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股票为什么在美国上市
阿里巴巴为什么可以在美国上市?
除开风风光光的路演,在阿里巴巴上市过程当中,真正可以拿出来讨论的,是阿里巴巴的市值总量估计,通俗一点说,也就是阿里巴巴的股票能值多少钱? 很显然,马云也不知道这个数字的精确值。
因为在本周上市的最后一刻,由于投资者的需求非常旺盛,因此阿里巴巴向交易所提出更改招股说明书的要求,这家国内互联网领域的大型公司的定价区间从原来的每股60-66美元,提升到了66-68美元。
阿里巴巴的值多少钱?这个问题的背后,直接关系到国内电商市场的总量估值。
这是因为阿里巴巴这次上市的核心资产其实是淘宝及其衍生物天猫商城,到现在为止,这两家公司占有了国内网购交易80%以上的市场,是一家彻底的高份额领导型公司。
这个市场地位与淘宝的起点有关。
在一定意义上,淘宝的历史就是国内电商的历史。
2004年淘宝成立的时候,网络购物还只是一种可能性,国内与淘宝一同进入这个领域的企业,大概只有当当等少数垂直网站。
就当时而言,只有马云和阿里巴巴才敢于尝试用“大市场模式”去搭建一个随便卖家卖什么的交易平台——对于一般的民间资本来说,这个平台的建设和管理成本显然都太大了。
互联网作为一种购物方式在国内显山露水是在2008年,这一年网购交易总额突破千亿,在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占比当中突破1%。
而淘宝的“大市场模式”在所有网购平台当中占有绝对优势——大市场模式可以容纳海量卖家。
而初期的淘宝买家们都很兴奋,这个平台上会出现很多他们想都想不到的产品品种,价钱也非常便宜。
这就是“大市场模式”的优势。
早期淘宝出现时有很多卖家把这里当作了创业平台,而产品的多样性和价格战是这些规模很小的卖家可以在淘宝崛起的根本。
到现在为止,淘宝的产品多样性仍然是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不管是什么稀奇古怪的商品,只要顾客想到了,并且去淘宝搜索,保证已经有人在上面卖,而且常常已经是卖了很久了。
在随后几年,网购作为一种交易方式在国内的增速都是非常惊人的,差不多每年以50%以上的速率在增加。
到2013年,网购交易总额突破了15000亿,在国内商品零售总额当中占比已经到了6.5%。
阿里巴巴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上市的。
超过5%的市场总值有什么意义?变化在于网购在相当一部分人群当中,已经从早期的先锋和时髦事儿,正在逐步变成一件平常事。
我们已经可以把网络购物看成一个非常正常的交易方式放入流通业进行考察,而这就与阿里巴巴的估值高度相关了。
在国内20-30万亿的商品零售总额当中,网购能占多少比例?马云和王健林的“亿元赌约”其实就在赌这件事儿。
作为个人,我是坚决站在王健林的这一边的。
因为总体来看,互联网购物,优势在于它便捷、而且渠道总成本下降。
不过无论如何,它是替代不了零售业人与人交易当中的乐趣的。
因此在我看来,无论它如何改进,网购其实只是流通业的一个补充手段,市场占比不可能超过20%,也就是说,就我的判断而言,网购在国内市场的上限,交易总额大概不会超过5万亿,也就是说,从现在开始,尚有三倍左右的增长空间。
而对于阿里巴巴的投资者来说,更不利的消息,在于淘宝一直到很晚才开始变革早期的“大市场模式”。
“大市场模式”虽然给了淘宝以早期快速增长的优势,足以使它成为这个市场里绝对优势的领导者。
不过只要经常网购的消费者,都会对淘宝一段时间内的假货盛行和不专业的服务非常恼火。
很不幸,这是淘宝“大市场模式”的另外一面,小规模卖家要拼价格战,拼到最后一定拼出假货来,而同时,小规模卖家因为要盈利,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服务的品质也一定会下降。
而网购一旦成为常态,顾客对于产品的真伪、品质和服务的要求,则一定会提升。
这是“大市场模式”下的小卖家根本无法满足的。
其实这种竞争过程,我们在改革开放的历史当中已经看到过了。
遗憾的是,马云一直到2010年才推出淘宝商城,2012年才意识到再用淘宝来命名B2C网购交易会有问题,进而把淘宝商城改名为天猫。
这使得阿里巴巴系旗下的网络交易到现在还是给顾客留下“不可靠”的印象。
来自于京东商城、当当等一系列的网购平台,都由此获得了自己的发展机会。
与“大市场模式”相对立的网络交易方式,是“B2C”交易方式以及像凡客这样的垂直网购平台。
