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股票市场规模
全世界最成熟的股市是哪个国家的?它与我国的A股有什么区别呢?越...
当然,金融危机以来,以美国股市为代表的发达股市也往往拿中国股市说事。
不过,我们整体上认为,中国股市仍是一个“发展中的股市”,市场化改革仍然有较大的差距,也是一个有自己优势和特点的股市,是一个“活力不断迸发的股市”。
拿我们与美国股市作对比,在很多时候并不适宜。
我们既不可能跟着美国股市亦步亦趋,现阶段也不可能引领美国股市。
中美股市成熟度不同 发展阶段不同 美国股市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市场化运行机制和监管体系相当成熟。
股票市场是美式资本市场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与债券市场、期货市场、期权市场和共同基金市场共同构成其资本市场体系。
各个市场相互协调,资本融通的效率高,资源有效配置的水平高,投资者可以有多种有效的避险渠道。
在美国股市,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政府通常充当“守夜人”的角色。
如1996年美国股市持续高涨,除了格林斯潘说了一句“美国股市已出现非理性繁荣”之外,政府层面没有采取任何刺破泡沫的货币政策措施,也没有采用财政政策对股市施以重拳。
直到4年后,股市泡沫自然破灭。
中国股市虽然是参照美国股市建立,监管体系以及监管文化也在很大程度上学习借鉴美国股市的做法和通例,但总体上,中国股市有其自身的特点,有些特点还比较突出。
到今年12月,中国股市将满20周岁,但其仍然属于发展中的市场,还不是一个发达的市场。
“新兴加转轨”,是2001年时管理层对中国股市阶段性判断的概括性提法。
多年来,中国证监会按照这一基本判断,立足于这一阶段性特征,制定、实施各项改革举措,坚持不懈地走符合我国市场实际的改革发展道路。
在我国股市早期,是政策催生了市场,政策催动着中国股市的成长。
中国股市仅仅用20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走过的历程,与政策的扶持和政策的运用是分不开的。
未来发展中国股市,依然需要政策扶持。
在政策运用空间很大这一点上,中美股市差异较大。
美国股市领军西方股市 但对中国股市的影响较为间接 由于美国是全球第一大经济实体,其股市规模或市值也是首屈一指,一举一动自然对其他国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例如,在连续上涨十几年后,美国主要股指在2000年第一季度相继产生了阶段性高点,英、法、德、意、加、日等国的股市也在此前后纷纷见顶回落。
经过两年多的调整,美国三大股指在2002年7月至2003年3月这9个月里震荡筑底,极端低点还同时出现在2002年10月,而英、法、德、意、加、日等国的股市紧随其后,相继在2003年3月前后呈现最低点。
再如,随着美联储史无前例的连续17次加息,美股完成底部形态后又形成了一波持续4年多的上涨行情。
全球股市大多也出现了持续上扬的喜人局面。
2007年5月后,美国股市再次出现见顶迹象,10月产生了行情的极端高点。
欧洲主要股指尚未创出历史高点纪录,便随着次贷危机的蔓延陷入了大幅回落态势中。
虽说这次见顶的时间差距很大(加拿大2008年6月创新高),但全球主要股指随后的运行轨迹却如出一辙。
也就是说,它们都深幅下调并在2009年3月击穿了上次的最低点,见底后都出现了一波强劲的反弹;而且在今年4月“不约而同”地因欧洲债务危机又一次回落。
由此可见,美股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全球特别是西方成熟市场的运行格局,这既充分体现在大势转折上,也时常表现在中期趋势上。
不过,美股对中国股市的引领作用无论上拉还是下撤都相对有限;甚至可以说,中国沪深两市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按照自己的步调运行的。
譬如,美股在网络神话破灭后陷入调整,可直到2001年6月上海股市再创历史新高之前,沪深股市的上行步伐却没有停止;在美股升势已成的2005年上半年前,中国股市却一直埋头于艰苦的筑底之旅。
此后的上扬虽与美股方向一直,但步子却大得多,大盘的涨幅也是令美股望尘莫及。
而在去年3月前美股不断寻底中甚至暴跌时,中国股市更是“风景这边独好”。
中国股市走势吸纳了全球性因素 但不足以引领美股和全球 作为两个经济大国的经济晴雨表,中美股市联系越发紧密,互有影响,A股在经济敏感度等方面已有超越美国的趋势,但并不像某些境外媒体、国际投行渲染的那样,中国股市的影响足以震动全球。
特别是股权分置改革之后,由于市场化改革更加深入,市场力量得到进一步释放,中国股市的估值能力更强了。
同时,中国股市对于全球化因素的反应能力也更强了,有...
