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股票话题
70后:他们的话题除了工作就是股票。
1990年12月和1991年7月沪、深证券交易所的相继挂牌营业,股票集中交易市场正式宣布成立,中国股市由此第一次具备了资源配置的功能。
这一阶段是中国股份制改革起步初期,各项基本制度在探索中逐步建立,资本市场大多处于自我演进发展状态,资本市场体系初步搭建,整个市场规模较小,并以分隔的区域性试点为主,股票市场的发行和交易缺乏全国统一的法律法规,缺乏统一规范和集中监管。
同时,对资本市场的发展在思想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分歧。
2、1992年-1997年是股市的试验阶段。
此时股市能否长期存在仍然受到所有制问题的困扰,姓资还是姓社,成为影响股市存活最重要的话题。
1992年1、2月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视察时指出:“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
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
关,也可以快关,也可以慢关,也可以留一点尾巴。
怕什么,坚持这种态度就不要紧,就不会犯大错误。
”[1]此后,中国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股份制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更多的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并开始在资本市场发行上市。
1993年,股票发行试点正式由上海、深圳推广至全国,打开了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由此中国股市也于1996年5月迎来了大牛市行情。
由于尚未形成完善的供求机制和市场监控机制,高速发展的股市立即出现了许多问题,股市价格暴涨暴跌,投资者尚未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投机之风盛行,黑市行为大量滋生等。
打压整顿股市也因此成为接下来的宏观调控的内容之一。
从证券监管的角度来看,1992-1997年是由中央与地方、中央各部门共同参与管理向集中统一管理的过渡阶段。
股市的监管机制开始形成,监管体系初具雏形,并规定了涨跌幅及交易量限制。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第一次从宪法的层次上承认“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一个特殊形式”,至此,股票市场的地位正式确立。
3、1998年-2001年是股市的规范阶段。
从1998年开始,中国开始正式启用法律法规手段规范管理股票市场。
1998年4月起建立了全国集中统一的证券监管体制,国务院确定中国证监会作为国务院直属单位,成为全国证券期货市场的主管部门,同时其职能得到了加强。
1999年股市又一次出现牛市行情高潮,一直持续到2001年。
然而,太过火爆的股市已经严重脱离了基本面的支持,市盈率奇高,大量违规行为也不断被暴露出来,银广夏、蓝田等上市公司事件的发生就是当时股市混乱的缩影。
同时股市的作用被定义为“国企解困”的一个重要途径,大量国企进入股市寻找资金,其上市公司质量参差不齐。
以1999年7月《证券法》的颁布实施为标志,中国股票市场步入了以“规范与发展”为主题的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中国股票市场的制度建设也逐步走向成熟。
经过几年的法制建设,中国证券法规体系逐步完善。
到2001年底,中国证券期货市场初步形成了以《公司法》、《证券法》为核心,以行政法规为补充,以部门规章为主体的系统的证券期货市场法律法规体系。
4、2002年-2004年是股市的转轨阶段。
随着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建设步入法制化、规范化发展阶段,随着国内宏观经济矛盾的转移,对股票市场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化——它不仅是筹资的工具,而且股指的上涨还能带来财富效应,刺激消费增长,有助于改善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等。
股票市场的地位被提升到改革与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考虑。
中国股票市场被赋予了新的功能,中央高层领导提出股票市场不仅要为国有经济改革服务,而且要为国家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服务。
但是,由于此阶段股票市场的制度安排、制度建设不尽合理,再加上盲目借用外国(主要是美国)的经验,对中国股票市场的特殊性认识不够,使得中国股票市场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高层次、综合性功能的发挥仍不理想,社会各界对中国股票市场功能发挥的现状有颇多不满。
新一届的中国证监会开始着手完善监管体制。
然而在股权分置问题没有彻底解决的前提下,国家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改革并没有收到预期的结果。
这一阶段股票价值被严重低估,价格甚至一度低于面值,股市不仅没有达到资源优化配置功能要求,甚至连最基础的筹资功能也无法实现。
2003年底至2004年上半年,南方、闽发、“德隆系”等证券公司长期积累的问题和风险集中爆发,是中国股票市场运行中不健康因素的集中反应。
2004年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国九条”),表明了政府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决心,以促使资本市场的运行更加符合市场化规律。
5、2005年至今是股市的重塑阶段。
2005年5月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是中国股市重塑的一个过程。
作为历史遗留的制度性缺陷,股权分置在诸多方面制约了中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发展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截至2007年底,沪、深两市98%的应股改公司完成或者已进入...
什么人适合买股票?
1、消遣型 投入资金不多,纯粹是属于兴趣爱好,打发时间,有点话题。
成功时赚点小钱,打点酒,买点菜,消遣一下而已。
这类人因为投入资金不多,所以即使损失也不会太大。
操作提示:严格限制投入资金,可短线操作,快进快出,小注怡情,享受下赌场的魅力。
偶尔做把中线,搭下顺风船。
2、投资型 有闲钱,也不缺钱,做投资,买入篮筹股,并且长期持有,隔三五个月看看行情,一般没5到10年是不准备出来的。
这类人应该是属于很有钱的,因为可以用闲钱做投资,并且在股价下跌时,不断的补仓摊平成本。
操作提示:选择多个基本面优良的蓝筹股,分散投资降低风险,长期持有。
股价下跌时,可不断补仓。
同时适当兼做高抛低吸。
3、事业型 把股票当作事业来做的,专心研究各种技术,经常关注行情,力图成为股市发家致富的典范。
操作提示:专心研究技术,在没有连续成功证明你的技术好之前,严格控制入市资金。
等到建立起规范的操作规则,并且可以稳定获利的时候,可以追加资金投入。
前面将是一马平川!
股票的长期走势究竟和什么有关
宏观经济是股市长期走势的唯一决定因素,这句话是对的,但是针对国外成熟的股市而言。
中国的股市是不同的,是有中国特色的。
中国的股市推出不是象国外一样资源优化配置,真实的目的是为国有企业解困。
比如我这儿有一个国企快破产了,欠了国家不少锐,欠了银行不少贷款,欠了职工不少工资。
怎么办呢?让该企业上市,融资3亿元,唉,交了国家的税,还了银行的贷款,发了职工的工资。
所剩无已,最终还是散了。
股票不管了。
问题更严重的是我国有法人股,国家股,真正流通的股票数很少才占20%左右。
国家当时说为了保住国有企业控股权。
他们成本才一元,经过多年分红配股,成本甚至为负了。
在01年后,国家多次想国有股减持,比如一只股现在价格15元了。
国家想把没有成本或成本很低的股票以15元卖出。
再次获得取爆利,广大的股民当然不愿意了,所以股市屡次爆跌,国家说暂停减持,股市就回升,看到回升,国家又说要减持,股市再跌,最后跌到998。
直到国家出台股改,把国家股拿出一部分送给流通股股民,换取全流通的权利,但是又怕一下流通,对股市冲击太大,所以就分三年逐步减禁。
才有了06,07年大牛市。
等以后全流通后,以前的遗留问题解决了,宏观经济是股市长期走势的唯一决定因素这句话就会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