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熔断会有什么影响
1. 熔断机制对中国股票造成的影响和看法
2.跟踪沪深300是不行的,易被操纵和误导,操纵300只股票(ETF)等于操纵沪深300指数,操纵沪深300指数约等于操纵有约3000只股票的中国股市;
3.熔而断,限制流动性甚至停牌不交易,比涨跌停板更糟,弱市易成挤兑。
涨跌停板限价不限交易,而熔断机制一触发,直接停摆所有交易(收盘)。对于资本的大鳄们,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可以在弱市里低成本低风险地诱使股市中的群羊互相挤兑踩踏,强市多头做法则可以反而用之,但抢卖的力量总是远远超过抢买的,抢卖那可是逃命啊(促跌)。
向上的操纵难度更大,因而不易涨更促跌,可以考虑上熔点比下熔点多一点点幅度。
资本的特性是需要流动,人们一旦发现了风险,可能卖不了股票换不了现金,第二天、第三天、第N天,群羊争相奔逃挤兑,每天跌在下熔上,买者远离观望,卖者出逃无门,后果不堪设想(这与追涨杀涨的涨跌停板的原理完全一样)。
4.两个熔断点太近,第一熔断后堆积的卖单会迅速压盘,买盘观望,第二点极易触及;
2. 什么是熔断机制
理论上讲,熔断机制不能保证股票不跌。但不会在短时间暴跌。比如原来要跌到10%触发跌停板,有了熔断机制,7%的大盘跌幅,当天就停止交易了。
当然,你可以说,第二天继续跌7%。
不过,跌了7%的当天,因为触发停止交易,买卖双方都可以冷静思考一下,是否再继续同样的操作。
其实,管理层也会考虑采取一些措施。比如是否要管,怎么管,管到什么程度等等。比如这过去的几个月出现的措施:降准降息、养老金入市、按持股长短降低股息税等等。因此与其说给买卖双方考虑的时间,毋宁说跟管理层一个考虑措施实施的缓冲时间。
对于目前的股市,我个人认为应该见底了。供参考。
3. 股市里的熔断机制对个股的影响是什么
专为平复市场暴涨暴跌而量身定制的熔断机制,在实施首日即被启动。
4日,A股在新年首个交易日因暴跌而两度触发熔断机制:午后13时13分当沪深300指数跌至5%时,个股全面暂停交易15分钟;13时28分恢复交易后仅5分钟,指数跌幅扩大至7%,两市暂停交易至收市。 四大利空逼出“千股跌停” 昨日三大股指低开低走,全无“斗志”,最终沪指报收3296点,跌7%,创2015年8月26日以来的最大跌幅,深成指和创业板跌幅均超8%,两市1400多只个股跌停。
值得注意的是,在13时33分第二次触发熔断机制时,沪深交易所双双宣布,根据有关规定,即时停止股票、基金、可转换公司债券、可交换公司债券交易直至当日收市,同时再次提醒投资者注意交易风险,理性投资。 事实上,昨日亚太股市也“感受”到了来自中国市场的压力。
日、韩股指分别重挫超3%和2%,韩股还和A股一道创下4个多月来的最大跌幅。截至记者发稿时,欧洲三大股指跌幅均超1%,其中,德股暴跌超3%。
而“仰仗”中国市场的全球大宗商品也全线下跌。 熔断机制针对个股 吗?熔断机制对个股的影响? “搞这样的交易熔断制度,只能让大家都跑不了”“改T+2了,前一交易日买的,今天没跌停也卖不出去了”“涨跌停板还可以买卖,交易熔断后暂停交易,一刀切地剥夺了自由交易的权利”……昨日,熔断机制在市场恐慌下跌中首次发威,引发不少人将“怨气”发泄到了这一和全球成熟市场接轨的新交易制度上。
不过,话说回来,作为一种交易制度安排,其作用其实是中性的,虽如股指期货一样既助涨也助跌,但并不改变市场内在运行方向,将“板子”打在熔断机制身上实属冤枉。 “是下跌导致熔断机制启动,而非因为有了熔断机制,市场才下跌。
二者没有因果关系,搞清这一点也是理性表现之一。 ”南京一私募基金管理人王峰说,真正导致市场走低的,还是市场本身就有调整需求。
去年暴跌4个月后已反弹3个月,股指再次下寻支撑很正常。熔断机制的作用在于促进真实信息传导和稳定市场情绪,如果周一没有暂停交易的缓冲,惶恐不安的投资者相互“踩踏”应该更严重,市场所受伤害也更大。
乍一看当天停止交易冻结了流动性,但由于避免了一些人盲目抄底被套,恰恰为第二天市场交易保存了“有生力量”。 而急于在市场“兑现”的,还有被“减持禁令”关在笼子里的上市公司大股东解禁股。
据测算,1月份解禁的约1。1万亿元限售股占A股自由流通市值的5。
