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价格对我国货币需求的影响
1. 货币供给如何影响股票价格
货币供应量大→市场资金环境宽松→流入证券市场的资金增加、同时证券市场股本总额在短时期内不会大幅度增加(或者说不会随着货币的增加而增加)→需求>;供给→股价上涨
货币供应量小→市场资金环境紧张→流入/净流出证券市场资金减少/增加、同时证券市场股本总额在短时期内不会大幅度减少(或者说不会随着货币的减少而减少)→需求<;供给→股价下跌
以上是简单理解 重点是把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供给和需求的均衡即为均衡点
忘满意
2. 中国的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是怎样影响的
原发布者:万方游侠
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分析-----以我国为例摘要:。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中央银行可以运用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基准利率、中央银行再贷款、信贷政策和汇率政策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求来影响股票市场。。其中,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及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最有效、最常用的货币政策手段,被称为货币政策“三大法宝”。 关键词:货币政策、股票市场、证券市场、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一)利率政策对股票市场影响的主要机制根据股票价格理论,股票价格主要决定于股票预期收益和贴现率,其公式可表示为:其中P为股票价格,Dt为第t年的股利,M为股票出售时的价格,i为贴现率。从上面公式可看出,股票价格和预期收益正相关,与贴现率负相关。从企业层面看,提高利率会使公司贷款成本会相应提高,这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而对公司利润产生连锁作用从而降低股票价格。而降低利率则会使公司借贷成本减少,从而提高预期收益,提升股票价格。从投资者角度看,利率的提高会对靠银行信贷进行股票抵押买卖或实行保证金买卖的短期股票交易带来较大影响,增大交易成本,引起股票需求下降,使股票价格下跌。(二)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对股票市场影响的主要机制存款准备金分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是金融机构按照其存款的一定比例向中央银行缴存的存款,比例通常由中央银行决定
3. 分析我国货币需求的主要特征和主要决定因素
国家的政治形势对货币需求的影响等。
7)财政收支状况
收大于支有结余: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总需求是反向变动的关系。
5)金融资产的收益率:更多的影响货币需求的结构
6)企业与个人对利率与价格的预期
对利润的预期同货币呈同方向变化,并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对货币需求增加,货币需求有增加的趋势:利率变动与货币需求量之间的关系是反方向的,对货币需求减少
支大于收有赤字。
在经济货币化的过程中:价格和货币需求尤其是交易性货币需求之间是同方向变动的关系。
4)货币流通速度:收入与货币需求总量呈同方向变动?
1)收入,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同货币 需求呈反方向变化,二者之间的变化存在固定的比率:信用的发展状况。
3)利率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金融机构技术手段的先进和服务质量的优劣。
2)价格。
8)其他因素
4. 货币供给对股市有什么影响
货币供给量对股票价格的正比关系,有三种表现:
1.货币供给量增加,一方面可以促进生产,扶持物价水平,阻止商品利润的下降;另一方面使得对股票的需求增加,促进股票市场的繁荣。
2.货币供给量增加引起社会商品的价格上涨,股份公司的销售收入及利润相应增加,从而使得以货币形式表现的股利(即股票的名义收益)会有一定幅度的上升,使股票需求增加,从而股票价格也相应上涨。
3.货币供给量的持续增加引起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带来的往往是虚假的市场繁荣,造成一种企业利润普遍上升的假象,保值意识使人们倾向于将货币投向贵重金属、不动产和短期债券上,股票需求量也会增加,从而使股票价格也相应增加。
由此可见,货币供应量的增减是影响股价升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多余部分的社会购买力就会投入到股市,从而把股价抬高;反之,如果货币供应量少,社会购买力降低,投资就会减少,股市陷入低迷状态,因而股价也必定会受到影响。而另一方面,当通货膨胀到一定程度,通货膨胀率甚至超过了两位数时,将会推动利率上升,资金从股市中外流,从而使股价下跌。
5. 用货币政策分析股票价格
