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上市股票如何稀释
公司上市为什么会稀释股权
公司上市,我们也称为公司ipo上市。
首次公开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s,简称IPO):是指一家企业或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第一次将它的股份向公众出售(首次公开发行,指股份公司首次向社会公众公开招股的发行方式)。
公司上市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公司额外发行股票,用这些额外发行的股票去换取现金资本,公司公开发行股票后,股本增多了,股东人数增加了,相应的大股东的持股比例降低了,所以叫稀释股权。
公司每一次增发股票,都会夸大股本,额个人持股是不变的,总股本的增加必然导致个人或者机构持股被稀释。
公司上市后股份会稀释吗,例如一个企业上市前大股东有百分之60股...
会被稀释,公司上市,也称为公司ipo上市。
首次公开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s,简称IPO):是指一家企业或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第一次将它的股份向公众出售(首次公开发行,指股份公司首次向社会公众公开招股的发行方式)。
公司上市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公司额外发行股票,用这些额外发行的股票去换取现金资本,公司公开发行股票后,股本增多了,股东人数增加了,相应的大股东的持股比例降低了,所以叫稀释股权。
公司每一次增发股票,都会夸大股本,额个人持股是不变的,总股本的增加必然导致个人或者机构持股被稀释。
融资后原始股如何被稀释
1、融资时,投资者会对公司进行估值。
然后出多少钱,占多少股份。
结果就是,原有股东所占的股份比例下降了,但公司的资产增加了。
2、以楼主说的为例:A公司成立,公司价值10W,共10W股,李某占有1W股,10%。
一段时间之后,拿到融资10W,那要看融资时候公司的作价。
假设,融资的时候,公司是估值的50W。
那么,投资方的10W,就占公司股票的20%。
原来的股东所持有的股票,就被稀释掉20%。
这时,李某所占公司股份的比例变为8%。
至于股数,意义不大,看融资后确定的股本数,反正占8%就行了。
3、结果就是,公司变大了,资本增加了10W。
李某的所占的股份比例变小了,从10%变成了8%。
...
股权的稀释意味着什么?
股权的稀释意味的意思如下:当公司具有复杂的股权结构,即除了普通股和不可转换的优先股以外,还有可转换优先股、可转换债券和认股权证的时候,由于可转换债券持有者可以通过转换使自己成为普通股股东,认股权证持有者可以按预定的价格购买普通股,其行为的选择有可能造成公司普通股增加,使得每股收益变小。
通常称这种情况为股权稀释,即由于普通股股份的增加,使得每股收益有所减少的现象称为股权的稀释。
由于中国目前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属于简单股权结构,中国证监会目前还未对复杂结构下的每股收益的具体计算方法做出规定,原则上规定发行普通股以外的其他种类股票的公司应该按照国际惯例计算该行指标,并说明计算方法和参考依据。
众所周知,很多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发生了股权稀释的现象,因此后悔莫及。
但也有很多企业在融资之处就已经有详细的方案可预防出现这种现象,如何在融资中避免股权稀释呢,我们以卡联科技与LP签订的“反稀释条款”来说明,具体内容:增资完成后,如果卡联科技再次增加注册资本,新股东增资前对公司的估值不应低于本次投资完成后的估值,以确保PE所持的公司权益价值不被稀释。
如公司再次增加注册资本,新股东增资前对公司的估值低于公司投资后估值的,PE有权调整其在公司的权益比例,以保证权益价值不被稀释;如果公司以低于本次投资后的估值再次增加注册资本的,则李兵和张捷将向PE进行现金补偿。
假设一家公司,两人的股份都是50%,当公司要上市后,在市场流通的...
