济和传统媒体的很大一个产业。

据美国权威金融杂志透露,传媒业在美国是第七大工业,并仅次于电讯业,成为美国增长第二快的产业。

从我国实际情况看,富庶的江浙一带,当地政府已多将“三电(电力、电讯、电视)一草(烟草)”列为支柱产业,迅速增长的电视产业,赫然其中。

中国的媒介,无论大小,现在大都靠自身的经营取得生存的权利。

直白的说,90%是靠广告经营来生存的。

已经是呈现一种“准企业”的特点。

但是,另一方面,出于宣传管理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考虑,广电行业仍属于事业单位性质,这就使之在经营方面只能采取一些表层改革措施,同时,造成了资本进入行业的障碍。

市场化 但广播电视改革的步伐在一步步加快,市场化程度的加深急需相应的市场管理制度约束。

2001年8月中央批转了由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署、广电总局起草的《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

这个意见对广播影视业的改革给予了以下的政策:广电集团要以广播电台、电视台、电影制片厂、互联网站和传输网络公司为主体,广播、电影、电视三位一体,有线无线两台合并。

广电集团可以兼赢报刊、图书、音像电子出版和电影生产。

从以上这些规定来看,在2002年媒体改革中广播电视的改革力度已进一步加强。

2003年12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105号文件,其中第10条规定,“鼓励、支持、引导社会资本以股份制、民营等形式,兴办影视制作、放映、演艺、娱乐、发行、会展、中介服务等文化企业,并享受同国有文化企业同等待遇”。

此前的一天,国家广电总局颁发了《关于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意见》,“允许各类所有制机构作为经营主体进入除新闻宣传外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

2004年8月20日,国家广电总局颁发实施了新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管理规定》(第34号令)。

该令第五条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境内社会组织、企事业机构(不含在境内设立的外商独资企业或中外合资、合作企业)设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机构或从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活动。

”还有该令中的第八条规定:“审批机关应在收到齐备的申请材料之日起的二十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的决定。

对符合本规定第六条、第七条规定的,应为申请机构核发《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对不批准的,应向申请机构书面说明不予批准的理由。

”这一系列广电产业改革政策的实施进一步加深了大众传媒的市场化程度。

在2004年初,广电行业就已经历...

110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