这三种网络交易方式分别对应着实体性质的小商品市场、百货店和专卖店,回顾一下改革开放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在流通这一环节当中,未来并不属于与小商品市场对应的“大市场模式”,而恰恰是属于大型的百货店,和更为专业的专卖店。
而越过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这一个比例,也恰恰说明网购常态化之后,大一统的“网上大市场”淘宝,将会迎来一个市场占有率持续下降的时代,这个时候,正是一个精明的商业公司将其股份上市的时候。
马云的这种精明,其实在阿里巴巴历史上是有所表现的。
2007年,阿里巴巴的B2B业务在港上市,很多兴高采烈投资于此的投资者发现,阿里巴巴上市的B2B业务自开盘之后就没有几天价格高过发行价的。
其实在内行看来,这几乎是必然的事情。
阿里巴巴的B2B业务之所以红极一时,本...
阿里巴巴为什么要在美国上市?
第一,市场的稳定性以及其代表的雄厚的资金来源为企业融资提供最大空间。
对于包括中国公司在内的境外公司来说,对美国资本市场趋之若鹜的最大理由无不在于这一市场所容纳的雄厚资金。
由于比较健全的法律制度和行之有效的市场运营,不仅是庞大的投资机构,就是零散的个人投资者也能通过很多方式将资金聚集起来,占据着资本市场的重要一隅,使美国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和最有效的资本市场。
美国投资者对非美国公司的股票的投资大约占这些投资人所拥有的资金总额的12%。
第二,有助于提高公司的全球知名度和良好声誉。
公司良好的知名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公司的价值,而通过上市在美国的资本市场亮相,借助路演等方式以及媒体的曝光,取得类似促销的效应,能够提高企业的声誉。
通常,股市分析师会跟踪公司的业绩,并定期预测公司前景,积极有利的报告将有助于提高公司股票的价格。
第三,强化公司的购并手段。
上市使公司的价值能通过具有很高的折现性的美国股市的股票得以体现,而在美国上市的公司的股票往往被认可为购并的支付手段,买家往往更有可能接受股票作为支付工具。
第四,进一步促进中国公司的内部改革和提高公司治理的水平。
美国市场更为严格的披露和公司治理要求,也将成为中国公司进行改革和实施广泛重组、提高在行业内竞争力的契机。
怎么才能买到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的股票
第一步:选择网络券商开户要投资美股,首先就要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美国券商。
对于中国境内居民来说,可以选择网络券商(Online Broker),也称为折扣券商(Discount Broker)。
因为这类美国券商利用计算机科技进行通过网络下单交易,节省了大量的人工成本,所以能提供比传统证券经纪公司更便宜的折扣价,因而得名,并不包含质量低劣的意思。
身份证明:用中国大陆的居民身份证或护照均可。
账户类别:现金账户(Cash Account)-只能用自有资金炒股,不能做融资炒股,有些券商规定现金帐户不能交易期权,或不能裸卖空期权。
保证金账户(Margin Account)-可以融资炒股,允许做日内交易,可以做期权投资。
保证金帐户要求的开户资金门槛高于现金帐户。
居住地证明:可以用水电煤账单做居住地证明。
是否为专业投资者:美国对专业投资者有特别的监管,出了问题对他们的赔付也少,因为专业投资者能自己识别风险。
对于绝大多数投资者,如果不是金融从业人员,就不要选专业投资者身份。
交税:中国人炒美股不用交资本利得税。
开户时一定记得填写W-8Ben表,说明“老外”身份,这样就不用向美国交税了。
通常寄出开户表格一两周后,就能收到账号开通的通知和具体的账号信息。
账号开通后一般会留有30-45天的时间让客户打入资金。
第二步:换取外汇并汇入交易帐号有了交易账号,就要开始准备外汇资金了。
目前中国大陆地区居民已经允许个人换取外汇,凭身份证到银行即可办理,每人每年最高可换取5万美元。
注意换汇和汇出时,用途不能写股票投资,因为目前人民币只开通了贸易项下的自由兑换,资本项下的自由兑换仍未开放。
可以填用于旅游、留学或支付服务费、咨询费、贸易费等。
大多数银行办事人员都不会过问,如果运气不好不让将外汇转入证券户头,就换家银行或营业所试试。
换好外汇并不能直接提取现金,现汇和现钞是不一样的,可以直接要求将外汇电汇到交易户头。
5万美元的汇款手续费大约在人民币300-400百的样子。
美国券商在网站上都有详细的汇款指南,记得在去银行前打印一份。
弄好这两步后,就可以开始美股投资之旅了。
阿里巴巴为什么在美国上市呢?
