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马锡股票

chenologin2分享 时间:

新加坡淡马锡控股是什么意思

该公司掌控了包括新加坡电信、新加坡航空、星展银行、新加坡地铁、新加坡港口、海皇航运、新加坡电力、吉宝集团和莱佛士饭店等几乎所有新加坡最重要、营业额最大的企业。

可以说是几乎主宰了新加坡的经济命脉。

该公司也参股新加坡两家媒体——新加坡报业控股和新传媒。

成都的新加坡“淡马锡控股”公司在哪里

新加坡淡马锡在海外的投资都是由其全资子公司——富登金融控股私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富登金控”)完成的。

自2003年起,富登金控开发出一套全球领先的微贷金融服务模式,并将其用于所投资的印尼金融银行。

不到3年,印尼金融银行建立了超过700家的社区分行网络,为约30万客户提供从2000到2万美元不等的商业贷款。

去年底,“富登金控”在成都设立全资子公司——富登信实商务服务有限公司。

--成都 富登信实商务服务有限公司公司地址:成都市锦江区福兴街1号华敏翰尊国际大厦36层 电话:028-8470 8585

李嘉诚为什么将屈臣氏25%股权卖给淡马锡

1. 因为这样可以免费融资,以出售股权的方式换取数百亿现金流2. 因为屈臣氏如今门店数量已经超过12000间,品牌价值已经上百亿美元,一个企业在规模太大的时候,安全性就显得非常重要,淡马锡的背后是新加坡国家政府,引入新加坡势力有利于提高屈臣氏的安全性。

什么叫做主权投资基金??求解释

基金简介主权基金又称主权财富基金,主要指掌握在一国政府手中用于对外进行市场化投资的资金。

主权基金之所以现在备受关注,主要是因为它们近期发展势头迅猛,并且主力并非发达国家,而是一些因油价上涨获益匪浅的中东产油国和拥有大量外贸盈余的新兴市场国家。

2特征一般认为,SWFs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由政府拥有、控制与支配的,二是追求风险调整后的回报最大化目标。

从SWFs的资金来源看,既可以是一国政府通过特定税收与预算分 可能的风险移动路径配形成的,也可以是资源出口收入或非资源性贸易顺差等方式积累形成的,但通常是和如何管理多余外汇储备分不开的:以亚洲为例,中东产油国和中国、东南亚国积累了大量的美元外汇储备,若仅仅出于维护对外支付职能、维护币值稳定的目的,亚洲各国并不需要如此多的外汇储备;从经济效率的角度讲,过多持有低收益率的外汇储备,也是一种金融资源浪费。

因此,多余部分的外汇储备逐渐不再投资于传统的高流动性资产,而转换成主权投资基金,通过专家管理来选择更广泛的投资工具、构造更有效的资产组合以获取风险调整后的高回报。

3范围迄今为止,全球范围内已设立了SWFs的22个国家和地区中,由资源输出国或大宗商品出口国利用相应的出口收入创建SWFs的,有阿联酋、科威特、沙特、卡塔尔等OPEC产油国,以及俄罗斯、挪威、文莱等非OPEC产油国、美国阿拉斯加等盛产石油的独立地区,同时还有铜矿出口国智利以及钻石出口国博茨瓦纳等;由长期以来存在持续贸易顺差的东亚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利用国际收支盈余创建的主权投资基金的,有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和中国等。

4规模虽然SWFs成立时间较早,但因总量规模一直不大,并不引起世人注意。

据估计,1990年全球SWFs的规模只有约5亿美元,在最近10~15年间,得益于油价上涨和新兴市场经济体国际收支大幅盈余,近年来SWFs才获得惊人的增长,目前总量已经达到2万~3万亿美元,名列全球前五大的SWFs合起来规模超过2万亿美元(阿联酋的阿布扎比投资局约有8750亿美元、挪威央行的NBIM约有3549亿、新加坡的政府投资公司约有3300亿美元、沙特阿拉伯的各种SWFs约有3000亿、科威特投资局约有2500亿美元的资产规模,见下表)。

