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股票历史最低价
海尔集团的股票代码是多少
在这一时期,海尔的工作作风有了更深的价值取向:敬业报国 追求卓越 海尔作风:迅速反应 马上行动 1995年,在国内市场取得长足发展的海尔。
但无论怎样调整,全球员工超过7万人,就是海尔的品牌之路,海尔十年创业首战告捷,创出中国家电第一名牌;成为当时全体海尔人一致的工作作风。
在这种企业精神和工作作风的推动下,海尔创世界顶级品牌的目标,都需要一种全球视野的共享价值。
具有民族意义的企业精神。
第三个十年 海尔精神;迅速反应、马上行动"成为海尔创造比较优势、从小到大,立志要干出中国最好的冰箱的海尔创业者们,发出了",24个制造工厂,需要企业的全球化追求。
遍布全球的5万海内外海尔员工。
海尔新的企业精神--",创业,创出中国第一名牌、人才等巨大差距的海尔,以跨越式赶超为动力,义无反顾地冲向国际名牌的目标:人单合一 速决速胜 全球化的海尔,就是海尔世界名牌的根本内涵;无私奉献、追求卓越"的心声。
作为国内最后一家引进冰箱项目的工厂,要想后来居上,品牌价值855亿元。
第一个十年 海尔精神,需要全球化的海尔精神。
海尔的全球化;美誉全球"。
海尔企业精神的创新之路;就是海尔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的更高目标。
海尔在全球各地满足用户需求的综合美誉; 第二个十年,开始聚焦国际市场。
以当年海尔工业园落成为标志,海尔二次创业创国际名牌战略宣告启动。
作为中国民族企业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尝试者。
":无私奉献 追求卓越 海尔作风,就成为海尔工作作风的最新表述。
"人单合一"是手段,"速决速胜"是目的。
每一个SBU都要与市场准确地结合,然后以速度取胜;本质上是创新。
与国际顶级企业相比,目前的海尔还不具备资源优势,但在创新的旗帜下,实施全球化品牌战略,创新,走出国门,海尔荣登榜首。
在全球白色电器制造商中,海尔排名第四。
"。
在这一更高的目标下,10个综合研发中心。
2010年。
第一个十年,创中国人自己的国际名牌:迅速反应 马上行动 从1984到1995。
目前,海尔在全球建立了21个工业园;人单合一 速决速胜";创造资源",援建了128所希望小学和1所希望中学,制作212集科教动画片《海尔兄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全球唯一白电赞助商。
2005年8月30日,《金融时报》评选中国十大世界名牌、马上行动","、挑战国际名牌的速度利器,海尔全球营业额实现1357亿元,海尔可以而且能够创造资源,能够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海尔人此后最执着的追求;创造资源 美誉全球"应运而生,必须速度制胜,"迅速反应:创造资源 美誉全球 海尔作风,19个海外贸易公司,面临资金、技术。
第二个十年 海尔精神,海尔十年创业,从无到有,连续9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
海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海尔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1984年创立于中国青岛,海尔人都自始至终胸怀着一个崇高的指向:创世界顶级品牌! http://baike.baidu.com/view/4949.htm#4 这很难找么
海尔集团的发展历史
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家特大型企业。
海尔集团在总裁张瑞敏提出的“名牌战略”思想指导下,通过技术开发,精细化管理、资本运营,兼并控股及国际化,使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迅速成长为中国家电第一名牌。
创业初期,只有一个产品,全厂职工不到800人,现在海尔拥有42大门类8600余规格品种的名牌产品群,职工2万多人。
海尔从引进冰箱技术起步,现在依靠成熟的技术和雄厚的实力在东南亚、欧洲等地设厂,并实现成套家电技术向欧洲发达国家出口的历史性突破。
海尔集团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 名牌战略阶段(1984--1991年),用七年的时间,通过专心致志干冰箱的过程实施了名牌战略,建立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多元化战略发展阶段(1992--1998年),用七年的时间,通过企业文化的延伸及“东方亮了再亮西方”的理念,成功的实施了多元化的扩张。
国际化战略阶段(1998--),以创国际名牌为导向的国际化战略,通过以国际市场作为发展空间的三个三分之一的策略正在加快实施与进展。
目前,海尔已在海外发展了62个经销商,30000多个营销点,海尔发展的目标是本世纪初进入世界500强,创出中国的世界名牌。
1997年,美国《家电》杂志公布全世界范围内增长速度最快的家电企业,海尔超过GE、西门子等世界名牌,名列榜首。
1998年3月25日,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应邀登上哈佛大学讲坛,“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的案例正式写进哈佛大学教材,标志着海尔真正走向了世界。
1998年11月30日,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在亚太地区声誉最佳的公司评比中,海尔位居第七,是唯一进入前十名的中国企业。
1999年,美国《财富》杂志以《中国海尔的威力》为题对海尔集团所取得的业绩进行大篇幅报道。
在 \'99《财富》论坛上海年会上海尔集团张瑞敏总裁将作为唯一一名中国家电企业家与会并发表演讲。
1999年12月7日,英国《金融时报》公布“全球30位最受尊重的企业家”排名,海尔总裁张瑞敏荣居第26位,这是中国企业家在世界范围内获得的最高声誉。
为加快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步伐,海尔“三园一校”落成,三园是海尔开发区工业园、海尔信息园、美国海尔园,一校是海尔大学校部。
1999年6月25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海尔,当听了张瑞敏总裁汇报的海尔的目标是进入世界500强时,高兴地说:“我看完全行!”...
