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抑制对股票市场有影响
1. 金融抑制在我国的表现
市场化,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但这并不影响加快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我们考虑,利率市场化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进行。
首先,将农村信用社的存贷款利率全面放开,因为农信社已通过多年的利率浮动,积累了一定经验,放开后,农信社可根据其信贷资金的供给情况与客户协商利率。
其次,扩大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浮动幅度。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对象主要是城市中小企业,而叫喊资金紧张的也正是这部分企业,尤其是效益较差的中小企业。扩大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浮动幅度,可以将信贷资金配置到效益较好的中小企业,减少对效益较差企业的贷款规模。
再次,适当扩大其他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为了逐步适应利率市场化,对各商业银行的贷款浮动权也要逐步扩大,增强其贷款过程中的灵活性。
最后,等关系理顺后全面实现利率的市场化。
提高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水平
长期以来,我国金融业市场化开放步伐较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国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水平不能适应。以国际收支中的资本项目为例,我国缺乏监管资本流动的监管机制,监管方法落后,监管预见性不够,一旦出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征兆,如果不进行管制,似乎还没有更有效的手段。所以,金融监管部门必须尽快掌握与熟悉WTO规则,学习发达国家的监管经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监管策略,为金融业全面实现市场化做好准备。
以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原则对待所有机构
我国划分金融机构,往往以所有制性质为标准,如人们常提的4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及农村信用社等。而且,在制定政策过程中,也是采取了一系列有区别的政策措施,如债转股、不良资产剥离以及较早实行的储蓄保值补贴等,都是尽可能地向国有金融倾斜,严重影响了非国有金融的发展,也不符合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化原则。WTO中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国民待遇原则,讲的是要对外资企业给予与内资企业相同的待遇,事实上我国对不同的内资金融机构都采取了不同的待遇。要加快金融业的市场化改革,必须按公司法,统一要求金融机构。
减少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政策性业务负担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对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政策性业务进行了分离,但并不彻底,部分商业性金融机构仍然承担着大量的政策性业务。以商业银行为例,农业银行仍要负担扶贫贷款,而且在其业务中占比不小。农业银行所形成的不良资产中,绝大部分都是由这部分扶贫贷款引起的。另外,政府还将其对不同所有制企业偏好的意志,通过金融部门进行了体现。如对4大国有商业银行对国有大型企业的债务进行债转股等,当然,日常工作中还难免要求商业银行加大对国有企业的贷款等。深化金融业的市场化改革,必须彻底分离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政策性业务,使商业性金融机构真正按商业化原则经营。
所谓金融抑制就是指政府通过对金融活动和金融体系的过多干预抑制了金融体系的发展,而金融体系的发展滞后又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而造成了金融抑制和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这些手段包括政府所采取的使金融价格发生扭曲的利率、汇率等在内的金融政策和金融工具。
2. 金融抑制在我国的表现
金融抑制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呆滞的经济又限制了资金的积累和对金融业发展的需求,制约着金融体制的改革与发展。
