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南海公司股票泡沫对中国的影响

chenologin2分享 时间:

1. 说明南海泡沫事件的原因、经过和英、法两国对危机采取的措施有何不

南海泡沫事件是金融制度不健全的产物,这次危机使初建的金融大厦几乎垮掉,严重影响了金融业的发展

2. 南海泡沫的危害

南海泡沫是经济学上的专有名词,指的是在1720年春天到秋天之间,脱离常轨的投资狂潮引发的股价暴涨和暴跌,以及之后的大混乱。

南海股价年底仅为每股1.2镑,到1636年底也只不过上升到1.8镑。随着资本主义投机市场的形成,南海公司的价格大起大落。在11月价格猛升到7镑,随后回跌到1.5镑,在12月12日其价格再度强烈反弹,直上11镑。过了新年之后,再猛跌到5.5镑。由于新投机者的加入,价格再次急剧上升,到1月29日已经突破了14镑大关。这三次大起大落,每一次的振荡幅度都超过400%。拿12月9日最低点(1.5镑)与12月12日的 最高点(11镑)相比,3天之内价格上升将近10倍。超额利润招来了四面方的投机客。也许有人早就怀疑到南海估价已经完全背离了近年来市场常态化,但是所获取的暴利使得许多投资者没了理智。到了1月价格也被抬高了25倍多。到2月5日上涨为30镑,在30天内涨幅超过了29倍。在这段时间内几每一个投机者都沉在突然发了一笔横财美梦之中。

3. 英国南海公司破产审计案例的历史意义

南海泡沫事件(South Sea Bubble)是英国在1720年春天到秋天之间发生的一次经济泡沫,它与密西西比泡沫事件及郁金香狂热并称欧洲早期的三大经济泡沫,经济泡沫一语即源于南海泡沫事件。

在调查南海泡沫事件中,国会秘密委员会委任了查尔斯·斯奈尔(Charles Snell)为南海查账,这是国会历史上首次委托民间第三方独立会计师进行核数调查,结果成功查得南海公司犯下严重的诈骗及做假账等等的舞弊行为。委任第三方专业会计师的做法在后世被加以采纳,成功减低了企业舞弊的风险,在日后大大促进了特许会计师场绩摆啃肢救扮寻堡默及核数行业的长足发展。

4. 南海泡沫事件是如何导致的

18世纪初期,英国社会由于个人资本增 长,投资渠道不足,导致了大量闲散资金的出 现。

而当时在与法国的竞争过程中,英国政府 发行了大量的政府债券,此时的英国政府急需 恢复债券信用。在这种情况下,南海股份有限 公司成立了。

南海公司在成立后就认购了将近 1000万英镑的政府债券,而英国政府则给予 了南海公司某些商品的永久退税政策,并将南 海的贸易垄断权交给了南海公司。 1720年,南海公司承诺购买全部国债, 而政府需要逐年偿还这些债券。

在这项交易 通过后,南海公司的股价立刻大幅上涨,半 年之内上涨了7倍。很多英国人争相购买南 海公司的股票,其中包括英国国王和许多政 府官员。

在南海公司股票的带动下,英国所 有股份公司的股票都成为人们的投资对象。 到了6月,为了遏制住英国公司经济泡 沫的膨胀,英国国会通过了一项《泡沫法案》。

法案颁布之后,许多公司被解散,股价随之 下跌。这种效应不久就影响到了南海公司, 人们开始纷纷抛售南海公司的股票,导致南 海公司股价迅速下跌。

至此,南海公司的经 济泡沫终于破裂。 1720年底,英国政府对南 海公司的资产进行了清理,发现南海公司已 经没有多少实体资本。

很多投资者由于投入 过多,在这次事件中遭受重创。

5. 急

一个新职业的诞生

吸取了南海公司欺骗股东的教训,人们开始不愿意相信公司的管理层有多么高尚的道德水准,从而给注册会计师这样的外部独立人士提供了发展的机遇。英国议会颁布公司法时,对公司的会计提出严格的要求。当有限责任公司得到批准后,为了保护外部股东以及债权人的利益。规定公司的财务报表必须经过审计。由于公司的财务报表审查过程中可以聘请会计师和其他人员。逐渐出现了一些独立的,不受雇于任何企业的会计师,他们接受各种委托,从事账目审查工作。1854年会计师协会正式受到王室特许,从此注册会计师成为一门职业。

