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暴跌的钱上那去了
股票下跌了,哪钱到哪里去了?
炒股实际上并非“零和游戏”,而是“负和游戏”,如果把股市封闭起来,炒股的资金会越来越少。
为什么?因为股市里有政府和券商参与,不管是牛市还是熊市,政府和券商要向股民收缴各种税费。
沪市和深市两市每天都较大,炒股成本大致是交易金额的0.4%,也就是说,股民每天要拿出几亿、几十亿元给政府和券商。
股票交易量大意味着炒股亏钱的股民为多数。
股市暴跌后钱去哪了呢?
一、股票的本质??商品 钱是人类制造的用来量化价值的商品。
顾名思义,钱具备两种功能: ①量化价值:这里只是衡量商品等价于多少数量的钱,而不需要实际存在一笔钱。
②作为商品交易:利用钱的商品属性进行交易,这里必须是实际存在的钱。
但由于这两个功能通常是关联发生的,所以很多人会把它们混淆、捆绑,但其实这两个概念是独立的。
举例:鉴宝栏目,专家鉴定这个古玩价值40万,他并不需要现场拿40万出来买下来。
问题核心:“值多少钱”和“有多少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描述商品价值,后者是描述资金量。
股市同理,大家把“股票值多少钱”和‘股市里流动的资金’搞混了。
有人以为股票值多少钱,股市里就有同样数量的钱,当股票价值缩水20%,他们会觉得有等价于20% 的钱也不见了。
所谓的股市里的钱蒸发了,是指股票贬值等同于多少钱损失了,并不是真有一笔等价的钱蒸发”了,只是股票市值降低了。
股市的股票可以理解为一种商品,它和普通的商品基本上没有区别,这种商品的价值和市场对它的估值有关。
拿一个苹果举例,你有一个苹果,今天苹果卖3块一个,明天降价卖2块一个,你的苹果还是苹果,但是从价值上,你损失了1块,这就是蒸发。
很多人提到股市蒸发,还是有人得利的,这样的说法也对,但是这是针对整个经济体系的,市场中任何一件商品的价格变化,必然带动影响了整个市场。
就好像猪肉掉价了,卖肉的亏了,但是消费者赚了。
但是单独谈猪肉,它的价值是蒸发了。
所以很多人提到股市是一个交易的过程,这没有错,但是这其实和股市蒸发增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二、股市的实质??虚拟资本 股票不存在生产的过程,只有交易的过程,赚钱的方法就是涨的时候持有,跌的时候交给别人持有。
所以股市有著名的“搏傻理论”,股票赚钱就是比谁更傻,更傻的人会在跌的时候接盘,就会赔钱。
很多人理解,赚的钱就是别人赔的钱。
这是错误的。
股票真正赚的钱,是该股票的市场价值的变化,所以你能在升值的时候去持有,贬值的时候做空。
你赚多少和别人亏多少无关,只是股票的价值发生了变化。
所以玩股票赚钱,关键是何时持有的问题。
最大的区别是股票没有其他意义,股票仅有的意义就是他所代表的股权。
在中国,这个股权只能在股市上体现他的市场价值,所以中国股票的唯一功能就是交易。
不像苹果还可以吃,还可以做糖。
但是如果单从交易形式上,它们没有区别。
拿房子来举例。
我十年前买了个房,当时只要10W,现在转手可以卖80W,房产商建好后卖给我,整个过程它一直是我的房子,它涨了70W,这个过程没人亏损,只是我在持有房子的过程中,它的价值发生了变化。
蒸发也是一个道理,在商品价值的属性上,股票和房子没有任何区别。
还是那句话,我们要做就是股票增值的时候持有,亏损的时候不持有而已。
股票是虚拟资本,它的总价格并不完全对应真实资本,所以如果从整个股市的宏观角度来看,股市的市值是全部股票按照最近成交价进行的加权计算,所以所谓的蒸发其实是成交价的下跌造成的虚拟资本总值的下降。
假设股市里只有一只股票,单价为1元,总量为100股,全部都由A持有,B不持有股票,但是持有200元现金,全世界就他们俩人。