股票市场的起源发展
最早的股份公司、产生于17世纪初荷兰和英国成立的海外贸易公司。
这些公司通过募集股份资本而建立,具有明显的股份公司特征:具有法人地位:成立董事会:股东大会是公司最高权力机构;按股分红;实行有限责任制。
股份公司的成功经营和迅速发展,使更多的企业群起效仿,在荷兰和英国掀起了成立股份公司的浪潮。
到1695年。
英国成立了约100家新股份公司。
18世纪下半时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逐步取代了工场手工业。
在这场变革中,股份制立下了汗马功劳。
随着工业革命向其他国家扩展,股份制也传遍了资本主义世界。
19世纪中叶,美国产生了一大批靠发行股票和债券筹资的筑路公司、运输公司、采矿公司和银行,股份制逐步进入了主要经济领域。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制造业产值的90%由股份公司创造。
19世纪后半叶,股份制传入日本和中国。
日本明治维新后出现了一批股份公司。
我国在洋务运动时期建立了一批官办和官商合办的股份制企业,1873年成立的轮船招商局,发行了中国自己最早的股票。
股票的出现,促使股票交易所产生。
早在1611年,就有一些商人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买卖海外贸易公司的股票。
形成了股票交易所的雏形,1773年,在伦敦柴思胡同的约那森咖啡馆正式成立了英国第一个证券交易所,以后演变为伦敦证券交易所,1792年。
24名经纪人在纽约华尔街的一棵梧桐树下订立协定。
形成了经纪人联盟,它就是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前身,1878年,东京股票交易所正式创立。
它是东京证券交易所的前身。
1891年。
香港成立了香港股票经纪协会,后发展为香港证券交易所,1914年,中国当时的北洋政府颁布证券交易所法,1917年成立了北京证券交易所。
进入20世世纪之后。
股票市场发展迅速,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1)自由放任阶段(1900~1929年)。
20世纪前30年中,美英等国的股份公司迅速增加,使股票市场规模和筹资能力迅速扩大。
一方面发行市场迅速扩大,流通市场空前繁荣,交易量直线上升。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监管,股票欺诈和市场操纵时有发生,自由放任带来了严重的过度投机。
当时主要股票市场的股票价格普遍被抬高到极不合理的程度,远远超过其实际价值。
1929年10月29日.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严重的金融危机,作为经济晴雨表的各国股票市场相继出现了暴跌,投资者损失惨重。
(2〕法制建设阶段(1930~1969年),1929年经济危机之后,各国政府对股票市场开始全面加强法制和规范化建设。
以美国为例,政府开始从法律上对证券市场加以严格管理,制定了《1933年证券法》、(1934年证券交易法)等一系列严密可行的证券法律。
美国1934年成立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直接对股票市场进行监督和管理,为美国证券市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证券市场奠定了基础。
其他有关国家的证券法制建设也不断加强,股票市场逐渐规范。
(3)迅速发展阶段(自1970年以来)。
进入20世纪70年代之后,随着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经济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东南亚和拉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蓬勃兴起。
以及现代电脑、通信和网络技术的进步,股票市场步入了迅速发展的阶段。
l986年全球股票市场的市值总额为6.51万亿美元,全球上市公司总数为2.82万家,到1995年年底市值总额上升到17.79万亿美元。
10年间市值增长了近3倍、上市公司增加了1万多家、达到3.89万家。
1996年,全球股票市值继续上升,达到20.29万亿美元。
在主要发达国家,证券化率(股票市价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已经达到较高的程度,1995年,美国、日本和英国的证券化率分别达到95.5%、83.5%和121.7%。
发展中国家的股票市场成长也相当迅速。
新兴市场的股票市价总值从1986年的0.24万亿美元增长到1995年的1.9万亿美元,10年间增长了近7倍。
在股票中场规模扩大的同时,交易活动也日趋活跃,1986年,全球股票中场的交易金额为3.57万亿美元,1995年达到11.66万亿美元。
介绍一下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历史
展开全部 中国股票市场的产生、发展至今,仅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几乎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股票市场200多年的发展历程,这是辉煌的改革成果。
当前无论是市场的组织结构,还是交易清算系统的效率,甚至包括市场的规模,同不少西方国家的股票市场相比,可以说没有太大的差距。
然而,当代中国的股票市场是一个“新兴+转轨”的市场,从“姓社、姓资”的长期争论,到邓小平的“坚决试,不行可以关”的英明决策;从股份制改革的争论,到开放股市为国企改革服务,并直到目前基本完成的股权分置改革,中国股市走过了近20年的风雨成长历程,经历了多变的政策选择。
中国股票市场的发育、发展,是中国经济从计划体制逐渐向市场体制转型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成就之一,资本市场改革和发展的经验,也是中国经济改革成功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国股票市场产生、发育的特殊历史背景 中国的股票市场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场。
