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chenologin2分享 时间:

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哪些行业会有影响

但与此同时, 我国就业面临的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主要表现在: 一是总量压力大。

虽然这些年我国劳动人口总量在减少, 但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总量并没有减少, 总量压力仍然比较大。 其中近两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超过了700万人, 大学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

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在化解产能过剩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 我国出现结构性失业问题, 劳动力供给需求匹配失衡。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之下, 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一方面, 企业用人需求降低, 一部分职工面临着下岗再就业, 缺乏技能的劳动者面临着再就业难的窘境; 另一方面,企业提质增效需要更多的创新性人才, 对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比以往更加强烈。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 这两种叠加性矛盾会让就业更加复杂, 原来的隐性就业问题显性化。 但根据供给学派的观点, 供给侧改革重视制度的变革与完善, 强调解决中长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从长远来看, 有效化解产能过剩, 优。从就业关键指标来看,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但与此同时, 我国就业面临的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主要表现在: 一是总量压力大。

虽然这些年我国劳动人口总量在减少, 但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总量并没有减少, 总量压力仍然比较大。 其中近两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超过了700万人, 大学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

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在化解产能过剩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 我国出现结构性失业问题, 劳动力供给需求匹配失衡。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之下, 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一方面, 企业用人需求降低, 一部分职工面临着下岗再就业, 缺乏技能的劳动者面临着再就业难的窘境; 另一方面,企业提质增效需要更多的创新性人才, 对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比以往更加强烈。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 这两种叠加性矛盾会让就业更加复杂, 原来的隐性就业问题显性化。 但根据供给学派的观点, 供给侧改革重视制度的变革与完善, 强调解决中长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从长远来看, 有效化解产能过剩, 优化配置资源, 加快企业的调整, 让战略资源退出 “僵尸企业”, 进入优势企业, 对于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是有利的。 化解产能过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失业。

因此,政府的政策和服务要提前到位, 争取可以帮助员工在没有失业的情况下再就业, 或者尽可能减短失业时间。 在这一过程中, 企业要避免集中减员, 做好职工的分流安置, 在职工失业之前制订比较稳妥的分流方案。

中央在下拨专项资金用于解决职工安置问题的同时, 也应建立对职工安置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机制。 另外, 对转岗职工进行技能培训可以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 我国要继续推进和完善职工技能培训体系。

我们还应该看到, 有时候政策优惠不一定是好事。 有些地方给予企业过多补贴, 导致一些 “僵尸企业” “大而不倒”,这对国家经济来说是一种拖累。

供给侧改革应该避免这一点, 不能盲目扩展产能, 如果过多的资金和补贴流向这些落后产能企业, 将导致国内经济结构更加不合理。我国长期实行就业优先战略, 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政策。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技术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 新业态、新模式由此产生, 并提供了比较广阔的就业空间。 随着经济发展、技术进步、需求改变, 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高。

2014年, 我国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已达48%。 从总体上看, 我国目前市场就业的吸纳能力很强, 就业形态很多; 从当前的产业结构来看, 第三产业所提供的就业渠道更多, 各种新业态的发展也拉动了就业。

新模式、新业态容纳的就业总量很大, 同时也会充分利用现有劳动力。 在新兴产业, 曾经很多从业者都是兼职, 表现出就业不足, 新业态有很大的容量, 可以帮助挖掘这些劳动力的潜力。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2015年是被作为国家战略提出来的。“双创” 是培育新动能的重要方面,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一方面,通过创业带动就业, 可以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增长点; 另一方面,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基础, 可以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这也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面。 总之, 供给侧改革将创造更多有效的供给, 来满足消费需要, 改善和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实现更高质量的增长, 从而实现就业质量优质化。

供给侧改革将成为进一步扩大就业的动力。 谢谢阅读。

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如何发挥市场作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重大发展方略,其主要任务是:从供给侧发力,通过重大改革的推进来解决重大的结构性问题。

其重大的战略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宏观调控效率和稳增长的重要推进器。一方面,将结构性改革引入宏观调控,形成“宏观调控 改革”的政策组合拳,是新一届政府宏观调控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实现稳增长与调结构平衡的重要举措。

这实际上是强调稳增长中的结构变量和制度变量,而这两个变量则是决定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主要因素。新一届政府强调宏观调控要既利当前又惠长远,寓短于长,以长促短,拓展了宏观调控的时间轴,形成了“短期 长期”的思路。

传统的宏观政策偏重于总量问题而忽视结构、制度问题。 结构失调、体制僵化不仅增加稳增长的困难,甚至使发展不可持续。

经济发展的本质在于结构变化和制度创新。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增强发展动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长期稳增长的最有力措施。