那么全部的资本额就是200元现金,和市价100元的股票。
B看好股票未来的发展,所以愿意花120元购买这100股,A同意,成交后(不计算交易费用),A拥有120元现金,B拥有80元现金和市价为120元的股票。
全部的资本变为200元现金和市价120元的股票。
仅仅是B对于股市的预期变化并购买,就造成了股市市值的增长,股市这20元的增加是虚拟资本的增加,也就是媒体常说的“泡沫”。
之后由于该股票的发行公司表现不好,没有分红,B觉得自己判断错了,想要卖掉,最后100元和A成交,那么最后A拥有100元市值的股票和20元现金,B拥有180元的现金,整个市场还是200元现金,但是股票回到了100元,就是所谓的“蒸发了20元”。
相比最初,股票的价格没有变,但是A和B的资本量发生了变化,所以股市的蒸发仅仅是虚拟资本的变化,实体资本变化是由于虚拟资本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现实资本转移。
这才是股市的实质。
三、股市流通??杠杆效应 股市是一个虚拟经济,股价只是一个货币符号,在不同点位下代表着不同的数字。
整个股市有2/3处于非流通状态,加上流通价的下跌产生了一定杠杆效应。
“事实上,股市是流通者的4万亿撬动着13万亿的资本流动。
当时计算的市值也并非代表真正有那么多货币在股市。
”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你有三亩地,以1万元的价格卖了一亩给别人,于是市场价就是1万元,你还有2亩,身价就是2万元。
后来那个人把地转给另一个人,2万元成交,于是每亩市场价升到了2万元。
于是你的资产就要重新计算了,变成4万元。
最后那亩地被辗转交易多次了,最后接手的人用了100万元,于是最新的市场价达到了100万元,你资产又要重新计算了,你有200万元了。
后来碰到经济萧条,最后接盘的人被迫以1万元卖掉土地,市场价格又回到了1万元。
你的资产打回原形,从200万元到起点2万元,中...
股票跌掉的钱都去哪了
以一卖烧饼的故事 来描述股市 有一个故事,来看看能不能解答你的疑问。
假设一个市场,有两个人在卖烧饼,有且只有两个人,姑且称他们为烧饼甲、烧饼乙。
假设他们的烧饼价格没有物价局监管。
假设他们每个烧饼卖一元钱就可以保本(包括他们的劳动力价值) 假设他们的烧饼数量一样多。
——经济模型都这样,假设需要很多。
再假设他们生意很不好,一个买烧饼的人都没有。
这样他们很无聊地站了半天。
甲说好无聊。
乙说好无聊。
看故事的你们说:好无聊。
这个时候的市场叫做很不活跃! 为了让大家不无聊,甲对乙说:要不我们玩个游戏?乙赞成。
于是,故事开始了. 甲花一元钱买乙一个烧饼,乙也花一元钱买甲一个烧饼,现金交付。
甲再花两元钱买乙一个烧饼,乙也花两元钱买甲一个烧饼,现金交付。
甲再花三元钱买乙一个烧饼,乙也花三元钱买甲一个烧饼,现金交付。
于是在整个市场的人看来(包括看故事的你)烧饼的价格飞涨,不一会儿就涨到了每个烧饼60元。
但只要甲和乙手上的烧饼数一样,那么谁都没有赚钱,谁也没有亏钱,但是他们重估以后的资产“增值”了!甲乙拥有高出过去很多倍的“财富”,他们身价提高了很多,“市值”增加了很多。
这个时候有路人丙,一个小时前路过的时候知道烧饼是一元一个,现在发现是60元一个,他很惊讶。
一个小时以后,路人丙发现烧饼已经是100元一个,他更惊讶了。
又一个小时以后,路人丙发现烧饼已经是120元一个了,他毫不犹豫地买了一个,因为他是个投资兼投机家,他确信烧饼价格还会涨,价格上还有上升空间,并且有人给出了超过200元的“目标价”(在股票市场,他叫股民,给出目标价的人叫研究员)。