通俗的讲,西方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场,是遵循股票市场发展的自然规律,在市场经济的土壤里,自然生成的“天然产品”。
而中国的股票市场,则是在中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在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同时探讨公有制经济多种实现形式的土壤里,在既要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股票市场发展的自然规律,又要考虑中国国情、遵循中国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催生的“人工产品”。
这就决定了中国股票市场是有中国特色的股票市场。
研究中国股票市场的发育、发展的历史,不能不首先搞清楚中国股票市场产生、发育的特殊历史背景。
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为适应社会化生产和规模经营的需要,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逐步从独资、合伙发展到股份公司,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
建立在股份制度自然演化基础之上的西方国家股票市场的产生、发展、成熟过程,也必然表现为一个瓜熟蒂落的自然成长历程。
在中国,股票市场是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产物。
由于新中国建立初期学习前苏联的经验,存在对公有制形式的片面理解,单纯强调发展国有经济。
社会化规模经营的大工业企业是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化分配制度,采取政府投资、国家所有的方式建立起来的。
与此相适应,中国改革前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几乎是单一的国家所有、国有独资的形式。
经过解放初期对独资、合伙甚至是股份制的旧官僚企业、民族资本家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解放后30多年的国家投资、国家重建,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已经形成了覆盖各个领域的庞大的国有企业体系。
并在这种以国家独资为资本组织形式的制度基础上,形成了与之对应的社会分配机制、储蓄和投资运行机制。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也日趋突出地显现出来,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国有企业因传统的计划运行机制的弊端和自身的体制改革、运行机制改革一直没有取得根本性的突破,面临着经营困难、亏损面增大、负债率过高、资产结构不合理的困境;另一方面,在金融领域,因长期实行单一的银行信用体制和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预算软约束”,使得国家银行独自承受的金融风险日渐增大,其他国家不时爆发的区域性金融危机也一再为中国敲响警钟。
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中国先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尝试:在国有企业领域先后推行放权让利、租赁制、承包制、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等多项改革措施;在国有银行领域,先后推行中央银行与专业银行分离、对国有银行进行企业化改革等多种尝试。
但是这些改革效果都不理想。
在这种情况下,处于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经济特区先行尝试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成功。
随后,在地方政府以及中央政府的大力推广下,股份制改革被推到了中国整个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前台,股票市场成为令国人关注的焦点。
可以说,中国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但真正出现改革热潮,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股票市场诞生后,才进一步引发起来的。
在股票市场发展的初期,在巨大投资利益的诱惑下,广大投资者蜂拥入市,热情参与。
改制后的企业和地方政府亦体验到股份制改革带来的巨大利益,地方政府和企业发现进行股份制改造是一条迅速获取大笔资金并借此使企业迅速摆脱困境的捷径,于是也倾注出巨大的热情。
虽然,由股票市场热推动起来的中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带有很大的、甚至不正常的利益驱动因素,但其在实践中显示出来的巨大魅力,却促使人们对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中引入股份制的可行性有了更为统一的认识。
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了“股份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这充分表明时至1997年,对于大力推行股份制、发展股票市场,已经得到了包括中央领导高层在内的上下各界人士的一致认识和高度重视;同时也标志着中国股票市场发展的政策基调,已经从“坚决试”转变为“大力发展”。
二、中国股票市场的阶段性发展规律 纵观各国股票市场发展的历史,都呈现出一种阶段性发展的规律,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新兴股票市场表现得更为明显。
股票市场具有阶...