因此,我们的对策很明了,即是加快国内金融业的市场化,以适应当前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加快利率的市场化步伐市场化,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但这并不影响加快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我们考虑,利率市场化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进行。首先,将农村信用社的存贷款利率全面放开,因为农信社已通过多年的利率浮动,积累了一定经验,放开后,农信社可根据其信贷资金的供给情况与客户协商利率。
其次,扩大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浮动幅度。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对象主要是城市中小企业,而叫喊资金紧张的也正是这部分企业,尤其是效益较差的中小企业。
扩大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浮动幅度,可以将信贷资金配置到效益较好的中小企业,减少对效益较差企业的贷款规模。再次,适当扩大其他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
为了逐步适应利率市场化,对各商业银行的贷款浮动权也要逐步扩大,增强其贷款过程中的灵活性。最后,等关系理顺后全面实现利率的市场化。
提高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水平长期以来,我国金融业市场化开放步伐较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国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水平不能适应。以国际收支中的资本项目为例,我国缺乏监管资本流动的监管机制,监管方法落后,监管预见性不够,一旦出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征兆,如果不进行管制,似乎还没有更有效的手段。
所以,金融监管部门必须尽快掌握与熟悉WTO规则,学习发达国家的监管经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监管策略,为金融业全面实现市场化做好准备。以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原则对待所有机构我国划分金融机构,往往以所有制性质为标准,如人们常提的4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及农村信用社等。
而且,在制定政策过程中,也是采取了一系列有区别的政策措施,如债转股、不良资产剥离以及较早实行的储蓄保值补贴等,都是尽可能地向国有金融倾斜,严重影响了非国有金融的发展,也不符合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化原则。WTO中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国民待遇原则,讲的是要对外资企业给予与内资企业相同的待遇,事实上我国对不同的内资金融机构都采取了不同的待遇。
要加快金融业的市场化改革,必须按公司法,统一要求金融机构。减少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政策性业务负担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对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政策性业务进行了分离,但并不彻底,部分商业性金融机构仍然承担着大量的政策性业务。
以商业银行为例,农业银行仍要负担扶贫贷款,而且在其业务中占比不小。农业银行所形成的不良资产中,绝大部分都是由这部分扶贫贷款引起的。
另外,政府还将其对不同所有制企业偏好的意志,通过金融部门进行了体现。如对4大国有商业银行对国有大型企业的债务进行债转股等,当然,日常工作中还难免要求商业银行加大对国有企业的贷款等。
深化金融业的市场化改革,必须彻底分离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政策性业务,使商业性金融机构真正按商业化原则经营。所谓金融抑制就是指政府通过对金融活动和金融体系的过多干预抑制了金融体系的发展,而金融体系的发展滞后又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而造成了金融抑制和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
这些手段包括政府所采取的使金融价格发生扭曲的利率、汇率等在内的金融政策和金融工具。
3. 金融抑制含义
