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 高频

chenologin2分享 时间:

股票高频历史数据,分笔历史数据下载股票高频分笔tick历史数据下

交易指令:交易指令完全由电脑发送,对市场数据的响应延时在微秒级(VBA退散)。

系统:系统由专用的软硬件组成,研发时需要大量计算机专家级的工作(散户随便编个小程序退散)。

位置:系统的硬件需要放在离交易所主机很近的位置上,所谓 co-location。

并且得到门的准入许可证,交易指令直接发送至交易所(而不是通过券商中转)。

符合这三点的,就可以叫做高频交易系统。

有人说你这三条没有一条在说频率,只能叫低延迟系统不叫高频交易。

的确,我再一次深切赞同“高频交易”是一个很差劲的名字。

但现在市面上的主流媒体,包括大部分新闻和畅销书在谈到这个话题时,说的就是这种系统,所以我在这里就不纠结字面意思了。

请问:已知五分钟内高频股票数据的开盘价、收盘价、最高价、最低价...

即指交易频率只有几毫秒的高频交易操作员。

高频交易稳稳的把价差赚到了手,而且整过过程可能只有几毫秒的时间。

个人投资者要买某一只股票的时候输入了一个买入指令,这个指令传达到美国第三大股票交易所BATS。

几乎同一时间,高频交易员就能获取这一指令(这就相当于交易员已经确切地知道了你的交易计划),并抢在个人投资者之前买入这只股票。

几毫秒之后,高频交易员再将这一股票加价卖给个人投资者。

任何拥有股票的人都是高频交易者这种手段的受害者,交易员们能够得知投资者将要买入那只股票,并利用先进的技术先于投资者买入这些股票,然后紧接着把这些股票以更高的价格卖给投资者。

网上有一种股票(hft高频交易),有谁知道这个?会不会是骗人的啊?...

High Frequency Trading ( HFT )高频交易饱受舆论诟病,主要是因为包括很多专家在内的行业人士将损失和市场操纵归咎于高频交易模式,而不是操作风险管理缺陷和违规交易,甚至将市场不公平也归咎于它,而不考虑大机构行为和监管漏洞。

人们时常从媒体上了解到因为“胖手指”(Fat Finger),或者因为某个机构的订单程序进入了死循环而导致向市场中发出了巨量订单,加之高频交易算法迅速反应,造成市场崩盘或者剧烈波动的情况。

很多人会说,如果没有高频交易,人脉就不会来不及反应,那么市场就不会这么动荡。

高频交易在市场波动的时候推波助澜,更加剧了市场波动。

实际上,即便没有高频交易,市场参与者也会根据自己的情况作出开平仓的决策。

当这种决策具有广泛一致性的时候,市场一样会出现剧烈波动,这个是市场中一个常态特征。

并不是所有高频交易策略都采用趋势跟随。

市场深度的增加和各种不同的交易行为反而有利于减少不必要的波动,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和策略对行情的看法并不一致。

这类情况下大多数亏损的发生,其根本原因,是参与者的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管理有严重缺陷造成的。

比如,不按照交易规定或者策略设计执行操作,风险敞口过大而没有留存充足的风险准备金等。

这类托辞,无异于一名日线操作的交易者抱怨一分钟线的波动太大。

同样的,相当多的市场参与者为了盈利也会费尽心思挖掘监管漏洞和利用甚至创造市场的不公平,闪单交易就是一个典型。

闪单(Flash Order)的交易模式也是属于不公平交易的,与高频无关。

即便在人工电话下单时代,券商交易员也会根据自己情况抬高、压低、延迟成交某些投资人的电话委托,这个也就是闪单(Flash Order)的原型。

有券商资质的投行一直将该交易模式作为稳定收入来源之一,从人工到自动,后来还加入了分析客户订单的算法。

虽然闪单交易已经因为曝光而被禁止,但还有各类不公平的交易模式,利用着监管漏洞,充斥在市场当中。

比如前些日子因为BATS闪电崩盘导致服务器故障而暴露出的操纵市场事件。

违规交易并不等同于高频交易。

除了上述一些误解,一些推销高频交易的专家有时也会有概念混淆,例如将低延时交易(Low-Latency trading)和高频交易(High-Frequency trading)混淆为一个概念,其实并不然。

与中国的券商总部集中然后交易所撮合的订单路径不同,欧美市场很多券商和交易所支持DMA交易模式(Direct Market Access,直接市场接入),即交易者的订单可以直接接入到交易所进行撮合。

当然国内期货市场中上期综合交易平台(CTP)的出现的确改善了部分非上海总部券商客户交易上期和中金所标的的订单路径。

78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