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对各股票估值

chenologin2分享 时间:

高盛为什么这么牛?

高盛集团同时拥有丰富的地区市场知识和国际运作能力。

核心业务:投资银行:高盛为各种各样的企业、金融机构、政府和个人提供广泛的投资银行服务。

交易及直接投资:高盛一方面协助客户(包括企业、金融机构、政府和个人)进行交易,另一方面通过做市、交易和投资固定收益和股票产品、外汇、大宗商品及衍生产品,用自营资金进行交易。

此外,还参与股票及期权交易所的特许交易商及做市活动,并在全球主要的股票、期权和期货交易所为客户交易进行结算。

既进行直接投资,也通过募集和管理的基金进行投资。

资产管理及证券服务:高盛向全球各类机构和个人提供投资顾问及理财规划服务,并提供所有主要资产类别的投资产品(主要通过分开管理的账户和符合工具,如互惠基金和私人投资基金)。

还向全球的共同基金、养老基金、对冲基金、基金会和高净值个人提供大宗经纪服务、融资及融券服务。

和其他国际投资银行相比,高盛在帮助中国客户通过全球股票发售交易筹集的资金额方面名列首位。

是占据中国市场领导地位的投资银行业务. 高盛在中国的股票和债务资本市场中已经建立起非常强大的业务网络,并在中国进入国际资本市场以及参与国际资本市场交易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过去的十年中,高盛一直在帮助中资公司海外股票发售中占据领导地位,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交易包括:中国移动通信于1997年进行的首次公开招股发售, 筹资40亿美元,成为亚洲地区(除日本外)规模最大的民营化项目之一;中国移动通信于2000年10月进行了后续股票发售交易(筹资69亿美元)及可转换 债券发售交易(筹资6.9亿美元);中国石油于2000年3月进行的首次公开招股发售,筹资29亿美元;中国银行(香港)于2002年7月进行的首次公开 招股发售,筹资26.7亿美元。

在债务融资方面,高盛在中国牵头经办了近40项大型的债务发售交易。

高盛公司多次在中国政府的大型全球债务发售交易中担任顾问及主承销商,分别于 1998年、2001年和2003年完成了金额共计30亿美元的大型交易。

在1993年,高盛牵头经办了中国的首次扬基债务发售交易,成功地为中信集团筹 资2.5亿美元。

高盛在债券交易二级市场中也非常活跃。

与在世界其他地区一样,高盛是中国高增长企业的理想合作伙伴。

除了向这些企业提供资金以外,高盛还通过其全球网络向其投资组合中的公司提供策略顾问服务和广泛的业务支持。

高盛牵头经办了中国各大国有行业的重组和民营化项目,其中包括1997年的中国航空业(中国南方航空)和电信行业(中国移动通信)重组项目; 1999年中国石油天然气行业(中国石油)的项目;2001年中国高科技行业(中国航信)以及2002年中国金融服务行业(中国银行香港分行)的重组项 目。

高盛还是唯一一家作为主承销商全程参与中国政府自1998年以来每一次主权美元债务海外发售项目的国际投行。

直接投资领域: 高盛在过去年中还在中国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直接投资。

中国平安保险公司 高盛最初于1994年向中国平安保险公司投资3,500万美元。

中国平安保险公司是中国第二大人寿保险公司和第三大财产保险公司。

中国网络通信公司 中国网通是中国第三大一体化的固定线路电话服务公司。

高盛于2001年向该公司投资了6,000万美元。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公司 中芯国际是中国第一家独立的8英寸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制造商。

高盛于2001年向该公司投资了5,000万美元。

高盛也是唯一一家从事产业链收购以及设置定价权的金融机构。

展开

高盛持有哪些上市公司的股票?

