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债收益率持续攀升,美国“大辞职潮”近半年来首次放缓
其他收益率方面,2年期美债收益率隔夜尾盘小跌1.37个基点报0.690%,5年期美债收益率上涨1.87个基点报1.281%,30年期美债收益率上涨9.02个基点报1.895%。
辉瑞和BioNTech周三表示,实验室试验结果显示,接种三剂其新冠疫苗能够对新的奥密克戎变种起到中和作用。如果需要的话,它们可能会在2022年3月交付专门针对奥密克戎变种的升级版疫苗。
自奥密克戎变种被发现以来,市场对疫情的发展就始终提心吊胆,投资者担心奥密克戎可能会促使各国实施新的限制,并打击全球经济复苏。因而尽管辉瑞公司同时表示,在只接种两剂疫苗的人中,针对奥密克戎的保护能力有所下降,但投资者仍然感到有些欣慰。
在美股市场上,周三投资者涌入旅游相关股票。
标普1500航空指数收盘上涨1.96%,盘中创11月24日以来的最高点。目前,标普500指数收盘价比大跌前的收盘价已只低不到1点。该指数在11月24日(感恩节前一天)至上周五的跌幅曾高达4.4%。而当初因新变种病毒而涌入债市的避险资金,则再度部分回流股市。U.S.Bank Wealth Management首席投资官Eric Freedman表示,“我们开始看到,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最初发现奥密克戎后和恰逢月底所导致的强制仓位整理,我们正处于上述现象和美联储下周三发出真正重要信号之间的一段过渡期中。”
美国市政债与国债罕见持续脱钩
值得一提的是,自疫情爆发以来,美国市政债券与美国国债之间的相关性已被打破。而随着华尔街准备迎接更高的国债收益率,这一现象预计将在2022年使规模达4万亿美元的州和地方债券市场受益。
当去年年初新冠病毒爆发扰乱市场时,这两种资产类别之间的历史性联系就宣告瓦解了。当时投资者纷纷撤资,导致市政债券遭抛售;而与此同时国债价格飙升,因投资者涌入避险。
此后两者的关联性虽有所修复,但市政债仍不再像过去那样紧密追随国债。目前,彭博市政债券指数与美国国债指数的每周相关系数仅约为0.43,而疫情爆发前约为0.9,2000年以来的平均水平则为0.67。读数为1表示它们步调一致,而-1则表示完全反向。
分析人士指出,这种关联性的下降对未来一年的投资决策或许有着关键的影响。在美联储退出宽松政策、通胀仍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债券市场正准备迎接美国国债收益率的升势。而相比与国债面临的潜在抛售风险,市政债券可能将表现得相对较好,将其能够作为一种潜在的对冲。
Income Research & Management的投资组合经理Wesly Pate表示,如果美国国债在2022年出现抛售,与其他资产类别相比,市政债券可能保留更多价值。
市政债券在2021年的表现已经好于预期,部分原因是议员们正在讨论对富人增税。根据彭博社的数据,州和地方债券今年上涨了1.4%,而美国国债则下跌了2.2%。
在Pate看来,这两个市场已经脱钩,因为市政债券的买家基础变得“更具粘性”,这意味着个人投资者不愿卖出,因为其投资组合中的“内嵌收益”。他说,如果他们出售资产,他们将不得不缴纳资本利得税,并将这笔钱再投资到其他地方,而其他资产类别或许也并不能提供多少增量收益。
他还表示,在2017年税收改革降低了企业税率后,银行和保险公司等机构买家在市政市场的影响力已随之减弱。这种转变的结果是,他们不再频繁地进出市场,从而限制了波动性。“与其他资产类别相比,更有粘性的散户基础加上较大的内嵌收益,可能会使周转率保持在较低水平,波动性也要小得多。”
美国10月职位空缺跃升至有记录以来的第二高位,美国企业在寻找合格员工的方面持续面临挑战。
周三(12月8日),劳工部的职位空缺和劳动力流动调查(JOLTS)结果显示,10月职位空缺数量从9月的1060万上升至1100万,高于经济学家预测的1050万。住宿和餐饮业、制造业和教育业的空缺职位有所增加。
不过,辞职率从上个月创纪录的3%下降到2.8%,是自5月以来的首次下降,表明企业在留住工人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其中,运输仓储业、金融业和娱乐业的辞职人数下降。
职位空缺的增加表明,尽管提供了更高的工资和奖金,企业仍然很难填补职位,劳动力供应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来满足需求。同时,新出现的奥密克戎毒株引起了公共卫生问题,使儿童托育的情况变得复杂。
通常情况下,失业人数和职位空缺的数字是比较接近的。但是,劳工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0月有740万美国人处于失业状态,远远低于职位空缺的总数,这意味着,数百万美国人暂时选择不加入就业大军。
JOLTS报告通常比非农就业报告滞后一个月。上周公布的非农显示,11月非农就业人口仅增加21万人,是今年最小的月度增幅。但是,劳动力参与率上升到新冠大流行爆发以来的高点,这表明企业的招聘难题在未来几个月可能会缓解。
一些美联储官员认为,11月非农报告其实比表面上的数字(新增21万人)要好看的多,其中一些FOMC票委认为美联储已有足够的必要性加快缩减购债规模(Taper)的步伐,以及对加息持更加开放的态度。
更多深度财经、国际局势资讯解读,可扫码关注【邓高望远】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