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过剩影响股票市场
1. 资金流通性过剩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急
与此同时,在储蓄投资的实际利率水平为负的情况下,股市“财富效应”强烈吸引着储户“储蓄搬家”,股市成为流动性泛滥的集中地,这种现象在07年4、5月间达到了高潮。
2. 流动性过剩对中国证券市场价格的影响
流动性过剩影响债市运行 毋庸置疑,流动性过剩在过去一年中是影响我国利率走势和债券市场运行的重要因素,并且已成为证券投资界和货币当局所共同关注的焦点。
央行在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流动性的复杂多变性可能使得传统货币数量论所理解的货币与经济的关系变得不再稳定”,所以对“流动性与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因果关系需要深入研究,审慎判断”。 拓宽考察的时间和地域,可以发现,流动性过剩已成为全球经济和金融运行必须共同面临的环境。
根据对导致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因素分析,我们认为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全球经济流动性过剩的现象将继续存在。 国际化过程中成长烦恼 与全球范围流动性过剩的产生机制相比,导致我国金融市场流动性过剩的原因既有独特的背景,也有相似特点。
分析可以看出,国际分工的转移,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储蓄的增加,这些影响流动性供给层面的因素既有外生性也有内源性。外生性主要来自于国际产业转移,国内要素市场价格改革的相对滞后,以及金融市场和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等因素。
内源性则主要是来自于本轮经济扩张带来的企业收入和政府收入的迅速提高。可以肯定的是,外生性因素具有长期性的特点,而内源性因素更多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
由于外生性因素不会在短期内扭转,相应决定我国流动性过剩现象将具有长期性。 流动性过剩的未来发展和影响 我们更为关注的是,国内流动性过剩在未来将会如何演变,对国内的经济和金融又会产生什么影响。
作为全球经济的火车头,美国经济降温将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我国经济的外部需求将呈现回落走势已几成定局。
对于国内经济的内部需求,毫无疑问,投资需求的波动是造成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最主要原因。我们相信,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未来几个月中将会继续延续前期回落趋势。
在投资增速下降的影响下,宏观经济增长速度稳步回落的走势已经不用怀疑。但微观经济依然存在较强反弹动力。
从我国经济运行的历史来看,货币供应的内生性确实在不断增强。 首先来分析货币乘数。
由于影响货币乘数的主要因素有通货比率、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等。通货比率更多受到居民和企业行为的影响,这是影响货币供应一个非稳定的变量。
更重要的是,我国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表现出较明显的周期特点。也就是说,当经济高涨时,金融机构可以将超额准备金转化为贷款,增加货币供应。
而经济衰退时,金融机构又可以增加超额准备金数量,降低货币供应。在2004年以来,这种现象表现的更为明显。
其次来分析基础货币。目前我国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的渠道主要有外汇占款和对金融机构再贷款等。
近年来,外汇占款已经很大程度上妨碍了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能力,基础货币供应也具有了较强的内生性。 货币供应内生性特点的存在,无疑对判断流动性的演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回落走势的深入,这种货币供应内生性的作用将发挥更多的作用。换句话说,如果经济进入全面的衰退,那么货币供应的增速也将会随之大幅下降,流动性过剩现象也会得到极大程度缓解。