1、目前,高盛集团持有工商银行和吉宝房地产的股票。

①高盛在2006年以战略投资者身份斥资约25.8亿美元,购入工行7%的股权。

随后工行实上海和香港上市,在经营业绩稳健提升的同时,工行的整体实力持续增强。

②北京时间5月21日,高盛集团宣布已同意以2.80亿新加坡元(约合2.23亿美元)收购世界最大钻井平台制造商新加坡吉宝企业集团(Keppel Corp)旗下吉宝房地产投资信托(Keppel REIT)的6.7%股权。

2、高盛集团是一家国际领先的投资银行,向全球提供广泛的投资、咨询和金融服务,拥有大量的多行业客户,包括私营公司,金融企业,政府机构以及个人。

高盛集团成立于1869年,是全世界历史最悠久及规模最大的投资银行之一,总部位于纽约,并在东京、伦敦和香港设有分部,在23个国家拥有41个办事处。

同时拥有丰富的地区市场知识和国际运作能力。

高盛持有哪些公司

这个谁知道谁就厉害了~高盛的持有关系是相当复杂的·正是因为他持有很多公司,这些公司又控股有很多子公司,股权关系相当复杂,所以高盛就神不知鬼不觉的成为了许多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因此高盛在很多国际大宗商品上享有定价权,例如08年石油的价格,高盛在很多产业上通过交叉控股等实现其产业链阴谋~说持有那就更加多了 在中国 高盛曾持有工商银行,西部矿业,双汇发展,雨润,前一阵子入股泰康人寿。

在国际上更多,数不清,当年跟中海油对赌的是高盛的子公司,就连中信泰富巨亏都有高盛的影子·你记住无所不在就好了~高盛很多控股都是为了产业链,为了制定标准,谁拥有标准,谁就赢得天下·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高盛集团的中国发展

高盛长期以来视中国为重要市场,自20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就把中国作为全球业务发展的重点地区。

高盛1984年在香港设亚太地区总部,又于1994年分别在北京和上海开设代表处,正式进驻中国内地市场。

此后,高盛在中国逐步建立起强大的国际投资银行业务分支机构,向中国政府和国内占据行业领导地位的大型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高盛也是第一家获得上海证券交易所B股交易许可的外资投资银行,及首批获得QFII资格的外资机构之一。

高盛在中国的股票和债务资本市场中已经建立起非常强大的业务网络,并在中国进入国际资本市场以及参与国际资本市场交易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过去的十年中,高盛一直在帮助中资公司海外股票发售中占据领导地位,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交易包括:中国移动通信于1997年进行的首次公开招股发售,筹资40亿美元,成为亚洲地区(除日本外)规模最大的民营化项目之一;中国石油于2000年3月进行的首次公开招股发售,筹资29亿美元;中国银行(香港)于2002年7月进行的首次公开招股发售,筹资26.7亿美元;平安保险于2004年进行的首次公开招股发售,筹资18.4亿美元;中兴通讯于同年进行的香港首次公开招股发售,筹资4亿美元,这是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A股公司;中国交通银行于2005年进行的海外上市项目,筹资22亿美元,成为第一个在海外上市的中国国有银行;以及中国石油于同年进行的后续股票发售,筹资27亿美元。

2006年,高盛还成功完成了中海油价值19.8亿美元快速建档发行项目以及中国银行111.9亿美元H股首次公开上市项目。

这是至发售日中国最大以及全球第四大的首次公开上市项目。

在债务融资方面,高盛在中国牵头经办了40多项大型的债务发售交易。

高盛多次在中国政府的大型全球债务发售交易中担任顾问及主承销商,分别于1998年、2001年、2003年和2004年10月完成了10亿美元以上的大型交易。

高盛是唯一一家作为主承销商全程参与中国政府每次主权美元债务海外发售项目的国际投行。

与在世界其他地区一样,高盛在中国市场同样担当着首选金融顾问的角色,通过其全球网络向客户提供策略顾问服务和广泛的业务支持。

近年来,高盛作为金融顾问多次参与在中国的重大并购案,如日产向东风汽车投资10亿美元;戴姆勒-克莱斯勒向北汽投资11亿美元;TCL与汤姆逊成立中国合资企业;汇丰银行收购中国交通银行20%股权;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部;中国石油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以及中海油收购在尼日尔利亚的石油资产等等。

2004年12月,高盛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准成立合资公司—高盛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合资公司的成立是高盛在中国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

