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只基金规模不足100万,注意规避这些清盘雷
诺安恒惠债券基金在2019年三季度其规模就仅剩约百万元。2019年年报披露,报告期内出现基金连续6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的情形,基金管理人将积极与基金托管人协商解决方案;2020年年报披露出现同样情形,基金管理人已向证监会报告并在评估后续处理方案。只是直到目前,该基金也尚未清盘,由此看来,基金净值低于5000万元等“清盘红线”,并无强制力,碰上了也不要紧,只要基金公司声称正在研究解决方案,就可持续拖延。
那何种情形需强制清盘?所谓清盘其实就是清算,《证券投资基金法》第82条规定,基金合同终止时,基金管理人应当组织清算组对基金财产进行清算;这应属对基金清盘的一个强制性规定,也即基金合同终止就需清盘。而第81条规定了基金合同需终止的情形,包括“基金合同期限届满而未延期;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决定终止;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职责终止”等情形,也即出现这些情形,基金才可能需要强制清算。
一般开放式基金存续期是无限长,而基金管理人职责也不会自己轻易终止,因此上述情形中,只有“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决定终止”情形,才是决定基金强制清算的主要因素。虽然说,代表基金份额10%以上的持有人有权自行召集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但实践中鲜见基金份额持有人推动持有人大会召开、审议终止基金合同事项,也就是说,假若基金管理人自己不撂挑子、不主动召集持有人大会审议清盘事项的话,即便基金资产仅剩几分钱,照样可持续运行。
维持一只迷你基金或袖珍基金的运行成本并不低,单说信息披露,基金年报动辄数百页,各项信息披露还不能出错,其中财报还需经过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基金需要投入不少财力,这甚至直接影响到基金净值大小。其实,清盘对基金公司、基金份额持有人而言,都是属于最好的选择。
基金公司之所以保壳,一是担心如果清盘数量太多,对基金公司名誉有影响;二是发行基金新产品流程比较费事,有时甚至难以发行,而留个基金之壳就可备不时之需。但显然,这个做法可能只是对基金公司自己有利,却对基金份额持有人不利,且若出现大量袖珍壳基金,恐怕也对基民投资标的选择也可能会造成困扰。
证券投资基金立法的目的之一,是要充分保护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果基金清盘相比其继续运行,更有利于基金份额投资者利益,那就应该选择清盘。不管是设立基金,还是运作基金,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持有人资产增值,而不是为了基金公司实现其自身利益,这也应该算是制订基金强制性清盘制度的基本遵循。
笔者建议,对《办法》)第41条规定的所谓“清盘红线”,要增强其强制力。可以规定,如果开放式基金连续六十个工作日出现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不满二百人或基金资产净值低于五千万元情形的,应责令基金管理人在一个月内限期解决,限期解决后持有人不得低于四百人、或净值不低于8000万元,否则就应强制终止基金合同并清算。由此众多袖珍基金就将大规模强制退出,从而真正实现基金的优胜劣汰,有力保护基民利益。
市场持续震荡下新基金发行接连遇冷,发行延期甚至募集失败也趋于常态。日前又一只新基金宣告发行失败,至此年内发行失败的基金达到31只,直逼历史最高纪录。
从基金管理人来看,渠道资源、公司品牌力较弱的中小型公募,更容易遭遇发行失利。业内表示,伴随着市场回暖未来新基金发行状况或将改善,但基金发行市场分化仍将趋于常态。
又一只固收+基金发行失败
12月4日,中加基金公告称,旗下中加科尚混合基金截至11月30日基金募集期限届满,本基金未能满足“《基金合同》”约定的基金备案条件,故本基金《基金合同》不能生效。
