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股票市场的事例

chenologin2分享 时间:

1. 人民日报影响股市走势的例子

1999.5.19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坚定信心规范发展

市场表现是指数从5月17日的最低点1047涨到1756,指数的涨幅超过70%,其后回落一波至1341,再接再厉涨到2245,涨幅大的科技类股票600770综艺股份涨幅600%,600073上海梅林更是从5块一直涨到33,个股涨幅翻倍的股票比比皆是,我当时持有600118(中国泛旅)600677(浙江中汇)也是从几块涨到30-40,也是我历史赚钱最多的时期,再次领略了政策对市场的巨大影响

2004年9.13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重振投资者信心(社论)

9月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抓紧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各项政策措施———重振投资者信心

市场从最低1258涨到1496,涨幅接近250点,是历次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中涨幅最小的,但是也有很多的股票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很大的涨幅,由于我看多市场,并没有了解离场,所以没什么收获

多给点分才对!

2. 历史上影响中国股市的大事有哪些

中国股市历年牛熊市情况(2009-01-17 15:31:20)■第一次大牛市:1990年12月19日至1992年5月26日 (96.05——2年半后——1429) 1380% 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以后,挂牌股票仅有8只股票,人称\"老八股\"。

当时交易制度实施1%涨跌停板(后改为0.5%)限制,股指从96.05点开始,历时2年半的持续上扬,终于在取消涨跌停板的刺激下,一举达到1429点的高位。 ■第一次大熊市:1992年5月26日(1429——386)1992年11月17日 (半年时间) - 73% 冲动过后,市场开始价值回归,不成熟的股市波动极大,仅仅半年时间,股指就从1429点下跌到386点,跌幅高达73%,这样的下跌在现在来看是不可想象的,而在当时,投资者们都自然地接受了。

■第二次大牛市:1992年11月17日至1993年2月16日 (386——三个月后——1558)303% 快速下跌之后,峰回路转,迎来了快速上涨,半年的跌幅,3个月就全部涨回来。从1992年11月17日的386点开始,到1993年2月16日的1558点,只用了3个月时间,大盘涨幅高达303%。

这种行情让海外投资者羡慕不已。■第二次大熊市:1993年2月16日至1994年7月29日 (1558——17个月后——325)-79% 快速牛市上涨完成后,股市的大扩容也就开始了,伴随着新股的不断发行,上证指数也逐步走低,进而在777点展开长期拉锯,后来777点位失守,大盘再度一蹶不振的持续探底。

到1994年7月29日,股指回到325点,但这次熊市带来的“成果”是上市公司数量急速地膨胀。■第三次大牛市:1994年7月29日至1994年9月13日(325——一个半月时间——1052) 223% 证券市场一片萧条,在人们都对股市信心丧失殆尽的时候,市场中甚至一度传言监管层将关闭股市,为了挽救市场,相关部门出台三大利好救市,股市再度亢奋,1个半月时间,股指涨幅200%,最高达1052点。

■第三次大熊市:1994年9月13日至1995年5月17日 (1052——8个月后——577点)-45% 早期的股市不讲究什么价值投资,业绩好坏也是无所谓,最重要的是流通盘要小,这样好炒。但是随着股价的炒高,总有无形的手将股市打低,在1995年5月17日,股指已经回到577点,跌幅接近50%。

■第四次大牛市:1995年5月18日至1995年5月22日 (582——三天后——926)59% 这次牛市只有三个交易日!股市受到管理层关闭国债期货消息的影响,全面暴涨,3天时间股指就从582点上涨到926点。本轮行情充分反映了我国股市对相关“政策”的敏感程度,“中国股市政策市”的说法被充分验证。

■第四次熊市:1995年5月22日至1996年1月19日 (926——8个月左右时间——512) -45% 短暂的牛市过后,股市重新下跌。从1995年的8月开始,当时仅仅3倍市盈率的四川长虹开始悄悄走强,业绩白马股票逐步受到主流资金的关注。