在烧饼甲、烧饼乙“赚钱”的示范效应下,甚至路人丙赚钱的示范效应下,接下来的买烧饼的路人越来越多,参与买卖的人也越来越多,烧饼价格节节攀升,所有的人都非常高兴,因为很奇怪:所有人都没有亏钱。
这个时候,你可以想见,甲和乙谁手上的烧饼少,即谁的资产少,谁就真正的赚钱了。
参与购买的人,谁手上没烧饼了,谁就真正赚钱了!而且卖了的人都很后悔——因为烧饼价格还在飞快地涨。
那谁亏了钱呢? 答案是:谁也没有亏钱,因为很多出高价购买烧饼的人手上持有大家公认的优质等值资产——烧饼!而烧饼显然比现金好!现金存银行能有多少一点利息啊?哪比得上价格飞涨的烧饼啊?甚至大家一致认为市场烧饼供不应求,可不可以买烧饼期货啊?于是出现了认购权证. 有人问了:买烧饼永远不会亏钱吗?看样子是的。
但这个世界就那么奇怪,突然市场上来了一个叫李子的,李子曰:有亏钱的时候!那哪一天大家会亏钱呢? 假设一:市场上来了个物价部门,他认为烧饼的定价应该是每个一元。
(监管) 假设二:市场出现了很多做烧饼的,而且价格就是每个一元。
(同样题材) 假设三:市场出现了很多可供玩这种游戏的商品。
(发行) 假设四:大家突然发现这不过是个烧饼!(价值发现) 假设五:没有人再愿意玩互相买卖的游戏了!(真相大白) 如果有一天,任何一个假设出现了,那么这一天,有烧饼的人就亏钱了!那谁赚了钱?就是最少占有资产——烧饼的人! 这个卖烧饼的故事非常简单,人人都觉得高价买烧饼的人是傻瓜,但我们再回首看看我们所在的证券市场的人们吧。
这个市场的有些所谓的资产重估、资产注入何尝不是这样?在ROE高企,资产有高溢价下的资产注入,和卖烧饼的原理其实一样,谁最少地占有资产,谁就是赚钱的人,谁就是获得高收益的人! 所以作为一个投资人,要理性地看待资产重估和资产注入,忽悠别人不要忽悠自己,尤其不要忽悠自己的钱! 在高ROE下的资产注入,尤其是券商借壳上市、增发购买大股东的资产、增发类的房地产等等资产注入,一定要把眼睛擦亮再擦亮,慎重再慎重! 因为,你很可能成为一个持有高价烧饼的路人!
股市暴跌钱蒸发到了哪里?
从宏观看,股市是个零和游戏。
社会的资金进出股市,进入多,股市涨;退出多,股市跌。
但无论涨跌,社会资金或财富总量是不变的,只是股票和资金的持有人通过交易变换一下位置。
那股票是怎么涨跌呢?股票的价格是通过交易活动确定的。
在一个价位只要发生了交易,这个价位就被确定为所有股票的价格。
问题是,一次交易的最低额只要一手即可,也就是说,确定价格的行为只需要极小的交易量就能做到,完全不需要所有的股票都以相同价格跑过来交易一遍。
这就造成一种错觉:涨的时候股票的市值增加了,那就要相应的资金在那里“站岗”等着;而跌的时候股票市值减少了,相应的“站岗”的资金也减少了。
人们都懂得减法怎么回事,问题是减法做完之后,一部分资金不见了!于是我们就会一头雾水--这不见的资金去了哪里?其实是我们的逻辑犯了错误。
市值的确定只是经由很小量的交易就“完成”了,而实际上,这时完成的根本不是整个市值的交易,只是完成了一个认可--所有股票对这次交易的认可,真正的交易也就是总市值的交易却尚未发生!在真正的交易尚未发生的情况下,所谓的市值只是一种假设!而作出这个假设的最低成本只是一手股票。
现在引入了假设的成本的概念,市值的假设是需要成本的。
这个成本可是真金白银,所以,社会总资金要分出一部分实量到股市来参加市值假设的活动。
这个活动进行的时候,理论上所有的股票都承认某种已经被认可的价格。
这样就有了一种供需关系,股票代表供给方,资金代表需求方。
当社会资金流入股市增大时,强烈的需求刺激股票价格上涨。
反过来,资金由股市流出回到社会,需求减少,股票价格下跌。
当参加市值假设活动的资金进出平衡,供需关系也趋于平衡时,股市牛皮。
由此看来,所有的股票价格涨涨跌跌,都与真金白银的资金进出股市有关,资金多时股票涨,资金少时股票跌。
