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盟科技股票历史交易

chenologin2分享 时间:

如何看待绿盟科技的上市?是否看好其上市后的发展

) 我觉得绿盟的企业文化就是以技术为主,以绿盟为主,最后才是客户。

我个人觉得,可能绿盟觉得自己是个大公司吧?这种以自我为主导、以部门为主导的风格从个别部门的响应时间就能明显感觉到,碰到突发情况,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是把自己的责任撇清,让自己的工作量尽量少,其次考虑到的才是客户的需求。

这就让一线很难做,客户给一线压力,但一线的压力传递不到总部。

那种无助的感觉有时候让人觉得挺可笑:公司都不重视客户,我干嘛还这么着急上火? 客户是什么,客户是上帝啊,很明显,滞后的响应时间、部门间工作的推诿表明绿盟的领导层不这么认为。

否则就不会每年都承诺总部会进一步加大对分支的支持力度了。

每年都这么说,而实施上的支持力度到底增加没增加呢?谁也不好说。

2012年初新上的ERP,简直就是坑爹货,不知道老沈怎么想的,花钱弄出来这么个玩意儿。

本来沟通成本就很高,弄这么一套ERP,沟通成本更高了。

如果一线销售要签订一个合同,从最开始的客户建立到发货完成,整个流程需要将近30个人次(甚至更多)的审批,这还是一路绿灯的情况下,如果碰到哪里需要修改,或者某个环节的相关人没及时批复,时间会拖的更久。

听说有几个合同因为绿盟流程太久,甲方不签了。

到嘴的鸭子飞了,你让销售心里怎么想? ERP这个东西又从侧面应证了:在绿盟潜意识里,自己的流程比客户的需求重要。

(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上市的缘故,各种流程都要非常严谨)2,销售额方面:2012年销售额不太好,2013年统计数据还没出来。

不多评价,至于最后的报表如何,中国股市嘛。

未来的销售额方面,运营商还是主力,只要运营商依然坚挺,绿盟技术不产生崩塌的危险,报表都应该不会很难看。

安全服务及攻防这样琐碎又有点技术含量的东西,国外厂商太贵,国内厂商做的好的又不多。

在这一块也是绿盟的优势,而且我个人觉得绿盟安全服务这一块现在有越做越强的趋势。

问题在于,公司似乎对未来其他的业绩增长点没有认真考虑过,所谓的下一代防火墙,业内弄这玩意的太多了,真正贡献收入的核心用户,在国家没有政策明确排斥国外品牌的前提下,短期内不会大规模采购,况且前边还有天融信这样的老牌(我个人没把天融信当成竞争对手,这公司的故事说起来又是个长篇,挺为这个公司惋惜)。

至于绿盟的拳头产品,该买的客户都买了,又不是快消品,再怎么牛的产品也不可能一年换一套吧?中间的这个空档期,看不出有什么非常强悍的产品来协助保持增长率。

很多公司做下一代防火墙的主要原因就是很难在旧有设备上找到新的增长点,而防火墙市场大的惊人,所以安全厂商在一起努力传递下一代防火墙的概念。

再来说业内,虚拟化和云这么大的市场,绿盟似乎还没弄出什么真正意义上的拳头产品,或者说:整个安全行业似乎都拿不出什么硬菜,所谓的这些云安全,内行人看来都是旧瓶装新酒,这样的新酒跟客户的粘合度又不是非常高,算得上锦上添花,但称不上雪中送炭。

虚拟化和云的大规模应用,会把传统厂商的份额蚕食。

当然虚拟化和云给安全厂商带来的威胁不只是对绿盟一家,其他友商都差不多。

3,人员情况:人员流失总体情况不了解,2013年我所在的分支离职率接近20%。

临近年底,又走了几个技术。

除了谈话,也没见采取什么增强凝聚力和提高员工忠诚度的措施。

4,高层领导:没见过高层领导,但我个人觉得,老沈也不是一心一意把心思放在这份事业上的人。

有些企业的领导能让人看到确实是在踏踏实实的做事情,你能看到他们的抱负,比如马云之类,有些企业领导虽然比较少在媒体上看到,但做的事情确实让人感觉到在很稳健的一步一步朝着企业的愿景前行,比如任正非。

可从老沈的身上,我看不到这两点,或许是我现在太年轻还看不懂吧。

在股票交易系统查询历史交易,最多能查到几年的?

中国一重股票历史最高价应该是2011年的7.64元。

股价是指股票的交易价格,与股票的价值是相对的概念。

股票价格的真实含义是企业资产的价值。

根据趋势理论,股价运动有三种变化趋势。

最主要的是股票的基本趋势。

即股价广泛或全面性上升或下降的变动情形。

这种变动持续的时间通常为一年或一年以上,股价总升(降)的幅度超过20%。

对投资者来说,基本趋势持续上升就形成了多头市场,持续下降就形成了空头市场。

股价运动的第二种趋势称为股价的次级趋势。

因为次级趋势经常与基本趋势的运动方向相反,并对其产生一定的牵制作用,因而也称为股价的修正趋势。

这种趋势持续的时间从3周至数月不等,其股价上升或下降的幅度一般为股价基本趋势的1/3或2/3。

股价运动的第三种趋势称为短期趋势。

反映了股价在几天之内的变动情况。

修正趋势通常由3个或3个以上的短期趋势所组成。

[

绿盟科技和美亚柏科哪个股票好

中国证券市场从1870年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三个时期:1870年至1949年的香港、上海、天津、北平的证券市场,1950年至1980年的天津、北京、香港、台湾证券市场,1981年至今的上海、深圳、香港、台湾证券市场,形成了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三个阶段。