一、货币政策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一般商品的定价通常是以该商品的生产成本为基础来决定的。
而股票相对独 立于实体经济,没有所谓的生产成本,其价格决定和运行有自己特殊的规律。有 关股票的一般定价理论认为,股票的价格等于其未来收入流的现值,即股票价格 是由预期收益和贴现因子共同决定的,其一般表达式如下: P0:股票的现值Dt:为投资者第t期的股息r:本期的利率或贴现率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如调控利率、基础货币、准备金等)首先直接改变模型的分母(贴现率),引起股票价格的变动。
当然,货币政策变动还可能通过各种传导途径(如利率传导途径、汇率传导途径、信贷传导途径以及股票市场传导途径等)最终影响总需求和经济增长率,引起经济基本面的变化,投资者的股息收入(分子)也会因此而受到影响,导致股价发生变动。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货币政策对股价的影响是从两方面进行的。
我将货币政策通过改变定价分母影响价格称为直接影响;通过改变分子影响股票价格称为间接影响。 (一)货币政策对股价的直接影响 货币政策对股价的直接影响是指货币政策的变化(或货币政策工具的执行),如利率调整,直接改变了股票的贴现率,从而导致金融市场上各种资产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进而影响资金的流动方向,最终影响股票价格。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居民与企业持有一系列的资产,包括股票、债券、存款等金融资产和耐用消费品、房地产等实物资产,他们根据各种资产的边际收益和流动性来确定各种资产之间的比例。当利率或货币供应量发生变化时,各种资产的边际收益也相应发生变化,原来的均衡资产结构被打破,居民和企业就将根据新的边际收益来调整各资产之间的相对比重,要求的转移必然导致价格的变化。
当中央银行调低利率时,说明债券的收益曲线下降,债券的价格上升。相对于上升的债券价格,股票对居民和企业更具有吸引力,股票的社会需求就增加,从而拉动股价上升。
在我国,现行的尚未完全市场化的利率制度虽然使股市对利率敏感程度不如国外,但是利率的变化对股市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利率的每一次调整前后都有一定的波动,一般情况下,调息公布当日,股市大盘都是高开低走、调整、整固(市场慢慢吸收和消化),两三日后形成一大的上升浪。
我国股市的快速发展也与持续的实际利率较低是分不开的。从%年起,我国连续8次下调利率,利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人们从原来的部分储蓄转到股市以获取高于银行存款利率的收益。
(二)货币政策对股票价格的间接影响 货币政策对股票价格的间接影响是指货币政策的变化通过利率、汇率、信贷、资产价格等途径影响实质经济增长,又称股市“基本面”,使得投资者从发行股票的企业获得的股息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对股价的形成和变化产生影响。如扩张性货币政策使股票价格上升、紧缩性货币政策使股票价格下跌。
因为货币政策对股票价格的间接影响主要是改变投资者将获得的未来收益来影响股票价格,而在当期可能获得的未来收益又依赖于投资者对企业盈利和股息分配的预期,所以,货币政策对股票价格的间接影响关键在于改变市场参与者对未来经济状况的预期,进而将这种预期反映到股票价格中,因此可以将这种货币政策影响股票价格的方式简化为通过改变投资者的预期来影响股票价格。 二、股票价格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微观主体的资产选择行为会影响各种资产需求量的变动,当然也包括资金在货币形态和股票之间的相互转化,但是,这是否是一种普遍行为以及会在多大程度上起作用却是由经济结构决定的。
一般来说,只有在深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大大增加和金融资产种类足够多样化时,资产选择才能成为微观主体的普遍行为,才能对宏观经济金融运行造成重大影响。 因此,如果将资产选择看成是一个市场的话,那么需求和供给条件的同时满足是其基本条件。
资产选择的需求条件是较高的收入水准而产生的资产多元化需求。由于资产需求与收入水平正相关,在收入水平相对低下时,人们在保证基本的消费支出后没有多少剩余,缺乏进行资产选择的物质基础,基本没有在不同的资产之间进行选择的需求,对股票等奢侈品尤其如此,这时资产选择不具有普遍性。
只有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的储蓄余额较多时,才可能形成资产多元化的需求,在不同的资产持有形式之间进行选择,以规避风险或谋求资产增值。而资产选择的供给条件单一或相互之间缺乏可替代性,即使有资产选择的需求,也无多少资产可供选择,这样才会在较大规模上引起资产需求量的变化。
很显然,股票市场的发展会强化资产选择行为,而股价的波动将引起较大规模的资金在股票和货币形态之间进行转移,从而对货币政策产生重要影响。 (一)股票价格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股价及其变化之所以能影响货币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改变了货币需求的稳定性。
在假定短期实际经济不变即收入不变的条件下,股票价格变动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1、财富效应。股票价格的上升意味着人们名义财富的增加,居民收入上升,货币需求相应增加。
