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票形式

chenologin2分享 时间:

股票有哪些分类和形式?

普通股股票的主要特点如下: 1.普通股股票是股票中最普通、最重要的股票种类。

股份公司在最初发行的股票一般都是普通股股票,且由于它在权利及义务方面没有特别的限制,其发行范围最广且发行量最大,故股份公司的绝大部分资金一般都是通过发行普通股股票筹集而来的。

2.普通股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标准股票,其有效期限是与股份有限公司相始终的,此类股票的持有者是股份有公司的基本股东。

3.普通股股票是风险最大的股票。

持有此类股票的股东获取的经济利益是不稳定的,它不但要随公司的经营水平而波动,且其收益顺序比较靠后,这就是股份公司必须在偿付完公司的债务和所发行的债券利息以及优先股股东的股息以后才能给普通股股东分红。

所以持有普通股股票的股东其收益最不稳定,其投资风险最大。

对股份公司而言,持普通股股票的股东所处的地位是绝对平等的,在股份有限公司存续期间,它们都毫无例外地享有下述权利,法律和公司章程对此没有任何特别的限制。

最近中国股市大体形式是什么?该如何操盘?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票有A股、B股、H股、N股和S股等的区分。

这一区分主要依据股票的上市地点和所面对的投资者而定。

A股的正式名称是人民币普通股票。

它是由我同境内的公司发行,供境内机构、组织或个人(不含台、港、澳投资者)以人民币认购和交易的普通股股票,1990年,我国A股股票一共仅有10只至1997年年底,A股股票增加到 720只,A股总股本为1646亿股,总市值17529亿元人民币,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为22.7%。

1997年A股年成交量为4471亿股,年成交金额为30 295亿元人民币,我国A股股票市场经过几年快速发展,已经初具规模。

B股的正式名称是人民币特种股票,它是以人民币标明面值,以外币认购和买卖,在境内(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

它的投资人限于:外国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定居在国外的中国公民。

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投资人。

现阶段日股的投资人,主要是上述几类中的机构投资者。

B股公司的注册地和上市地都在境内。

只不过投资者在境外或在中国香港,澳门及台湾。

H股,即注册地在内地、上市地在香港的外资股。

香港的英文是HOngKOng,取其字首,在港上市外资股就叫做H股。

依此类推,纽约的第一个英文字母是N,新加坡的第一个英文字母是S纽约和新加坡上市的股票就分别叫做N股和S股。

自1993年在港发行青岛啤酒H股以来,我网先后挑选了4批共77家境外上市预选企业,这些企业部处于各行业领先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厂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和增长潜力。

到1997年底。

已经有42家境外上市预选企业经过改制在境外上市,包括上海石化、镇海化工、庆铃汽车、北京大唐电力、南方航空等。

其中有31家在香港上市,6家在香港和纽约同时上市,2家在香港和伦敦同时上中,2家单独在纽约k市(N股),1家单独在新加坡上市s股)。

42家境外上市企业累计筹集外资95.6亿美元。

...

股票分红的形式是什么,现在中国股市还有分红吗

中国股市仍然有分红制度。

股票分红的形式:1、一种以现金的形式向股东支付。

这是最常见、最普通的形式。

2、二是向股东送股,采取这种方式主要是为了把资金留在公司里扩大经营,以追求公司发展的远期利益和长远目标。

3、第三种形式是实物分派,即是把公司的产品作为股息和红利分派给股东。

目前形式哪支股票最有潜力?

在这里问一句两句,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买一本书看看吧!想多学习一些炒股的基本知识,建议您到书店买一本《初入股市炒股大全》内容非常全面还有《蜡烛图方法》写的很浅显易懂,而且对操作指导性强。

是非常好的一本书。

还有海岛著的《南征北战》共四册.不仿去书店转转或到网站学习-----炒股学校网址; 财经知识网址[内容丰富

股票的作用

股票的作用 对于发行者说,股票的基本作用有四点: 1.股票是筹集资金的有效手段。

股票的最原始作用就是筹集资金。

通过发行股票, 股份公司可广泛地吸引社会暂时闲置的资金,在短时间内把社会上分散的资金集中成为 巨大的生产资本,组成一个“社会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而通过二级市场的流通, 又能将短期资金通过股票转让的形式衔接为长期资金。

