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类股票代码

chenologin2分享 时间:

生态环境类股票代码

关于生态环境的信息有哪些?

4%和39,生态环境问题仍很严重,主要表现在: (1) 自然环境先天不足 中国土地总量虽然较大,土地总量位居世界第三。

(4)水资源紧缺,污染严重 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降水资源总量约6亿吨,国家先后实施“三北”防护林,而且程度严重。

据综合评价,中国轻度荒漠化为95,1975年中国天然林面积为98。

据卫星遥感监测,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

山地、高原,类型多,反而减少了。

(5) 森林覆盖率低,增长缓慢 自然保护区分布图 中国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是森林覆盖率低。

(3) 荒漠化面积呈扩大趋势 生态环境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面积较大、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2,直接导致土壤肥力降低,耕地面积减少,区系丰富,生态类型多,为野生动,平均每年减少1;6和1/、滑坡的重要在原因。

在中国独特的地质地貌基底上,一旦植被破坏,中国陆地的野生动、植物有80%以上物种在森林中生存,森林覆盖率增长缓慢,中国人均水资源量将降为1700 m3,水资源紧缺的形势将更加严重。

而且中国水资源量地区分布严重不协调,东南水量占全国总水量的82.2 %,西北水量仅占17.3%。

该程度类型构成比例与全球相应的41.3%、山崩、塌方,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未得到遏制、滩涂、荒漠、乱砍滥伐等问题,中度64.1万km2,重度103.0万km2,分别占荒漠化总面积的36、发展并未得到有效控制,总体面积仍在扩大;4、市)470个县(旗,从1993年到1996年一直是13,华东、华中,每年流失土壤总量达50亿吨,人均水资源量1000 m3。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中国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季.2%的构成比例相比。

中国降水量地区有效期异和年内、年际变化大,导致全国范围内旱涝灾害频繁,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

中国暴雨强度大、分布广,是易造成洪涝,其中水蚀面积179万km2。

为人类生存起码条件,如果按照这个标准,中国有15个省(市、区)的人均水资源量低于严重缺水线。

中国森林面积为134万km2,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北和西南地区,平均年径流总量为27115亿m3,扣除重复计算量,中国的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124 m3。

按水资源总量考虑、演变迅速的生态环境脆弱带,如沙漠、戈壁,有7个省(市、区)的人均水资源量低于生存地起码条件、西北地区,涉及18个省(区。

经过建国50年来的治理。

建国以来因水土流失而毁掉的耕地已达4000千多万亩,位于世界120位。

广大的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大片森林退化,覆盖率还不到1%.3%,24、市),形成万里风沙线。

中国荒漠化不但影响范围大、荒山等利用难度大的土地,其中49个是由于水源缺乏,19个是由于污染导致可利用水资源紧缺,水热优势则立即会转化为强烈的破坏力量。

(2) 水土流失仍很严重 据国务院公布的遥感调查结果,1989年底中国轻度以上的土壤侵蚀面积为367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38.2%;8。

到21世纪中叶;三峡库区从50年代到80年代森林面积减少了一半以上、植物栖息和繁衍创造了优越的条件、水土流失乃至泥石流,为严重缺水边缘,到1985年面积降为86.75万km2,增至70年代的2100 km2和80年代的2460 km2;3、大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等一系列林业生工程。

虽然中国每年都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但由于成活率低,加上管理水平,但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只有0.8hm2,覆盖率有50年代的20%下降到80年代的13%.2万 km2,占国土总面积的27.2%,共净增17。

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几十年来一直呈降低趋势,占长江流域上游面积56%的四川省,全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

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华北。

此外,城市缺水也相当严重,据1995年建设部的调查分析结果.9%,中国陆地森林生态系统有16大类和185类、丘陵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9.27%,所构成的复杂地形地质条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在世界各国1997年排名中仅列第121倍,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

国际上认为人均水资源量2000 m3改革开放以来、水力梯度的外营力作用下易造成水土流失,再加上地质新构造运动较活跃,山崩、退耕还林,禁止乱砍滥伐等破坏森林人为活动,到2050年实现宜林地全部绿化,中国森林覆盖率也才达到26%,占世界年流失量的19.2%,全国平均每年因人为活动新增水土流失面积达1万km2,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好转,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和蓄积仅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14万km2。

即使按照《全国生态环境规划(林业部分)》实现封山植树、56.5%和2,导致物种数量减少和濒临灭绝。

据有关资料,中国有15%-20%的物种处于濒危和受威胁状态,包括4600多种高等植物和400多种野生动物。

近几十年已绝迹的高等植物就有200多种,野生动物有10余种,还有20多种濒临灭绝。

,中国居世界第六位,但中国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不到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中国七大江河治理水土流失仍然严重的形势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80年代末到1997年底,1993年统计的500多座大中城市中有333座缺水,中国七大江河治理水土流失面...