6. 1620年 南海泡沫 事件

南海泡沫事件——历史上第一次世界证券市场泡沫事件

“泡沫经济”一词即来源于此事件。

17世纪末,英国经济兴盛。然而人们的资金闲置、储蓄膨胀,当时股票的发行量极少,拥有股票还是一种特权。为此南海公司觅得赚取暴利的商机,即与政府交易以换取经营特权,于是南海公司于1711年成立。

1719年,公众对股价看好,促进当时债券向股票的转换,进而反作用于股价的上升。

1720年,为了刺激股票发行,南海公司接受投资者分期付款购买新股的方式。英国下议院通过南海公司交易议案后,南海公司的股价立刻由129英镑窜升至160英镑。当下议院也通过议案时,股价又涨至390英镑。于是投资更为踊跃,半数以上的参议员纷纷介入,连国王也不例外。股票供不应求导致了价格狂飚到1000英镑以上。公司的真实业绩严重与人们预期背离。

1720年6月,英国国会通过了《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许多公司被解散,公众开始质疑,波及南海公司。

1720年7月起,内幕人士与政府官员大举抛售,南海公司股价一落千丈,12月跌至每股124英镑,南海泡沫破灭。

英国的财政部长在南海公司的内幕交易中,私赚90万英镑利润。丑闻败露后,他被关进了英国皇家监狱——伦敦塔。但是,那些不知情的投资人比他更悲惨。损失惨重的还有英国经济和政府信用。

7. 南海公司事件对英国有什么影响

案发后,乔治一世提前从他休假的汉诺华赶回伦敦。12月,国会召集起来开会。必须有人承担责任,必须有人受到惩罚。上议院摩尔斯.沃西大力主张把罪犯捆进麻袋投下泰晤士河。没有人指出投机者因为自己贪图暴利和违背常识必然造成这样的命运。

一个调查委员会成立了,并且于几个月后提交了报告。报告指出,为了推动成立南海公司的立法,免费的股票被赠予了有权势的人,包括国库专员查理斯.斯坦霍普、桑德兰伯爵和分别担任邮政大臣与国务大臣的詹姆斯.克雷格父子。财政大臣约翰·艾斯莱比接受了八十万英镑的贿赂,这在十八世纪是个庞大的数目。在接下来的审理中,只有艾斯莱比被定罪,罪名是“恶名昭著的、危险的和罪恶的”腐败,并被投进监狱。

为了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辉格派领导人罗勃特·沃波尔授命于危难之间,担任财政大臣,并在他的倡导下议会通过了“泡沫法案”(Bubble Act),即“取缔投机行为和诈骗团体法”,该法案对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提出了许多限制条件,从而也窒息了英国股份公司的发展。

8. 英国南海公司的舞弊案例答案

原因之一:南海公司的信息披露不真实。

股份公司作为公众性公司,披露信息是其与公众进行交流的最基本形式。股票价格的形成是建立在真实信息的基础上的。如果股份公司信息披露虚假,故意夸大公司的业绩或者经营状况,就会造成投资者盲目投资,股票价格发生异常波动,以致不能真实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南海泡沫事件”就是南海公司为了达到圈钱的目的,故意编制公司的虚假信息,给投资者描绘了一幅金灿灿的通往“黄金宝殿”之图,其实这幅承载着投资者狂热希翼的致富之图,不过如水中月、镜中花般虚无缥缈,最终只能因公司经营的真相被揭穿而成为南柯一梦。许多效仿南海公司的其他股份公司,也没能逃出幻灭的结局。