A股与美国股市的市场规模差异是怎样的?
2011年底,美国证券化率(股市总市值/GDP)为110.5%,而中国的证券化率仅为51.5%。
两国证券化率指标的巨大差异,主要原因在于两国金融体系结构不同。
美国是(证券)市场主导型的金融体系,而中国则是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
美国的企业融资主要依靠证券市场,而中国的企业融资则主要依赖银行信贷。
因此,股市是美国经济的晴雨表,而银行业则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
相比之下,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的主要风险在于金融产品的衍生化(证券化)、杠杆化;而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的主要缺陷,则是银行放贷压力过大、银行风险过于集中,资本市场比较薄弱。
股票市场的主要功能
股票市场对推动国民经济迅速增长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影响巨大,具体有以下主要功能。
(1)筹集资金。
筹集资金是股票市场的首要功能。
企业通过在股票市场上发行股票,把分散在社会上的闲置资金集中起来,形成巨额的、可供长期使用的资本,用于支持社会化大生产和大规模经营。
股票市场所能达到的筹资规模和速度是企业依靠自身积累和银行贷款所无法比拟的。
马克思对此有过生动的评述: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
据国际证券交易所联合会(FIBV)统计, 1996年各国已上中公司和当年新上中公司在股票市场上筹资总金额达到4380忆美元,比1995年的3199亿美元增长36.9%。
(2)转换机制。
对于我国企业来说,股票市场可促进公司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首先,企业要成为上市公司。
就必须先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适当分高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使公司的体制得到规范。
其次,于上市公司的资本来自众多股东.公司必须履行信息披露义务,这就使企业时时处在各方面的监督和影响之中,~是来自股东的监督,股东作为投资者必然关心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井通过授权关系来实施他们的权力。
二是来自资本市场的压力,企业经营好坏影响股价,股价高低牵动企业和投资者,经营不善,股价下滑,可能导致企业被第三者收购,三是来自社会的监督,特别是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证券交易所和社会舆论等的监督和制约。
所有这些监督和制约促使上市公司必须改善和健全内部运作机制。
在资本主义国家,不少家族企业经过股份制改造,成为上中公司后,突破了私人企业单一资本的限制,获得巨大的成功,得以挤身于世界大公司的前列。
如日本松下电器公司,就是通过有效的管理、上中和多次增资扩股,迅速扩大了经营规模,挤身于世界五百强的。
(3)优化资源配置。
股票市场的优化资源配置功能,是通过一级市场筹资、二级市场股票的流动来实现的,投资者通过及时披露的各种信息,选择成长性好、盈利潜力大的股票进行投资,抛弃业绩滑坡、收益差的股票,这就使资金逐渐流向效益好、发展前景好的企业,推动其股价逐步L扬,为该公司利用股票市场进行资本扩张提供厂良好的运作环境。
而业绩差、前景黯淡的企业股价下滑,难以继续筹集资金,以致逐渐衰落、消亡或被兼并收购· 19世纪下半期股票市场对当时的新技术--铁路给予巨大 的资金支持,使铁路迅速在全世界推开。
本世纪90年代美国股票市场极大地支持了信息技术产业,一大批科技公司进入股票市场筹集资金,一批优秀企业迅速成长,促使美国信息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具创造的价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逐年上升,据统比1997年6月底,在美国那斯达克市场(NASDAQ)上市的科技类公司达91S家,通讯类公司达3S0家,药物与生物科技类公司达328 家,三者总计达1626家。