金融抑制,金融自由化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对策 摘 要: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全球金融市场正在形成,这就迫切要求我国金融体制走出传统的政府干预行为,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金融业的效率.本文从金融抑制的危害,盲目进行金融自由化的危害出发,论述我国现阶段金融体制改革的对策———渐进的自由化过程. 一,金融抑制及其危害 1 金融抑制 金融抑制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和肖提出的.作为金融发展和金融深化的对立面,其理论核心是每个发展中国家的国内资本市场以及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如何影响该市场运作的.把实际货币余额和物质资本的关系视作是互补的,即实际货币余额的增加将导致投资和总产出的增加.低的或负的实际存,贷款利率使实际货币余额很低.为了使政策对货币体系的实际规模有实质性的影响,私人部门对实际存,贷款利率的反应必须是敏感的. 在金融抑制下,因为存款的实际收益很低,所以储蓄很低.由于银行不能根据风险程度决定利率.低的实际贷款利率吸引那些低收益和低风险项目,对生产性项目或高风险项目来说,要么得不到贷款,要么借助于信贷配给,而银行只能选择安全项目,从而使风险降低.对于生产企业来说,很难得到银行信贷,只好求助于非正式或场外市场,这样非正式的信贷市场就会产生. 2 金融抑制对我国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 企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资金来源.如果金融市场受到不适当的人为干预,各种类型的资金价格被扭曲,企业无法根据自身发展要求调整其资本结构达到最佳状态.企业融资能力受到损害,从而会阻碍经济的健康发展.我国的金融抑制是从资金供给,资金价格,资金流动等方面影响企业融资能力的. 首先,政府对利率的管制未影响居民储蓄,是以抑制资本市场为代价的.如果高通货膨胀导致了负利率,就会迫使居民在负利率下增加储蓄.在金融抑制下居民储蓄对利率变动缺乏弹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际存款利率水平有8年为负值,实际贷款水平也有7年为负值.但同期居民储蓄一直以30%左右的幅度增长.这是由于政府在抑制信贷市场的同时,还抑制了资本市场,由于投资渠道少,居民不得不选择储蓄.这导致企业过度依赖银行贷款,极大地增加了银行和企业的破产风险. 其次,政府限制利率,对不同类型的资金需求者实行价格歧视,导致了市场分割,由此产生出一块租金市场,租金的存在构成资金的漏损.另外,信贷市场抑制还导致了银行业兼顾利润最大化和政治利益最大化双重目标.如向国有企业优惠贷款,由于现在国有企业效益普遍低,导致银行坏帐损失巨大,这部分坏帐损失也构成信贷市场的资金漏损.这样大量的资金流向直接非生产性活动,造成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最后,信贷市场上的价格管制和市场分割与政府限定证券价格,扭曲了资本市场的发育.从狭义上理解,资本市场特指股票市场,是企业从事直接融资的重要场所.如果政府过多考虑政治利益,那么直接或间接管理就将转化为金融抑制,从而扭曲市场机制,最终伤害企业融资能力.我国资本市场的抑制是从以下两个方面影响企业融资能力的:一方面,股权结构影响到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我国一直把国有企业作为上市公司的主要来源,并把国有股的份额看作是控制企业的唯一手段,导致了上市公司的畸型股权结构.国有股不流通,不能改进企业绩效,直接损害了企业的融资能力.另一方面,股票定价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融资成本及证券市场上的资金流向.我国的股票发行价格的确定,是在证监会的行政干预下进行的.由于证监会直接管制一级市场上的市盈率水平,导致了我国上市公司严重的低定价发行行为,这种低定价水平增加了企业直接融资成本.同时发行额度实行计划管理,两级审批制也增加了企业的直接融资成本.额度分配要考虑到各地方经济发展情况,顾及地区平衡等非经济因素.结果,企业为争额度,常常会花费大量资金进行包装,公关,从而增加了发行费用. 可见,金融抑制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呆滞的经济又限制了资金的积累和对金融业发展的需求,制约着金融体制的改革与发展.因此,我们的对策很明了,进行以自由化为特征的金融体制改革,以适应当前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 二,金融自由化及其危害 1 金融自由化 所谓金融自由化,是指80年代初西方国家普遍放松金融管制后出现的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充分经营,公平竞争的趋势.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1)价格自由化.即取消利率,汇率的限制,同时放宽本国资本和金融机构进入外国市场的限制.