从基金管理资产规模相对于基金所在国GDP百分比的相对规模来看,则阿联酋、挪威、新加坡、科威特、卡塔尔、文莱等国SWFs的比率均超过100%,而俄罗斯的比率不到15%、中国的比率不到10%。

值得指出的是,全球SWFs的资本集中度是相当高的,其中最大5只基金的规模相当于全球总规模的70%以上。

5现状目前,人们认为最为成功的SWFs是成立于1974年的新加坡淡马锡。

2007年8月发布的《淡马锡2007年度回顾》显示,该公司管理的投资组合净值,已经从成立之初的3.54亿新加坡元增加到1640亿新加坡元,公司净值增加460多倍。

其中,有38%的资产组合为金融类股权。

而投资项目的地域范围也从新加坡延伸到整个全球。

总之,当前的SWFs已经成长为全球金融市场上重要的机构投资者,投资管理风格日趋主动活跃,其资产分布不再集中于G7定息债券类工具,而是着眼于包括股票和其他风险性资产在内的全球性多元化资产组合,甚至扩展到了外国房地产、私人股权投资、商品期货、对冲基金等非传统类投资类别。

6发展预期1990年,全球主权财富基金的规模只有约5亿美元,但来自渣打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全球有36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主权基金,现有资金规模约为2.5万亿美元,其中规模最大的阿联酋阿布扎比投资公司资金总额已接近9000亿美元。

从资金规模上来看,主权基金已经超过对冲基金和私募基金。

有业内人士预计,到2015年,全球主权基金的规模将扩大至12万亿美元,几乎占到全球金融资产的10%7背景简介主权财富,相对应于私人财富,是通过特定税收与预算分配、国际收支盈余和自然资源收入等方式积累形成的,由政府控制与支配的,通常以外币形式持有的公共财富。

传统主权财富管理方式非常被动保守,对本国与国际金融市场影响也非常有限。

而近年来主得利于国际油价飙升和国际贸易扩张而急剧增长,对其的管理遂成为一个日趋重要的议题。

主权财富基金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不同于传统的政府养老基金与那些简单持有储备资产以维护本币稳定的政府机构,主权财富基金是一种全新的专业化、市场化的积极投资机构。

近年来,主权财富基金数量快速增长,设立主权财富基金的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和资源丰富国家,也包括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和资源贫乏国家。

主权财富基金资产规模急剧膨胀,至2006年底,全球主权财富基金管理的资产累计已达到约1.5万亿至2.5万亿美元。

同时,其资产分布不再集中于G8定息债券类工具,而是着眼于包括股票和其他风险性资产在内的全球性多元化资产组合。

中国北京市西城区金融街7号英蓝国际金融中心 有哪些公司

2018年3月,李嘉诚退休了。

如果从12岁工作算起,他已奋斗了78年,超过中国人目前的平均预期寿命。

如果从22岁创立长江工业公司、生产塑胶花算起,他在创业者位置上也已68年。

李嘉诚生于1928年,今年90岁。

李嘉诚退休后仍将工作,一是出任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资深顾问,二是致力慈善,特别是在医疗健康和社会问题方面。

慈善基金会是他的“第三个儿子”。

在李嘉诚宣布退休半年前,全球最大芯片代工企业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宣布,将于2018年6月退休。

他表示,退休后先要把自传完成,然后会重拾桥牌兴趣,也会多一些家族旅游。

张忠谋生于1931年,今年87岁。

李嘉诚和张忠谋是20世纪最重要的华商代表之一。

如果要做一个对比,李嘉诚更具商人本色,商者无域,择时进出;张忠谋更具企业家本色,专注半导体产业,聚焦生产性创新。

李嘉诚抓住了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香港有望回归而英资财团意兴阑珊萌生退意的历史性机会,开收购英资财团之先例,成为华商主导香港经济的代表性人物。

