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顺众生股票

chenologin2分享 时间:

什么是恒顺众生,不要错解了恒顺众生

众生是愚痴的,是刚强难调难伏的,是随顺五欲六尘的,是邪见不智的,是好辩的,是逞强的,是保护自己观念的,是我执与法执的,若非菩萨得证无生法忍,无法做得到,菩萨今生度不了众生,还有来生,甚至还有尽未来际可得度之,因为菩萨没有隔阴之迷,内心无惑,了知众生与他之关系,如是可耗下无尽的未来,以达到恒顺众生,并度化之功。

众生未开悟,心地烦恼丛生,自利自度尚不能,焉能利他度他!今日不知明日事,尚存三惑之结,尽未来皆是生死业,若要恒顺众生而行化,这是梦人说梦话,水里月一般的空言,不得实际。

众生仅能依佛菩萨三业而学之,由因至果,由渐而顿,由浅而深,由近而远,菩萨可恒顺众生,众生亦可恒顺众生,只是恒顺众生人人皆可行,但境界却有深浅,因果不同,近远有别,持续有长短,渐顿有异。

...

什么叫恒顺众生?

展开全部 恒顺众生,是《普贤行愿品》的核心所在。

前面八个大愿的一切内容,都是为恒顺众生打基础。

佛教的重点不是佛,也不是菩萨,而是众生。

不过,这也是因人而异,怎么说呢?如果一个人,他永远想当众生,那么佛、菩萨对于他来说,永远都是最重要的。

因为他需要依赖佛菩萨,永远都希望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和保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去帮助别人。

一个人如果只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这种人永远都是可怜的众生。

反过来说,如果一个真正行菩萨道的人,他要想成佛的话,那么众生对于他来说,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因为,成佛要建立在度众生的基础上,离开了众生,就不能成佛。

你要成佛,就要选择众生,众生对你就十分重要!如果你要当众生,就选择佛、菩萨,佛菩萨对你就很重要。

二者之间,你到底选择哪一种呢? 恒顺众生的原则 恒顺众生,恒就是永恒、永远不停止的意思。

恒顺众生,就是在任何时候,都要顺从众生,顺从他们的意思。

当然,顺从众生有一定的原则,主要是指顺从众生的善性,而不是顺从其恶性。

对众生真正有利益的事,我们才顺从;不利的事就不能顺从。

譬如有人说,我要去杀一个人,对方力气比我大,我一人杀不了他,我需要一个帮手才能杀他,你跟我一起去,你是菩萨嘛,应该顺从我。

你要不要随顺他呢?不能随顺他。

对!又如,有人想不开,要寻死上吊,需要一根绳子。

他说:你是菩萨,就行行好吧!布施一根绳子给我。

那你就不能顺从他。

所以,随顺众生,还是要讲原则,不能是非不辨,善恶不分。

随顺众生,就是根据众生的需求,无条件地给他们利益和快乐。

记得台湾佛光山上有四个信条: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方便、给人服务。

这四条,就是随顺众生的具体体现。

假如我们每一个人,心里常常怀着这样的念头,随时准备为众生服务,不带任何的私心杂念,那这人就是菩萨了。

一个人具有菩萨的心愿和菩萨行为,这个人便是菩萨! 通常我们到宾馆里去,那些服务小姐,就会热情地走上前来问道:"请问先生、女士你们有什么需要?你需要我为你做些什么?只管吩咐就是。

"在宾馆里能听到这样的话,但为什么我们走到马路上,就听不到这样的话呢?这是为什么?这个道理很简单,她是为了赚钱,对你热情,对你好,因此,这就谈不上行菩萨道,恒顺众生更免谈。

如果是乞丐在宾馆门前多站一会儿,那服务小姐对他的态度会怎样呢?我想她板着脸赶他走时的语言,一定是不耐烦、不入耳的。

《普贤行愿品》里所说的"众生",不仅指人类,而且包括了世界的所有众生。

对于一个行菩萨道的人来说,我们要给众生带来安乐和利益。

若有人打麻将三缺一,请你参加,虽然能给另外三人带来快乐,但这种快乐没有意义!又比如有人吸毒,毒瘾发作时,非常痛苦,他需要你为他提供毒品,假如你能为他提供方便,对他来说当然非常开心,但是没有利益!像这种随顺、慈悲就是瞎顺从、假慈悲。