当然,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基本上不具有进入全面衰退的可能性。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在内外部需求回落的带动下,2007年的宏观经济将继续回落走势,由于微观企业良好的盈利状况,宏观经济将可能在调控政策有所放松之后出现反弹。
尽管由于货币内生性的存在,经济回落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并不会从本质上改变这一现象。而广义流动性扩张并不会必然伴随着通货膨胀。
如果广义流动性增长只是伴随着金融市场流动性的增长,进入实体经济流动性并没有相应增长,那么就不会导致通货膨胀的上升。
3. 什么是流动性过剩
我们谈到的流动性(Liquidity )有三种用法或涵义,一是指整个宏观经济的流动性,指在经济体系中货币的投放量的多少,现在所谓流动性过剩就是指有过多的货币投放量,这些多余的资金需要寻找投资出路,于是就有了投资/经济过热现象,以及通货膨胀危险。造成目前流动性过剩的根源来自于中国不断推升的贸易顺差,出口企业不断把收回的美元兑换给国家,国家就得不断向经济体系投放人民币,这就造成了流动性过剩的现象。
在股票市场,我们提到流动性就整个市场而言指参与交易资金相对于股票供给的多少,这里的资金包括场内资金,即己购买了股票的资金,也就是总流通市值,以及场外资金,就是还在股票帐户里准备随时入场的资金。如果在股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或交易资金增长速度快于股票供给增长速度的话,即便公司盈利不变,也会导致股价上涨,反之亦然,这是很简单的需求供给关系,但这种股价上涨是有限度的,受过多或叫过剩的资金追捧导致股价过度上涨而没有业绩支撑,终难持久,这种资金就是我们常说的热钱。
上面两种流动性多数情况下会有关联,既经济出现流动性过剩通常会引发股票市场的流动性过剩,所以当国家开始收紧银根时,股票市场就会失去资金供给,表现不佳。
针对于个股,流动性是另一个概念,指股票买卖活动的难易,也就是说我买了这支股票后是否容易卖出,我们常说这支股票流动性很差,就是指很难按理想价格卖出,所以流动性差的股票多是小盘股或高度控盘的股票,是不适合大资金运作的,即便买完之后股价涨上去了,但卖不掉,对于大资金风险更大,所以他们更愿意在流动性很好的大盘股里运作,那里交投活跃,大量买卖也不会引起股价明显变动。不过中小投资者就自由很多了,由于资金量少,可以有很多选择。
4. 什么叫流动性过剩
一边是社会资金大量涌入国内银行,存款一路攀升;一边是房贷、车贷、甚至企业大户贷款滑坡,有钱贷不出去。
今年上半年以来,“钱多得不知道往哪儿放”的怪病造成的“流动性过剩”之痛正在折磨着国内银行。 “流动性过剩已经造成了货币市场利率与银行存款利率的倒挂。”
可以从三方面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首先,改变信贷投向结构,大力开发中小企业和个人信贷市场。
通过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规范金融生态秩序,强化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以保护债权为中心的规范有序的社会法律和信用环境,消化中国持续增长的国民储蓄。 其次,大力发展资本市场,调整金融市场结构。
鼓励合规资金进入股票等资本市场,鼓励和扩大企业通过发债方式筹措资金,培养机构投资者,使之成为资本市场的主导力量。建立统一的全国债券市场、多元化的市场风险配置机制,有效配置金融资源。
最后,鼓励、支持银行业的产品创新,调整金融产品结构,疏导流动性。要拓展商业银行的运作空间;发展货币市场基金,发展包括资产证券化,以债券为基础的衍生工具以及多种组合的利率、汇率产品和债券品种系列等新产品,发展公司和私人理财增值服务。
发展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外的理财托管产品,逐渐改变商业银行的生存方式。通常股市中所说的一二线蓝筹是相对而言的。
比如当前沪深两市中所说的一线蓝筹通常就是指:中石化、中国联通、宝钢、招商银行、长江电力、华能国际等几家在国内资本市场具有超级大市值,业绩优良、并且在国内同行业具有相对垄断地位的航母级公司。 而A股市场中一般所说的二线蓝筹,是指在市值、行业地位上以及知名度上略逊于以上所指的一线蓝筹公司,是相对于几只一线蓝筹而言的。
比如上海汽车、五粮液、中兴通讯等等,其实这些公司也是行业内部响当当的龙头企业(如果单从行业内部来看,它们又是各自行业的一线蓝筹)。 三线蓝筹就是指更次一级的优质上市公司,在国内同行业中属中小企业。
5. 问:股市的流动性对整个经济有什么影响
首先流动性是指在流通领域中资金用于寻找增值的性质,增值的资金过多这就是所谓的流动性过剩。