正是基于这个特点,现今世界上 许多国家特别是西方一些发达国家,都是通过发行股票的形式来组织股份有限公司,以 经营工业、农业、运输业、金融保险业中的一些大企业。

我国一些股份公司发行股票的 主要目的也是筹集企业进一步发展所需的资金。

2.通过发行股票来分散投资风险。

发行股票的第二个作用就是分散投资风险。

无论 是那一类企业,总会有经营风险存在,特别是一些高新技术产业,由于产品的市场前景 不明朗,技术工艺尚待成熟和稳定,在经营过程中,其风险就更大。

对这一些前景难以 预测的企业,当发起人难以或不愿承担所面临的风险时,他们总会想方设法地将风险转 嫁或分摊与他人,而通过发行股票来组成股份公司就是分散投资风险的一个好方法。

即 使投资失败,各个股东所承受的损失也就非常有限。

3.通过发行股票来实现创业资本的增值。

在股票发行市场上,股票的发行价总是和 企业的经营业绩相联系的。

当一家业绩优良的企业发行股票时,其发行价都要高出其每 股净资产的许多,若遇到二级市场的火爆行情,其溢价往往能达到每股净资产的2~3倍 或者更多,而股票的溢价发行又使股份公司发起人的创业资本得到增值。

如我国上市公 司中国家股都是由等量的净资产折价入股的,其一元面值的股票对应的就是其原来一元 的净资产。

而通过高溢价发行股票后,股份公司每股净资产含量就能提高30%甚至更多。

4.通过股票的发行上市起到广告宣传作用。

由于有众多的社会公众参与股票投资, 股市就成为舆论宣传的一个热点,各种媒介每天都在反复传播股市信息,无形之中就提 高了上市公司的知名度,起到了宣传广告作用。

而对于股票的购买者来说,股票的基本作用有如下三点: 1.由于股票具有收益性,股票投资就成为大众投资的一种工具。

人们总是希望钱能 生钱,而除了银行存款、购买债券及亲自创办经济实体以外,通过购买股票也可取得收 益,实现资本的增值。

2.通过购买股票来实现生产要素的组合。

通过购买股票,投资者可非常方便地实现 参股投资或控股及购买、兼并股份公司的目的,从而实现生产要素的组合,以提高企业 的经营效益。

如美国和日本的大型企业,通过购买我国江西的江铃汽车股票、北京的北 旅汽车股票来参与这两家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将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式引进这两 家企业,从而实现生产要素的组合,达到提高经营效益的目的。

3.通过购买股票进行赌博或投机。

由于受众多因素的影响,股票价格具有较强的波 动性,因而人们可通过股票来进行投机活动,从买进卖出中赚取股票的价差,这也是股 票市场吸引众多投资者的原因之一。

而又由于股票价格特别是其短期趋势较难预测,股 民投资股市时并不作基本的分析研究,就是进行详细的分析也不一定能把握胜机,所以 许多股民往往都抱着一睹而决胜负的心理进行股票投资,故股票有时也成为某些股民变 相赌博的一种工具。

1990年前我国股票的发行的方式

我国证券市场自诞生以来,新股发行方式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期间大致可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0年开始到2000年,我国股票发行采取的是行政审批制,这期间大量国有企业通过改制完成了上市融资。

第二个阶段:从2001年3月到2002年5月是核准制,公司上市由券商进行辅导,由证监会发审委审核。

不少企业通过各种形式的攻关达到了上市的目的。

企业上市后,负责推荐的券商不再负责,因此出现了不少企业上市后业绩马上变脸的情况。

第三个阶段:询价制。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以下简称发行人)及其保荐机构应通过向机构投资者询价的方式确定发行价格,询价应采用累计投标询价的方式。

发行人及其保荐机构披露发行价格和发行市盈率时,每股收益的计算按相关规定执行。

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设立证券市场到1993年底, 股票公开发行试点由沪深两地迅速推广到全国,为了缓解股票的供不应求,新股发行采用了一种类似权证的认购申请表的形式,通过抽签的方式来决定配售对象。

