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长城影视股票
长城影视停牌后股票再复牌怎样操作
而对于非股改情况下的复牌,是有涨跌幅限制的。
对上市公司的股票进行停牌,是证券交易所为了维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和市场信息披露的公平、公正以及对上市公司行为进行监管约束而采取的必要措施。
上市公司董事会申请对其股票及其衍生品种停牌与复牌的情况有:上市公司公布年度报告或中期报告,或上市公司于交易日公布董事会关于权益分派、配股、公积金转增股本等决议时,当日上午停牌,下午开市时复牌;上市公司召开股东大会,会议期间为证券交易所交易时间的,自股东大会召开当日停牌,直至公告股东大会决议当日上午开市时复牌,公告日为非交易日,则公告后第一个交易日复牌。
上市公司出现以下情况之一的,证券交易所对其股票及其衍生品种停牌或复牌:1、在新闻媒介中出现上市公司尚未披露的信息,可能对公司股票及其衍生品种的交易产生较大影响,证券交易所对该股票及其衍生品种停牌,直至上市公司对该消息做出公告的当日下午开市时复牌。
2、股票交易出现异常波动,证券交易所可对其停牌,直至有披露义务的当事人做出公告的当日下午开市时复牌。
上市公司在公司运作和信息披露方面涉嫌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及本所业务规则,情节严重的,在被有关部门调查期间,经中国证监会批准,本所对公司股票及其衍生品种停牌,待有关处理决定公告后另行决定复牌。
上市公司出现以下情况之一的,证券交易所对其股票及衍生品种停牌,直至导致停牌的因素消除后复牌:投资者发出收购该上市公司股票的公开要约;中国证监会依法做出暂停股票交易的决定;证券交易所认为必要时。
上市公司申请的停牌期限不超过30天的,证券交易所根据该公司的股票交易情况做出决定;超过30天(包括30天)的,由本所提出处理意见报中国证监会批准。
公司应该在停牌申请获准后的次一个工作日公告停牌的信息。
长城影视最大股东是谁
逸夫楼取名源于一个叫邵逸夫的人,香港的一个慈善家。
2002年11月15日,一条从香港发出的消息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由著名香港实业家、慈善家邵逸夫先生捐资创立的“邵逸夫奖”在香港正式宣告成立,用以表彰全球造福人类的杰出科学家。
据悉,“邵逸夫奖”现设天文学、数学、生命科学与医学三个奖项,该奖每年颁布一次,奖金100万美元。
第一届颁奖将于2004年举行。
颁奖原则:不论得奖者的种族、国籍、宗教信仰,而以其在学术及科学研究或应用获得突破性成果。
且该成果对入类生活有意义深远的影响为宗旨。
由于其设奖宗旨和巨额奖金足以媲美声名显赫的“诺贝尔奖”,因而一设立就被称为“东方诺贝尔奖”。
从颜料世家到影业王国 1907年,邵逸夫出生于宁波镇海庄市朱家桥老邵村一个富商家庭。
邵氏世代以商为业。
其父邵玉轩与当时成千上万的宁波人一样,于19世纪末前往日趋繁华的上海“淘金”,并于1901年设立一家颇具规模的“锦泰昌”颜料号。
邵玉轩不仅经营有方,生意红火,而且同情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在当时的上海工商界颇为活跃。
1920年他病逝上海时,康有为、虞洽卿及曾任苏浙总督的卢永祥、民国元老谭延阁等晚清与民国风云人物纷纷为其题辞致哀。
邵玉轩育有5男3女。
邵逸夫排行第六,故后人称他为“六叔”、“六老板”。
他早年就读于家乡庄市叶氏中兴学校,与包玉刚、包从兴、赵安中等为前后届同学,后赴上海就学于美国人开办的英文学校“青年会中学”,为此练就一口流利的英语。
邵家众多的兄弟无人继承父业,几乎都进入娱乐圈。
五兄弟中,大哥邵醉翁于1924年创办天一影片公司,开始闯入当时尚属草创时期的中国电影业。
“天一”成立之初,清一色是家族班底。