另一方面,在一些重大领域改革取得明显突破的情况,宏观调控可以更多的采取市场手段和经济手段,而尽可能减少行政手段,这既能增强市场信心,又能显著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 二是努力实现市场资源配置中起关键性作用的关键举措。

就经济体制问题而言,最大的结构性改革还是市场化改革,即简政放权、深化价格改革和要素市场化改革,着力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我国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等五大方面都面临重大的供给侧体制问题,解决这些制度性的障碍的关键是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以创新发展为例,长期以来我国创新动力不足主要是因为创新性文化基础薄弱,投机性发展氛围过浓,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人把大量的精力、财力、智力花在投机取巧上,热衷于泡沫投机活动,是导致实体经济不振、创新动力被抑制的重要原因,这有文化因素,也有发展观短视、政绩考核制度等问题,更有政府对市场干预过多、束缚了企业手脚的供给体制问题。 深化市场化改革这一重大的结构性改革,不仅能最大程度地降低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为市场主体创新宽松公平的宏观环境,让市场在竞争性领域发挥决定性作用,而且能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激励,增强微观市场主体的竞争力。

三是促进产业升级、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 导致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是结构升级失败,即经济结构长期处于中低端而无法向中高端转换,从而导致长期的需求不足、产业竞争力低下、社会严重不公平等问题,最终使得经济长期失速,危机四伏,各类风险交织且集中爆发。

国际上这样的事例很多,有拉美化现象,有东南亚金融危机。 因此,结构转型升级能否顺利推进和完成,是突破中等收入的关键。

而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决定力量是制度创新,即对关键领域的改革能否深化,形成更高层次的市场经济体制。供给侧结构改革是推动经济结构全面升级的原动力,也正是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

四是中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一招。 改革并不仅是简单的放权,是对旧体制的“破”,更关键的是在于“立”,即“立什么样的新规”?成功的改革就是要靠法治来巩固,来扎根,法治的形成过程就是制度的完善过程,即形成公平而富有激励性的新制度,以此减少不稳定性,同时增加发展的动力和创新能力。

改革的深处就是法治。 一方面,我们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同时,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基本完善和定型,其完善的标志就是法制化水平的显著提高,基本实现由“人治”向“法治”的根本转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不是仅提供一时的激励,当一放就乱时再收回,像一些不够深入的改革那样形成“收放循环”,而是在打破一些关键领域的体制障碍的同时,建立基于法律规范的长效体制机制。 另一方面,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要靠法制,改革的每一步都要有法可依,依法推进。

正是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这两方面要求,使得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一招。

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带来什么影响

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市场规律是市场经济的无形之手,进行供给侧改革,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按市场规律办事。

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是,稳定物价,促进就业,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实现社会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进行供给侧改革,有利于完善科学宏观调控,在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促进供给侧,也可以推动经济发展。

生产决定消费,实现供给侧改革,有利于更好地发展生产,保障供给,转变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 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调整产业结构为突破口。

4.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股有哪些

其中,过剩产能行业(以房地产产业链为主)的并购重组或相关金融创新是最值得预期的。

像万科,近日已打破12个月的整理平台创出新高,此前不久,公司曾提出试点“先租后买,租金抵房款”(公司表示是营销策略)。不过,近期媒体透露房贷利息或会可以抵税。

从股价运行趋势看,万科的走势也很独特,6-8月间并没有跌穿长期均线,换言之,其大牛市趋势一直维持。 目前估值是1。

5-2倍的PB,这是一个估值下限。若能够稳定上台阶,无疑会继续引领地产产业链的估值定位,前提就是结构改革的力度和成效。

与地产蓝筹股类似的是银行保险股。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点之一,也是金融创新,比如消除“金融抑制”,像互联网金融,加上大数据、云计算的大规模应用,互联网金融的台风口再度形成。

浦发银行近期也已创历史新高,目前市净率PB大约0。8-1。

3倍区间,估值比较是有提升空间的,提升动力来自于混合金融或互联网金融。同样,华夏银行、中信银行也分别与蚂蚁金服、百度的合作,成长预期似乎正在形成。

保险也是值得关注,像新华保险等,其互联网+金融预期都值得期待。 供给侧改革另一个重要主线就是更新供给结构,重点是新产业成长主题。

这也是符合全球产业发展方向的投资选择,包括电动汽车、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精准医疗等,基于全球产业发展趋势,这些新产业领域必然会诞生一批新蓝筹,也是支撑未来一轮大行情的根基。 紫光股份(000938):拟定增发行8。

5亿股,募集资金围绕云计算、大数据进行全产业链购并。按增发后股本计,近期市值800-1200亿间震荡巩固整理,未来预期营业收入可达400亿,市销率3倍,大数据等新业务的加强,其毛利率将逐步提升,基于这点,千亿市值有望成为新一轮行情启动的起点。