但是这些资金,1、它与市值不是一回事,市值只是一种理念上的“值”,因为股市永远不发生总市值的交易;2、它不创造市值,它只参加市值的假设,换句话说,它只发现市值;3、它是社会总资金的一部分,而且它也不参与社会总资金的增加和减少。
在这里,社会总资金是一个常量,不发生变化。
也就是说,股市市值的变化不会引起社会总资金的变化,能够引起社会总资金变化的是社会的生产活动,不是股市的市值假设活动。
当然,实际的情况要复杂的多,这个推论过程简化甚至排除了许许多多的细节。
有人会问,今年以来,中国股市下跌最多时近60%,一个调查显示多达90%以上的散户赔钱!这些赔了的钱谁拿去了?面对这个悲惨的事实,推理是苍白无力的。
只有深刻的反思才能发现解决途径。
那么我们的钱呢?还找得到吗?一种解释是,它们退出了股市。
去了哪里就不好说了,去往很多领域。
还有一部分尚未实现,是为浮亏。
一旦那部分退出的钱又回到股市,这部分浮动亏损还可以改变亏损状态。
退出资金又回流股市的情形下,那些已经实现了的亏损只是改变了资金的所有者,而财富本身还在,还会有一部分财富再次成为市值假设活动的资金。
股市就是这样一个零和游戏。
以上试图说明的是市值与资金、市值与财富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告诉我们,股市财富不等于真正财富,归根结底它是一种虚拟财富。
还要说明的是,这个虚拟财富的大小是瞬间变动的,变动的程度、范围、方向有相当的不可捉摸性。
说不可捉摸性不是说其不可知,而是极言其复杂,影响变动的因素极多,甚至一场风都可以对其产生扰动。
在各种影响因素中,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各种实在影响外,有一种非实在的影响,它对虚拟财富变动所发挥的作用相当可观,它就是心理因素。
因为虚拟财富实质上是一种假设,只有人才会作出假设。
所以投身股市不能不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如果对心理学一窍不通,最好不要玩投机股票,至少不要在中国玩。
中国股市暴跌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还有暴跌之后钱去哪里了?
1、截止到2015年8月28日,对于中国股市连日大跌,业内分析主要有五大利空因素:①央行降息预期落空,上周散户开户数环比大降30%,增量资金放缓让股指做多动能减弱。
②证监会周三核发新一轮28家IPO批文,新股发行速度不减重挫股指,市场预测冻资或1.4万亿元。
③技术周四各大股指大阴包阳,典型空头反扑形态。
④两融余额三连降缩水逾600亿元,降杠杆效应初现打压股指下行。
⑤虽然部分与HOMS相关配资账户受开户券商清理,但仍有人工盯盘、信用或抵押类贷款等五类场外融资在开展,这类资金清理将给大盘带来重压。
2、股市暴跌后,钱一般被大庄家、主力、外国投资者等大资金热钱拿走了。
股市并不产生价值,有人赚钱就必然有人赔钱。
因此,股票交易是一个财富再分配的游戏而已。
就是把下跌人的钱送给上涨时人的口袋中。
股市暴跌,蒸发的钱去哪了?
关于资金去向的问题,有几种不同说法,有说本身即是泡沫,被蒸发掉了;但我更倾向于另外一种观点,即被高位抛出筹码的人们变现了。
但股票不全是零和游戏。
零和游戏就是有人赔,必有人赚。
并且赔的与赚的数值相等,例如赌博、期货。
股票是虚拟经济,在股票上涨时,几乎所有人的都赚钱,在股票下跌时,几乎所有人都赔钱。
例如,您有一个古董,有专家称值10万元,过一段时间,有人说值100万元,您的财富(虚拟)增加了,但并没有人赔钱。
又过了一段时间,又有人说只能值50万,您的财富(虚拟)减少了,但也没有人赚钱。
大盘在狂跌之中,基本没人赚钱,股民们亏的钱,是由于对股票的重新定价。
股市暴跌,钱都哪去了?