所以不是单指股市的流动性,这不是很全面,流动性过剩,需要增值的资金过多,首先应该会导致投资热,投资是解决流动性过剩的最好办法,因为它把过剩的资金由流通领域进入生产领域。上市公司通过发行股票,增发,配股途径筹集资金,可以缓解流动性过剩。
如果流动性为0,那么就不能筹到资金了,那么上市公司也无法筹到资金了,也就你所谓的圈钱。通常的情况都是股票大涨的时候上市公司就陆续发行股票,增发等来筹集资金。
要推动股市大涨,一是要靠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二靠业绩,三靠投资者的信心。
6. 股票什么是流动性过剩
流动性过剩(Excess Liquidity)中所指的“流动性”,特指整个宏观经济的流动性,即在整个经济体系中货币的投放量的多少,一般由M1和M2的数量来衡量。所谓流动性过剩是指货币投放量过多,这些多余的资金出于资本逐利的本性,必然会寻找投资出路,这将导致投资过热,并暗含通货膨胀风险。我国流动性过剩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战略选择上的因素,又有制度安排上的因素,也有政策上的因素。
首先,流动性过剩是由外汇储备增加过多过快引起的,而外汇储备持续增长又是由战略和政策没有及时调整造成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一直是生产优先,出口优先,因而战略和政策导向都是围绕这一目标制订和执行,如支持出口基地建设,对出口企业提供贴息贷款,实行免税政策、出口退税政策等。在实行浮动汇率制后,人民币实际紧盯美元,对世界主要货币升值不明显甚至还贬值了,这也刺激了出口。出口增长过快,导致顺差不断增加,最终使外汇储备堆积如山,外汇占款额直线上升。
其次,流动性过剩是由各级政府过度追求工业生产高速增长造成的。相对生产和出口而言,我国鼓励消费特别是穷人和弱势群体消费的政策远远没有鼓励生产和出口政策的力度大。在现行财税体制支配下,各级政府为了追求地方利益的最大化,特别是地方财政收入最大化,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不计社会成本、环境成本和下一代福利成本,大办各种产业园区,大上各种工业项目,大力生产各种工业产品。可是,当大量工业品生产出来后,由于消费激励不够,城乡居民的消费增长跟不上工业品供给的增长速度,于是就造成了国内工业品大量过剩,在此背景下只有“被迫出口”,由此进一步加剧了出口的增长和贸易顺差的增加。
再次,流动性过剩是由于我国收入分配政策不合理、刺激消费的政策不力引起的。在内需和外需失衡的情况下,国家曾多次上调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想尽办法增加农民收入,并扩大低收入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和提高保障水平。但是,由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对低收入人口保障力度太小,加之我国收入又过度向高收入人群集中,因此造成了收入增长越快,储蓄增长也越快于消费的增长。政策设计本是想通过调整工资刺激消费,可是最终导致储蓄大幅度增长。比如2000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加了3457.8亿元,而当年人民币储蓄却比上年增加了15025.5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加了4710.6亿元。2006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加了9233.4亿元,而当年人民币储蓄却比上年增加了48271.1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加了20536.3亿元
7. 资产流动性紧对股市的影响
首先流动性是指在流通领域中资金用于寻找增值的性质,增值的资金过多这就是所谓的流动性过剩。所以不是单指股市的流动性,这不是很全面,流动性过剩,需要增值的资金过多,首先应该会导致投资热,投资是解决流动性过剩的最好办法,因为它把过剩的资金由流通领域进入生产领域。
上市公司通过发行股票,增发,配股途径筹集资金,可以缓解流动性过剩。如果流动性为0,那么就不能筹到资金了,那么上市公司也无法筹到资金了,也就你所谓的圈钱。通常的情况都是股票大涨的时候上市公司就陆续发行股票,增发等来筹集资金。要推动股市大涨,一是要靠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二靠业绩,三靠投资者的信心。
如果有股票方面不懂的问题,可以到牛人直播这个平台上找专业的老师为你解答。
8. 为了应付物价上涨,流动性过剩,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对股市有什么