科大讯飞(002230):人工智能的典型公司。毛利率50%,市销率16倍左右,属于相对低估区域。

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语音入口价值开始持续提升,正实施讯飞超脑计划,向智能教育、自动客服、人机交互等领域拓展。近期长期均线附近震荡,股价运行转向右侧交易。

5. 供给侧的行业股票有哪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宏观层面最大的亮点,这也是宏观调控依据的大转变,从需求侧管理转向供给侧管理,紧接而来的一系列举措,将会对市场形成新的预期,像降低融资成本,大规模减税,放松垄断和行政管制等方面出现突破,都会直接释放经济活力。

其中,过剩产能行业(以房地产产业链为主)的并购重组或相关金融创新是最值得预期的。 像万科,近日已打破12个月的整理平台创出新高,此前不久,公司曾提出试点“先租后买,租金抵房款”(公司表示是营销策略)。

不过,近期媒体透露房贷利息或会可以抵税。从股价运行趋势看,万科的走势也很独特,6-8月间并没有跌穿长期均线,换言之,其大牛市趋势一直维持。

目前估值是1。5-2倍的PB,这是一个估值下限。

若能够稳定上台阶,无疑会继续引领地产产业链的估值定位,前提就是结构改革的力度和成效。与地产蓝筹股类似的是银行保险股。

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点之一,也是金融创新,比如消除“金融抑制”,像互联网金融,加上大数据、云计算的大规模应用,互联网金融的台风口再度形成。 浦发银行近期也已创历史新高,目前市净率PB大约0。

8-1。3倍区间,估值比较是有提升空间的,提升动力来自于混合金融或互联网金融。

同样,华夏银行、中信银行也分别与蚂蚁金服、百度的合作,成长预期似乎正在形成。保险也是值得关注,像新华保险等,其互联网 金融预期都值得期待。

供给侧改革另一个重要主线就是更新供给结构,重点是新产业成长主题。这也是符合全球产业发展方向的投资选择,包括电动汽车、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精准医疗等,基于全球产业发展趋势,这些新产业领域必然会诞生一批新蓝筹,也是支撑未来一轮大行情的根基。

紫光股份(000938):拟定增发行8。5亿股,募集资金围绕云计算、大数据进行全产业链购并。

按增发后股本计,近期市值800-1200亿间震荡巩固整理,未来预期营业收入可达400亿,市销率3倍,大数据等新业务的加强,其毛利率将逐步提升,基于这点,千亿市值有望成为新一轮行情启动的起点。 科大讯飞(002230):人工智能的典型公司。

毛利率50%,市销率16倍左右,属于相对低估区域。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语音入口价值开始持续提升,正实施讯飞超脑计划,向智能教育、自动客服、人机交互等领域拓展。

近期长期均线附近震荡,股价运行转向右侧交易。

6.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 会给行业带来怎样的影响

首先,去产能不是一步到位,而是3—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动态调整过程。这样,有利于有关行业、地区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去产能的力度和节奏,分散职工下岗失业的风险,妥善安置受影响的职工。

其次,去产能不是一刀切。《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提出,对于过剩产能要“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在这一过程中,对受影响职工也将相应采取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分流安置,化解风险。

第三,做好职工安置是化解产能的优先目标。国家有关政策明确强调,安置计划不完善、资金保障不到位以及未经职代会或全体职工讨论通过的职工安置方案,不得实施。这就为防控受影响职工规模性失业风险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国家安排了1000亿元奖补资金,主要用于钢铁煤炭企业受影响职工的安置。这将对保障相关职工的基本生活、促进其再就业发挥重要的兜底作用。

“去产能对就业的影响要高度重视,谨慎操作。同时我们要看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劳动力市场正进入深度调整之中。”

总体判断,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具备保持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的基本条件。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余地大,有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这将为就业总体稳定提供坚实基础。随着转方式、调结构进程加快,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民营经济、小微企业等将进一步蓬勃发展,有望提供更大的就业空间。近3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占比每年提高约两个百分点,预计到“十三五”末吸纳就业占比将超过50%。不断优化的经济结构使兼顾“去产能”和“稳就业”拥有更多的回旋余地。从去产能先行一步的地方实践看,分流职工多数在服务业中找到新工作。此外,从市场供求关系看,我国经济增长走势与新增劳动力增长走势同向,有助于市场供求平衡,缓解就业总量压力,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的日臻完善,也为促进就业、保障民生、兜住底线提供了可靠保障。

7.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哪些股票

1、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已经下降到9%左右,但它仍然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当前同样面临着结构性失衡的问题,需要使用改革的方法来解决。 2、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问题倒逼的结果。