股票跌了钱去哪了?涨了钱又从哪里来? 从宏观看,股市是个零和游戏。
社会的资金进出股市,进入多,股市涨;退出多,股市跌。
但无论涨跌,社会资金或财富总量是不变的,只是股票和资金的持有人通过交易变换一下位置。
那股票是怎么涨跌呢?股票的价格是通过交易活动确定的。
在一个价位只要发生了交易,这个价位就被确定为所有股票的价格。
问题是,一次交易的最低额只要一手即可,也就是说,确定价格的行为只需要极小的交易量就能做到,完全不需要所有的股票都以相同价格跑过来交易一遍。
这就造成一种错觉:涨的时候股票的市值增加了,那就要相应的资金在那里“站岗”等着;而跌的时候股票市值减少了,相应的“站岗”的资金也减少了。
人们都懂得减法怎么回事,问题是减法做完之后,一部分资金不见了!于是我们就会一头雾水--这不见的资金去了哪里? 其实是我们的逻辑犯了错误。
市值的确定只是经由很小量的交易就“完成”了,而实际上,这时完成的根本不是整个市值的交易,只是完成了一个认可--所有股票对这次交易的认可,真正的交易也就是总市值的交易却尚未发生!在真正的交易尚未发生的情况下,所谓的市值只是一种假设!而作出这个假设的最低成本只是一手股票。
现在引入了假设的成本的概念,市值的假设是需要成本的。
这个成本可是真金白银,所以,社会总资金要分出一部分实量到股市来参加市值假设的活动。
这个活动进行的时候,理论上所有的股票都承认某种已经被认可的价格。
这样就有了一种供需关系,股票代表供给方,资金代表需求方。
当社会资金流入股市增大时,强烈的需求刺激股票价格上涨。
反过来,资金由股市流出回到社会,需求减少,股票价格下跌。
当参加市值假设活动的资金进出平衡,供需关系也趋于平衡时,股市牛皮。
由此看来,所有的股票价格涨涨跌跌,都与真金白银的资金进出股市有关,资金多时股票涨,资金少时股票跌。
但是这些资金,1、它与市值不是一回事,市值只是一种理念上的“值”,因为股市永远不发生总市值的交易;2、它不创造市值,它只参加市值的假设,换句话说,它只发现市值;3、它是社会总资金的一部分,而且它也不参与社会总资金的增加和减少。
在这里,社会总资金是一个常量,不发生变化。
也就是说,股市市值的变化不会引起社会总资金的变化,能够引起社会总资金变化的是社会的生产活动,不是股市的市值假设活动。
当然,实际的情况要复杂的多,这个推论过程简化甚至排除了许许多多的细节。
有人会问,今年以来,中国股市下跌最多时近70%,一个调查显示多达90%以上的散户赔钱!这些赔了的钱谁拿去了?面对这个悲惨的事实,推理是苍白无力的。
只有深刻的反思才能发现解决途径。
那么我们的钱呢?还找得到吗?一种解释是,它们退出了股市。
去了哪里就不好说了,去往很多领域。
还有一部分尚未实现,是为浮亏。
一旦那部分退出的钱又回到股市,这部分浮动亏损还可以改变亏损状态。
退出资金又回流股市的情形下,那些已经实现了的亏损只是改变了资金的所有者,而财富本身还在,还会有一部分财富再次成为市值假设活动的资金。
股市就是这样一个零和游戏。
以上试图说明的是市值与资金、市值与财富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告诉我们,股市财富不等于真正财富,归根结底它是一种虚拟财富。
还要说明的是,这个虚拟财富的大小是瞬间变动的,变动的程度、范围、方向有相当的不可捉摸性。
说不可捉摸性不是说其不可知,而是极言其复杂,影响变动的因素极多,甚至一场风都可以对其产生扰动。
在各种影响因素中,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各种实在影响外,有一种非实在的影响,它对虚拟财富变动所发挥的作用相当可观,它就是心理因素。
因为虚拟财富实质上是一种假设,只有人才会作出假设。
所以投身股市不能不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如果对心理学一窍不通,最好不要玩投机股票,至少不要在中国玩。
股市下跌那么多,那钱去哪里了呢?
股市不是货币发行系统,钱不会制造出来所谓下跌只是符号的表示,真正赔钱的(高买低卖)的钱才会转移出去。
假设一个人持有某股票,6元买入涨到16元没有卖出,再跌到六元这个跌的过程不是钱的损失,跌到六元以下只要不卖也不是损失,只有卖了才会有损失和盈利之说。
如果六元买的原始股,那么钱就在股份公司,如果二级市场买入则有人赚钱必有人亏同样的钱(除去交易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