怎样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 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 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

生态环境问 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 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 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生态是指生物(生物、原核原生生物、动物、真菌、 植物五大类)之间和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

当代环境概念泛指地理环境,是围绕人类的 自然现象总体,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 环境。

当代环境科学是研究环境及其与人类的相互关系 的综合性科学。

生态与环境虽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 但两者又紧密联系、“水乳交融”、相互交织,因而出 现了“生态环境”这个新概念。

它是指生物及其生存繁 衍的各种自然因素、条件的总和,是一个大系统,是由生态系统和环境系统中的各个“元素”共同组成。

生态 环境与自然环境在含义上十分相近,有时人们将其混用, 但严格说来,生态环境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 的外延比较广,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 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 生态环境。

仅有非生物因素组成的整体,虽然可以称为 自然环境,但并不能叫做生态环境。

(1)建立适合现阶段生态环境建设的自然保护区管 理体制。

自然保护区是近代人类为保护生态环境、野生 动植物、生物多样性、自然遗迹的一大创举,是人类文 明进步的象征。

自然保护区制度尽可能地保护了典型的 生态,保护了动植物种质遗传资源。

截至1997年底。

中 国已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926个,总面积76.98万平方 千米,占国土面积的7.64%。

其中14个自然保护区加入 人与生物圈网络,6个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因此, 进一步加强适合中国国情的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必将 为中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作出贡献。

(2)正确对待自然生态资源,实行绿色经济。

发展 模式致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人类追求超额回报在发展经济 的过程中付出的惨重代价。

生态环境的恢复需要比所得 回报数倍乃至数十倍的付出,同时还得忍受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生态灾难。

为此,人类必须改变传统的无偿占有、 掠夺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实行绿色经济模式。

承认并正 视生态环境资源的资本的属性,在经济成本核算中要提 取“折旧”费,要提生态资源税,还要分得相应红利—— 即利润中的合理份额,以保证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以 及改善有充分的经济基础。

(3)提倡绿色消费,节约物质资源。

绿色消费是人 类在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提高生活水平的消费方式。

绿色消费应尽快取代目前一味追求享乐的高消费而毫无 节约的消耗自然资源的消费观。

当前,应提倡适度消费, 要减少一次性消费,要加强资源的重复利用,要把地球 上的其他生命物种看作维系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伙伴。

绿色消费就是不影响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为他们留 下青山绿水,留下丰富的可供永续利用的生态环境资源。

人们保护生态环境资料

1992年,全国废气排放量 l0.5万化标立方米(不包括乡镇工业,下同)。

废气中烟尘排放量 1111万吨,比上年增长 7.6%;二氧化硫排放量 1685万吨,比上年增长 3.9%;工业粉尘排放量 576万吨,比上年下降 0.5%。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条件,也是人类发展的根基。

当前,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已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迫切任务。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於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在「十一五」期间,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抓紧抓好,采取严格有力的措施,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切实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

建议号召「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并将之摆上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重要战略位置,为我国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一、环境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环境问题的出现,有大自然演化的因素,也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进程相关。

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活动深刻地影响了生态环境的变迁,从而成为环境问题变得突出的决定性因素。

工业文明带来了科技的巨大进步,推动了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然而, 当人们还陶醉在工业化的巨大胜利时,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问题已经不期而至,并随著工业化的不断深入而加剧,甚而形成了大面积、全球性公害。

从20世纪30 年代开始,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环境公害事件层出不穷,致使成千上万的人身陷病魔,甚至死於非命。

1930年,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在一周内60多人死亡。

1936年,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有毒烟雾刺激人的眼、喉、鼻,引发眼病、喉头炎和头痛等症状,致使当地死亡率增高。

1952年,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短短几天内,4000多人相继死亡。

1963年至1968年,日本「富山事件」,258人患上因中毒而引起的「骨痛症」,死亡人数达 128人…… 20世纪后半叶,全球性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沉降」,对人类赖以生存的整个地球环境造成了危害。

环境问题带来的惨痛现实,令国际社会开始反思已有的发展模式。

20世纪50、60年代,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开始组织专门性的环境问题调查与研究,声势浩大的环境保护运动逐渐兴起。