展开全部1.1870—1949年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股票是洋人发行的。

1840年鸦片战争后,外商开始在中国兴办工商企业并开始发行股票。

最早在中国设立股份银行的是英国汇丰银行,1865年3月3日在香港设立总行,4月在上海设立分行,1870年前后中国出现了买卖外商股票的的经纪人。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为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由于帝国主义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放松了对中国市场的控制,中国民族工商业迅速发展,股份公司日益增多,股票大量发行,成为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史上的一个新时期。

1914年上海股票商业公会成立,同年12月北洋政府颁布了我国第一部证券交易条例,证券交易有了初步的法规。

当时的上海股票商业公会设在上海二马路一带(今九江路)。

最初有会员12家,后增至15家,会员缴纳12两白银作为公会资本,每月还要交会费2两。

交易品种包括政府公债、铁路债券、公司股票及外汇等等。

交易方式是现货交易,交易时间为上午9——11时,手续费按1%—5%收取。

这标志着中国人自己经营的第一家现代证券交易所诞生了。

1920年孙中山先生与虞洽卿联名向北洋政府申请成立了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集资500万元,于同年7月1日开业,经营品种除证券之外还有金银、皮毛、花纱布、粮油等等。

与此同时,上海股票商业公会也根据北洋政府颁布的《证券所交易法》改组为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集资300万元,经纪人有55名,主要经营北洋政府发行的公债。

这两个交易所业务兴隆,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开业半年就赚了100多万,引起了各方面投资者的注意,各种证券物品交易所如雨后春笋般的建立起来,仅在上海就有200多家。

随后全国一些大城市陆续建立了证券交易所。

1918年北京股票交易所成立,1921年天津证券物品交易所成立。

当时的天津证券物品交易所资本200多万元,分为10万多股,由天津和上海两地筹资,理事长为曹锟之弟曹均,沪方代表由孙棣三担任,监督人为天津一位巨绅。

当年10月1日在天津东马路开业,先是买卖公债,然后增加了股票交易,也曾兴盛一时。

1921年秋,风云突变,当时上海先后兴起的150家交易所,有的发行股票成立了信托公司,因股票价格大幅下跌而倒闭,引起了连锁反应,上海有近百家证券物品交易所倒闭,只剩下包括上海货商交易所在内的十几家。

天津的证券物品交易所也因上海股价暴跌、交易所倒闭之风的影响,于1922年停止了营业。

后来人们把1921年的交易所和信托公司的倒闭风潮称为信交风潮,这是中国证券市场的第一次暴跌。

1949年以前中国有香港、上海、天津、北平四个证券市场。

香港是开业最早的证券市场,1891年香港股票经纪协会成立,1914年易名为香港证券交易所。

1921年建立了第二个证券交易所。

1941年香港被日军占领,这两个交易所停止活动。

1947年两个交易所合并,成立了香港证券交易所有限公司。

实际上,香港从1866年开始股票买卖到1947年香港香港证券交易所成立这一阶段,市场规模很小。

2.1950—1980年1949年6月华东军事管制委员会为了稳定上海金融秩序封闭了上海证券交易所。

1949年1月天津解放,天津军管会接收和清理了原国民党时期的证券交易所,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天津证券交易所,该所于1949年6月正式营业,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个证券交易所。

1950年2月1日北京证券交易所成立。

这两家交易所在解放初期对融通社会资金,恢复生产起了积极作用。

1950年以后金融和物价趋于稳定,证券交易减少。

1952年天津证券交易所并入天津投资公司,北京交易所也停业。

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大陆的有价证券是国家发行的公债,但只能还本会息不能买卖和转让。

80年代中国大陆又兴起国债、企业债券和股票的交易。

香港证券市场是1949年以后一部分内地资金的转入才逐步发展起来的,但市场狭小,银行信贷是各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到1962年也只有65家上市公司。

1965年平均月营业额410万美元(约3200万港元),1967年8月31日恒生指数曾降至58.61点,香港证券交易所曾两次停市10天。

1968年香港经济增长,使证券市场成为地方实业重要的资金来源,1969年平均月营业额2720万美元(约2.12亿港元),上市公司72家,同年12 月17日远东证券交易所开张。

1971年9月15日金银证券交易所开业,1972年九龙证券交易所有限公司开业,在如此狭小的地区拥有四个证券交易所是世界上罕见的。

但是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香港发展为东南亚的金融中心,港英当局和中外财团的投资迅速增长。

1972年香港四个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190种,当年上市的就有98种,成交额达到43.397亿港元,是1969年的70多倍。

1983年成交额达到482.17亿港元,比1968年增长了53倍,总市值达到了1734.5亿港元。

在这期间香港股市也经历了1973年和1982年的两次暴跌。

1980...

84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