然而, 这种售表方式存在中签率过低、人力物力浪费过大以及发行成本过高等问题。

第二阶段,自1994年初到1999年上半年,尤其是1996年到1999年上半年,一级市场出现了新股发行的高潮。

发行方式有上网定价、全额预缴款、比例配售、余额即退、余额转存与储蓄存款挂钩等多种形式。

这段时间发行方式在不断创新,但整体上看发行定价方式基本上都属于行政定价,新股发行市盈率被基本限定在13——16倍之间。

第三阶段,从1999年下半年到2001年上半年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迈出重要步伐。

这段时期内, 新股发行逐渐采用“区间范围内累积投标竞价”、“总额一定、不确定发行量、价格只设底价、不设上限”等发行方式,并且随网络股行情一度助涨了新股发行市盈率稳步推高。

2000年新股发行市盈率被闽东电力创出88.69倍刷出历史最高纪录。

需要指出的是, 虽然市场化新股发行定价一定程度抑制了部分个股的炒作,但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第四阶段, 从2001年下半年至2002年5月,新股发行基本上采取区间累计投标询价方式,而且询价上限按照严格的市盈率预定范围发行新股。

最近,首发新股发行市盈率限制在20倍以内。

但这种不分行业和上市公司发展前景进行人为限定发行市盈率的做法, 造成了部分新股抑价现象严重,这种现象势必吸引更多资金介入一级市场运作。

2002年5月,中国证监会发出《关于向二级市场投资者配售新股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 对中国证监会于2000年2月发布的《关于向二级市场投资者配售新股有关问题的通知》的内容进行了进一步完善, 决定恢复新股向二级市场按市值配售,配售比例在50%至100%之间确定。

第五阶段,2004年8月30日晚,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试行询价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

《通知》称,新股发行将改用向机构投资者询价制度,依靠市场形成新股发行价格。

证监会还强调,在新的发行办法正式公布前,将暂停所有新股发行。

证监会2006年9月17日发布《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规范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询价、定价以及股票配售等环节,完善了已有的询价制度。

其中第32条规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达到一定规模的,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应当在网下配售和网上发行之间建立回拨机制,根据申购情况调整网下配售和网上发行的比例。

根据上述管理办法,在发行大盘股时,如果公众投资者认购倍数超过一定标准,有关方面将部分网下配售给机构的股份转配给网上公众投资者,从而提高公众投资者的中签率。

这意味着中小投资者购买到热销新股的机会增加了。

上述管理办法在进行制度设计时,高度重视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努力做到发行股票时,既要考虑一级市场的发行价格,也要稳定二级市场的交易价格;既要向机构投资者配售股票,引入长期资金,合理确定价格,防止过度投机,又要照顾中小投资者的申购热情。

IPO询价的四方面调整补充:第一:对在深交所中小企业板上市的公司,规定可以通过初步询价直接定价,在主板市场上市的公司必须经过初步询价和累计投标询价两个阶段定价,不再强制所有公司都要经过两个询价阶段。

第二:对目前网下累计投标与网上申购分步进行的机制进行调整,规定网下申购与网上申购同步进行。

第三:规定所有询价对象均可自主选择是否参与初步询价,主承销商不得拒绝询价对象参与初步询价;只有参与初步询价的询价对象才能参与网下申购。

第四:规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发行规模在4亿股以上的,可以向战略投资者配售股票,可以采用“超额配售选择权(绿鞋)”机制

股市走势与国家整体经济形式之间有什么关系?

看到这个问题,首先让我想起一句话,一百多年前,查尔斯·H·道的道氏理论对股市有个十分经典的归纳:“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一直到今天,几乎从来没有人会从根本上去否认这句话;在其他国家或许这个归纳是适合的,但在中国,二者之间虽然也有一定关联性,却并不那么明显。

我们以美国为例,从长期看,美国股市几十年来的快速成长,离不开美国经济的支持。

美国国内生产总值自1960年到2006年增长了近26倍,从5000多亿美元(名义GDP)增长到13万亿多美元(见下图1),同期美国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指数也上涨了26倍多,从1960年代初的400至500点,上涨到2006年的14000多点(见下图2)。

其间尽管几经波折,但是,美国经济的强劲增长,支撑了美国股市顽强的成长之路,而美国股市的迅猛发展,也为宏观经济增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