张忠谋1987年创建台积电,首创芯片代工模式,一个人定义了一个产业,被称为“半导体教父”,30年间让台湾成为世界半导体产业中心,台积电的市值甚至超越过芯片巨人英特尔。

李嘉诚更像今天的范蠡,像中国的巴菲特;张忠谋则像中国的亨利·福特,即创新一个行业的生产方式的人。

有趣的是,当年张忠谋从麻省理工学院机械系硕士毕业,就是在福特汽车和一家半导体公司间做选择。

由于半导体公司给他的待遇比福特高1美元,而福特不肯提高起薪,一气之下,张忠谋去了专业并不那么对口的半导体公司,从此结下一生之缘。

近年来,关于李嘉诚大举套现内地的房地产业务“卖卖卖”、斥资数千亿在英国等欧洲国家投资基础设施等行业“买买买”,坊间颇多质疑,甚至喊出“别让李嘉诚跑了”。

有统计称,目前李嘉诚旗下近四成收入来自欧洲。

| 数据截至2017年09月20日对“是否从内地撤资”的问题,李嘉诚多次否认,因为他海外投资的盈利均属于在香港的上市公司所有,再通过派息令股东受惠。

宣布退休时他又说:“这些钱永远永远是属于公司的。

难道卖点什么就是撤资?有些资产我们卖掉,也有些我们买回来,比如我们这两年在香港又新建超过1000个房间的酒店,还有荃湾的商场,都是买来收租的。

说我撤资,其实除非我卖出股票,那才是撤资。

”怎样认识李嘉诚的投资?纵观历史,他的投资一直秉持三大原则。

李嘉诚的第一大投资原则,是商者无域。

他是商人,不是搞政治的或做道德说教的,他以赚取商业利润为职业,而不受行业、地域所限。

对他来说,创造股东回报才是硬道理。

2013年,李嘉诚出售上海陆家嘴的“东方汇经”写字楼,原因无他,只是因为租金回报约5%,大大落后于长江实业的15%的平均净资产回报率。

李嘉诚这次在退休发布会上说,如果在1972年买入“长江”,今天的回报是1500倍,加上收到的股息,回报超过5000倍,世界上不会有很多公司能做到。

李嘉诚的第二大投资原则,是高度重视稳定的现金流。

他多元化投资,分散风险,始终握有回报稳定的业务。

比如“香港电灯”,政府保证13%的回报,所以1997年重组长江实业时,他让长江基建持有“香港电灯”36%的股权,以拥有稳定现金流。

李嘉诚还注重保持低负债率,2013年听到美联储可能在2015年春季提前加息,这将提高负债成本,于是他将屈臣氏股权卖给新加坡淡马锡基金,以回笼现金在手。

他曾说自己有个习惯,“就是留意现金流,所以很多时候我都有额外的资金去其他产业做生意”。

1979年收购和记黄埔和1985年买“香港电灯”,李嘉诚都在极短时间内调动巨额现金,任何一个竞标对手都无法企及。

李嘉诚之所以稳中求进,也是因为早期创业时有教训。

塑料花工厂成立时,为节省租金,找了个货仓做工厂,因为暴雨,新购置的塑胶机器被泡坏,开业不到两个月就要另外找厂房。

这使李嘉诚意识到,每做一事都需将种种环节考虑周全,给自己留出余地。

他买第一艘游艇时特别定制了两个引擎,两个发电机,以备不测,他说“如果两个都坏掉,我船上还有一个有马达的救生艇”。

李嘉诚未雨绸缪,2006年就提醒高管团队要减少债务,准备应对危险,2007年5月次贷风波爆发前他几次提醒投资者要谨慎。

他说:“烧水加温,其沸腾程度是相应的,过热的时候自然出现大问题。

”李嘉诚的第三大投资原则,是择时低买高卖。

李嘉诚1950年创业生产塑胶制品,1958年介入地产,1967年香港地价暴跌时购入大批土地。

1979年收购英资商行和记黄埔,1985年收购香港电能实业。

他抓住内地开放的机会,屈臣氏1989年进入内地,和记黄埔1993年入股深圳盐田港,并大举投资房地产。

2008年欧洲因金融危机资产陷入低估,李嘉诚出售内地项目转投英国天然气、电力等公用事业。

