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川股票股吧
纳川股份什么时候复牌
纳川股份(300198)如何?
要点二:经营范围塑料管道生产销售;钢管塑料防腐处理及塑料防腐钢管成品销售;塑料原料、机电设备销售;管道材料研发与销售,管道设备研发与销售;管道安装(不含特种设备);化工材料、管材及给排水产品进出口;提供工程技术咨询服务。
(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要点三:控股福建万润切入新能源汽车领域2014年12月10日公告称,公司于12月9日与福建万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了《增资扩股协议》,公司拟对福建万润增资16065万元,持有福建万润增资后的51%股权。
据介绍,标的公司福建万润主要从事汽车混合动力总成、纯电动总成及汽车配件、机电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及技术服务。
财务数据方面,截止2014年10月31日,福建万润总资产为2098.73万元,净资产为1042.18万元,其2014年1-10月实现营业收入1471.89万元,净利润148.34万元。
同时标的公司原股东承诺,标的公司2014年度、2015年度、2016年度经审计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分别不低于3200万元、4800万元和7200万元。
300198纳川股份停牌到什么时候
中国核电(601985)、纳川股份(300198)、太钢不锈(000825); 申能股份(600642)、台海核电(002366)、江苏神通(002438); 方大炭素(600516)、赣粤高速(600269)、浙富控股(002266); 应流股份(603308)、常宝股份(002478)、宝钛股份(600456); 西部材料(002149)、浙能电力(600023)、大西洋(600558); 沃尔核材(002130)、川仪股份(603100)、上海临港(600848)。
有关食物的历史故事
饺子 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
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
早在三国时期,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这种食品。
清朝有关史料记载说:“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
”又说:“每年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
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
”这说明新春佳节人们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
近人徐珂编的《清稗类钞》中说:“中有馅,或谓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汤叫做水饺。
”千百年来,饺子做为贺岁食品,受到人们喜爱,相沿成习,流传至今。
饺子的历史发展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
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元朝称饺子为“扁食”。
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
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
”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
“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语。
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
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
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
这种吃法在中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
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
元朝称饺子为“扁食”。
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
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
”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
“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语。
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
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
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
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
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
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着吃。
饺子的典故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
他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在民间流传至今。
张仲景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人。
自幼苦学医书,博采众长,成为中医学的奠基人。
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
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
”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医德高尚,无论穷人和富人,他都认真施治,挽救了无数的性命。
相传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
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
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
原来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
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
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
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是总结汉代300多年临床实践而成的,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 分给乞药的病人。
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
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
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
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
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张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折“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
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
今天,我们用不着用娇耳朵来治冻烂的耳朵了,但饺子却已成了人们最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