阿里巴巴是中国的企业这无可厚非,马云和他的十八罗汉虽然只有阿里巴巴百分之三十的股份,但是却有对阿里巴巴的绝对控制权。
并且阿里巴巴是在中国创造的企业,但是阿里最终却选择在了美国上市,消息一出令许多的网友不淡定了!阿里巴巴集团在美国纽约证卷交易所正式上市,开盘股价为68美元,当日收盘价格是98美元,整体市值达到2314亿美元这样的收益不仅仅让马云越升为中国首富,同时也造就了上万个千万富翁,阿里巴巴也成为仅次于谷歌的世界第二大互联网公司。
阿里巴巴选择在美国上市也让日本软银集团董事长孙正义成为了日本首富。
马云让不少外国人挣了大钱,改变了世界财富榜的格局;却遭来了不少国人的不理解。
认为马云做错了,更会想到马云对日本捐了三百万,而对中国只捐了一百万的那件事。
从客观的角度来讲马云作为一个集团的首席执行官,必须考虑所有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而且马云和他的团队只有百分之三十的股份,在利益最大化的面前马云肯定要照顾到其余的大股东。
如果阿里巴巴在中国上市,首先时间上阿里巴巴就是等不起的,在中国,算上上市前的“整改期”和证监局“辅导期”,从申请到正式挂牌平均需要1-2年时间。
相反,在美国,只要严格遵守正确步骤,上市准备过程非常短在最受中国企业青睐的纳斯达克上市最快半年,甚至4个月就可以搞定,在纳斯达克的“公告板市场”(OTCBB)上市最短只要5至6个月便能完成手续。
且相比中国的消化不良,在美上市的成功率超过99%。
而且阿里巴巴在中国上市在很多法律问题上也是有问题的,这也需要时间来改正。
所以,在阿里巴巴美国上市这件事情上还真不能怪马云,毕竟互联网公司成长速度是非常快的,如果让阿里巴巴这样的互联网巨头等上一两年再上市,阿里巴巴一定会错过多的机会,那么这一定是一个愚蠢的决定,对于阿里巴巴将是致命的。
阿里巴巴什么时候在美国上市
展开全部 阿里巴巴是中国的企业这无可厚非,马云和他的十八罗汉虽然只有阿里巴巴百分之三十的股份,但是却有对阿里巴巴的绝对控制权。
并且阿里巴巴是在中国创造的企业,但是阿里最终却选择在了美国上市,消息一出令许多的网友不淡定了!阿里巴巴集团在美国纽约证卷交易所正式上市,开盘股价为68美元,当日收盘价格是98美元,整体市值达到2314亿美元这样的收益不仅仅让马云越升为中国首富,同时也造就了上万个千万富翁,阿里巴巴也成为仅次于谷歌的世界第二大互联网公司。
阿里巴巴选择在美国上市也让日本软银集团董事长孙正义成为了日本首富。
马云让不少外国人挣了大钱,改变了世界财富榜的格局;却遭来了不少国人的不理解。
认为马云做错了,更会想到马云对日本捐了三百万,而对中国只捐了一百万的那件事。
从客观的角度来讲马云作为一个集团的首席执行官,必须考虑所有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而且马云和他的团队只有百分之三十的股份,在利益最大化的面前马云肯定要照顾到其余的大股东。
如果阿里巴巴在中国上市,首先时间上阿里巴巴就是等不起的,在中国,算上上市前的“整改期”和证监局“辅导期”,从申请到正式挂牌平均需要1-2年时间。
相反,在美国,只要严格遵守正确步骤,上市准备过程非常短在最受中国企业青睐的纳斯达克上市最快半年,甚至4个月就可以搞定,在纳斯达克的“公告板市场”(OTCBB)上市最短只要5至6个月便能完成手续。
且相比中国的消化不良,在美上市的成功率超过99%。
而且阿里巴巴在中国上市在很多法律问题上也是有问题的,这也需要时间来改正。
所以,在阿里巴巴美国上市这件事情上还真不能怪马云,毕竟互联网公司成长速度是非常快的,如果让阿里巴巴这样的互联网巨头等上一两年再上市,阿里巴巴一定会错过多的机会,那么这一定是一个愚蠢的决定,对于阿里巴巴将是致命的。
...