高盛拥有合资公司33%股权,北京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拥有67%股权。

合资公司的成立令高盛从此可以在中国开展本土A股上市业务,人民币企业债券,可转换债券和提供国内金融顾问以及其他相关服务。

1994年高盛在北京和上海设立代表处。

高盛成为第一家获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中国B股股票的外国投资银行。

高盛对中国第二大寿险公司及最大的产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进行了首次自营资金投资,投资金额为3500万美元。

高盛目前持有平安6.8%的股份。

1997年高盛担任中国移动40亿美元首次公开上市的主承销商,这是除日本外亚洲地区最大的民营化项目之一,也是中国电信行业第一个民营化项目。

该项目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仍然实现了成功的定价。

高盛担任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价值7.2亿美元里程碑式H股首次公开上市项目的主承销商,这是中国航空业第一个大型民营化项目。

高盛担任中国财政部价值5亿美元全球债券发行的副主承销商。

1998年高盛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价值10亿美元主权债券发行的主承销商。

1999年高盛开始担任广东省政府的财务重组顾问,对粤海企业有限公司进行债务重组。

高盛担任中国移动价值20亿美元二次股票发行项目的主承销商。

2000年高盛前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亨利·鲍尔森成为北京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首任主席。

高盛担任中国石油29亿美元首次公开上市的主承销商。

该项目定价期间正值新经济泡沫的顶峰及政治高度敏感的时期,但这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行业第一个成功的民营化项目。

在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倒闭触发的潜在信贷危机期间,高盛完成了粤海企业有限公司50亿美元的债务重组项目。

这是中国国企历史上第一个债务重组项目。

随后,高盛对粤海投资2000万美元。

高盛担任中国移动创纪录的价值72亿美元后续/可转债发行项目的联席全球协调人,这是除日本外亚洲地区规模最大的股票发行项目。

2001年高盛在中国又投资了两个项目,一个是收购了中国第三大综合固线电信服务公司中国网络通信集团(中国网通)价值6000万美元的股份,另一个是收购了中国第一个独立8英寸半导体晶圆企业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中芯国际)价值5000万美元的股份。

高盛目前持有中国网通2.4%及中芯国际4.0%的股份。

高盛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债券发行的主承销商,再次融资10亿美元。

2002年高盛担任中国银行(香港)26.7亿美元首次公开上市的主承销...

高盛最新研报看好A股 中国股市大跌还会持续吗

“(投资了高盛的优先股)高盛每秒钟给我们支付15美元,”巴菲特在2010年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年会上这样说道:“滴答、滴答、滴答……手表的声音变得如此悦耳。

” 那么,在A股的“优先股时代”开启之时,我们能从巴菲特投资优先股的案例中学习什么?巴菲特又是如何玩转优先股的? 秘诀一:退可守 事实上,巴菲特从未特意撰文表述自己投资优先股的“心得”,但通过其投资优先股的案例,以及他在各种场合发表的对于优先股投资的看法,我们仍能总结出一些思路和逻辑。

“进可攻,退可守”可以比较好的归纳为巴菲特投资优先股的“秘诀”。

以投资高盛优先股为例,当时的情况是高盛受次贷危机冲击,经营面临巨大压力。

此时巴菲特与高盛达成协议,由巴菲特向高盛投入50亿美元,购买其股息率为10%的优先股。

此外,巴菲特还获得“今后5年内任意时间购入50亿美元高盛普通股的认股权,价格为每股115美元”。

不难看出的是,该笔投资首先就具有“退可守”的特征——高盛当时面临经营危机,令其前景被普遍看淡,巴菲特的资金注入可以缓解高盛的经营压力,但高盛能否就此扭转局面也是个未知数。

不过,“优先股”的游戏规则设定可以保证巴菲特该笔投资在很大程度上不会遭受损失:高盛在当年有盈利的情况下,必须首先按照10%的股息率向巴菲特支付股息,在分派了巴菲特的股息之后,高盛才能向其它普通股股东支付股息。

而假设高盛若某个年度出现亏损,当年无法派发股息(包括优先股股息和普通股股息),那么在下一年如果实现盈利,高盛还会补足此前所欠的优先股股息并派发当年优先股股息之后,才能向其他普通股股东派发股息。