所以,对众生的随顺,建立在给他们带来利益和安乐的前提下去慈悲他们;而不是无原则的乱慈悲、瞎恒顺。

以众生为中心 恒顺众生,一般人难以做到。

我们总是希望别人随顺我,自己却不喜欢去随顺别人。

因为有情的特点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强烈的我执遮住了我们的同情心、理解心。

像妻子希望丈夫顺从自己,根据自己的意思去做事;丈夫也希望妻子顺从自己的愿望,去做一些事情。

这样的一对夫妇在一起生活,肯定要吵架。

因为强烈的我执,只懂得让对方尊敬自己,顺从自己;而自己难以去理解对方、尊重对方、随顺对方。

一个自我意识较强、个人主义突出的人,他的群众关系和家庭关系就不和睦。

通过学佛,要我们去随顺别人,就觉得难受、别扭。

这种难受和别扭就是菩萨行的开始。

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这才是学佛、行菩萨道的人。

修行的人,首先要学会吃苦、容忍、受委曲,必须向自己的烦恼、欲望、执着、个人主义等不良行为唱对台戏,那样才能改变自我的生命。

我们学习《普贤行愿品》的第九大愿"恒顺众生",就是要改变过去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观念,把"以自我为中心"改变为"以众生为中心",去为众生的利益服务。

只有这样,才能与普贤菩萨的精神相应。

平等饶益众生 我们随顺众生,到底顺从哪一些众生呢?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刹海所有的众生,我们都要顺从他们,给他们带去安乐、利益。

我们对待他们应该像对待我们自己的父母、师长、阿罗汉、佛、菩萨那样,平等地对待他们。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见妻子随顺丈夫,丈夫随顺妻子,儿子随顺父母,弟子随顺师父......这些都不太难做到,因为这些人都是你尊重、喜欢的人,要随顺他们不是一件难以办到的事。

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父母随顺儿女的现象十分突出,小宝宝要什么买什么,有求必应,父母在儿女面前,真是大慈大悲!但是你的悲心和爱心能扩展到你的冤家、仇敌身上吗?你能做到随顺他们,有求必应吗?恐怕很难!至于猪、狗、猫、鸡以及蟑螂、老鼠、苍蝇、蚊子等动物,就更难随顺了。

一提到老鼠、臭虫、苍蝇、蚊子,很多人说,那是四害啊!干么要随顺它呢?人类认为它们是四害,其实,站在它...

普贤十大行愿中“恒顺众生”是什么意思呢?

恒是以时间而论,长久不变之义,以空间而谈,不分国土,遍及无量三千,无有距离; 顺是随顺度化,悲悯柔和之义。

发起恒顺众生之愿,非菩萨人不能克成,最起码亦得证成无生法忍,方得恒顺众生,不致有退堕之念。

众生是愚痴的,是刚强难调难伏的,是随顺五欲六尘的,是邪见不智的,是好辩的,是逞强的,是保护自己观念的,是我执与法执的,若非菩萨得证无生法忍,无法做得到,菩萨今生度不了众生,还有来生,甚至还有尽未来际可得度之,因为菩萨没有隔阴之迷,内心无惑,了知众生与他之关系,如是可耗下无尽的未来,以达到恒顺众生,并度化之功。

众生未开悟,心地烦恼丛生,自利自度尚不能,焉能利他度他!今日不知明日事,尚存三惑之结,尽未来皆是生死业,若要恒顺众生而行化,这是梦人说梦话,水里月一般的空言,不得实际。

众生仅能依佛菩萨三业而学之,由因至果,由渐而,顿由浅而深,由近而远,菩萨可恒顺众生,众生亦可恒顺众生,只是恒顺众生人人皆可行,但境界却有深浅,因果不同,近远有别,持续有长短,渐顿有异。

什么叫恒顺众生

恒顺众生,意义何在?恒顺众生 随喜功德 净空老法师讲述 (摘自净空法师《晚晴集讲记》)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这是我们今天必须要具备的观念。

我们学佛的同修对佛菩萨都很尊重,都乐意供养;但是对于众生,疏忽掉了,不知道尊重、承事和供养。

试问:我们供养泥塑木雕的菩萨有什么作用呢?这些泥塑木雕的菩萨须要我们去供养他吗?我们去供养他,他知道吗?诸位一定要晓得,佛像是一个象征,这种设施启发我们的心智——见到佛,我们知道要尊重佛。