概述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的情况
展开全部 认购超预期 融资或超250亿美元 2014年9月注定了是“阿里月”。
因为这个月每天都有关于阿里巴巴的消息——每一站路演,估值的变化、认购情况,以及今日的正式上市等无一不吸引着投资者的眼球。
根据资料显示,阿里巴巴本计划发行3.2亿股美国预托股份(ADS),招股价为60至66美元/股,募集资金最高达211亿美元。
这意味着阿里巴巴的美国上市可能成为2014年全球最大规模的IPO,以及迄今美国市场历史上最大规模IPO。
不过,自从其启动路演以来,股票就遭遇了投资者“哄抢”的喜庆场面,路演仅两天的股票订单已经超过了全部发行规模。
由于需求强劲,IPO发行价区间不得不提高至66至68美元,如果按照68美元的上限来计算,阿里巴巴将融资超过250亿美元,市值超越亚马逊(AMZN)。
阿里巴巴上市 中概股被抽血 动静这么大,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必定不会小。
从A股方面来说,一些有互联网、电商概念以及与阿里巴巴有合作关系的相关概念股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提振。
不过,重点的影响还在于阿里巴巴的上市对一些中概股的“抽血”作用。
记者查阅数据发现,目前京东(JD)、聚美优品(JMEI)、唯品会(VIPS)、奇虎360(QIHU)、58同城(WUBA)等均集体出现下跌现象,主要是投资者个人和机构清仓为阿里巴巴打新做准备,而一些表现不佳、成长性不好的弱势中概股受到的影响则会更大。
当然,阿里巴巴上市绝非完全“负面”,比如对于高盛集团(GS)来说,作为阿里巴巴IPO的主承销商还怕股价上不去吗? IPO盛宴 购买阿里新股渠道多多 这么盛大的一场IPO,投资者又该如何参与呢?首先,你可以通过认购一些基金公司等机构针对阿里IPO推出了产品参与打新;其次,如果你有港股账户则可以通过在香港设立子公司的内地机构或者香港本地的机构以港币形式购买阿里新股;当然,你还可以更牛,开设美股账户来炒阿里新股。
Are you ready? 不过,有职业投资者分析认为,根据目前路演时投资者热情爆棚的情况来看,阿里巴巴上市首日受到热捧是毋庸置疑的。
如果可以第一天买进应该有获利空间;如果是准备长期持有,短期内可以看看情况,等部分获利者卖出股价回落到合理位置再买进也不迟。
相关链接 那些年阿里流传的故事 定位全球取名阿里巴巴 马云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公司命名为阿里巴巴呢? 资料显示,阿里巴巴创立之时规模很小,不过企业虽小但是梦想却很大。
当时马云将公司未来定位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司,那么自然得有一个国际化的名字。
而戏剧性的一幕最终还是发生了。
马云有一次在美国一餐厅吃饭,突然找来一位服务员问他是否知道“阿里巴巴”这个名字,服务员热情地回答知道并说及那句著名的宝藏咒语“芝麻开门”。