换言之,只要高盛能够在次贷危机中“缓过一口气”,巴菲特该笔投资就不会面临太多的风险,就“退可守”的特征而言,具有相当高的安全边际。

秘诀二:进可攻 那么,巴菲特在投资高盛的案例中是否仅仅是冲着10%的优先股股息率而去的呢?也不尽然。

我们再来看看“进可攻”的条款:以115美元购买50亿美元高盛普通股的认股权。

这是在高盛能够迅速恢复元气,实现经营扭转的情况下,巴菲特扩大盈利的一个条款。

即假设高盛此后能够度过次贷危机,经营重归正轨(在此种情况下,高盛的股价势必也会上行),那么巴菲特直接行权就可以有高额的行权收益。

真实的情形是,到了2011年,高盛度过了次贷危机恢复元气,以10%的溢价,即55亿美元向巴菲特赎回了这批优先股。

而综合起来看,巴菲特在投资高盛优先股时充分考虑了两种情境:若高盛经营一时难以扭转局面,同时引发股价继续下跌,那么因为持有优先股,在股价下跌时优先股股息可以增加抄底的“弹药”;若高盛迅速扭转局面,同时股价上涨,那么就可以行使认股权坐享收益。

这种投资优先股的逻辑充分体现了“进可攻,退可守”的原则。

投资标的与投资时间很重要 对高盛优先股的投资算得上是巴菲特投资优先股的经典案例,而巴菲特对优先股的“情有独钟”是由来已久:在1989年则是买入过吉利、所罗门、冠军国际三个公司的优先股;在次贷危机期间,巴菲特还买过箭牌口香糖、通用电气、道氏化学、瑞士在保险的优先股,加上投入高盛优先股的50亿美元,当时一共在优先股上投入了211亿美元。

值得指出的是,美国市场上的“优先股”历史悠久,品种也很丰富,巴菲特也并不是逢优先股必买,在其多个投资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其选择优先股投资标的的特征,即仍然是购买具有“护城河”的公司,同时持股周期也相当的长,在这一点上,其“选股方式”和“持股时间”与投资普通股时是一致的。

以投资吉利(刀片)为例,1989年,巴菲特投资6亿美元买入吉列可转换优先股,起初每年可以分享8%的固定股息,同时还约定了一个可转换普通股的转换价格。

直到1991年吉列公司的股价超过了约定转换价格时,巴菲特将可转换优先股转换为普通股,此后一直持股不动,到了2004年底,其持股市值增长到43亿美元,投资收益率高达6倍以上。

不管是吉利、箭牌口香糖,还是通用电气或者高盛,都是具有相当宽广的“护城河”的公司,并且在这些公司的经营历史中已经充分的表现出了市场竞争能力,这是这些公司的优先股“值得投资”的大前提,也是巴菲特的首要考虑。

其次是投资的时间,巴菲特在投资上述具有优秀市场竞争力的公司时,并不是这些公司经营的鼎盛时期,而通常是这些公司因为某种原因遭遇一定的市场困境时,这样的投资时机也意味着较低的买入价格,这也是巴菲特投资优先股时容易被形容为“趁火打劫”的原因。

可以预见的是,A股进入“优先股时代”后,优先股会带来很多的投资获利机会,也许A股的中小投资者并不能像巴菲特那样因为资金优势和头顶上的光环而获得很多投资优先股时的优厚对价条件,但巴菲特投资优先股的思路和逻辑才是其获利的根本核心,分析其经典案例,或为A股投资者把握“优先股时代”打下基础。