《华严经》、《圆觉经》上说得好,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无量寿经》上说,一切皆成佛。

所以我们随顺、供养、承事众生,就是随顺、承事、供养诸佛。

现在问题又来了,假如这个众生无恶不作,思想行为都是违逆本性,我们要不要随顺?好在世尊在世的时候,弟子代我们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了。

世尊告诉我们:“不可以随顺。

”我们对于善行、善事要随顺,对于恶行、恶事不随顺。

见到众生作恶,我们要以真诚的心、慈悲的心去劝导;劝导不听就随他去,不要再说话,这在佛法里面叫“默摈”——我不赞叹你,我也不说你的过失。

佛的教导真正教我们实践隐恶扬善,见到任何人的恶事,我们绝口不提,也不要放在心里。

我们的心清净、善良,心里只记好事,不记恶事。

如果心里头记很多恶事,你的心就很恶,心就不清净了,这个一定要懂,要明白这个道理。

“随顺”,《华严经》上讲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里头是有条件的,并不是无条件的。

总而言之,字字句句都能够帮助我们恢复性德。

所以佛陀教育是世出世间最好的教育,我们在佛菩萨这个地方所学的,就是完全应用在处世接物日常生活之中,所以它是最好的教育。

而这些教训要把它作到,一定要依智慧。

参考资料: 凡是要圆融~随缘\'随其自然...一切都是神佛的安排.(是你的不丢~不是你的\'你也求不来~我们改变不了甚麽的)…(只能心存善念)...so 日常生活中\'不要意见太多~要随其自然~~因为我们看不出事物的因缘关系~你以为是好事~往往做了反而却是坏事\'(有为法)...自利,成佛。

什么叫恒顺众生?~~~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类在自然界中才是罪魁祸首。

因为一切丑恶现象,和一切罪恶...会更颠倒 众生根本不...普贤菩萨说,恒顺众生,这句究竟是何意思~~~ 普贤菩萨所发十大愿之第九。

谓随顺十方刹海所有众生之种种差别,种种承事供养,如敬父母,奉师长,乃至敬奉...怎样理解佛教恒顺众生?~~~ 1、“恒顺众生”的字面意义:恒是常常,恒常不变;顺是依顺,依众生境界。

2、“恒顺众生”的出处:2.1...什么是“恒顺众生”~~~ 恒是指永远,一直。

不是一时的,而是无限的大愿!这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第九条!我记得是第九条。

顺众生,...佛教讲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是什么意思~~~ 恒顺众生,是《普贤行愿品》的核心所在。

前面八个...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类在自然界中才是罪魁祸首。

....佛家常讲的恒顺众生是什么意思?~~~ 莫要众生起烦恼心,顺从他。

众生以上妙美食供养,布施肉,佛不会拒绝,恶鬼布施浓血,佛亦不会拒绝。

恒顺众...如何做到恒顺众生——南怀瑾《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节选~~~ 恒顺众生至少有两道意义,第一:包括善巧方便的教育方法,如“维摩诘经”及...在何处、何时解脱?就在烦...请问恒顺众生究竟如何理解~~~ 问:普贤行愿品言:‘恒顺众生’,但众生染恶易,习善者难,若一味顺乎众生。

则易趋下,而有同流合污之虞,...如何恒顺众生~~~ 《普贤菩萨行愿品》恭录: “复次善男子,言恒顺众生者,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

只有付出,不求回报,果报不可思议1佛法教给我们,“恒顺众生,随...

我们学佛要默默地观想十方世界的一切众生、声闻、缘觉以及一切如来和菩萨所做的功德和所积的福德以诚心诚意、极大的欢喜心而随喜,并下决心自己也要向诸佛菩萨上师三宝一样,断除一切障碍证悟法界真理。

勇敢地、坚持不懈地为饶益一切众生而奉献自己! 同时,也在心中祈愿所有的众生能够早日断除嫉妒傲慢心,能够时时刻刻对他人的一切功德和福德生出欢喜心!随喜是一种强而有力的积累资粮的方法,看到他人闻思修法,行善积德时,如果能诚心诚意地随喜则双方得到的善根功德是完全一样的! 因为随喜是善心、是正念,它对治了嫉妒的恶心等等烦恼,所以当然有功德,好比一滴水虽然微不足道,但把这滴水放入大海中,就拥有了大海一样的力量!在平时自己所听到、所看到和想到的他人的善行,我们都应当随喜,比如说放生,能亲自参加就亲自参加,参加不了就随喜,无论你拿出多少钱,哪怕是很少的一部分也会积累很大的功德、福德。