2013年后,在内地房地产价格高企背景下,持续套现,而投资于新西兰的垃圾处理公司、荷兰的废物能源公司、英国的金丝雀码头、加拿大的机场外泊车、爱尔兰的电信公司、澳大利亚的天然气供应公司、英国的铁路和移动通信、葡萄牙的风力发电、德国的能源综合管理公司。

李...

什么是IPO?

IPO的全称是initialpublicoffer,即“首次公开发行”,指股份公司首次向社会公众公开招股的发行方式。

IPO新股定价过程分为两部分,首先是通过合理的估值模型估计上市公司的理论价值,其次是通过选择合适的发行方式来体现市场的供求,并最终确定价格。

就估值模型而言,不同的行业属性、成长性、财务特性决定了上市公司适用不同的估值模型。

目前较为常用的估值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收益折现法与类比法。

所谓收益折现法,就是通过合理的方式估计出上市公司未来的经营状况,并选择恰当的贴现率与贴现模型,计算出上市公司价值。

如最常用的股利折现模型(DDM)、现金流贴现(DCF)模型等。

贴现模型并不复杂,关键在于如何确定公司未来的现金流和折现率,而这正是体现承销商的专业价值所在。

所谓类比法,就是通过选择同类上市公司的一些比率,如最常用的市盈率(P/E即股价/每股收益)、市净率(P/B即股价/每股净资产),再结合新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如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来确定上市公司价值,一般都采用预测的指标。

市盈率法的适用具有许多局限性,例如要求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要稳定,不能出现亏损等,而市净率法则没有这些问题,但同样也有缺陷,主要是过分依赖公司账面价值而不是最新的市场价值。

因此对于那些流动资产比例高的公司如银行、保险公司比较适用此方法。

在此次建行IPO过程中,按招股说明书中确定的定价区间1.9~2.4港元计算,发行后的每股净资产约为1.09~1.15港元,则市净率(P/B)为1.74~2.09倍。

除上述指标,还可以通过市值/销售收入(P/S)、市值/现金流(P/C)等指标来进行估值。

通过估值模型,我们可以合理地估计公司的理论价值,但是要最终确定发行价格,我们还需要选择合理的发行方式,以充分发现市场需求。

目前常用的发行方式包括:累计投标方式、固定价格方式、竞价方式。

一般竞价方式更常见于债券发行,这里不做赘述。

累计投标是目前国际上最常用的新股发行方式之一,是指发行人通过询价机制确定发行价格,并自主分配股份。

所谓“询价机制”,是指主承销商先确定新股发行价格区间,召开路演推介会,根据需求量和需求价格信息对发行价格反复修正,并最终确定发行价格的过程。

一般时间为1~2周。

例如此次建行最初的询价区间为1.42~2.27港元,此后收窄至1.65~2.10港元,最终发行价将在10月25日前确定。

询价过程只是投资者的意向表示,一般不代表最终的购买承诺。

在询价机制下,新股发行价格并不事先确定,而在固定价格方式下,主承销商根据估值结果及对投资者需求的预计,直接确定一个发行价格。

固定价格方式相对较为简单,但效率较低。

过去我国一直采用固定价格发行方式,2004年12月7日证监会推出了新股询价机制,迈出了市场化的关键一步。

香港证监会和香港联交所于1994年11月发表了《关于招股机制的联合政策声明》,自此,香港的大型新股发行基本上采用累计投标和公开瞎夯旌系恼泄煞绞健?/p> 发行方式确定以后,进入了正式发行阶段,此时如果有效认购数量超过了拟发行数量,即为超额认购,超额认购倍数越高,说明投资者的需求越为强烈。