有了这一次经历后,马云又在不同地方询问不同的人,结果惊讶地发现,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阿里巴巴”。
于是,“阿里巴巴”最终被马云给定了下来。
此外,为了获得“阿里巴巴”这个网络名字,马云还从为数不多的启动资金中拿出一部分从一个外国人手中买回了“阿里巴巴”的域名。
有意思的是,据说马云之后又将alimama.com、alibaby.com域名注册下来,因为他认为它们三个本来就应该是一家。
从港交所退市的伤痛 2007年11月份和2012年6月份,对于阿里巴巴来说意味着一喜一悲;而对于投资者尤其是香港股民来说,承载着欢乐与悲伤。
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网络有限公司(又称阿里巴巴B2B公司)以B2B业务作为主体,在香港主板挂牌成功上市,融资额为116亿港元,股票代码为1688(谐音“一路发发”)。
当时在香港,不管是普通话、粤语还是英语,“阿里巴巴”的出现频率相当之高。
当然,阿里巴巴也是不负众望,首日挂牌开盘价为30港币,较发行价13.5港元上涨122%,收盘时报收于39.5港元,较发行价涨192%,一度创下了港股2007年新股首日涨幅之最,也是中国互联网首个市值超过200亿美元的公司。
不过,1688这个代码没有给阿里巴巴带来发财的好运气,阿里巴巴B2B的股价表现不尽如人意,至2012年2月股价一度跌落至不足10港元。
最终阿里巴巴集团宣布其B2B上市公司于6月8日停止在港交所交易,6月20日正式撤出港交所。
谁与阿里巴巴擦肩而过 “昨天你对我爱理不理,今天我让你高攀不起”。
这条广告语因为阿里巴巴的上市,在9月份火了。
如今,笑得最开心的应该是软银的孙正义,14年前他以2000万美元购入阿里巴巴的股份,如今价值将超过500亿美元。
有消息称孙正义拥有的净资产达到166亿美元,已经超过了柳井正拥有的162亿美元资产,成为新的日本首富。
而因为日本软银集团持有阿里巴巴集团约34%股权,阿里巴巴即将上市刺激其股价上周已累计上涨近16%。
几家欢乐几家愁。
据悉,有几位耳熟能详的资本界大佬就曾与阿里巴巴擦肩而过。
IDG亚洲区总裁熊晓鸽曾说过,把阿里巴巴给漏掉了是最大的失败。
同时表示,不是不想投阿里巴巴,一开始没机会,有机会了又投不起。
此外,马化腾也透露,曾经有一个投资阿里巴巴的机会摆在眼前,却没有珍惜。
与上述两位大佬有共同经历的还有冯仑,当时也看走了眼。
阿里巴巴大事...
阿里巴巴为什么在美国上市
因为港交所不允许阿里巴巴上市,阿里巴巴只得赴美上市,由此其成本会提高1.5倍到2倍左右。
之所以不允许阿里巴巴上市是因为港交所对以小控大不豁免,阿里巴巴是合伙人制度,日本软银36.4%雅虎24.6%,马云团队10.74%,其中马云7%左右。
其余合伙人28.36%。
为了避免股东干扰,公司管理团队可以不因股份大小在运营制度上受大股东影响,这不符合港交所规定的管理公司应该由股权多的制订制度。
再者,阿里巴巴可以在IPO回购雅虎24%的股份,前提是2015年前上市。
在美国上市的阿里巴巴股票有多少股在美国上市的阿里巴巴股票有多少...