问题与发展相随,也是改革的肇因。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增产, 供求总量基本平衡,实现了建国以来粮食产量“十二连增”,农民收入“十二连增”,但结构性问题日益凸显。

3、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符合农业发展规律。农业本身具有其特殊性,农业的产业性质和其他的产业有很大的不同。

农业受自然的影响,生产方式落后,生产周期比较长,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方面敏感。同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其他产业的关联度很高,牵一发而动全身。

国家通过重新调配整顿原有的和制定实施新的政策措施,使农业内部结构适应农业发展的新环境新要求,以使农业发挥更大经济社会生态功能。这一过程也是农业自我适应和自我修复过程。

因此,农业结构性改革是符合农业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

8.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什么实际意义

其一,“要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化解过剩产能,通过价格调整、企业整合淘汰、拓展外部市场是主要方式。这意味着,从央企到地方国企的整合将向下层逐级推开,“一带一路”的建设进程将加快。这关系到产业层面供给的改善。

其二,“要降低成本,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这意味着企业将通过结构性减税获益。实际上,此前明确的“适当降低社保缴费水平”,与降低成本的政策信号一致。这是在财税制度层面改善供给。

其三,“要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这是对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的再次确认。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不仅因为这一行业能带动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许多下游产业的发展,化解这些行业的产能,有效拉动就业,还在于从推进“人的城镇化”考量,房地产业的发展是让2.5亿缺乏相应市民权利的城镇常住人口能真正定居下来的必要物质前提。

其四,“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股票市场”。这一论述表明了最高领导层对资本市场发展的态度。股市既是企业的直接融资平台,也是普通投资者合法获得财富、提高消费能力的主要平台。这是在资本层面强调供给的稳定性。

其五,产业层面、调控层面、财税制度层面、资本层面的新部署,勾勒出了“供给侧改革”的重点领域和规模。显然,这些层面的改革都非一日之功可竟,这也表明“供给侧改革”不是针对经济形势的临时性措施,而是面向全局的战略性部署。

其六,改革成效的决定因素。制度因素、组织创新能力能否突破束缚,决定着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空间,也由此决定着“供给侧改革”的成效。

根据经典定义和决策层对“供给侧改革”的表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供给侧改革”的目的。什么是全要素生产率?就是在资本、劳动、土地等有形生产要素投入量不变的情况下,无形生产要素推动的生产率提高。在中国,由于普遍的技术进步还未到来,因此无形生产要素应当主要包括制度因素和组织创新能力。也就是说,制度因素、组织创新能力能否突破束缚,决定着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空间,也由此决定着“供给侧改革”的成效。

事实上,在制度因素方面,能否改进供给是现在面临的一大问题。比如,在人口红利衰减的趋势形成后,应当制订什么样的人口政策保证充足和更高素质的人力资本供给?在中小企业天然缺乏高等级信用的情况下,应当制订可操作性的金融政策让中小企业得到资金供给。在放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预期中,应当制订什么样的政策既能让房地产行业发挥经济引领作用,又避免形成过大价格泡沫?这些问题都是老问题,但一直没有明确的解决方案。

调控历史表明,跳出“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必须跳出短期利弊的思维视野,从长远利益考量,让制度因素与经济增长的长远目标相匹配。让“供给侧改革”达到预期效果,制度供给的创新是最重要的前提。

此外,组织能力的优化对“供给侧改革”也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已经推进或正在部署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商事制度改革、国企改革等,既涉及政府组织,也涉及政府资金主导的大型企业组织,这些都属于组织能力优化的新探索。“供给侧改革”强调了继续推动这些改革的重要性。

而从全局来看,不仅政府组织、大型企业组织需要优化能力,数量庞大得多的微型组织能否优化,同样重要。当前,大量微型组织生存发展困难较多,优化这些组织的能力,为其提供宽裕的市场进入空间,通过减税等措施减轻其压力是当务之急。如此才能提高其生存能力,创造鼓励创新的应有环境。

要看到,在有形生态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只是理想状态的表述。事实上,目前资本、劳动、土地等有形生产要素不是没有变化,而是在冲向高点后发生了逆变化,通过有形要素提高生产率的空间已变得狭小。就此而言,推行“供给侧改革”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市场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已相当迫切。

细观之下可以发现,“供给侧改革”尽管是全新表述,但与现在已经部署并次第展开的一系列改革高度重合。从本质上看,尽管“供给侧改革”意味着经济宏调着力点可能发生变化,但不是改革总体思路的调整,而是一系列改革更具象、更明确的表达。这表明,一系列相关改革将获得更具象、更明确的操作路径,并带动改革红利更快释放。

17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