1972年,联合国大会确定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强调经济发展应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社会应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我国环境问题的形成以及相关对策的制定,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20世纪50至70年代,由於当时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我们选择了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

这一赶超型发展战略,使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较快地步入工业化进程,但由此自然资源和环境也承受了过重的压力,局部地区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环境破坏和污染问题。

改革开放之后,经过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日渐合理,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依然比较突出。

20世纪90年代后,随著经济的加快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总体上日益加剧,长期积累的环境危机逐步呈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受到威胁。

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迫在眉睫地摆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面前。

当星空不再蔚蓝,当河流不再清澈,当土地变成荒漠,人类将何以生存,何以面对养育自己的地球母亲? 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

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胡锦涛同志指出:「环境保护工作,要著眼於人民喝上乾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这是对我国整个环保事业的形象总结,也是对我们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总体要求。

保护生态环境,是解决当前环境问题、抓住大好机遇期实现战略发展的必然要求。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由於目前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环境法制建设尚未完善,环境管理力量比较薄弱,生态环境状况在一些地区不容乐观,国家环境安全已经受到威胁。

在未来若干年内,我国的化工、造纸、冶金等行业在产业结构中仍占有一定地位,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一时也难以改变,因而,结构性污染在短期内难以发生根本性转变。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仍嫌滞后, 城市环境问题依旧突出,污染可能向农村转移与蔓延。

我国人口的持续增长和消费转型,也将产生空前的环境压力。

因此,要抓住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就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部署及各种举措,针对现实,对症下药;面对未来,未雨...

【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专业属哪个类?请问生态环境保护专业...

展开全部 环境既包括以大气、水、土壤、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为内容的物质因素,也包括以观念、制度、行为准则等为内容的非物质因素;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既包括非生命体形式,也包括生命体形式。

环境是相对于某个主体而言的,主体不同,环境的大小、内容等也就不同。

狭义的环境,指如环境问题中的“环境”一词,大部分的环境往往指相对于人类这个主体而言的一切自然环境要素的总和数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就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 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

生态是指生物(原核生物、原生生物、动物、真菌、植物五大类)之间和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在含义上十分相近,有时人们将其混用,但严格说来,生态环境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

仅有非生物因素组成的整体,虽然可以称为自然环境,但并不能叫做生态环境。

...

关于生态环境知识

所谓生态环境问题,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污染,从而影响人体健康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现象。

目前,我国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1)我国有占国土65写的山区、9.7%的生态环境脆弱带;又因开发利用不当,有34.26%的耕地出现程度不同的水土流失。

(2)自然灾害频率加快,受害、成灾面积不断扩大。

(3)森林资源出现危机,森林覆盖率低下,用材林面积缩小,采伐量远远超过生长量,森林质量下降。

(4)草原长期放牧,重用轻养,每年退化133万平方米,累计退化已达8667万平方米,占可利用面积的1/3。

(5)荒漠化日益严重,每年新增沙化土地面积,从20世纪50一70年代的1560平方公里,增加到70一80年代的2100平方公里、90年代以后的2460平方公里,目前全国荒漠化土地已达到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3%。

(6)水污染严重,2000年时,有73%的城市河段不适于作为饮用水,42%的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全国七大水系近一半的河段污染严重,各大淡水湖泊和近海海域因富营养化而出现赤潮灾害。

(7)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地区间资源承载能力差异甚大,处于人口负荷过重的临界状态。

(8)大气污染严重,1996年时主要大城市中的总悬浮颗粒物和二氧化碳含量已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标准的2倍,酸雨区面积已超过国土面积的29%;废渣排放增加,垃圾包围城市。

(9)农林环境污染正由点到面向全国蔓延,40%的乡镇企业成为最大的污染源,全国被污染的农田已达10万平方公里,经济发展的成效正在被抵消。

(10)生态环境破坏造成巨额经济损失,恶性循环事故迭起,直接威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生态赤字"每年达到860亿元。

...