2、交。
6. 分析股票市场和信贷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
研究表明,我国股票市场与货币总需求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即股票市场价格上涨、交易量扩大,会导致货币需求相应增加。
股票价格变动对货币需求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它的财富效应,即股价上升意味着人们名义财富的增加,居民收入上升,货币需求相应增加;其次是它的交易效应。股价的上涨往往伴随着股市交易量的扩张。
成交量越大,需要用来完成媒介作用的货币也就越多,对货币的需求也就越大;另外是它的替代效应。股票价格上涨,会使得人们调整自己的资产结构,多持有股票,少持有货币。
货币在人们资产组合中的比重下降,会降低货币需求。
7. 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
(一)收入水平
收入状况是决定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一因素又可以分解为收入水平和收入间隔两个方面。在一般情况下,货币需求量与收入水平成正比,当居民,企业等经济主体的收入增加时,他们对货币的需求也会增加;
当其收入减少时,他们对货币的需求也会减少。如果人们取得收入的时间间隔延长,则整个社会的货币需求量就会增大;相反,如果人们取得收入的时间间隔缩短,则整个社会的货币需求量就会减少。
(二)消费倾向
消费倾向是指消费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可分为平均消费倾向(Average propensity to comsume--APC)和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MPC)。
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总额在收入总额中的比例,而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的比例。假设人们的收入支出除了消费就是储蓄,那么,与消费倾向相对应的就是储蓄倾向。在一般情况下,消费倾向与货币需求变动的方向一致,即消费倾向大,货币需求量也大;反之亦然。
(三)利息率水平
在市场经济中,利息率是调节经济活动的重要杠杆。在正常情况下,利息率上升,货币需求减少;利息率下降,货币需求增加,利息率与货币需求成负相关关系。造成利息率与货币需求负相关关系的原因是:
第一,货币市场利息率提高,意味着人们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上升(因持有货币而放弃的利息收入),因此,货币需求趋于减少;相反市场利息率下降,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减少,货币需求趋于增加。
第二,市场利息率与有价证券的价格成反向变动,利息率上升,有价证券的价格下跌;利息率下降,有价证券价格上升,这样公众的持币愿望与利息率成反比,与有价证券的价格成正比,公众的持币愿望是决定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
(四)信用的发达程度
如果一个社会信用发达,信用制度健全,人们在需要货币的时候能很容易地获得现金或贷款,那么整个社会所必需的货币量相对于信用不发达,信用制度不健全的社会所必需的货币量就少些。
(五)货币流通速度、社会商品可供量、物价水平
这三个因素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可用货币流通规律说明。若以M代表货币需求量,P代表物价水平,Q代表社会商品可供量,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则根据货币流通规律有如下公式:M=PQ/V。 可见,物价水平和社会商品可供量同货币需求成正比;货币流通速度同货币需求成反比。
(六)公众的预期和偏好
以上五点是决定货币需求的客观因素。货币需求在相当程度上受到人们的主观意志和心理活动的影响。一般地说,人们的心理活动与货币需求有如下关系:
1、当利息率上升幅度较大时,人们往往预期利息率将下降,而有价证券价格将上升,于是人们将减少手持现金,增加有价证券的持有量,以期日后取得资本溢价收益;反之亦然。
2、预期物价水平上升,则货币需求减少;预期物价水平下降,则货币需求增加。
3、人们偏好货币,则货币需求增加,人们偏好其他金融资产,则货币需求减少。
扩展资料:
计算公式:
交易方程式(Equation Of Exchange):
即 MV=PT,它认为,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对物价具有决定性作用,而全社会一定时期一定物价水平下的总交易量与所需要的名义货币量之间也存在着一个比例关系1/V。
剑桥方程式(Equation Of Cambridge):
即M = KPY,这一理论认为货币需求是一种资产选择行为,它与人们的财富或名义收入之间保持一定的比率,并假设整个经济中的货币供求会自动趋于均衡。
流动性陷阱(Liquidity Trap):
它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货币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