我为什么离开高盛

格雷格·史密斯(Greg Smith)今天是我在高盛的最后一天。

我在这里工作了近12年,可以诚实地说,目前高盛的环境是我所见过最有毒且最具破坏性的。

问题简而言之就是,高盛的经营和赚钱理念始终让客户的利益靠边站。

这家公司已经与我大学毕业加入时不同了,我不能昧着良心说我支持它的立场。

尽管听起来可能令人惊讶,但文化确实曾经是高盛成功的重要原因。

高盛的文化曾经以团队合作、诚信、谦逊、始终为客户利益着想为中心。

这种文化也是高盛在过去143年里一直赢得客户信任的法宝。

然后,当历史今后书写高盛时可能会说,高盛的文化在现任首席执行官劳埃德·布兰克芬和总裁盖里·科恩的管理下不再被掌握。

我坚信,公司道德的沦落是对高盛长期生存最大的威胁。

高盛何以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因为它对领导力的定义已经改变。

过去,领导层代表新理念、率先垂范、正确行事。

而现在,只要你能为公司赚到足够多的钱,你就能坐到管理者的位子上去了。

在高盛快速晋升的办法有三个:第一,“抡起斧子砍”,这是高盛内部的说法,就是说服你的客户投资你努力摆脱的股票或其它产品,因为这些产品看起来没有很高的利润;二,“狩猎大象”,说服你的客户购买任何能给高盛带来最大利润的产品;三,交易所有流动性差、不透明、名字是三个字母缩写的产品。

如今,从高盛的许多领导人身上都可以看出公司文化已经荡然无存。

我参加的衍生品销售会议上,没有一分钟是用来讨论如何能够帮助客户的问题,人们光在那讨论如何从客户身上赚到更多的钱。

他们无情地谈论如何剥削客户令我反感。

过去12个月,我已经见过5名董事总经理称自己的客户是“木偶”(muppet),有时内部邮件也这么称呼,即使在高盛发生了诸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起诉、“伟大的法布”、“算盘”、“上帝的工作”、卡尔·莱文等等一系列丑闻之后。

令我震惊的是,高盛的高层似乎无视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如果客户不信任你,他们最后就不会再和你做生意,你再聪明也没用。

我希望我的辞职能对董事会敲响警钟。

让客户再次成为你们的业务重心吧,没有客户,你们就赚不到钱。

清理那些道德破产的员工吧,别管他们能为公司赚了多少钱。

归正公司文化吧,让人们有正确的理由在这里工作。

只关心赚钱的人不会让公司长久,也不能长时间留住客户的信任。

这封辞职信3月14日发表于《纽约时报》(作者系原高盛执行董事兼欧洲、中东和非洲区衍生品业务负责人)...

小米上市每股估价是多少

据报道,同股不同权制度已在香港生效,并实时接受上市申请。

小米于本周三递交上市申请,亦即约6月中招股,预期最快可于6月底至7月初挂牌。

这一举动将为“同股不同权”新股打头阵,预料集资至少100亿美元(785亿港元),也是继2010年友邦以来最大型新股。

而据消息称,小米已聘请中信里昂证券、摩根士丹利和高盛为其IPO保荐人,所以小米估值可能高达1000亿美元。

但是小米最近一次融资是在2014年,当时融资金额为10亿美元,估值为460亿美元,所以小米公司的估值将在600亿至1000亿美元之间。

另外,在4月末就有消息称,小米在香港上市后,会考虑以 CDR(中国预托证券)在内地上市。

但小米在当时针对此消息表示不予置评。

有媒体报道称,小米希望IPO估值达到900-1100亿美元,P/E(市盈率)60倍。

此前有消息指,小米去年预计实现76亿元盈利,利润率6.5%。

小米的主营业务包括手机、互联网服务业务、物联网及生活消费产品等。

据悉,小米执行长雷军去年11月已和投资银行进行接洽,且雷军的估值目标2000亿美元也获投行认可。

目前小米正准备IPO(首次公开上市),时间则为今年底前。

从去年12月传出的市值800亿美元,到1月初又传出市值2000亿美元,其实小米真正的市值早已呼之欲出,市值将会在1000亿美元左右。

连360市值都能够达到500亿美元,小米上市后市值达到1000亿美元应该也算合理。

成立于2010年的小米,第一次融资时估值为2.5亿美元,如今8年不到,市值将达到1000亿美元,增长了400倍,让早期的投资者真是大赚特赚。

但是对于雷军来说,这并不是他的巅峰,8年时间赚400倍算什么?雷军曾经投资过一家公司,8年时间赚了1000倍!2007年,雷军好朋友俞永福从联想出来投资创立UC,雷军甩手就投资了三四百万元,占股20%。