至1996年1月19日,股指达到阶段低点512点,绩优股股价普遍超跌,新一行情条件具备。■第五次大牛市:1996年1月19日至1997年5月12日 (512——17个月时间——1510) 194% 崇尚绩优开始成为市场主流投资理念,深发展、四川长虹、深科技、湖北兴化等龙头股均为业绩极佳的绩优成长股,在这些股票的带领下,股指重新回到1510点,这些股票创造的“投资神化”也对当时的普通投资者进行了一场鲜活的投资教育。

■第五次大熊市:1997年5月12日至1999年5月18日 (1510------101-----1025) -33% 这轮大调整也是因为过度投机,在绩优股得到了充分炒作之后,到1999年5月18日,股指已经跌至1047点。这两年间,股市的扩容继续疯狂进行,规模出现了难以想象的扩张。

严重的供需矛盾使二级市场出现极度失血,持续2年的熊市就此展开。■第六次大牛市:1999年5月19日至2001年6月14日 (1047-------104-------2245) 114% 这次的牛市俗称\"5?19\"行情,多数的投资者都记忆犹新,网络概念股的强劲喷发将上证指数推高到2000点以上,并创出2245点的历史最高点,伴随一轮波澜壮阔的大牛市,证券投资基金也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大发展。

■第六次大熊市:2001年6月14日至2005年6月6日 (2245-----199---------998) - 55.5% “5?19”行情过后,市场最关注的就是股权分置的问题。投资者普遍认为这是利空因素,解决股权分置也成为股市下跌的理由,股指也从2245点一路下跌到998点。

经过这轮历史上最长时间的大调整,A股市场的市盈率降至合理水平,新一轮行情也在悄然酝酿当中。■第七次大牛市:2005年6月6日至2007年10月16日 (998 -----118-------6214) 513% 对于2001年至2005年大熊市中经济快速增长的股指的修正,上市公司的基本面逐步提升,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预期,并且国有股减持即股权分置的原则确定,有种利空出尽变利好的感觉,沉寂了4年的A股市场也该有上涨的动能了。

上证指数从2005年6月6日的998.23点达到2005年9月20日的1223.57点之后盘整了二个多月后,几乎是一路上扬至6124.04点,演绎着疯狂的旋律,投资者也都争先恐后的纷纷入市,但是冲动之后必然会有“冲动的惩罚”。■第七次大熊市:2007年10月16日至今 (6124 --------54------1664) -73% A股截止到2007年10月16日达到了疯狂的极致。

3. 请问影响股票价格因素有些什么例子

选单个股票,我的方法是:如果是短线操作,技术指标主要为15分钟K线为主,60分钟K线为辅.还要根据大盘走势研判.要弄清最近该股的基本面信息.多看几家证券公司发布对该股的分析,然后用自己的思维总结.如果是现在的话,因为国家全力一直股市的资金泛滥.所以大盘对个股影像较大,个股也不排除报复性反弹的可能.如果用老的思维已经不能很好的选股.可以尝试购买业绩比较好的.重组概念还是炒作的对象.如果是投资初期,可选择大盘蓝筹股,就算亏损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做股票重要的是心态!!!

单纯从现象上看,是供求关系不平衡的体现。卖的人多买的人少,卖的人都想卖出去,竞相压价,股价就低了。相反的买的人多卖的人少,买的人都想买到,竞相抬价,股价就高了。

至于从本质上看,是投资者对于股价未来趋势的看法导致当前股价的变化。比如投资者“认为”某股票应该“值”12元,现在价格是10元,那么他就买进。反之亦然。

单看上市公司基本面,比如公司业绩好,利润高,增长快。或者是整个行业,整个板块有重大提升。国家政策影响,预期利好等等,都是让投资者看涨的因素。相反的因素会使投资者有看跌的想法。这个可以说是一个趋于绝对理性,崇尚价值投资观念的想法。

至于从技术面来看,则有很多投资和投机的因素在里面。比如股票超涨超跌,庄家是在低位吸筹或者高位出货,横盘整理等等。广大投资者对整个市场的看法(比如前一周的大跌,上市公司基本面并没有大跌,而是投资者的心理大跌了)。这方面可以研究的太多了,建议楼主多看看股市分析的书。