在超额认购的情况下,主承销商可能会拥有分配股份的权利,即配售权,也可能没有,依照交易所规则而定。

通过行使配售权,发行人可以达到理想的股东结构。

在我国,目前主承销商不具备配售股份的权利,必须按照认购比例配售。

据报道,此次建行在香港交易所发行H股,截至公开招股截止日(10月19日),共吸引了760亿美元的认购资金,超过拟发售数量近9倍,而向香港公众公开发行部分更是获得了近40倍的超额认购倍率,其中国际发售部分将由联席账簿管理人根据多种因素决定分配,香港公开发售部分原则上严格按比例分配,但分配基准可能会因为申请人的股份数目不同而分组决定,但也不排除可能会进行抽签。

当出现超额认购时,主承销商还可以使用“超额配售选择权”(又称“绿鞋”)增加发行数量。

“超额配售选择权”是指发行人赋予主承销商的一项选择权,获此授权的主承销商可以在股票上市后的一定期限内按同一发行价格超额发售一定比例的股份,在此期间内,如果市价低于发行价,主承销商直接从市场购入这部分股票分配给提出申购的投资者,如果市价高于发行价,则直接由发行人增发。

这样可以在股票上市后一定期间内保持股价的相对稳定,同时有利于承销商抵御发行风险。

如此次建行招股说明书就规定了可由中金公司及摩根士丹利添惠代表国际发售承销商于股票在香港联交所开始交易起30日内行使超额配售选择权,以要求建行分配及发行最多合计3,972,890,000股额外股份,占全球初步发售股份的15%。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建行全球发售结束后,发起人汇金公司、淡马锡、宝钢股份等股东有权将股份全部转为H股(有锁定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流通。

从目前建行的定价来看,可能是考虑了全流通的因素,因此定价偏低。

什么是IPO?

IPO的全称是initialpublicoffer,即“首次公开发行”,指股份公司首次向社会公众公开招股的发行方式。

IPO新股定价过程分为两部分,首先是通过合理的估值模型估计上市公司的理论价值,其次是通过选择合适的发行方式来体现市场的供求,并最终确定价格。

就估值模型而言,不同的行业属性、成长性、财务特性决定了上市公司适用不同的估值模型。

目前较为常用的估值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收益折现法与类比法。

所谓收益折现法,就是通过合理的方式估计出上市公司未来的经营状况,并选择恰当的贴现率与贴现模型,计算出上市公司价值。

如最常用的股利折现模型(DDM)、现金流贴现(DCF)模型等。

贴现模型并不复杂,关键在于如何确定公司未来的现金流和折现率,而这正是体现承销商的专业价值所在。

所谓类比法,就是通过选择同类上市公司的一些比率,如最常用的市盈率(P/E即股价/每股收益)、市净率(P/B即股价/每股净资产),再结合新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如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来确定上市公司价值,一般都采用预测的指标。

市盈率法的适用具有许多局限性,例如要求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要稳定,不能出现亏损等,而市净率法则没有这些问题,但同样也有缺陷,主要是过分依赖公司账面价值而不是最新的市场价值。

因此对于那些流动资产比例高的公司如银行、保险公司比较适用此方法。

在此次建行IPO过程中,按招股说明书中确定的定价区间1.9~2.4港元计算,发行后的每股净资产约为1.09~1.15港元,则市净率(P/B)为1.74~2.09倍。