2015年阿里以43亿美金(约280亿人民币)收购UC,雷军投资收益近50亿,8年时间投资回报率超过1000倍!除了UC,雷军天使投资的欢聚时代回报率也是非常惊人。

2005年雷军天使投资欢聚时代100万美元,今年欢聚时代市值超80亿美元。

目前雷军仍然拥有欢聚时代约20%的股权,这笔投资价值超16亿美元,投资回报率达到1600倍!如果以投资回报率来看,欢聚时代和UC才是雷军的巅峰,小米的400倍只能屈居第三!小米2017年度营收1146.25亿元,经营利润122.15亿元,净利润为亏损438.89亿元。

小米计划将30%IPO募集资金用于研发及开发智能手机、电视等核心产品;30%用于扩大投资及强化生活消费品与移动互联网产业链;30%用于全球扩展;10%用作一般营运用途。

至于小米上市每股股价是多少,具体数字还得等到小米上市之后才能知道。

股票的股价虽然可以预测,但是预测都是不准确的,只是给投资者一个大致的方向罢了。

想知道更多股票投资信息和技巧,欢迎大家关注微尚时代网!

2015年美国高盛集团ceo的年收入是多少

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一家国际领先的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向全球提供广泛的投资、咨询和金融服务,拥有大量的多行业客户,包括私营公司,金融企业,政府机构以及个人。

高盛集团成立于1869年,是全世界历史最悠久及规模最大的投资银行之一,总部设在纽约,并在东京、伦敦和香港设有分部,在23个国家拥有41个办事处。

高盛集团同时拥有丰富的地区市场知识和国际运作能力。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公司亦持续不断地发展变化以帮助客户无论在世界何地都能敏锐地发现和抓住投资的机会。

凭借它所能接触到的资源,高盛很有可能成为金融危机中的受益者。

在美国金融危机之中,投资银行高盛公司的风头最健!这不仅因为高盛是五大投行中资产质量最好、实力最强的一家,还因为高盛在金融危机中获得了空前的权力和好处。

众所周知,此次金融危机的“救火队长”汉克保尔森就来自于高盛公司。

在拯救美国陷于危机的过程中,保尔森任命了多名他在高盛任CEO时的同事。

据《华尔街日报》所开列的一张名单,被保尔森选中负责政府银行纾困计划的是财政部金融稳定办公室主管尼尔卡什卡利(NEEL KASHKARI)。

这位35岁的年轻人曾担任高盛旧金山业务副总裁,两年前进入美国财政部。

参与纾困计划的其他高盛旧将包括:布什总统哈佛商学院同学、高盛金融机构集团的前合伙人肯威尔逊(KEN WILSON),前任首席行政官埃德福斯特(ED FORST),前任司库兼副首席财务官丹杰斯特(DAN JESTER),以及前任执行董事史蒂夫夏弗兰(STEVE SHAFRAN)。

与要经参议院批准、同时要向一家政府道德办公室汇报金融资产的政治任命者不同,威尔逊、福斯特和杰斯特被视为临时合同雇员,这种任命可以允许他们保留其在高盛的资产。

考虑到这个高盛“班底”所拥有的巨大权力——决定美国8500亿美元金融救援资金的分配和使用,以及救援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其中可能有的巨大道德风险令人关注。

不管保尔森个人的职业操守有多强,一个事实不容置疑:高盛班底已经事实上接管了美国政府!尽管这里蕴藏着道德风险,可能存在利益冲突,但当前的特殊时刻使美国政府无暇兼顾。

正如美国财政部一位发言人所说:“在像这样的时期引入外部的专业技能,显然是符合美国金融体系和经济的最大利益。

” 高盛政商两界“通吃”是有传统的。

自上世纪40年代,前高盛首席执行官西德尼温伯格到华盛顿任职以来,高盛在美国政府中一直保持着较好的声望。

在内部管理中,高盛也把横跨政商两界作为一种企业文化来宣扬。

美国政府目前对高盛的倚重,正是这种长期的传统在起作用。

但利益冲突是难以避免的。

一些民主党参议员日前就根据媒体报道提出质疑:保尔森是在得知高盛在AIG有200亿美元的风险敞口后才对AIG施以援手的;相反,保尔森却听任高盛的竞争对手雷曼兄弟倒闭。