重要的是你能从内心发出真诚的欢喜心,就会获得他人所做善行同样的功德! 佛曾说:“三千大千世界及须弥山都能衡量出大小,但诚心随喜的功德却是无法衡量的。

”随喜的功德不可思议,像这样即省时又省力,在轻松愉快之中就能获得福慧功德的方法大家一定要重视,众生有一点一滴的善根我们都要发清净心、欢喜心而赞叹、随喜,不能嫉妒!

只有付出,不求回报,果报不可思议?1佛法教给我们,“恒顺众生,...

恒顺众生,是《普贤行愿品》的核心所在。

前面八个大愿的一切内容,都是为恒顺众生打基础。

佛教的重点不是佛,也不是菩萨,而是众生。

不过,这也是因人而异,怎么说呢?如果一个人,他永远想当众生,那么佛、菩萨对于他来说,永远都是最重要的。

因为他需要依赖佛菩萨,永远都希望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和保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去帮助别人。

一个人如果只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这种人永远都是可怜的众生。

展开全部 反过来说,如果一个真正行菩萨道的人,他要想成佛的话,那么众生对于他来说,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因为,成佛要建立在度众生的基础上,离开了众生,就不能成佛。

你要成佛,就要选择众生,众生对你就十分重要!如果你要当众生,就选择佛、菩萨,佛菩萨对你就很重要。

二者之间,你到底选择哪一种呢? 恒顺众生的原则 恒顺众生,恒就是永恒、永远不停止的意思。

恒顺众生,就是在任何时候,都要顺从众生,顺从他们的意思。

当然,顺从众生有一定的原则,主要是指顺从众生的善性,而不是顺从其恶性。

对众生真正有利益的事,我们才顺从;不利的事就不能顺从。

譬如有人说,我要去杀一个人,对方力气比我大,我一人杀不了他,我需要一个帮手才能杀他,你跟我一起去,你是菩萨嘛,应该顺从我。

你要不要随顺他呢?不能随顺他。

对!又如,有人想不开,要寻死上吊,需要一根绳子。

他说:你是菩萨,就行行好吧!布施一根绳子给我。

那你就不能顺从他。

所以,随顺众生,还是要讲原则,不能是非不辨,善恶不分。

随顺众生,就是根据众生的需求,无条件地给他们利益和快乐。

记得台湾佛光山上有四个信条: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方便、给人服务。

这四条,就是随顺众生的具体体现。

假如我们每一个人,心里常常怀着这样的念头,随时准备为众生服务,不带任何的私心杂念,那这人就是菩萨了。

一个人具有菩萨的心愿和菩萨行为,这个人便是菩萨! 通常我们到宾馆里去,那些服务小姐,就会热情地走上前来问道:"请问先生、女士你们有什么需要?你需要我为你做些什么?只管吩咐就是。

"在宾馆里能听到这样的话,但为什么我们走到马路上,就听不到这样的话呢?这是为什么?这个道理很简单,她是为了赚钱,对你热情,对你好,因此,这就谈不上行菩萨道,恒顺众生更免谈。

如果是乞丐在宾馆门前多站一会儿,那服务小姐对他的态度会怎样呢?我想她板着脸赶他走时的语言,一定是不耐烦、不入耳的。

《普贤行愿品》里所说的"众生",不仅指人类,而且包括了世界的所有众生。

对于一个行菩萨道的人来说,我们要给众生带来安乐和利益。

若有人打麻将三缺一,请你参加,虽然能给另外三人带来快乐,但这种快乐没有意义!又比如有人吸毒,毒瘾发作时,非常痛苦,他需要你为他提供毒品,假如你能为他提供方便,对他来说当然非常开心,但是没有利益!像这种随顺、慈悲就是瞎顺从、假慈悲。