1、融资时,投资者会对公司进行估值。
然后出多少钱,占多少股份。
结果就是,原有股东所占的股份比例下降了,但公司的资产增加了。
2、以楼主说的为例:A公司成立,公司价值10W,共10W股,李某占有1W股,10%。
一段时间之后,拿到融资10W,那要看融资时候公司的作价。
假设,融资的时候,公司是估值的50W。
那么,投资方的10W,就占公司股票的20%。
原来的股东所持有的股票,就被稀释掉20%。
这时,李某所占公司股份的比例变为8%。
至于股数,意义不大,看融资后确定的股本数,反正占8%就行了。
3、结果就是,公司变大了,资本增加了10W。
李某的所占的股份比例变小了,从10%变成了8%。
资金入股,技术入股,公司上市之后,股份被稀释的问题
1、你和他股权相加为100%,你们公司的股本(注册资金)是1000万,你们达到上市条件了吗?哪个证券市场的?哪个版块的?如果能上,你们拿出了多少(?%)股权来流通?发行价是多少?今日成交价是多少?2、例:公司设计出拿出30%股权来做流通股,也就是400万股,一股一块钱,这时,你们俩的股权是各占公司的39%和31%,其它30%由其它投资人掌握,经过上市前私募、上市后炒高,你们公司的股价会由1元变为0.5元、20元,不管价钱怎么变,都跟你们发行的股份份额有关,跟你们的融资额没关系,你们公司融了1亿,你的股权会不会低到5%,这要看你们的股价是多少,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吸收和稀释的过程,跟你的流通股和股价有关,光凭融资额是不能决定的。
创业公司融资,股权是如何一步步被稀释的
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在加盟公司时拿到的期权比例,并非最终公司上市时手中持有公司股份的比例。
随着公司的不断壮大,外部融资会不断稀释大家的股份。
究竟最后能拿到多少公司股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的融资和期权池。
首先,创业者需要理解融资和股权转让的区别。
融资是企业融资,企业引入外部投资者的资金做大公司,投资人则拿到公司的一部分股权成为公司的新股东(即“增资入股”)。
而创始人转让出自己手里的公司股权,其实质是股东的套现,股权转让的收益归属于股东个体而非公司,除非,该股东又将转让收益作为新的注册资金再次投入公司,这样的投入会导致公司股权结构的变化,与融资效果类似。
融资时,企业注册资本增加,且原股东股权计税成本不变;股权转让时,企业注册资本不变,且原股东股权计税成本调整。
融资带来的股权稀释 通常,一个不断做大的公司在上市前往往需要4-5轮的融资。
典型的情况下,企业根据融资轮数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初期 :股东自己出注册资本金天使轮:改革发展,天使投资人“看人下菜碟“A轮:经过基本验证,具有可行性B轮:发展一段时间,公司还可以C轮:在前面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看到上市的希望IPO:发展壮大,投资人要套现离场,大家都觉得该上市了。
第一轮天使轮融资在50万-200万之间。
天使投资人也会拿走10%到20%的股权。
接下来,公司的商业模式初步取得成效时,VC会投出A轮。
A轮融资通常在500万-1000万间,同时拿走公司20%至30%的股份。
下一轮(B轮)融资额进一步扩大,数目通常在2000万-4000万。
当然了,公司要继续发展壮大投资人们才会给钱。
这时候,公司一般出让10%到15%的股份。
最后,公司进一步扩大,如果达到年营业收入2000万以上,PE或其他战略投资者会进一步投C轮,数额在5000万左右。
此时他们拿5%-10%的期权。
为了留住老员工和吸引新员工,公司会设立期权池,这也会稀释原有股东的股份。
每年,公司都要保证期权池占据一定的比例,来激励员工们。
员工们在加入公司初期,因为心里清楚,公司其实是前途未卜,所以往往要求拿到较高比例的期权补偿。
而每一次给新员工发期权,公司创始人和部分老股东的股份就会被稀释。
一个简易的稀释案例 例如:甲乙二人建立了企业A,他们两人的出资比例为6:4,则此时公司的股权结构为: 一年之后,天使投资人来了,双方经过评估,认为企业价值80万,天使愿意投资20万,且要求在自己入股前,公司先拿出20%的股份建立期权池。
此时: 甲所占的股份为:60%*(1-20%)=48% 乙所占的股份为:40%*(1-20%)=32% 公司的股权结构为: 天使投资人入股后,他的股份:20/(80+20)=20% 甲的股份:48%*(1-20%)=38.4% 乙的股份:32%*(1-20%)=25.6% 期权池:20%*(1-20%)=16% 此时公司的股权比例如下: 此后(这里假定一个简单的情形),A轮,B轮,C轮,IPO公司都拿出20%的股权份额给新的投资者。