虽然高盛称其在AIG不存在“实质性风险敞口”,但国会批评人士仍然抨击保尔森,称其对高盛的忠诚影响了为AIG纾困的决定。

此次美国把8500亿美元的救市资金交给卡什卡利来管理,也带来了类似的问题。

在美国财政部准备以购买股权来救助的9家金融机构中,既包括花旗银行、摩根士丹利等受到不小损失的机构,又包括高盛这样影响不大的“强壮”机构。

显然,损失程度不同的两类机构,救助的含义截然不同。

与大摩和已经卖掉的美林相比,高盛应该是占了大便宜。

另一个信息也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台湾陈水扁洗钱案特侦组最近查出,今年初,瑞士联邦检察署冻结陈水扁家2100万美元资金后,吴淑珍于2月21日、22日自荷兰银行新加坡分行账户汇出合计191.847344万美元到高盛国际账户内。

这意味着,高盛牵涉到了洗钱案,也进入了国际洗钱组织的视野。

高盛正在涌现成为美国投行中独一无二的“恐龙”,它在金融危机之中扮演的角色已不是一个单纯的市场机构,而是一个特殊利益参与者。

凭借它所能接触到的资源,高盛很有可能成为金融危机中的受益者。

高盛是银行还是公司?

一、公司概况 美国高盛公司是一体化服务的全球 性投资银行,在投资、融资、收购兼并、股票债券研究等方面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集团创始于1869年,总部设于美国纽约,在伦敦、东京和香港分别设有地区总部,并在全球19个国家41个城市设有分公司或办事处。

目前集团的专业人员有1万多人,来自90多个国家和地区。

集团拥有完备的管理体系和风险监控手段,辅之以高科技的信息系统,随时为分布在世界各地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全球一体化的研究工作为客户的财务融资决策提供有力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推销和交易部门随时随地为客户提供股票、债券、外汇和商品投资机会;投资银行部提供融资、并购、房地产及其他咨询服务。

金融科技的创新为集资、投资和风险管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机。

二。

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 美国高盛公司曾经是华尔街上仅存的一家私人合伙制投资银行。

高盛于1999年5月3日成功上市,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投资银行之一。

亨利鲍尔森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由16人组成的管理委员会是集团的最高决策机构。

集团下设八大业务部门,分别是股本部、债券外汇部、投资调研部、资产管理部、投资银行部、直接投资部、法律及内部监察部,运营、技术及财务部。

美国高盛公司的业务管理素质以集体领导著称。

主要部门大都有两名负责人共同管理,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

在客户服务上,集团更采取地区及行业管理并重的方针,把国际资本市场的通用机制同各地的具体情况有机结合起来。

三。

主要业务范围 (一)投资银行业务 策划、执行各种融资交易;为企业重组及收购兼并提供咨询;为各国政府对重点行业的民营化和股份化提供战略咨询。

(二)证券承销投资业务 以各种有效方式为客户在国际资本市场进行证券融资;帮助客户实现理想的投资回报;运用各种衍生工具帮助客户实现分险对冲目标。

(三)资产管理 为客户设计管理各种有价证券投资组合及共同基金。

(四)直接投资 运用集团自有资金及所管基金,有选择地对有发展潜力的行业进行策略性投资。

四。

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及实力 美国高盛公司在全球投资银行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各国的政府、企业、机构和个人提供高质量的财务及战略咨询服务。

在各类主要的金融服务领域中,美国高盛公司均名列前茅。

《财富》杂志排名前500家大企业中有300多家是美国高盛公司的长期客户。

自1991年以来,美国高盛公司为诸如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14家国际机构中的13家承担了46项发行工作。

这次金融危机,元气大伤,但筋骨未断,全球知名企业。

65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