其中的微软公司和英特尔公司的市值分别达到1514亿美元和1157亿美元,名列世界第五和第七,高科技上市公司的突飞猛进带动了整个科技产业的腾飞,形成了美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4)分散风险。
股票市场在给投资者和融资者提供了投融资渠道的同时,也提供厂分散风险的途径。
从资金需求者来看,通过发行股票筹集了资金,同时将其经营风险部分地转移和分散给投资者,实现了风险的社会化。
例如,美国电话电报公司 东多达300万个、该公司经营收益由300万个股东共同分享,同时该公司的经营风险、市场风险也由300万个股东共同承担。
从投资者角度看,可以根据个人承担风险的程度,通过买卖股票和建立投资组合来转移和分散风险。
投资者在资金多余时,可以购买股票进行投资,把消费资金转化为生产资金;在资金紧缺时,可以把股票卖掉变成现金以解决即期支付之需。
股票市场的高变现性,使人们放心地把剩余资金投入股票市场,从而使闲散资金转化为生产资金,既使社会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分散的闲散资金,又促进了个人财富的保值增值。
为什么我国的债券市场规模不如股票市场的规模
企业债券和股票一样是资本市场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理的市场结构要求包括企业债券在内的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共同协调发展,这既有利于金融领域的改革,社会信用的优化,同时又是企业多渠道、低成本筹集资金的市场基础。
现阶段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①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小,满足不了投融资需求,结构不合理。
由于我国目前企业债券的发债及拟发债企业主要集中分布在交通运输、电力、煤、制造业等具有相对垄断地位的基础性行业,而且主要属于特大型企业,覆盖的范围很小,加上发行额度的限制,企业债券发行的规模很小。
债券市场交易品种少、期限不合理、无法满足投资者的多样化需求一直是困扰债市的一个突出问题。
我国债券市场发行的多为固定利率担保普通债券,可转换债券、无担保债券和浮动利率债券出现较晚,发行量较少。
②企业债券品种少,结构单一。
在企业债券市场,目前市场交易的品种只有按年付息和到期付息两种,与股票市场相比,就显得品种单调。
债券品种的单一,不仅难以满足各类投资者的不同需要,限制了企业债券二级市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而且也使发行企业没有过多的选择余地,不能根据具体的资金需求特点设计合适的发行品种。
③企业债券发行市场具有明显的管制特征。
在发行环节,债券发行实行实质性审批,难以采用法律、法规许可之外的金融工具,从而债券品种的创新受到极大限制。
同时,债券价格、证券经营机构的行为、发行对象和发行区域等也都受到管制。
④企业债券流通性差。
相对于发行市场而言,我国企业债券的流通市场则严重滞后,缺乏统一、有效的流通市场。
债券市场的流动性是指在尽可能不改变价格的迅速买卖债券的能力。
流动性是衡量一个市场成熟重要标志。
债券市场流动性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发债融资能力和筹资成本,也关系着投资者的切身利益。
保持市场充分的流动性有助于增强市场的稳定和增强市场参与者,对市场稳定的信心。
长期以来,阻碍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的重大障碍是市场分割流动性不足变现能力弱的问题。
原因:过严的管制,严格的审批制度,导致了企业债卷的发行规模小,直接影响了企业债卷市场的发展。
同时,在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和承受能力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也不利于投资者拓展投资渠道,规避投资风险;中介机构存在缺陷。
企业债券的发行和流通,离不开中介机构的参与。
中介机构本身的独立性、客观公正性以及投资者对中介机构的认可程度等等都会影响企业债券的发行与流通。
而我国的中介机构曾受计划经济限制,在我国发展的历史不长,并很多都是从政府机构中脱胎、衍生而来,从而导致了它们在业务内容、人际关系等方面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严重影响了其本身的独立性和客观公正性,使得潜在的企业债券投资者望而却步。
