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图维新股票千评
泰和新材股票能不能长期持有千股千评
请你阅读一下以下资料: 陈天华(1875~1905),原名显宿,字星台,又字过庭,号思黄,新化县荣华乡人。
1896年入新化资江书院,1898年入新化实学堂(今新化县一中)。
1903年留学日本,参与组织“拒俄义勇队”和“军国民教育会”,次年回国参与组织“华兴会”,筹备发动长沙起义。
1905年,在东京与宋教仁创办《二十世纪支那》杂志;辅佐孙中山筹组同盟会,担任书记,起草《革命方略》;《民报》创刊后任编辑,参与对康、梁保皇派的论战。
同年12月8日,为抗议日本政府颁布的《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在日本东京大森海湾愤而投海殉国,时年31岁。
1906年春,其灵柩运回长沙,公葬于岳麓山。
他一生救亡图存,宣传革命,是辛亥革命时期杰出的鼓动家和宣传家。
所著《猛回头》和《警世钟》两书,成为当时宣传革命的号角和警钟。
少年壮志 1875年3月6日(农历正月二十九)陈天华出生在新化县知方团(今荣华乡)下乐村(今小鹿村),兄弟3人,他排行第三。
2岁丧母,家境贫寒,父亲陈善是一个落第秀才、乡村塾师。
天华5岁起由父课读,他天资聪颖,学习刻苦,同时替人放牛或提篮叫卖,过着半流浪生活。
他在当小贩卖糖果时,因迷读古典小说《水浒传》、《西游记》等,糖果常被人取食,不知计值收钱。
宋教仁评价他“性敦笃,善属文”,“不事家人生产作业,虽箪瓢屡空,处之怡然。
”9岁嗜读《左传》、《资治通鉴》,尤爱民间说唱弹词,经常仿效这些文体编写短篇通俗小说与山歌小调,很受乡亲们的欢迎,一时都称他为“神童”。
陈天华“少时即以光复祖国为志”对清朝封建专制、民族压迫深为憎恶,遇人称颂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胡(林翼)效力清廷之功业者,辄鄙弃不顾;对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和农民起义首领,却十分赞赏和崇拜。
他16岁时,有一天路过驿亭,在墙上挥笔题写了“莫谓草庐无俊杰,须知山泽起英雄”的诗句,抒发了他澄清天下、救亡图存的志向。
陈天华就读新化实学堂时,有一次作文比赛,题目为《述志》。
他略加思索,一挥而就,第一个交卷,被评为一等第一名。
他仅用100多个字就写出了主张政治改革的志愿:“大丈夫立功绝域,决胜疆场,如班定远、岳忠武之流,吾闻其语,未见其人。
至若运筹帷幄,赞划庙堂,定变法之权衡,操时政之损益,自谓差有一日之长。
不幸而布衣终老,名山著述,亦所愿也。
至若徇时俗之所好,返素真之所行,与老学究争胜负于盈尺地,有死而已,不能为也”。
教师罗仪陆阅后,大加赞赏,提笔在卷旁写了两句批语:“狭巷短兵相接处,杀人如草不闻声。
”还加了一个眉批:“少许胜人多许”。
奋猎书林 1895年,陈天华的父亲陈善到新化县城谋生,住资江书院。
陈天华随父迁居,常到资江书院旁听。
一天,院长邹苏柏批阅作文,见陈天华那篇几千字的文章写得非常精辟生动,便破例允许他借阅书院藏书。
一部《二十四史》,半年多就被陈天华“整日整夜细心研读”完。
他“每读书至奸佞乱朝、夷狄猾夏,制度废弛之所由”处,常掩卷长叹,忧愤不已。
邹苏柏爱才心切,对新化巨绅陈御丞说:“你们族里出了个奇人,你当周济周济!”他介绍了陈天华的非凡才干。
陈御丞爽快地答应了,当即立了一个折子,每月供给陈天华三斗米、一串钱。
从1896年至1897年,天华正式就读资江书院。
自此,他不必为生计发愁了,把全身心都投入到读书上去。
他一方面学习中国文化,一方面研究中国现状,富国强兵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地燃烧在心头。
1897年10月,湖南巡抚陈宝箴倡导新学,在长沙创立时务学堂,陈天华被录为外课生。
他勤奋学习学堂规定的经学、子学、文学、西学等课程,尤其潜心钻研西方新学,很快就成了外课生中的尖子。
次年春,与长沙时务学堂“作桴鼓之应,实开湖南七十二州县之先声”的新化实学堂开办,陈天华以优异成绩考入该校,在此就读两年。
他博览新学群书,广涉中西史志,“拾阅新学中书报残纸,慨然欲任天下事”。
维新运动的潮流,促使他对祖国历史发生浓厚兴趣。
为读《资治通鉴》,他几乎废寝忘食。
在进步教师指导下,陈天华努力“研究历史兴衰之故,方舆夷险之道,与典章制度之源”,往往多有所感,“下笔便数千万言”。
他“每读中西史书,于兴亡盛衰之感,则涕泗横流”。
他常与同学讨论民主自由平等政治学说,见解新颖,“为时流所侧目”。
奋读、求新、求变,改革现状,成为陈天华一生不渝的追求。
忧国不娶 1898年9月8日,《湘报》149号刊登了《新化县童生陈天华等并批谕》。
陈天华等大声疾呼:“为禁革敝俗,恳示通行,事禀妇女缠足,于古无征……害及天下万世”。
要求政府“出示晓谕,以觉愚俗,而变颓风,则不惟二万万女孩馨香顶祝,而强种保族之举,亦略见一端矣”。
当时,梁启超这样描述了受维新运动影响的年青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