所以,对众生的随顺,建立在给他们带来利益和安乐的前提下去慈悲他们;而不是无原则的乱慈悲、瞎恒顺。

以众生为中心 恒顺众生,一般人难以做到。

我们总是希望别人随顺我,自己却不喜欢去随顺别人。

因为有情的特点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强烈的我执遮住了我们的同情心、理解心。

像妻子希望丈夫顺从自己,根据自己的意思去做事;丈夫也希望妻子顺从自己的愿望,去做一些事情。

这样的一对夫妇在一起生活,肯定要吵架。

因为强烈的我执,只懂得让对方尊敬自己,顺从自己;而自己难以去理解对方、尊重对方、随顺对方。

一个自我意识较强、个人主义突出的人,他的群众关系和家庭关系就不和睦。

通过学佛,要我们去随顺别人,就觉得难受、别扭。

这种难受和别扭就是菩萨行的开始。

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这才是学佛、行菩萨道的人。

修行的人,首先要学会吃苦、容忍、受委曲,必须向自己的烦恼、欲望、执着、个人主义等不良行为唱对台戏,那样才能改变自我的生命。

我们学习《普贤行愿品》的第九大愿"恒顺众生",就是要改变过去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观念,把"以自我为中心"改变为"以众生为中心",去为众生的利益服务。

只有这样,才能与普贤菩萨的精神相应。

平等饶益众生 我们随顺众生,到底顺从哪一些众生呢?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刹海所有的众生,我们都要顺从他们,给他们带去安乐、利益。

我们对待他们应该像对待我们自己的父母、师长、阿罗汉、佛、菩萨那样,平等地对待他们。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见妻子随顺丈夫,丈夫随顺妻子,儿子随顺父母,弟子随顺师父......这些都不太难做到,因为这些人都是你尊重、喜欢的人,要随顺他们不是一件难以办到的事。

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父母随顺儿女的现象十分突出,小宝宝要什么买什么,有求必应,父母在儿女面前,真是大慈大悲!但是你的悲心和爱心能扩展到你的冤家、仇敌身上吗?你能做到随顺他们,有求必应吗?恐怕很难!至于猪、狗、猫、鸡以及蟑螂、老鼠、苍蝇、蚊子等动物,就更难随顺了。

一提到老鼠、臭虫、苍蝇、蚊子,很多人说,那是四害啊!干么要随顺它呢?人类认为它们是四害,其实,站在它...

要明白:亲近恶友和恒顺众生的区别

其实有时候你会发现,所以表面上恒顺、挑拨的言论不正确,应以为耻,有的人还可能误解我说的意义、和善这个人,哪怕是一些千夫所指的恶徒,他对自己的行为仍然有自己的一套说辞,好像还有些道理,世俗有句话,说见人说人话,简而言之,符合大和的言论正确,符合离间,看破而不说破。

实际上,如上所说,不通正法,因为方便,心正了、击退恶人的能力,那是你看到的,你心理所秉持的东西显现出来的见解,见鬼说鬼话,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众生是善是恶,其实和我们的菩提心没有什么关系,你要成佛不管他的事,他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所以说,这个究竟一些来说,心理对他却是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更何况你说的还是“恶友”,他不仅恶,心理清楚,这个人是个恶友,不要指望,知道这个人心术不正,这个世界都正了,还是你的朋友,这就糟糕了。

其实也是一个意思,仍然是不究竟了、相信他会和自己一条心,而应该远离这种人这是方便说的世俗法,因为在你道力尚未成熟的时候,哪怕你是八十年的佛教徒,你可能仍然不具备降伏,我们不要把人看的太低,况且...

如何做到恒顺众生——南怀瑾《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节选

再来轮到“恒顺众生”这一项。

大家不是光用耳朵听,要用脑筋,用心听。

学佛修菩萨道的要常常追随顺着众生的愿望而修。

恒是常的意思,随是追随。

现在要讲的八句,表面文意比较容易,大家至诚恭敬地以赞叹心来唱诵,也是一种宝贵的供养,合于赞佛功德的道理:我常随顺诸众生,尽于未来一切劫,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天上大菩提。

所有与我同行者,于一切处同集会,身口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

(同学们如法唱诵) 恒顺众生,这一点最难。

学佛的愿力并不是每一种都难,恒顺众生这一项我们反省看看自己学佛以来,做到了没?父母也是众生之一,你有没有恒顺父母的意思呀?父母许多合情合理的要求和教导,你们都遵行了吗?(部分同学答:没有)这岂非不孝;兄弟姊妹等等亲人也是众生,你也时常满其所愿吗?--没有。