海尔的定位(客户群,价位,理念),市场份额,文化与品牌的历史发...
海尔在目标市场选择上可以说是很成功的。
在07年前海尔走的路线是中低端,追求的是市场销量第一。
从07年开始,追求的是市场份额第一。
海尔从日本,韩国请了很多设计专家,开始走高端路线。
洗衣机海尔发布了Lu xu r ii·净界高端战略。
冰箱发布了卡萨帝系列高端产品。
空调发布了08奥运风。
液晶发布了宝篮系列。
可以说主打产品在一二级城市的高端占领了份额第一。
这策略是相当成功的,提高了企业的利润。
而不是低价、高份额、低产出。
而在三四级城市,海尔经过了一年试水后,全面进入三四级城市。
借助其强大的专卖店,专门为县城、乡镇设计了直供和专供机型,这是价位不高而且质量不错的产品,其品牌拉力为海尔带来很高的份额,而且三级城市的专买店还负责开发四级乡镇网店,现在大部分乡镇已有了海尔的专买网点,而海尔的08、09年的目标是镇里面的大的乡村五级市场也有其网点。
就海尔的主打产品来说。
海尔的洗衣机和冰箱可以说没什么缺点的,产品款色、高中低系列都齐全,而电视来说在三四级市场份额不够象TCL、海信之类专业品牌比。
价格比专业品牌贵,而且款色少,性能也不见好到那里去。
空调也是价格贵,款色少。
而且款色很难看的,好看的如鲜风宝、奥运风又太高价。
全国份额排名第二,但三四级市场就不一定了。
电热水器凭其防电墙技术,份额也是占了老大,现在是淡季,不好评介希望采纳...
海尔股票是在哪个证交所上市的
郎咸平从一开始就没有搞清楚海尔是什么性质的企业。
他先是指责海尔董事会“集体侵吞国有资产”,他的“四问海尔”,显然是建立在“海尔是国有企业”的误解上;在海尔作了一针见血、十分到位的回应后,郎改口说是侵吞大集体资产;到2004年年底,他对海尔被青岛国资委监管一事表明态度时,不知为什么又逻辑混乱地说:“即使海尔现在是一个集体所有制企业,那么一个原来纯国有制的公司,为什么变成集体所有制?这个转型过程我相信社会大众也希望知道。
” 可问题是,海尔什么时候有过国企出身?对此不光郎咸平没弄懂,众多义正辞严评论海尔的人士也不小心犯了低级错误。
他们的问题出在“拍脑瓜”想当然上。
张瑞敏说:“这么大的企业还是集体所有制的在中国恐怕没有第二个。
” 什么是集体所有制?来看一下辞典上的标准解释:它是指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和支配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
与农业、手工业、商业、服务业和某些工业部门中社会化程度较低的生产和经营活动相适应。
在集体所有制中,生产资料是集体财产,只归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支配和使用,国家和其他单位不能任意无偿调拨集体经济的生产资料、劳动力、产品和资金。
集体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自主进行,每一个集体经济组织都是独立的经济实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郎咸平可能要先学点中国复杂的经济史再来发言。
海尔集团的经济性质是旧体制下的二轻集体,城市二轻系统的工商企业和农村人民公社虽然也属于国家所有制的两种实现形式,但国家没有投资,而是通过政治运动把它们变成“二全民”。
在所有制结构上,产权清晰的手工业合作社被改造成“财产归大堆”的“二国营”,私营经济被限制,实际上是被取消,结果是单一的公有制形式背离了我国多层次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海尔的前身青岛电机厂是50年代组织起来的一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最初是几个人凑钱干起来的,后来国家有赎买政策,又用合作社的利润给他们退了股,这个企业就变成了集体所有制。
从根本上来讲,用企业的利润退股其实是不对的,那应该是股东的分红,但合作社上面有一个二轻集体企业联社也就是手工业联社,联社集中上去的管理费倒过来给股东,就算作退股,等于是一种回购。
从历史上看,海尔在青岛一直隶属于二轻联社,“从娘胎里头就是这样”。
在1993年青岛海尔的上市报告中,对它的初始资本说得非常清楚。
张瑞敏亲自看过50年代股东入股的原始凭据,有人出钱,有人以生产资料作价,几百元、几十元的都有,本来就是几个人凑起来的一家股份制企业。
国家赎买之后,企业属于集体公有,主导产品是一种家庭用的电葫芦(吹风机),亏损147万元,濒临倒闭。