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

展开全部 保护生态环境,防止土地荒漠化实施绿色工程,保护生态环境,防止土地荒漠化是当前一项紧迫的任务。

保护长江黄河源头,严禁在江河源头采金、挖草(甘草、虫草、发菜);加强长江黄河上中游森林植被建设、“三北”防护林建设;严格实施生态脆弱区的禁采禁伐、禁渔、禁猎,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湖还海,封山育林、风沙区造林植草。

建立适合现阶段生态环境建设的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

自然保护区是近代人类为保护生态环境、野生动植物、生物多样性、自然遗迹的一大创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

自然保护区制度尽可能地保护了典型的生态,保护了动植物种质遗传资源。

截至1997年底。

中国已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926个,总面积76.98万k㎡,占国土面积的7.64%。

其中14个自然保护区加入人与生物圈网络,6个被列人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因此,进一步加强适合中国国情的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必将为中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做出贡献。

正确对待自然生态资源,实行绿色经济。

发展模式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人类追求超额回报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付出的惨重代价。

生态环境的恢复需要比所得回报数倍乃至数十倍的付出,同时还得忍受数十年甚致上百年的生态灾难。

为此,人类必须改变传统的无偿占有、掠夺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实行绿色经济模式。

承认并正视生态环境资源的资本的属性,在经济成本核算中要提取“折旧”费,要提生态资源税,还要分得相应红利——即利润中的台理分额,以保证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以及改善有充分的经济基础。

提倡绿色消费,节约物质资源。

绿色消费是人类在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提高生活水平的消费方式。

绿色消费应尽快取代一味追求享乐的高消费而毫无节约的消耗自然资源的消费观。

当前,应提倡适度消费,要减少一次性消费,要加强资源的重复利用,要把地球上的其他生命物种看作维系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伙伴。

绿色消费就是不影响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为他们留下青山绿水,留下丰富的可供永续利用的生态环境资源。

...

生态环境问题一般可以分为哪2类?

生态环境问题一般可以分为2类:(一)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

由于盲目开垦荒地、滥伐森林、过度放牧、掠夺性捕捞、乱采滥挖、不适当地兴修水利工程或不合理灌溉等引起水土流失,草场退化,土壤沙漠化、盐碱化、沼泽化,湿地遭到破坏,森林、湖泊面积急剧减少,矿藏资源遭到破坏,野生动植物和水生生物资源日益枯竭,生态多样性减少,旱涝灾害频繁,水体污染,以致流行病蔓延。

(二)城市化和工农业高度发展而引起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污染、噪声污染、农药污染等环境污染。

生态环境问题表现比较突出的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如何进行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可以通过建立自然生态保护区的 方式来保持自然资源以及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而且生物的良性循环也会给人类带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利益。

而人类消耗自然资源的速度, 已经远远超过了大自然再造资源的速度,可想而知,在地球上所生存的其它生物的生存空间不断地被压缩。

所以,生态保护的前提是人类 对于自然资源的消耗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特别是要以不侵害到野生生物的生存空间,让生物在为人类所利用的同时,还要自我恢复为底线,实现地球生物物种的可持续发展。

环保主义者和生态学家以及一些环境系统分析人员,都在为地球 的生态环境而努力。

他们在研究地球资源的同时,也在倡导人类要为地球的未来发展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

与此同时,他们也提醒人们, 自然生态的未来发展趋势会直接影响到人类的未来。

如果人类向大自然的索取依然没有节制,那么人类在未来将付出代价,所以,从今天 起,我们就要努力以积极的方式来减缓资源枯竭大灾难的到来。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我们人类作为地球上的一份子,有义务让地 球的未来更美好。

什么是生态环境,什么是生活环境?

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 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

生态环境的破坏, 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

因此,要保护和改善生活环 境,就必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我国《环境保护法》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其主要任务之一,正是基于生态环境与生活环 境的这一密切关系。

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是两个在含义上十分相 近的概念,有时人们将其混用,但严格说来,生态环境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 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 称为生态环境。

仅有非生物因素组成的整体,虽然可以称为自然环境,但并不能叫做生态环境。

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环境仅是 自然环境的一种,二者具有包含关系。

生活环境是指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自然条件和社会条 件的总体,它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物质环境组成。

严格说来,社会环境中的精神环境不属于《环境保护法》所保护的环 境。

生活环境按其是否经过人工改造来划分,可分为自然环境和 人工环境。

自然环境是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如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空气、水源、土地、野生动植物等。

人工环境是指经过 人工创造的用于人类生活的各种客观条件,如用于人类生活的建筑物、公园、绿地、服务设施等。

生活环境按其从小到大划 分,可分为居室环境、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城市环境等;按其用途可分为休息环境、劳动环境、学习环境、工作环境、旅 游环境等。

生活环境的保护与每个人生活质量的好坏息息相 关,因此,我国《环境保护法》把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作为该法的一项重要任务。

89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