原因之二:英国政府的态度不理智。

虽然证券市场自身对股票价格的形成有一定的调节能力,但政府的监管依然不可少。英国政府在对待南海泡沫事件的态度上并不理智,从事件发生前“过度放纵”到事件发生后“一下管死”,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南海泡沫事件发生前,英国政府过度地纵容南海公司,使南海公司为日后高额发行股票的圈钱活动创造了“信誉”,也给公众投资者造成了南海公司是政府“宠儿”的印象,此其一。南海公司在成立之初,就认购了政府高达1000万英镑的债券,从而取得了英国在南美洲海岸的贸易垄断权,此时,英国政府应当预见到象南海公司这样渐有影响的股份公司应当真实对外公告其经营信息,否则,一旦公司形成气候,股票发行规模扩大,虚假的信息给投资者造成的损害将不堪设想。但是,英国政府并没有尽到这样的监管职责,而是任由南海公司对外吹嘘,吊足了投资者的胃口。而且,当南海公司以300%甚至400%的溢价发行股票时,英国政府并没有根据南海公司的实际盈利能力及时地予以制止,反而,让人瞠目的是议会的议员甚至连国王都争相购买了南海的股票,以致当南海公司的股票出现在短短十个月时间由100多英镑暴涨到1000英镑又狂跌到100多英镑的动荡局面时,英国政府束手无策,只得通过“泡沫法案”对股份公司进行强行压制。

南海泡沫事件发生后,英国政府通过了“泡沫法案”,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泡沫的再次出现,但却对股份公司实行封杀,严重抑制了股份公司的发展,此其二。泡沫法案规定任何未经合法授权而组建的公司,及擅自发行股票均属非法,股份公司一般不具有法人资格;严惩非法的证券交易,从而保护股东及社会利益。但实际通过的法案却故意使法人形式难以采用,从而走上了另一极端。该法案一直持续到1825年,在一百年的时间里,公众对股份公司闻之色变,对股票交易避而远之,“泡沫法案”对英国股份公司发展的消极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原因之三:公众对股票投资的极端不理性。

在对巨大财富的憧憬中,公众的理性防线彻底崩溃,完全任由股份公司发布的消息牵引,迷失了方向。当公众不再考察股份公司的盈利能力,不再辨别股份公司的经营范围,只为股价的一时上涨而买入股票时,他们的投资行为已经演变为一种投机性行为,无论股票的价格多高,无论它是否已经偏离了公司的基本价值,只要相信它还会继续涨下去,公众就会不顾一切地买进。在这种欲望的支配下,公众已经谈不上对股市基本行情的认识,已经不能客观预期投资所带来的后果。他们的行为只会使股价越来越高,泡沫越来越大,等待他们的也只能是非理性泡沫的破灭。

9. 求助历史帝:“南海泡沫”是什么

南海泡沫事件,历史上的著名的金融泡沫. “南海泡沫”发生于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

长期的经济繁荣使得英国私人资本不断集聚,社会储蓄不断膨胀,投资机会却相应不足,大量暂时闲置的资金迫切寻找出路,而当时股票的发行量极少,拥有股票是一种特权。在这种情形下,一家名为“南海”的股份有限公司于1711年宣告成立。

南海公司成立之初,是为了支持英国政府债信的恢复(当时英国为与法国争夺欧洲霸主发行了巨额国债),认购了总价值近1000万英镑的政府债券。作为回报,英国政府对该公司经营的酒、醋、烟草等商品实行了永久性退税政策,并给予其对南海(即南美洲)的贸易垄断权。

当时,人人都知道秘鲁和墨西哥的地下埋藏着巨大的金银矿藏,只要能把英格兰的加工商送上海岸,数以万计的“金砖银块”就会源源不断地运回英国。 1719年,英国政府允许中奖债券与南海公司股票进行转换。

同年年底,南美贸易障碍扫除,加上公众对股价上扬的预期,促进了债券向股票的转换,进而带动股价上升。1720年,南海公司承诺接收全部国债,作为交易条件,政府要逐年向公司偿还,公司允许客户以分期付款的方式(第一年仅仅只需支付10%的价款)来购买公司的新股票。

2月2日,英国下议院接受了南海公司的交易,南海公司的股票立即从129英镑跳升到160英镑;当上议院也通过议案时,股票价格涨上了390英镑。 投资者趋之若鹜,其中包括半数以上的参众议员,就连国王也禁不住诱惑,认购了价值10万英镑的股票。