让金融商品的价格发挥市场调节作用.(2)业务自由化.即允许各类金融机构交叉业务,公平竞争.(3)市场自由化.即放松各类金融机构进入金融市场的限制,完善金融市场的融资工具和技术.(4)资本流动自由化.即放宽外国资本,外国金融机构进入本国市场的限制. 在金融自由化的条件下,金融信息更具有公开性,能够更好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形成更为有效的价格体系.更为重要的是减少了产品间,银行间的资金流动障碍,从而使资源配置更接近最优化.因此,金融自由化改革对增进发展中国家现有金融市场效率,深化金融体制以满足现实经济高效运行的需求,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
4. 金融抑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有什么启示
金融抑制 金融抑制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和肖提出的。
作为金融发展和金融深化的对立面,其理论核心是每个发展中国家的国内资本市场以及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如何影响该市场运作的。把实际货币余额和物质资本的关系视作是互补的,即实际货币余额的增加将导致投资和总产出的增加。
低的或负的实际存、贷款利率使实际货币余额很低。为了使政策对货币体系的实际规模有实质性的影响,私人部门对实际存、贷款利率的反应必须是敏感的。
在金融抑制下,因为存款的实际收益很低,所以储蓄很低。由于银行不能根据风险程度决定利率。
低的实际贷款利率吸引那些低收益和低风险项目,对生产性项目或高风险项目来说,要么得不到贷款,要么借助于信贷配给,而银行只能选择安全项目,从而使风险降低。对于生产企业来说,很难得到银行信贷,只好求助于非正式或场外市场,这样非正式的信贷市场就会产生。
金融抑制对我国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 企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资金来源。如果金融市场受到不适当的人为干预,各种类型的资金价格被扭曲,企业无法根据自身发展要求调整其资本结构达到最佳状态。
企业融资能力受到损害,从而会阻碍经济的健康发展。我国的金融抑制是从资金供给、资金价格、资金流动等方面影响企业融资能力的。
首先,政府对利率的管制未影响居民储蓄,是以抑制资本市场为代价的。如果高通货膨胀导致了负利率,就会迫使居民在负利率下增加储蓄。
在金融抑制下居民储蓄对利率变动缺乏弹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际存款利率水平有8年为负值,实际贷款水平也有7年为负值。
但同期居民储蓄一直以30%左右的幅度增长。这是由于政府在抑制信贷市场的同时,还抑制了资本市场,由于投资渠道少,居民不得不选择储蓄。
这导致企业过度依赖银行贷款,极大地增加了银行和企业的破产风险。 其次,政府限制利率,对不同类型的资金需求者实行价格歧视,导致了市场分割,由此产生出一块租金市场,租金的存在构成资金的漏损。
另外,信贷市场抑制还导致了银行业兼顾利润最大化和政治利益最大化双重目标。如向国有企业优惠贷款,由于现在国有企业效益普遍低,导致银行坏帐损失巨大,这部分坏帐损失也构成信贷市场的资金漏损。
这样大量的资金流向直接非生产性活动,造成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最后,信贷市场上的价格管制和市场分割与政府限定证券价格,扭曲了资本市场的发育。
从狭义上理解,资本市场特指股票市场,是企业从事直接融资的重要场所。如果政府过多考虑政治利益,那么直接或间接管理就将转化为金融抑制,从而扭曲市场机制,最终伤害企业融资能力。
我国资本市场的抑制是从以下两个方面影响企业融资能力的:一方面,股权结构影响到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我国一直把国有企业作为上市公司的主要来源,并把国有股的份额看作是控制企业的唯一手段,导致了上市公司的畸型股权结构。
国有股不流通,不能改进企业绩效,直接损害了企业的融资能力。另一方面,股票定价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融资成本及证券市场上的资金流向。
我国的股票发行价格的确定,是在证监会的行政干预下进行的。由于证监会直接管制一级市场上的市盈率水平,导致了我国上市公司严重的低定价发行行为,这种低定价水平增加了企业直接融资成本。
同时发行额度实行计划管理,两级审批制也增加了企业的直接融资成本。额度分配要考虑到各地方经济发展情况,顾及地区平衡等非经济因素。
结果,企业为争额度,常常会花费大量资金进行包装、公关,从而增加了发行费用。 可见,金融抑制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呆滞的经济又限制了资金的积累和对金融业发展的需求,制约着金融体制的改革与发展。
因此,我们的对策很明了,进行以自由化为特征的金融体制改革,以适应当前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希望能帮到你。