2%,若不加约束,这部分解禁股在每年一季度净减持规模可能达到3500亿元,对“大病初愈”的市场承受力形成挑战。监管层是否会适时出台新的大股东减持新政,值得关注。
爆发新股灾可能性不大 今天,受昨日熔断机制“约束”而未及释放的抛压无疑仍将考验市场,但同样可以肯定的是,基本去杠杆、浴火重生后的A股再度爆发新股灾的可能性也大为降低。 新的一年,A股或许仍剧烈震荡,既非典型。
4. 熔断机制作用有哪些
熔断机制对于股指期货[4] ,乃至整个期货市场的风险控制都是非常有效的。事实上,自从1988年美国股市引入熔断机制之后,已经有18年没有发生股灾,其作用可谓功不可没。
熔断制度对于股指期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对股指期货市场的交易风险提供预警作用,有效防止了风险的突发性和风险发生的严重性。从我国股指期货熔断机制的设计来看,在市场波动达到 10%的涨跌停板之前,引入了一个6%的熔断点,即股指期货的指数点升跌幅达到6%,即在此后的10分钟交易里指数报价不能超出熔断点之外,这不仅给股指期货的交易者提出了一种警示,也为期货交易的各级风险管理提出了一种警示。这时,包括对期货股指期货的交易者、代理会员、结算会员和交易所都有一种强烈的提示,使他们都意识到后面的交易将是一种什么状态,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从而使交易风险不会在无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发生。
2、为控制交易风险赢得思考时间和操作时间。由于在市场波动达到6%的熔断点时,会有10分钟的熔断点内交易,这足以让交易者有充裕的时间考虑风险管理的办法和在恢复交易之后将体现自己操作意愿的交易指令下达到交易所内供计算主机撮合成交。3、有利于消除陈旧价格导致期货市场流动性下降。在出现股指期货异常波动的单边行情中,由于大量的买盘(或卖盘)的堵塞会延迟行情的正常显示,从而产生陈旧性价格,这时人们所看到的价格实际上是上一个时刻的价格,按此价格申报交易必不能成交;不成交指令不断地大量进入交易系统将造成更严重的交易堵塞,使数据的显示更加滞后。有了10分钟的熔断期,可以消除交易系统的指令堵塞现象,消除陈旧性价格,保证交易的畅通。
4、为逐步化解交易风险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当异常波动的极端行情出现时,没有熔断机制的市场会横冲直撞,通常情况下需要数月甚至一年的波幅在顷刻之间完成,这会打作错方向的交易者一个触手不及,一倍甚至数倍于交易保证金的账户被迅速打穿,这将增加结算难度和带来数不清的纠纷。
在这种情况下,采取停市的办法也不能奏效。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香港期交所在世界性股灾之后的1987年10月20日宣布停市四天,以减少股灾损失,但此举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累积的市场风险如溃堤之水泛滥成灾,开市之后香港的恒生指数又下跌了33%,多数会员因保证金穿仓而无法履约,违约事件频频发生,交易所几乎破产。
当股指期货交易引入熔断机制之后,就能做到分阶段逐步化解交易风险,而不至于一步到位、措手不及。
日本地震发生后的“余波”迅速扩散到期货市场上。由于日本橡胶期货的多个近月合约在开盘后暴跌并触及跌停板,日胶期货交易甚至出现一度停盘的情况。[5]
东京工业品交易所昨日上午发布公告称,由于受到地震因素的干扰,该交易所决定在橡胶交易中启动熔断机制,规定橡胶品种的价格变动幅度较上一交易日结算价不超过30日元。昨日下午,东京工业品交易所再次发布公告表示,扩大橡胶期货交易的涨跌幅限额。截至昨日,日本橡胶期货的主力合约暴跌58.4日元至343日元。
渤海期货分析师任伟表示,由于日本多家汽车生产厂商都位于日本东海岸,地震导致丰田、本田和日产等厂商损失严重。不论是从日本及全球经济,还是从橡胶下游需求来看,日本地震都对橡胶走势形成利空影响。虽然地震对日本经济及天胶需求的实质影响还难以确定,但心理因素却足以引导投机资金做空橡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