除上述指标,还可以通过市值/销售收入(P/S)、市值/现金流(P/C)等指标来进行估值。

通过估值模型,我们可以合理地估计公司的理论价值,但是要最终确定发行价格,我们还需要选择合理的发行方式,以充分发现市场需求。

目前常用的发行方式包括:累计投标方式、固定价格方式、竞价方式。

一般竞价方式更常见于债券发行,这里不做赘述。

累计投标是目前国际上最常用的新股发行方式之一,是指发行人通过询价机制确定发行价格,并自主分配股份。

所谓“询价机制”,是指主承销商先确定新股发行价格区间,召开路演推介会,根据需求量和需求价格信息对发行价格反复修正,并最终确定发行价格的过程。

一般时间为1~2周。

例如此次建行最初的询价区间为1.42~2.27港元,此后收窄至1.65~2.10港元,最终发行价将在10月25日前确定。

询价过程只是投资者的意向表示,一般不代表最终的购买承诺。

在询价机制下,新股发行价格并不事先确定,而在固定价格方式下,主承销商根据估值结果及对投资者需求的预计,直接确定一个发行价格。

固定价格方式相对较为简单,但效率较低。

过去我国一直采用固定价格发行方式,2004年12月7日证监会推出了新股询价机制,迈出了市场化的关键一步。

香港证监会和香港联交所于1994年11月发表了《关于招股机制的联合政策声明》,自此,香港的大型新股发行基本上采用累计投标和公开瞎夯旌系恼泄煞绞健?/p> 发行方式确定以后,进入了正式发行阶段,此时如果有效认购数量超过了拟发行数量,即为超额认购,超额认购倍数越高,说明投资者的需求越为强烈。

在超额认购的情况下,主承销商可能会拥有分配股份的权利,即配售权,也可能没有,依照交易所规则而定。

通过行使配售权,发行人可以达到理想的股东结构。

在我国,目前主承销商不具备配售股份的权利,必须按照认购比例配售。

据报道,此次建行在香港交易所发行H股,截至公开招股截止日(10月19日),共吸引了760亿美元的认购资金,超过拟发售数量近9倍,而向香港公众公开发行部分更是获得了近40倍的超额认购倍率,其中国际发售部分将由联席账簿管理人根据多种因素决定分配,香港公开发售部分原则上严格按比例分配,但分配基准可能会因为申请人的股份数目不同而分组决定,但也不排除可能会进行抽签。

当出现超额认购时,主承销商还可以使用“超额配售选择权”(又称“绿鞋”)增加发行数量。

“超额配售选择权”是指发行人赋予主承销商的一项选择权,获此授权的主承销商可以在股票上市后的一定期限内按同一发行价格超额发售一定比例的股份,在此期间内,如果市价低于发行价,主承销商直接从市场购入这部分股票分配给提出申购的投资者,如果市价高于发行价,则直接由发行人增发。

这样可以在股票上市后一定期间内保持股价的相对稳定,同时有利于承销商抵御发行风险。

如此次建行招股说明书就规定了可由中金公司及摩根士丹利添惠代表国际发售承销商于股票在香港联交所开始交易起30日内行使超额配售选择权,以要求建行分配及发行最多合计3,972,890,000股额外股份,占全球初步发售股份的15%。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建行全球发售结束后,发起人汇金公司、淡马锡、宝钢股份等股东有权将股份全部转为H股(有锁定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流通。

从目前建行的定价来看,可能是考虑了全流通的因素,因此定价偏低。

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

1978年改革开放后,国家采取了多项举措,使国内银行业呈现多元化发展措施,包括:(1) 恢复了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2) 新办了中国工商银行、交通银行;(3) 向深圳、广东、福建、上海四地政府发放了银行牌照,由当地政府主持创办深圳发展银行(1988)、广东发展银行(1988)、福建兴业银行(1988)、上海浦东发展银行(1992);(4) 向招商局集团、中信集团、光大集团、首钢集团四家国有企业发放了银行牌照,开办了招商银行(1987)、中信实业银行(1987)、中国光大银行(1992)、华夏银行(1992);打破了银行由政府创办的垄断局面。