展开全部 很多中国投资者经常抱怨,为什么象腾讯、百度(BIDU)、新浪(SINA)这些 “好公司”,都不在A股上市,而是跑到美国、香港资本市场上去上市?最初始的原因很简单,这些公司在A股根本上不了市。
上不了市的原因主要是几个:1,财务指标达不到A股的上市标准,只好去美国上市。
2005年8月,百度在美国上市的时候,就有人提出这个疑问。
我们来看看吧,百度2003年才宣布盈利,至上市时盈利的记录只有两年。
而直到上市当年前一个季度,百度的净利润才只有30万美元,相当于240万元人民币,这根本达不到A股中小板的上市条件“最近3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计超过人民币3000万元;最近3个会计年度经营性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累计超过人民币5000万元,或最近3个会计年度营业收入累计超过人民币3亿元”,甚至达不到现在创业板的上市条件:“最近2年连续盈利,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且持续增长”或“最近一年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五百万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五千万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百分之三十”;“发行前净资产不少于两千万元”。
百度还算好的,新浪搜狐(SOHU)网易(NTES)在美国上市的时候,公司不要说盈利,连盈利模式都说不清呢,更说不上达到A股的上市标准。
2,因为A股不堪“圈钱”。
比如某次股市暴跌之后,很多投资者要求停上ipo,以阻止“资金被分流”。
没想到监管部门从善如流,真把ipo给停了。
但企业还是得融资啊。
所以这段时间,中石油(PTR)中移动这些比较优秀的央企都跑到香港去圈钱,此后也去美国发行了adr.从以上事实可以看出,中国的监管部门是最为投资者着想的监管部门,特别害怕投资者买到质量不好的股票,所以不厌其烦地设置了严格的上市审核程序;还害怕投资者在二级市场上炒股亏钱,所以不但设置了涨跌停板这样的“保护措施”,还经常为了二级市场的稳定“调整ipo节奏”。
这样美好的设想,结果却完全背离初衷。
A股上市公司质量并不如人意,而成长性最好的公司,给投资者带来最高回报的公司,基本都跑到国外去上市了。
而A股依然是全球波动最大的资本市场之一。
结论可能也比较简单:监管机构不应该也不可能通过上市审核对上市公司的质量负责,企业的经营风险,不是过往财务数据这些固态指标可以锁定的;监管机构不应该也不可能对二级市场的波动负责,市场的波动也不是涨跌停板或者“ipo节奏”可以遏制的。
不过,在监管部门的精心呵护下,A股确实有它的神奇之处,就是现在的融资功能超强,尤其是去年以来炙手可热的创业板,市盈率搞到几十上百倍易如反掌,家家超募,有幸上市的公司一个个笑开了花。
在这种人傻,钱多,速上市的格局下,还会有公司去境外上市吗?我认为还会有。
首先还有很多公司永远达不到A股的上市标准。
对于真正急需融资的成长型企业来说,即使现在创业板的上市门槛,也还是高不可攀。
即使达到A股的上市标准,也还有很多企业会到境外上市,原因为可能是企业的境外投资结构,而更重要可能是上市的过程、感受和隐性成本。
一家公司要上市,就是把自己的一部分股权卖给愿意买的人,本来是再普通不过的生意,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成了中国难度最高的事情之一,上一次市相当于脱一层皮。
在漫长的排队,等待审批的过程中,上市公司能深深体会到自己的“乙方”角色,不但要面对无数的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还要承担数额不菲的表外成本。
当初想为投资者负责的制度设计,对每个上市公司进行严格审核,已经异化成一个制度怪兽,不知是为谁服务。
而选择去海外上市,除了海外上市的中国部分审批环节之外,上市公司很清楚自己的“甲方”角色,能感受到投行、交易所都是为它服务的。
A股上市因为估值高,ipo融资能力较强,但企业要再融资、制定股权激励政策时,又面临跟ipo差不多的审批程序。
而在境外市场,就完全没有这个问题,更不用担心股民在再融资时骂你“圈钱”,这也是很多公司考虑的问题之一。
对于很多公司来说,上市不仅是ipo的一锤子买卖,而是建立一个可持续使用的融资平台。
归纳起来可以这么说,上市前的审核,上市后的交易,已经使A股形成跟境外资本市场有所区别的气场,你很难说哪个气场好,哪个气场坏,但企业还是会有所偏好的。
所以我认为公司去境外上市,并不会因为A股估值高而减少。
也很难说,这些企业里面,会不会出现让A股投资者无缘的“好公司”。
搜房网(SFUN)最近准备在美国ipo了,它是不是“好公司”呢?如果我们认为优秀公司到海外上市,A股市场发行市盈率高是问题的话,那这问题何解?已经有很多人士支了招。
前几天刘纪鹏、曹凤歧几位老师写了一篇宏文对创业板公平和效率缺失的反思,建议A股市场不但询价方面要市场化,在上市公司的数量方面也趟开供应,用上市公司的量来冲淡资金这个水,从而拉低估值。
对发审制度进行更加开放的改革,直至改成注册制,当然是中国资本市场迟早要走的路。
但如果认为光靠这个就能解决所有问题,那就太天真的,视野太窄了。
过去的所有经验都证明,在中国,凡是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