5)多头管理,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债券市场现有的国债、金融债、企业债和公司债,分属四个不同的监管机构监管。
国债一级市场由财政部管理,二级市场一部分由证监会管理(交易所部分),一部分由人民银行管理(银行间市场部分)。
政策性金融债券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由人民银行管理。
发改委管企业债,证监会管公司债,不同的债券在审核程序、发行程序、发行标准和规模、信息披露等各个环节中监管宽严不一,不利于债券市场的快速协调发展。
目前企业债券发行审核制具有鲜明的行政色彩,由于严格的发行限制、复杂缓慢的行政审批制度以及须主要银行提供信用担保、发债利率不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的40%等要求,严重阻碍了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
6)公司债券融资额远小于股权融资额债券融资额在我国债券市场总体发展不足的情况下,企业债券发行量在债券发行总量中又只占很小的比例。
近年来,我国国债和金融债的发行量都在不断增加,国债年发行额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197. 23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2996亿元,金融债也从最初的不到100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5852亿元。
但与国债和金融债发行额的快速增长相比,企业债券发展相对滞缓。
从1990年到2005年企业债券发行量从100多亿变到650亿,仅增长了500多亿,而且其间发展极不稳定。
虽然我国从1998年以来发行了多只“企业债券”,但是这些企业是属于政府分支部门及其所属机构,并且有财政性资金提供担保,所以这些债券本质上是属于中央政府机构债券,而它们却占我国企业债券发行额的40%以上。
所以,从本质上看,企业债券总的发行量相对来说是很小的。
与国债和股票交易市场相比,我国公司债券交易市场的交易量在二级市场明显偏低。
2001年沪深两市共有15只公司债券,总市值约300亿元,每天的交易量只有几十万元。
即使在2001年债券市场行情较好的情况下,公司债券的换手率仅为0.23,而交易所国债市场的换手率为2.1,A股市场(上海交易所)的换手率为192。
可见,投资者对公司债券投资需求远不如市场中的其他交易品种。
无论从一级市场的筹资额度还是从二级市场的交易量状况,都可明显地看出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明显存在着股市强、债市弱,国债强、公司债弱”的特征。
这与我国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
股票的价格是怎样形成的?
来源于市场买家和市场卖家对于股票即时价格的认可。
你谈的情况不是形成的原因,而是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成交的原则,那就是,同一时间价格优先,同一价格时间优先。
没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就算你例举的情况,平开后,同一时间收到涨跌停板的大单,那就看哪方的力量更强大,在申买申卖的被动挂单中,按时间优先的原则,涨停的主动买单只能买到限价10元以上的卖单,而跌停的主动卖单也只能卖给所有10元以下的被动买单,被动买卖单被扫清后,形成对峙,强大的一方,最终战胜偏弱的一方。
价格的形成就是多空的较量,当空方力量强大,股价就会下跌,当多方力量强大股票就会上涨,通俗一点说,买的人多,卖的人少股价就上涨,卖的人多,买的人少股价就会下跌。
在中国股票市场,什么是主力?谁是主力?
中国股市的主力?是无数大鳄各种系?可以这么说但实际不是。
有一股神秘力量的实力略微超过徐翔之类,但不受通常国家机构的控制,背景之深几乎通天。
徐翔之前是主力势均力敌互相协作和牵制,互相掣肘的时代。
徐翔以后这股力量成为了绝对力量,对股市形成完全控盘状态。
这股力量的资金规模估算应该在1到2万亿左右,通常操作的股票在200支左右,其中指数控盘型股票大致在20支指标股(采取阶段性轮换)。
有点像是国家背景,但主权不一定属于国家,可能是个‘贝勒爷’...