公开资料显示,中加科尚是一只偏债混合型基金,托管行为上海银行,自9月1日开始认购,但3个月顶格募集期限到来时仍未满足成立条件,宣告发行失败。
对此华南一位公募人士表示,近期市场环境不佳,或是基金发行失败的主因。行情低迷之下基金大面积延募,发行失败案例也显著增加。此外,基金发行情况还和产品质地、基金管理人品牌等密切相关。
他进一步介绍,固收+基金深圳一家公募固收人士表示,震荡市中“固收+”基金成为公募扎堆布局的品类,造成赛道拥挤度提升,产品间同质化竞争激烈,一些基金募集效果并不好。
事实上,该基金已是四季度以来第4只发行失败的固收+产品。而四季度以来,合计7只基金宣告发行失败,这也意味着固收+基金占比超一半。而在7月份以来发行失败的17只基金中,7只 “固收+”产品引人关注。
业内分析称,固收+基金发行失败案例增加背后是其发行总数量的增加。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3日,今年以来新成立的“固收+”基金逾340只,募资总规模超过5000亿元,不仅创出历史纪录,也超越了过去3年此类基金发行规模的总和。不过,从单只基金募集情况来看分化较大。同类产品扎堆上架,造成认购资金的分流是部分新基金“夭折”的重要因素之一。
除发行端的分化外,投资端也呈现出较大差异。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4日,今年以来“固收+”基金业绩首尾相差63个百分点,近一年业绩首尾相差高达近80个百分点。
“除同质化竞争造成部分基金发行不佳外,以收益稳健著称的‘固收+’基金业绩分化,也是造成近期多只产品发行失利的主要原因。”上述深圳公募固收人士称,一些产品未能较好地控制回撤,导致基金净值大幅波动,影响客户持有体验,还有些基金通过维持较高的转债和权益仓位博取超额收益,将积累多年的“安全垫”消耗殆尽。
年内31只新基金发行失败
伴随着中加科尚的发行失败,今年以来已有31只基金发行失败,数量毕竟历史单年度最高纪录。
Wind数据显示,自从2017年4月末首只募集失败基金——嘉合睿金定期开放公告发行失败的四年多,已经累计有114只新基金发行失败。以新基金发行失败公告日来算,2017年-2020年募集失败的基金数量分别为8只、33只、20只、25只。
单就数据上而言,今年以来公募新发产品遭受的冷遇,已十分接近2018年A股市场一度降至冰点时的情况。
从募集失败的基金类型看,包括混合型和股票型在内的权益类基金占据多数。2021年的市场,权益类基金赚钱难度较大,赚钱效应不及过往两年,而固收市场却出现回暖,也导致权益类基金发行失败数量远超固收类产品。
上述华南公募人士表示,权益基金尤其偏股基金发行情况是股市晴雨表。今年以来股市震荡加剧,尤其春节后白马股的大幅回调使此前火热的基金发行市场迅速冷却,多只主动偏股基金发行折戟。数据显示,多只主动偏股基金发行失败集中在2月中旬至4月中旬市场持续调整阶段。“到了下半年,指数基金和偏债混合型基金发行失败的案例显著增加,这主要是各家公司开始调整策略,主要布局更偏稳健的产品类型,不过权益基金还是不太好发。”他直言。
“事实上,基金行业有个规律——新基金好发不好做,好做不好发。不少曾经的爆款都是昙花一现,成立之后规模出现较大比例缩水。”上述基金公司人士表示,反而在市场比较低迷时认购一只新基金,中长期能够获得不错的收益。
而从基金管理人来看,发行失败的案例多数发生在中小型基金公司。深圳一家中型公募市场部总监表示,近三年来公募基金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渠道门槛不断增高,渠道在推介新基金时更加青睐明星基金经理、优秀的过往业绩、清晰的品牌辨识度。另外部分公募基金大佬创业成立的新基金也公司也因“流量明星”效应迅速做大规模和影响力,但这却成为很多中小基金公司翻不过去的一道“高墙”。
深圳一位基金公司人士预计,面对持续的震荡市结构性行情,基金发行市场冷热不均的现象仍将加剧并趋于常态化。
作为基金管理人,公募机构应该更加重视产品设计、谋求创新,同时,适度控制产品发行速度,着力打磨投资能力,将持营产品做成精品。
更多深度财经、国际局势资讯解读,可去关注微信公众号【邓高望远】,或者保存下方图片在微信打开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