通货膨胀的成因。
(一)需求拉上假设
1、基本观点:当对商品和服务的总需求超过了按现行价格可达到的总供给时,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导致通货膨胀。
①凯恩斯学派的“需求拉上论”
该理论认为当经济尚未达到充分就业状态时,总需求增加的部分不会使一般物价水平上升,而只能促进就业增加和产出增加。当经济达到充分就业后,由于产出已经达到最大化,这时货币量增加或货币流通速度加快而形成的过度需求就会使一般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同比例上升,产生“真正的通货膨胀”
②货币派的“需求拉上论”
该理论强调货币供给对通货膨胀的决定作用,认为是货币过多导致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从而引发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
2、评价:两派学说都认为通货膨胀的根源在于总需求方面,但两者关于引起需求过度的原因不同。凯恩斯学派认为总需求的过度是因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等因素的过度增加所引起的。凯恩斯学派的观点无法解释“滞胀”现象。货币学派认为总需求的过度是货币数量的过度增加导致的。
(二)成本推进假设
1、基本观点:通货膨胀的根源不在于总需求的过度,而是在于产品成本的上涨,并迫使增发通货“批准”这一上涨。
①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
该理论认为由于存在强大的工会力量,当工会迫使厂商提高工资,并使工资的增长率高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时,会导致生产成本提高,进而导致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后,工会又会要求进一步提高工资又会对物价产生压力,称为“工资——物价螺旋”。
②利润推动型通货膨胀
该理论认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垄断企业凭借其垄断地位通过提高价格来增加利润,当这种行为的作用大到一定程度时就可引起通货膨胀。
2、评价:成本推动假说的前提是总需求既定,提出该理论的目的是为了解释“滞胀”现象。但该理论遭到了货币学派的尖锐批评。他们认为成本推进论将个别商品价格同一般物价水平混为一谈,把相对价格与绝对价格混为一谈。
(三)供求混合推动假设
基本观点:该理论将供求两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认为通货膨胀是由需求拉上和成本推动共同引发的。
(四)结构性通货膨胀假设
基本观点:当总需求和总供给大体处于平衡状态时,由于经济结构方面的因素会引起物价持续上涨。理论的核心,经济中存在两大部门,(需求增加部门,需求减少部门;先进部门,保守部门;扩展部门,非扩展部门;开放部门,非开放部门),由于需求转移,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不平衡或世界通货膨胀率的变化,一个部门的工资、物价相应上升,由于工资物价存在向下的刚性,另一部门会向前者看齐,结果引起物价总水平的普遍持续上升。
1、需求结构转型通货膨胀
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某个部门的一部分需求转移至其他部门,而劳动力及其他生产要素却不能及时转移,需求增加了的部门的工资和产品价格上涨,而需求减少了的部门的产品价格由于攀比而趋于上涨,从而引起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
2、部门差异型通货膨胀
认为社会经济划分为工业部门和服务部门,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及其增长率都高于服务部门,但两大部门的货币工资增长速度趋于一致,使得服务业的货币工资增长率高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从而导致物价水平上涨。
3、小国开放经济的通货膨胀
该理论认为开放经济中的“小国”是世界市场上价格接受者,它的经济可分为“开放经济部门”和“非开放经济部门”。当世界市场的价格上涨时,开放经济部门的产品价格会随之上涨,使开放经济的工资相应上涨,从而非开放经济部门的工资也必然向其看齐,引起非开放经济部门的生产成本上升,其产品价格也必然随之提高,最后导致“小国”全面的物价上涨,发生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