还有一方面是炒作因素,也是我国股市的一大特色。有些消息并不会直接影响或者改变股价,但是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比如庄家),会利用这样的消息来扩大影响,借机炒作,以达到直接控制股价的目的。

至于股价的手段,说到底股市就是2个基本因素,“价”和“量”,在这点上庄家和散户是公平的。不公平的地方在于,庄家的钱多,实力强,甚至能够获得内幕消息,在这点上,庄家是领先于中小散户的。在某些股票上,庄家甚至能够控制80%的流通股以及拥有大量资金,然后就类似于商业上的垄断市场,货也在庄家手里,钱也在庄家手里,那么价格当然也是他说了算了。这里只是说的通俗一点,道理楼主应该能够想通。至于具体怎样操作,对不起,我也不是庄家,还请楼主多看书吧。

顺带一句,只要散户足够团结,反手打击庄家还是可行的,历史上有过这样的例子。

回答你的4个问题。个人拙见,仅供参考。

1、庄家想拉就拉完全按照个人意志?

很无奈的说,是的。如果你有足够的钱,你也可以。但是最近证监会对违规交易管理有所严格,太疯狂的举动无疑是自讨没趣。

2、供求关系,只有买的人多才会涨,只有卖的人多才会跌,换句话说完全是市场说的算(不过按照这样说比如杭萧钢构这样的票根本没人那么大比例的买者去买,如何连续数十个涨停)?

你的看法没错。只不过象杭萧这样的个股(类似的还有银星,S前锋等),主力高度控盘,拥有大量筹码。买的人是少,但是卖的人更少。主力在涨停板上不仅不卖,甚至会用大量资金挂单,给散户造成此股供不应求,日后必然大涨的错觉。

3、一个严谨的数学公式,公式里有大盘涨跌,市赢率,股价等很多参数组成,计算机自动计算这些公式来控制涨跌?

没有这么严谨,但是技术分析还是很重要的。其实股票的最基本两点,价和量,其他一切的指标,参数,都是建立在这两点上的。

4、根据公司盈利情况设置一个时间和价格目标,比如6XXXXX在6月底的目标是涨12元,该股票此后的价格波动可能是随机的,但到了完成目标的这一天就算大盘跌的再凶,股价也必须要到12元?

个股当然要看大盘。设置目标是一定的,但是如果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变化,那么目标和手段必然要调整。请记住,庄家的终极目的是赚钱,而不是拉高股价。只有把股价拉高,庄家高位脱身,把股票高位抛给他人,庄家才能真正获利。大盘下跌,意味着广大投资者情绪不看好,对异动股有所警觉。这时就算个股拉的再高,庄家把图形做的再漂亮,也不能吸引更多投资者接盘。这时的市场,不过是庄家在自己玩自己而已。

4. 股票价格受哪些众多因素影响(具体有事例)

应该都有影响

分析股票有几个层面的问题

微观层面就是公司本身情况,如业绩、管理团队、历史表现、股性等

中观层面就是公司所在行业情况,也可以说是行业板块情况,包括行业整体发展、竞争状况、股市整体表现(特别是龙头企业)

宏观层面,包括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情况、宏观政策、金融政策等

现在我国入世了,股市亦受世界经济的影响,譬如纳斯达克、纽交所、LME、港交所等指数的涨跌也会对我国股市产生影响,最典型的莫过于2006年上半年LME金属期货狂涨,引发了我国A股市场金属板块企业的疯涨。

因此,判断股票未来的趋势,是一个综合分析的结果。

5. 那些事例(实例越多越好)说明了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股市,

目前,新的经济只是在部分工业化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初露端倪,在全球范围还属于萌芽状态。

不过这种经济的发展肯定对于世界政治和经济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日本经济审议会1999年向日本政府提出对未来十年日本新经济计划的建议时说:“当前,世界文明正在发生变化,这一变化不是一般的‘进步’与“高度化”,而是要创造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变化。