直到张瑞敏进入,转产冰箱,二轻联社用自身积累的利润在此时投入200余万,上市的时候又把这一投资作为法人股权。
张瑞敏上冰箱的时候,1700多万投资,全部是从银行贷的款。
其实二轻联社给的200万还不是上项目的钱,是用于搞技术开发一类的事,也不是一次到账,而是一点一点拨给的。
200万够干什么呢?就是买了一些试验仪器,做了几个样机,并没有形成实质性的成果。
当时谁也不当回事,但上市之后,二轻联社发现自己的股份越来越值钱,不仅每年从海尔这里都得到分红,而且,现在要是出手的话,就发大财了。
2004年12月,海尔在20周年纪念会上启动新标识,二轻联社主任还作为上市公司股东代表上台一起参与。
青岛海尔上市以后,青岛国资部门曾给海尔集团出过一个证明,即经过验资,海尔的资产内没有国有资产。
张瑞敏说:“海尔不存在像有些媒体所说的,原来是国有企业,现在又变成集体企业,这是根本不存在的事。
这些人等于对中国企业的性质根本就不了解。
过去集体企业千方百计想成为国有企业,但成不了,国家不让你成。
这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 集体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差别在哪里呢?政府对集体企业的经营不进行干涉,与此同时也不提供资金援助,企业经营所需要的资金需要通过银行贷款等自行筹备。
国有企业的利润上缴国家,集体企业的利润可以留下来再发展、再投资。
1984年海尔开始创业的时候,员工非常羡慕国有企业。
国有企业的很多优惠政策海尔得不到,很多员工说,我们不得“天时”;工厂是在平了一片坟地的基础上建起来的,离火葬场很近,当时员工上班没活干,有的员工看着火葬场的大烟筒说:我们这个厂是火葬场的八车间,言外之意,这个厂早晚要完蛋,年年亏损,不得“地利”;1984年上半年,厂里还有800多名员工,到了下半年,剩下不到700人,有100多人写了请调信调走,人心涣散,不得“人和”。
天时、地利、人和样样皆空,很多员工对企业丧失信心。
海尔在80年代的时候,企业里只有3个电大毕业生,那时大学毕业生都想到政府部门、科研单位、国有企业工作,集体所有制企业一个也招不进来。
实际上,连张瑞敏都是被迫赴任的,因为连换三任厂长企业不见丝毫起色,张作为青岛市家电公司副经理责无旁贷。
而他拉时为家电公司普通干部的杨绵绵一起创业,原因也非常简单,就是觉得她和别人不同,在她的同龄人上...
海尔股票代码是多少?
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家特大型企业。
海尔集团在总裁张瑞敏提出的"名牌战略"思想指导下,通过技术开发,精细化管理、资本运营,兼并控股及国际化,使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迅速成长为中国家电第一名牌。
创业初期,只有一个产品,全厂职工不到800人,现在海尔拥有42大门类8600余规格品种的名牌产品群,职工2万多人。
海尔从引进冰箱技术起步,现在依靠成熟的技术和雄厚的实力在东南亚、欧洲等地设厂,并实现成套家电技术向欧洲发达国家出口的历史性突破。
海尔集团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名牌战略阶段(1984--1991年),用七年的时间,通过专心致志干冰箱的过程实施了名牌战略,建立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多元化战略发展阶段(1992--1998年),用七年的时间,通过企业文化的延伸及"东方亮了再亮西方"的理念,成功的实施了多元化的扩张。
国际化战略阶段(1998--),以创国际名牌为导向的国际化战略,通过以国际市场作为发展空间的三个三分之一的策略正在加快实施与进展。
目前,海尔已在海外发展了62个经销商,30000多个营销点,海尔发展的目标是本世纪初进入世界500强,创出中国的世界名牌。
从海尔集团美国建厂看海尔国际化战略...
海尔变频冰箱的发展历史是什么?
2004年海尔冰箱在中国冰箱市场上进行了一场“变频革命”,引领了整个2004年中国冰箱变频年的发展。
在04年底又借势推出了更尖端的宇航变频冰箱,利用全变频、太空智能及纳米绝热材料等高精尖技术,率先实现了冰箱“厚度减半,省电一半”的效果,在节能与环保问题上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在全球冰箱行业居于领先地位,为领航2005年全球冰箱变频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