国际期货市场是怎样产生的
股票指数期货产生的背景和发展 随着证券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机构投资者的成长,市场对规避股市单边巨幅涨跌风险的要求日益迫切,无论是投资者还是理论工作者,对推出股指期货以规避股市系统性风险的呼声都越来越高,决策层也对这一问题极为关注。
那么我国当前推出股指期货时机是否成熟?股指期货的推出对证券市场有何影响?如何设计我国的股指期货合约?从本期起,本版特开辟“股指期货研究”专栏,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欢迎对股指期货感兴趣的业内外人士参加讨论,共同为推动我国股指期货的研究开发献计献策。
同其他期货交易品种一样,股指期货也是适应市场规避价格风险的需求而产生的。
二战以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股票市场取得飞速发展,上市股票数量不断增加,股票市值迅速膨胀。
以纽约股票交易所为例:1980年其股票交易量达到3749亿美元,是1970年的3.93倍;日均成交4490万股,是1960年的19.96倍;上市股票337亿股,市值12430亿美元,分别是1960年的5.185倍和4.05倍。
股票市场迅速膨胀的过程,同时也是股票市场的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二战以后,以信托投资基金、养老基金、共同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取得快速发展,它们在股票市场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例,并逐步居于主导地位。
机构投资者通过分散的投资组合降低风险,然而进行组合投资的风险管理只能降低和消除股票价格的非系统性风险,而不能消除系统性风险。
随着机构投资者持有股票的不断增多,其规避系统性价格风险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
股票交易方式也在不断地发展进步。
以美国为例:最初的股票交易是以单种股票为对象的。
1976年,为了方便散户的交易,纽约股票交易所推出了指定交易循环系统(简称DOT),该系统直接把交易所会员单位的下单房同交易池联系了起来。
此后该系统又发展为超级指定交易循环系统(简称SDOT)系统,对于低于2099股的小额交易指令,该系统保证在三分钟之内成交并把结果反馈给客户,对于大额交易指令,该系统虽然没有保证在三分钟内完成交易,但毫无疑问,其在交易上是享有一定的优惠和优势的。
与指定交易循环系统几乎同时出现的是:股票交易也不再是只能对单个股票进行交易,而是可以对多种股票进行"打包",用一个交易指令同时进行多种股票的买卖即进行程序交易(Program trading,亦常被译为程式交易)。
对于程序交易的概念,历来有不同的说法。
纽约股票交易所从实际操作的角度出发,认为超过15种股票的交易指令就可称为程序交易;而一般公认的说法则是,作为一种交易技巧,程序交易是高度分散化的一篮子股票的买卖,其买卖信号的产生、买卖数量的决定以及交易的完成都是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撑下完成的,它常与衍生品市场上的套利交易活动,组合投资保险、以及改变投资组合中股票投资的比例等相联系。
伴随着程序交易的发展,股票管理者很快就开始了"指数化投资组合"交易和管理的尝试,"指数化投资组合"的特点就是股票的组成与比例都与股票指数完全相同,因而其价格的变化与股票指数的变化完全一致,所以其价格风险就是纯粹的系统性风险。
在"指数化投资组合"交易的实践基础上,为适应规避股票价格系统性风险的需要而开发股票指数期货合约,就成为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看到了市场的需求,堪萨斯城市交易所在经过深入的研究、分析之后,在1977年10月向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提交了开展股票指数期货交易的报告。
但由于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与证券交易委员会关于股票指数期货交易管辖权存在争执,另外交易所也未能就使用道.琼斯股票指数达成协议,该报告迟迟未获通过。
直到1981年,新任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主席菲利蒲.M.约翰逊和新任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约翰.夏德达成"夏德椩己惭沸?椤?/FONT>,明确规定股指期货合约的管辖权属于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才为股指期货的上市扫清了障碍。
到1982年2月16日,堪萨斯城市交易所开展股指期货的报告终于获准通过,24日,该交易所推出了道.琼斯综合指数期货合约的交易。
交易一开市就很活跃,当天成交近1800张合约。
此后,在4月21日,芝家哥商业交易所推出了S&P500股指期货交易,当天交易量就达到3963张。
日本,香港、伦敦、新加坡等地也先后开始了股票指数的期货交易,股指期货交易从此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
目前,股指期货已发展成为最活跃的期货品种之一,股指期货交易也被誉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最激动人心的金融创新"。
(一)期货市场与金融期货的产生 期货市场的发展历史可向前推到十六世纪的日本,不过直到1848年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正式成立后,期货交易才算迈入有组织的时代。
事实上,当初的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并非是一个市场,只是一家为促进芝加哥工、商业发展而自然形成的商会组织。
直到1851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才引进远期合同,盖因当时的粮食运输很不可靠,轮船航班也不定期,从美国东部和欧洲传来的供求信息,很长时间才能传到芝加哥,粮食价格波动相当大。
在这种情况下,农场主可以利用远期合同保护他们的利益,...