……一直支撑战后增长的现代工业社会的规范已跟不上人类文明的巨大潮流。……在今后存在多种智慧的社会中,必须通过不断创造出新的智慧来搞活经济与文化。

为此,就必须能够更加容易地吸收世界的信息和知识,还要有更加容易向世界传递信息的环境。同时,还必须拥有能够培养富于个性和创造性的组织和人才的计划和社会气氛”。

如果把上面所说的世界经济的变化加以概括,似乎可以说,未来经济有两大趋势:一个是经济知识化,表现为知识和信息成为经济发展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另一个是经济全球化,表现为商品、劳务、资本、技术和人才在全球流动的加速。这两大趋势相互联系、互相影响。

也可以说,新的经济将是以知识与技术创新为基础,以全球为市场的时代。它将促使各国的增长模式、产业构成、经济体制、社会结构、教育制度、文化取向等产生深刻的变化,也将对各国的对内、对外政策提出新课题。

三、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及其两重性经济全球化的发端似可溯源到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布雷顿森林体制的创建。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三大机构的建立与发展,给全球金融、贸易与投资活动以极大的推动。

美元与黄金挂钩使美元成为国际流通与储备的手段,首先便利了美国企业向全球的拓展。不过,冷战时期两个世界市场的划分又使经济全球化受到一定限制。

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得到进一步发展。主要有两股力量推动:一股力量是信息技术革命和高新技术成长的大大促进了商品、劳务、资本、人才、技术的全球交流。

另一股力量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和转轨国家加入市场经济行列,给世界大市场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然而,也要看到由于存在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特别是超级大国在经济全球化中推行损人利己的贸易与金融政策,1997年爆发的东亚金融危机迅速演变为全球金融动荡和南北两极分化,充分显示了经济全球化的两重性。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为:第一,由跨国公司带头推行的生产国际化走向生产要素配置的全球化。战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居于统治地位。

美国的大企业抓住欧、亚的战后重建机遇开展了海外扩张。汽车、石油、化工等行业的大公司带头进行跨国生产以战领世界市场。

欧、日的经济得到恢复后,他们的大公司也纷纷进行海外投资。跨国公司成为生产国际化的主导力量。

当时的生产国际化主要的发达国家之间进行,因为那里政局较稳定、市场引对广阔、基础设施较完善、投资软环境较健全。七十年代,生产国际化扩展到发展中世界。

到了九十年代,跨国公司又把生产国际化发展为生产要素配置的全球化。这一特点表现在三方面:一个方面是跨国公司展开大规模的企业重组与兼并,着眼于全球市场、资源、技术、人才的利用,重点是控制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服务业的海外市场。

以1997年美国波音公司兼并麦道垄断美航空工业开始,跨国公司重组与合并的狂潮席卷了电子、电信、航空、金融等行业。1997年美国企业兼并的协议金额是1991年的7倍。

1998年德国奔驰与美国克莱斯勒公司合并成世界最大的汽车集团;1999年日本的银行三巨头——第一劝业银行、富士银行的日本兴业银行组建全球规模最大的金融集团。这些表明跨国公司在全球的重组正方兴未艾。

第二个方面是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由发达国家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一方面是因为发达达国家的市场相对饱和,另一方面是因为发展中国家投资环境的日益改善,为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提供获得丰厚利润的机会。

第三个方面是发展中国家的一批大企业开始走出国门,进行海外生产与销售。在世纪末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全球500家大企业中,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公司初露头角,反映了发展中国家正在为成为生产全球化新星。

第二,发达国家带动的流通国际化走向贸易自由化与区域集团化。战后发达国家的生产国际化推动了流通的国际化。

国际市场的放大和流通国际化反过来又成为促进发达达国家经济增长的越来越重要的因素。据统计,全球贸易增长速度高于全球经济增长速度,1950年——1994年的四十五年间,全球GDP增长率为年均4%,全球贸易年均增长率则为6%。

这说明全球生产的商品和劳务越来越依靠国际市场交换来得到价值实现。1970年美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储存存度为11%,1997年升为25%。

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更高。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1970年为25.9%,1993年达到37.3%。

就是说美国的高新技术产品有三分之一以上要依靠海外销售。其他发达国家也是大体如此。

发达国家经济对国际市场依存度的加大产生了两个趋势:一个趋势是谋求相互削减关税,促进贸易自由化。从1947年关贸总协定成立以来,经过四个回合的谈判,发。

168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