5. 宏观调控对股市的影响
中广网北京7月12日消息 如今,宏观政策面的冷暖直接牵动着股市的涨跌。
受到宏观调控政策以及券商违规事发等影响,我国股市在上半年先扬后抑,行情发生了重大转折,呈现出明显反差。那么,目前的宏观调控,对我国股市走势影响到底有多大呢? 股市对宏观调控应对不足 以2003年度开放式基金中排名第一位的博时价值成长基金为例:今年3月31日,博时价值成长基金每份累计净值为1.48元;到7月8日这只基金的累计净值下降到1.288元。
岂止是博时基金,几乎股市上所有的基金净值在最近3个月以来都大幅缩水。上证综合指数从4月份的1783点一直回落到1400点以下。
博时管理层坦言,前期他们曾认为,紧缩政策对于市场上的优质公司而言,不仅不会带来太大的负面影响,反而很可能会提供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健康环境,对此次政策出台的力度以及市场的反应估计不够,受汽车、钢铁、石化个股的下跌拖累,使基金净值有所缩减。为此,博时公司进行了深入分析和反思。
从时间上看,4月9日是上半年股市行情的分水岭。此前,股指基本呈单边上涨之势;而之后,则呈单边下跌态势,下跌过程几乎没有像样的反弹。
4月9日之所以成为转折点,原因在于当天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分析一季度经济形势,决定进行宏观调控。会议之前,市场对宏观经济形势普遍持乐观态度。
会议之后,人民银行立刻再次提高了存款准备金率,国家相关部门的宏观调控举措也接二连三地相继出台。 中国银河证券研究中心主任陈东认为,市场人士对股市的预期发生了重大变化。
此前,证券界人士普遍预计不足,因此在应对手段上迅速选择了“清仓”这样一边倒的运作模式,导致股市迅速回落。 陈东表示,上半年股市出现的单边上扬和下跌行情表明,市场几乎相同的信息来源渠道和研究机构观点的大同小异,也是导致投资者看法趋同的重要原因。
宏观调控后续影响需要消化 随着近年来证券市场建设不断推进,去年以来,我国股市与国民经济已经逐渐表现出较强的关联性。宏观政策直接左右着股市的涨跌,从GDP增长到物价上涨,从利率走势到汇率预期,从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到收缩信贷,股票市场无不作出了敏感反应。
由此可以看到,宏观经济政策后续影响将会持续左右股市走势。不少券商和基金公司的研究报告认为,目前在宏观紧缩压力缓解的同时,市场人士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宏观紧缩对金融体系带来的投资风险。
宏观紧缩政策对国债市场的影响已有目共睹,银行和保险公司大量持有国债,国债市场大幅下跌造成了巨大损失。 ——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进行控制,必然会出现不少半途而废的工程,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这些工程会进一步带来不利影响。
——宏观紧缩对部分产业的影响仍存在不确定性。与固定资产投资关系密切的产业反应敏感,如钢铁、有色金属、机械、水泥等行业已出现明显降温态势,但经济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固定资产投资的降温也必然会对其他产业产生相关影响。
东方基金公司总经理王国斌认为,上半年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对股票市场带来了较大影响。由于市场人士预见不足,而目前市场心态又呈现出过度反应。
因此,宏观调控所带来的影响还有待股市慢慢消化。 走势低调但并不悲观 看着股市在前段时间持续下跌,一些证券业人士发出了“中国证券市场已经危机四伏”“看不到未来了”的声音。
不过,更多的市场人士对中国股市的未来充满信心。 毋庸置疑,我国股市建立以来,由于最初制度设计缺陷和监管环节的薄弱,市场中积累了不少历史遗留问题,如庄股问题、违规委托理财问题、国债回购资金挪用问题、股民保证金挪用问题、上市公司损害流通股东权益问题等等。
直到今天,这些问题依然是制约我国股市发展的“绊脚石”。 然而,股市下跌不等于危机,“欺诈、违规,失去诚信”这才是股市的真正危机。
王国斌表示,他坚定看好中国经济的发展,看好中国证券市场的前景,每个理性的投资者应该都能分享到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果。 2004年经济运行已经过半。
从我国宏观调控的效果看,宏观调控已取得明显成效,部分过热行业的投资增幅开始回落,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得到抑制,国民经济继续快速增长,经济效益稳步提高。由此可以判断,下半年股市走势尽管相对低调,但并不悲观。
陈东认为,虽然宏观调控政策对股市还会产生一定的后续影响,但宏观调控之后的中国经济走势将会更加健康,上市公司的业绩将会继续增长;随着监管制度和市场建设的不断推进,违规资金撤离股市后,新的阳光资金的进入将会给股市带来新的血液。这才是中国股市健康发展的坚定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