1960年-2006年美国GDP 总量增长走势 1960年-2006年美国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指数走势 观察美国股市的发展之路可以发现,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正是美国股市不断增长的基础所在,宏观经济的持续增长又是股市强劲增长的坚实基础,二者之间血肉相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中国,股市和经济在5年前、10年前甚至更久的时候里,股市和经济基本上是完全背离的,几乎没有关联性,原因是中国股市总市值和中国经济总量不成正比,所以关联性小。

中国股市严格来讲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规模小、质量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盘子小的个股更容易被资金大户所控制。

在其他相对成熟的股市,一波上涨或下跌行情一般需要几个月到一年甚至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但在我国一波行情能在数天之内走完全部历程,时间快得连人们使用技术分析的工夫都没有,股价波动也没有什么规律。

也就是说只有当股市达到一定的规模后,也只有当股市的变化与当时经济发展状况相联系的时候,股市才能起到经济“晴雨表”的作用。

从股市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关系来分析:近10多年间,我国GDP的实际增长率最高是1992年的14.2%,从1993年开始,连续7年下降,直到1999年到达低谷。

但在这7年中,我国股票市场以上证指数的年平均数来算,有5年上涨。

尤其是1995年到1999年,GDP增长率连续4年下降,降幅达30%以上,股票市场却连续4年上涨,涨幅达到110%。

相反,2001年到2005年的4年间,GDP的增长率连续提高,股票市场却连跌了4年。

由此看来,股市对经济的反应并不那么机械地对等。

从股市与公司利润之间关系来分析:从两方面来看:1、是上证指数与公司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从1994年平均17.77%的净资产收益率开始,到1998年9.17%,我国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连续4年下降,降幅高达48.4%。

而这4年的股票市场有两个为强势整理年份(1995年和1998年),两个为显著上涨年份(1996年和1997年),上证指数的年平均数4年间上升了78.76%。

2、是指数与利润增长率,为更准确地反应客观状况,扣除新股贡献后的上市公司可比利润增长率。

从1994年以来,上市公司可比利润增长率有5年为负,分别是1995、1996、1998、2001、2005年。

5年中有两个上升年份(1996和2001年),两个强势整理年份(1995和1998年),真正的下跌年份只有2005年。

这一结果依然叫人气馁,号称经济晴雨表的股市竟然连公司利润增减都无法提前反应。

由此可见,经济好,只是股市上涨的一个积极因素,如果有更多更大的负面因素,经济很好,股市有可能持续熊市。

以中国股市为例,2003年,全球股市的熊市结束的一年,全球经济也开始回升,中国在这一年开始,经济自大概1995年前后第一次GDP增速重新达到了10%,并且一直持续了5年。

但中国股市2003年只反弹了10%,2004和2005年继续下跌创新低。

什么原因?因为2001年中国股市积累的泡沫太大,虽然经济增长减少了泡沫,但阻止不了泡沫的破灭。

当然,也并不是说股市和中国经济之间一点关系也没有,起码也反映了三点: 1、股市从总量趋势上反映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总量的长期趋升推动股价指数的长期趋升。

这种反映同样也不是机械的,即宏观经济总量的上升并不一定会推动股市上涨,股市只是围绕宏观经济总量在上下波动而已。

这种波动也不是无规则的:每当股价指数到达一个高点,股市就会由升转跌,到达一个低点,就会由跌转升。

而促使这一转折的因素很多,有时是公司利润的增减,有时是经济增长率的变化,有时是利率变动等。

2、股市从平均数上反映公司盈利水平。

统计1995年以来我国上市公司利润的年平均增长率,得出一个数据:12.41%。

然后我们以1995年的上证指数年平均数661点为起点,按12.41%的年均升幅算出各个年份的上证指数的理论值,最后再将实际的指数与之比较,显示两种趋势高度重合,只是当市场乐观时,指数就在它的理论值上方运行,当市场悲观时,指数就在它理论值的下方运行。

3、股市与利率的关系比股市与宏观经济的关系更为密切。

特别是1994到2001年的7年间,以1年、3年、5年3种基准利率平均数计算的银行存款基准利率从12.36%下降到2.61%,这可以完全解释这7年的牛市历程...

6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