由于购买踊跃,股票供不应求,公司股票价格狂飙。从1月的每股128英镑上升到7月份的每股1000英镑以上,6个月涨幅高达700%。

在南海公司股票示范效应的带动下,全英所有股份公司的股票都成了投机对象。社会各界人士,包括军人和家庭妇女,甚至物理学家牛顿都卷入了漩涡。

人们完全丧失了理智,他们不在乎这些公司的经营范围、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只相信发起人说他们的公司如何能获取巨大利润,人们惟恐错过大捞一把的机会。一时间,股票价格暴涨,平均涨幅超过5倍。

大科学家牛顿在事后不得不感叹:“我能计算出天体的运行轨迹,却难以预料到人们如此疯狂”。 1720年6月,为了制止各类“泡沫公司”的膨胀,英国国会通过了《泡沫法案》。

自此,许多公司被解散,公众开始清醒过来。对一些公司的怀疑逐渐扩展到南海公司身上。

从7月份开始,首先是外国投资者抛售南海股票,国内投资者纷纷跟进,南海股价很快一落千丈,9月份直跌至每股175英镑,12月份跌到124英镑。“南海气泡”由此破灭。

1720年底,政府对南海公司的资产进行清理,发现其实际资本已所剩无几,那些高价买进南海股票的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许多财主、富商损失惨重,有的竟一贫如洗。

此后较长一段时间,民众对于新兴股份公司闻之色变,对股票交易也心存疑虑。历经一个世纪之后,英国股票市场才走出“南海泡沫”的阴影。

“南海气泡”告诉人们:金融市场是非均衡性的市场,只要有足够多的资金,可以把任何资产炒出天价,导致泡沫急剧膨胀。正如凯恩斯所说,股票市场是一场选美比赛,在那里,人们根据其他人的评判来评判参赛的姑娘。

毫无疑问,这个时候政府的监管是不可或缺的! 终于,腐败像汹涌的洪水 淹没一切;贪婪徐徐卷来, 像阴霾的雾霭弥漫,遮蔽日光。 政客和民族斗士纷纷沉溺于股市, 贵族夫人和仆役领班一样分得红利, 法官当上了掮客,主教啃食起庶民, 君主为了几个便士玩弄手中的纸牌; 不列颠帝国陷入钱币的污秽之中。

这是大诗人蒲柏讥讽、批判将整个英国卷入其中的“南海泡沫”的诗句。 谢谢观看, 英国南海股票泡沫 传染到英吉利海峡对岸的泡沫 当法国的股票市场在约翰·劳的鼓动下疯狂上扬,并且在1720年1月登峰造极的时候,海峡另一边的英国人再也按捺不住冲动,马上开始效仿。

尽管英国和法国在争夺欧洲霸主时明争暗斗,互不相让,但是在巨额国债方面两国政府是五十步笑一百步,相差无几。既然约翰·劳能够通过发行股票来弥补巨额国债,那么,英国也有充分的理由如法炮制。

英国南海股票泡沫的兴起与发展过程和法国密西西比泡沫非常相似,其主要的区别是英国南海泡沫中没有一个像约翰·劳那样著名的悲剧性的经济学家。南海泡沫的主角—南海公司(South Sea Company)也从来也没有取得像法国印度公司和皇家银行那样巨大的财政金融权力。

英国南海公司的海外贸易也远远不如法国印度公司。南海公司的头面人物哈里·耶尔是个投机家和冒险家。

这家公司仅仅拥有在南海,即南美洲的贸易垄断权。由于当时拉丁美洲主要是西班牙的殖民地,英国在这个地区的贸易受到了西班牙的阻碍而进展不大。

英国南海公司股票泡沫持续上升了8个月,股票价格由100英镑上升到1 000英镑,然后迅速崩溃,在下跌6个月之后,股票价格回到了100英镑水平。股市跌幅为84%。

因此,无论是在规模上和泡沫持续的时间上,英国南海泡沫都比密西西比泡沫逊色一筹。英国的南海股票泡沫实际上是密西西比泡沫在英吉利海峡对面的一个倒影。

用贿赂取得的特权 在1720年英国的国债总额为5 。

177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