简述股票市场的主要功能
股票市场对推动国民经济迅速增长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影响巨大,具体有以下主要功能。
(1)筹集资金。
筹集资金是股票市场的首要功能。
企业通过在股票市场上发行股票,把分散在社会上的闲置资金集中起来,形成巨额的、可供长期使用的资本,用于支持社会化大生产和大规模经营。
股票市场所能达到的筹资规模和速度是企业依靠自身积累和银行贷款所无法比拟的。
马克思对此有过生动的评述: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
据国际证券交易所联合会(FIBV)统计, 1996年各国已上中公司和当年新上中公司在股票市场上筹资总金额达到4380忆美元,比1995年的3199亿美元增长36.9%。
(2)转换机制。
对于我国企业来说,股票市场可促进公司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首先,企业要成为上市公司。
就必须先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适当分高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使公司的体制得到规范。
其次,于上市公司的资本来自众多股东.公司必须履行信息披露义务,这就使企业时时处在各方面的监督和影响之中,~是来自股东的监督,股东作为投资者必然关心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井通过授权关系来实施他们的权力。
二是来自资本市场的压力,企业经营好坏影响股价,股价高低牵动企业和投资者,经营不善,股价下滑,可能导致企业被第三者收购,三是来自社会的监督,特别是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证券交易所和社会舆论等的监督和制约。
所有这些监督和制约促使上市公司必须改善和健全内部运作机制。
在资本主义国家,不少家族企业经过股份制改造,成为上中公司后,突破了私人企业单一资本的限制,获得巨大的成功,得以挤身于世界大公司的前列。
如日本松下电器公司,就是通过有效的管理、上中和多次增资扩股,迅速扩大了经营规模,挤身于世界五百强的。
(3)优化资源配置。
股票市场的优化资源配置功能,是通过一级市场筹资、二级市场股票的流动来实现的,投资者通过及时披露的各种信息,选择成长性好、盈利潜力大的股票进行投资,抛弃业绩滑坡、收益差的股票,这就使资金逐渐流向效益好、发展前景好的企业,推动其股价逐步L扬,为该公司利用股票市场进行资本扩张提供厂良好的运作环境。
而业绩差、前景黯淡的企业股价下滑,难以继续筹集资金,以致逐渐衰落、消亡或被兼并收购· 19世纪下半期股票市场对当时的新技术--铁路给予巨大 的资金支持,使铁路迅速在全世界推开。
本世纪90年代美国股票市场极大地支持了信息技术产业,一大批科技公司进入股票市场筹集资金,一批优秀企业迅速成长,促使美国信息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具创造的价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逐年上升,据统比1997年6月底,在美国那斯达克市场(NASDAQ)上市的科技类公司达91S家,通讯类公司达3S0家,药物与生物科技类公司达328 家,三者总计达1626家。
其中的微软公司和英特尔公司的市值分别达到1514亿美元和1157亿美元,名列世界第五和第七,高科技上市公司的突飞猛进带动了整个科技产业的腾飞,形成了美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4)分散风险。
股票市场在给投资者和融资者提供了投融资渠道的同时,也提供厂分散风险的途径。
从资金需求者来看,通过发行股票筹集了资金,同时将其经营风险部分地转移和分散给投资者,实现了风险的社会化。
例如,美国电话电报公司 东多达300万个、该公司经营收益由300万个股东共同分享,同时该公司的经营风险、市场风险也由300万个股东共同承担。
从投资者角度看,可以根据个人承担风险的程度,通过买卖股票和建立投资组合来转移和分散风险。
投资者在资金多余时,可以购买股票进行投资,把消费资金转化为生产资金;在资金紧缺时,可以把股票卖掉变成现金以解决即期支付之需。
股票市场的高变现性,使人们放心地把剩余资金投入股票市场,从而使闲散资金转化为生产资金,既使社会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分散的闲散资金,又促进了个人财富的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