老大邵醉翁是制片兼导演,老二邵囤人擅长编剧,老三邵仁枚精于发行,老六邵逸夫则擅长摄影。
创业之初,他们分工合作,完成一切工作,公司犹如家庭式作坊。
其摄制的第一部影片《立地成佛》放映后,即深受上海市民欢迎,结果赚得盘溢钵满。
旗开得胜,邵氏兄弟们为之欢欣鼓舞,随后新影片不断地从“天一”推出。
1926年,刚从中学毕业的邵逸夫,应三哥邵仁枚之邀,南下新加坡协助开拓南洋电影市场,从此注定其一生与电影业的不解之缘。
那段时间,邵氏兄弟带着一架破旧的无声放映机和“天一”影片,在举目无亲的南洋乡村巡回放映,并开设游艺场和电影院。
他们历经磨难,备尝艰辛,星马的穷乡僻壤留下了他们的身影。
1930年,邵氏兄弟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
1931年,邵逸夫前住美国购买有声电影器材。
途中轮船触礁沉没,幸亏其命大,落水的邵逸夫抱着一小块木舢板,在茫茫的大海上飘泊一夜后终于获救生还,并从美国好莱坞买回所需的“讲话机器”。
1932年,邵氏兄弟在香港摄制完成第一部有声片《白金龙》,开创了中国电影从无声进入有声的新时代。
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到1937年抗战前夕,邵氏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爪哇、越南、婆罗州等东南亚各地已拥有电影院110多家和9家游乐场,并建立了完整的电影发行网,称雄东南亚影业市场。
当时“天一”在上海,邵氏兄弟在南洋,他们南北呼应,分工协作,共同打造邵氏家族的电影王国。
打造“东方好莱坞” 1937年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入侵打乱了邵氏影业的发展进程。
邵氏惨淡经营,艰难度日,后来更是难以为继,被迫关门了事。
1945年抗战胜利后,正当盛年的邵逸夫雄心不减当年。
他摩拳擦掌,决心大干一场,重振邵氏家业。
1957年,邵逸夫从新加坡来到经济开始起飞的香港,开始创立属于自己的电影事业。
两年后,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成立。
期间,邵逸夫倾力打造位于香港清水湾,占地近80万平方英尺的邵氏影城。
这一工程历时七年始告完工。
其规模宏大,气势恢宏,被称为“东方的好莱坞”。
从此,从这里拍摄的影片源源不断地流向邵氏电影发行网,每年高达40多部影片,历经数十年至今仍是香港最大的影视拍摄制作基地。
进入六十年代后,邵氏公司长期称雄香港市场,曾拍摄过一千多部电影,获得过金马奖、金像奖等几十项大奖。
据说最盛时,每天有100万观众光顾他的影院。
邵逸夫最早在香港推行电影明星制,造就了一大批大明星、大导演和名编剧,如胡蝶、阮玲玉、李丽华、林黛、陵波、李翰祥、邹玉怀、张彻……无不出自“邵氏”门下。
其中《江山美人》、《貂禅》、《倾国倾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大醉侠》、《独臂刀》等影片都曾享誉海外,在华人世界引起巨大的反响,倾倒无数观众。
据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台湾上映时“完全疯狂”,有位老太大连看一百多场,由《梁祝》而在台湾掀起黄梅调狂热;而《天下第一拳》更掀起功夫片新狂潮,发行到全球各大洲近百个国家和地区。
邵逸夫在中国电影史上写下了诸多“第一”和“之最”。
邵氏家族可以说是中国电影事业名符其实的拓荒英雄。
从默片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中国电影的每一步变迁都有邵逸夫及其家人献出的心血。
从20年代从事电影业到现在,邵逸夫经历了电影不同时代的演变,目睹中国电影的成长与兴衰,堪称电影史的见证人。
19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