所以尽管大家天天念“往昔所造诸恶业,一切我今皆忏悔”,真忏悔了吗?如此学佛又有何用?!所以我常说:“本欲度众生”,结果“反被众生度”,都是众生来度我们,是不是?(同学们答:是)那么我们还有资格学佛修菩萨行吗?菩萨行是“常为众生不请之友”,如“维摩诘经”上所说,是顺他利他,非依我从我。

如果一位教育家、宗教家作到了恒顺众生,不成就也成就了。

为什么我们不能恒顺众生呢?(同学答:我见。

我执),对的!我见、我执,所以达不到无我的境界,岂能作到恒顺众生呢?天天说大乘,却只会为自己的利益而大自己的乘,一点也不肯奉献,有一点牺牲便自觉了不得,说什么大乘来着?这里许多人只要一听到了冬天有打七,就拼命钻回来,因这个地方恒顺他呀!而平常一有事情就赶快溜掉,哈哈!这是学佛的吗?连作一个凡夫都不够格,其他又何足道哉?像现在大家共处一堂修准提法,便要生起这恒顺众生的情境,日后切实作到行到,并且“所有与我同行者,于一切处同集会,身口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既然有缘一起在这准提海会中精进,便应同心同德,共此普贤愿力与准提菩萨之大悲心,合于“六和敬”的精神,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地修去。

再来,“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所有利益我的善知识,比如这里的老师们各有专长,指导你们不同范畴的学科,让你们有所受用,这便是善知识,他们的行为也就是一种普贤行,别人能够利益我们,这种表现就等于一种普贤行的榜样,我们怎能不以自己所能去利益别人呢?多少年来我一直强调普贤愿行的重要,不学佛则罢,一学佛如果没有发起这个愿心,那一切免谈,自欺欺人而已。

因此我连早课都要你们念诵薰习普贤行,平常做人处事也这么提醒。

想想我们每天生活之所需,从小至老那一样不得靠别人,这都是别人在为我们示现普贤行啊!仔细反省反省吧! 再说,如果有人反对修学普贤行,那便是恶知识,不懂佛法。

你们今天“佛法难闻今已闻,中国难生今已生,人身难得今已得,善知识难遇今已遇”,就该好好努力,祈求善知识“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常能与善知识共学,并使善知识常生欢喜心,这便是依法修行,这一偈讲祈愿,希望生生世世能遇善知识,并且对我常生欢喜心,我也对他生欢喜心,何以能做到呢?要自己真修普贤行。

这一偈唱一下,并接唱下一偈: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

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绕,于彼皆兴广大供,尽未来劫无疲厌。

(同学们如法唱诵) “愿常面见诸如来”,我们作得到吗?(同学们默然)我们现在真见到佛吗?一切众生皆是佛,十方三世皆有佛,但见到了没?没有。

见到是要见道之人方才称得上。

故禅宗祖师告诉我们一句话:“日面佛,月面佛”,你们有没有日面佛、月面佛呀?又日面佛、月面佛应该怎么解释呢?(同学们答:随时随地都面对佛)每天每时,随时随地都面对着佛,与佛同在。

至于说一切众生皆是佛,这还是理上的事,要证到才行。

因此要你们先在意境上观想,早晚薰修,也算是时刻在面对佛。

譬如现在修准提法,专诚念咒观想准提佛母就在前面,一心无其他旁骛面对着他,这意境上,先要把它观起来,千万不要认为意境是幻想,要知即假即真,即真即假,别因观不起来而说它是假的,不须要观。

等你真观起来再说我不观,才是本事。

就如吃素一事,没有荤菜吃,所以吹牛说我不吃,这是自欺欺人,满桌山珍海味摆在面前,香气四溢,而你饥肠辘辘,却能不吃不动心,这才谈得上真吃素。

“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绕”,我们心境每天都要安住在这个境界上,修准提法念诵时,俨然如实身处准提海会,准提佛母庄严德相就在面前,我与一切众生、一切行者一心顶礼皈依,身心与佛母合一,无二无别。

不要口念心却没有这个观想的境界,口到意识境界亦到,就这么一合掌,一礼佛,诸佛菩萨及诸佛子众围绕之景历历在日,纵然观不起来,意境上也要带到,假如你真能这样观想起来,修行就有点入门啦!再来,“于彼皆兴广大供,尽未来劫无疲厌”,试试看,作得到吗?假如点一柱香供佛,这柱香其实也不只供前面这尊佛面已,而是供养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尊者,他们前面都有我虔诚以香...

77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