其中较特别的是:A轮投资人仍然面临较大的风险,一般A轮投资者会跟公司签署协议,如果在B轮融资时,公司估值达不到某一个特定值,就必须保持A轮投资人的股份不被稀释,仅稀释A轮投资前的股东股份。
这样,公司各个阶段的股权比例如下: 老员工和旧股东的期权稀释过程 每一次新一轮的外部融资进来后,随之而来的期权池的调整和新的投资者的权益都会使老员工和原有的投资者手里的股份被同等的稀释。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员工手里期权的价值反而是增加的。
例如:一个员工在公司种子轮融资后加入时拿到了1%的期权,但是公司在A轮融资后,他手里的期权只剩下0.6%。
但公司的价值其实是在不断增加的。
即便是公司创始人,经过了多轮融资和期权池调整后,最终手里剩下的股权比例也大为减少。
例如一个创始人在公司成立之初有60%-70%的股份,上市后可能手里只有20%-30%的股份。
为了防止股权稀释而导致控制权大大减少,创始人们可以采取特殊的股权设计,以起到类似Google,Facebook的”双层股权结构”的效果,保证自己对公司的发展占据主导。
如果公司资金链有问题,财务总是不顺畅,那么公司需要以相对较低的估值来融到更多的资金。
这样的话,老员工和原有股东的股份会被稀释的更厉害。
风险越大,收益越大 期权的稀释在员工的工作Offer上也能体现。
以一个中级软件工程师的offer为例。
他在不同阶段加入公司时,能够拿到手的期权比例都是不同的。
如果该工程师选择在A轮融资前加入公司(此时公司有5-20个员工),那么他大约拿0.27%的期权;如果该工程师等到公司快要B轮融资前加入(此时公司有20-50个员工),则他会拿到0.084%的期权。
C轮融资之前加入公司的员工,可以拿到0.071%的公司期权。
可以看到,即便是同一个职位,越往后加入公司,能拿到的期权越少。
这是因为,除了因公司融资和增加期权池带来的稀释效应外,越往后加入公司的员工所需承担的风险也在减少。
“风险越大收益越大”,似乎是一个社会中普遍通行的法则。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公司通过设立期权池的方法给员工做股权激励,虽然CEO自己手中的股份...
公司发行股票是怎么回事
一种融资的方式 通俗易懂一点就是 公司上市发行1万股 每股一元钱 也就是一万元 股民花一万元钱买这个公司的股票 这一万块公司用于公司的发展 也就是拿股民的钱发展自己的公司,在换句话说这一万块钱就是这个公司的市值 如果股票每股长到1.2 元 这个公司的市值也跟着涨到1万2千元……
创始人如何确保股份不被严重稀释,而导致丧失公司绝对控制权?
@史建发 的答案和题目本身有很多我个人而言无法认同的地方,共同探讨。
第一和第四点而言,永远这是不现实的。
如果仅仅要保持绝对控制权,那么不引进投资者是最简单的事情。
如果创业缺资金,那么资金和控制权是无法兼得的。
不可能有让马儿快跑又能不吃草的方法。
此外绝大部分的PE和VC不会也不愿意反过来成为大股东,因为这样会导致还得分出精力来管企业,他们通常只会参与管理,而不会变成管理者本身。
尽管存在着雷士照明这样的反例,但是毕竟只是少数。
至于“多少钱都不能把话语权丢掉”,这个……商人不这么说话。
既然说到股份稀释的问题,又添加了创业融资的标签,那么意味着外部资金的投资是以退出获利为目的的。
既然需要引进战投资金,那么必然会导致稀释,而且以国内公司来说,上市退出时会加入25%的公众股东,这个比例是很大的,如果要在上市后依然保持66%的绝对话语权,那么意味着上市前占到88%。
这对公司或者说大股东反而不利,因为公司的一切重大决策,少数股东都没有任何发言权,没有人敢买你的股票啊!1. 保持适当的融资节奏,企业如果正常良好发展,创始人要有精明的打算,什么阶段融多少资要有一个比较精准的判断,早期的股价比较便宜,发展得越好,溢价越高,每次的融资额足够用到下一次融资,比如刘强东,就是一个绝对的融资(忽悠)高手,到目前还没给股东带来利润,但是不计其数的机构等着投。
越到后面通常价格越高,等量资金稀释的比例越低。
2. 投票权未必就等同于股份份额。
管理层激励一般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例如通过创始人控制的持股平台公司间接持股,这样管理层可以要求变现,可以分红,但是没有投票权。
或者通过一定的安排和协议,将分红权和投票权分离。
3. 可以学习华为,高管离开公司,可以立即以现金变现,但是股份必须交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