1978-1994年间,国内银行业初步形成了以工农中建四大专业银行为主,交行、招行、中信、华夏、浦发、深发展、广发等股份制商业银行为辅的竞争局面。

1993年12月25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及其他文件,提出深化金融改革,将工农中建由专业银行转变成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为此,从四大行中剥离了政策性业务,组建了国开行、进出口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三家专门执行政策性业务的专业银行(即政策性银行)。

为解决国有独资银行长期积累的不良资产的问题,国务院于1999年先后成立了四家直属国务院的资产管理公司: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1999.10.19)、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1999.10.18)、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1999.10)、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1999.10),专门对应解决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不良资产的问题,为四大银行发展成为大型商业银行奠定了基础。

2002年2月,中央在京召开第二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必须把银行办成现代金融企业,推进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综合改革是整个金融改革的重点”;“无论是充分发挥银行的重要作用,还是从根本上防范金融风险,都必须下大决心推进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具备条件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可改组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条件成熟的可以上市”。

此后,降低不良资产、实行审慎原则的会计制度,到实行股份制,再到上市这“三步走”的改革步骤已成共识,随后的银行业改革基本遵照这一思路。

2003年,为了改革当时的银行业监管体制,国务院决定设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同年4月28日,中国银监会正式挂牌;12月27日,《银行业监督管理法》颁布。

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决议进一步明确,选择有条件的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充实资本金,创造条件上市。

走股份制改造之路,是当前国有银行走出困境的战略抉择。

2003年12月16日,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成立。

2004年1月6日,中央政府创造性地运用外汇储备注资大型商业银行:由汇金公司拿出450亿美元外汇储备(合计3724.65亿人民币),对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并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标志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拉开序幕。

2004年8月24日,中国银行股份制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2004年9月21日,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对外挂牌,标志着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已经完成。

2004年,交通银行通过定向募股方式,补充资本金191亿元,其中财政部、汇金公司和社保基金分别投资50亿元、30亿元、100亿元。

交通银行通过财务重组由股份制商业银行改制为国有商业银行,为建立真正的现代金融公司治理结构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2005年4月,中央汇金公司又拿出150亿美元外汇储备对工商银行注资。

2008年11月,中央汇金公司拿出190亿美元对农业银行注资。

在成立股份公司之后,在金融监管部门的协调下,国有商业银行开展了极富创意的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工作。

2004年8月6日,交通银行与汇丰银行(HSBC)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汇丰银行以每股1.86元人民币的价格购入交行19.9%的股权,即77.75亿股,成为仅次于财政部的第二大股东,投资金额达17.47亿美元。

2005年6月17日,建设银行和美国银行签署了关于战略投资与合作的最终协议。

根据协议,美国银行将分阶段对建行进行投资,最终持有股权可达到19.9%。

首期投资25亿美元购买汇金公司持有的建行股份。

2005年7月1日,建行和淡马锡旗下的全资子公司亚洲金融控股私人有限公司签署了关于战略投资的最终协议,亚洲金融以14.66亿美元购入建行5.1%的股权。

2005年8月,中国银行与英国苏格兰皇家银行、新加坡淡马锡,9月与瑞银集团,10月与亚洲开发银行;2006年3月与全国社保基金,分别签署协议。

5家机构作为新的战略投资者。

苏格兰皇家银行出资总计31亿美元,购入中行10%的股权,其中将一半股权卖给了高盛、李嘉诚私人基金;淡马锡购得中行5%股份。

2006年1月27日,工商银行与高盛投资团签署了战略投资与合作协议,高盛投资团出资37.8亿美元购买工行新发行的股份。

2006年4月28日顺利完成资金交割。

这笔当时最大的境外投资者对中国金融业的单次投资,约占工行股份比例总计的8.89%。

作为五大国有银行的最后一名“登陆者”,2009年农业银行股份公司成立之后,根据当时国内外资本市...

6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