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温日数已创历史新高
今年高温日数已创历史新高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消息,今年以来,我国高温日数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全国共发生4次区域性高温过程,其中石家庄35℃以上高温日数17天,为全国最多,北京以14天位列第二。
人类最多能承受多少度高温
从科学的角度分析,人体的自然温度是37摄氏度,作为自然进化的奇迹,人体对热量控制的能力非常高,当天气炎热的时候,人体可以利用排汗的方式来散热,但是这种方式有一个极限温度,那就是35摄氏度。一旦气温达到或者超过了35摄氏度,人体就无法再进行排汗,因为空气中到处都是被蒸发的水蒸气。就算流出了汗水,也无法通过蒸发的方式散热。
这或许会让我们感到后怕,因为35摄氏度的温度在现如今的夏天已经变得不再罕见,粗略估计我们一个夏天碰到的35摄氏度以上的日子就有十来天。在地中海,在加拿大,在印度,人类正在为前所未见的高温而担忧。科学家们认为,一旦这些地方的夏季极端高温成为常态,它就不再适合人类居住,至少在夏天会是如此。
这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太困难了,想要在高温天气下离开自己所在的城市,到清凉的地方消暑,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于是乎在这些城市里,普通的打工人依然需要顶着烈日工作,尤其是对于外卖员和快递小哥来说,每一个夏天都是一场考验。
高温天气对人的影响
高温天气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影响是产生中暑以及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导致死亡。人体在过高环境温度作用下,体温调节机制暂时发生障碍,而发生体内热蓄积,导致中暑。中暑按发病症状与程度,可分为:热虚脱,是中暑最轻度表现,也最常见;热辐射,是长期在高温环境中工作,导致下肢血管扩张,血液淤积,而发生昏倒;日射病是由于长时间暴晒,导致排汗功能障碍所致。
对于患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在高温潮湿无风低气压的环境里,人体排汗受到抑制,体内蓄热量不断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使心血管处于紧张状态,闷热还可导致人体血管扩张,血液粘稠度增加,易发生脑出血、脑梗死、心肌梗等症状,严重的可能导致死亡。据对北京地区心脑血管疾病的调查发现,高温闷热天气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天气。
在夏季闷热的天气里,还易出现热伤风(夏季感冒)、腹泻和皮肤过敏等疾病。原因是由于高温环境下,人体代谢旺盛,能量消耗较大,而闷热又常使人睡眠不足,食欲不振,造成人体免疫力下降,此时再不加节制地使用空调或电扇来解暑,人体长时间处于过低温度环境里,机体适应能力减退,抵抗力下降,病菌、病毒就会乘虚而入,急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感冒)。
另外,高温高湿环境,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大量滋生,食物极易腐败变质,食用后会引起消化不良、急性胃肠炎、痢疾、腹泻等疾病的发生;再有人们从室外高温环境中回到家中,习惯马上打开空调或用电扇直吹,吃些冰镇食品,这一冷一热,立马见效,马上就开始腹泻;闷热天气,人体排汗不畅,还容易导致皮肤过敏症,特别是10岁以下的儿童,主要为丘疹样荨麻疹、湿疹、接触性皮炎等,因是儿童对高温高湿天气的适应能力差,以及蚊虫叮咬、花粉、粉尘过敏等引起的。另外,消化不良、食积、寄生虫也可以致病。
高温天气预防方法
高温天气34℃是个槛 ,日常生活中,冷与热都会造成身体的不舒适。人的正常体温大约维持在37℃左右,根据各国的实验,人体感到舒适的气温是:夏季19℃~24℃,冬季12℃~22℃。所以,在炎热的夏天,湿度较高时,气温达到34℃就需要引起人们注意了。当气温和湿度高达某一界限时,人体热量散不出去,体温就要升高,以致超过人的忍耐极限,造成死亡事故。
补充水分把握量少次多原则,炎热天气下人体会大量出汗,极容易发生中暑或虚脱现象,老弱病幼人员应减少户外活动,要注意多饮水以补充身体水分。高温天气,人体内钠、钾随汗液的排出而大量丢失,可引起电解质平衡失调;人体内维生素C、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随汗液的排出而丢失,可引起营养素的代谢紊乱;人体内蛋白质分解增加,可引起能量消耗的增加。因此,保证高温天气下,人体营养需要与膳食合理,对于维持机体生理功能、代谢活动和电解质平衡,适应高温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保障身体健康,均至关重要。首先要补充水分。夏季,气温在36℃~38℃环境下,从事室外体力劳动的人,每日应补充水量10L~12L;从事室内工作的人,每日应补充水量2L~3L。补充水分宜量少次多,以免影响食欲。另外,大量出汗同样会引起无机盐丢失,故在补充水分的同时,应补充无机盐。同时还要注意,应增加维生素C、蛋白质、能量的摄入。
高温天气是超过多少度
高温天气是超过35度,高温,是指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的天气。我国气象部门规定,如果高温天持续3天以上的高温天气过程就称之为高温热浪(也称为高温酷暑)。
盛夏季节,天津、济南、郑州、西安、石家庄、上海、重庆、福州、长沙、南昌、杭州、武汉、南京、合肥等地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出现高温酷热天气,是中国夏季热浪袭击的重灾区。梅雨季节过后的7、8月份,一般年份都会出现20~30天的高温天气,梅雨期短的年份高温日数可超过40天。近50多年全国平均高温日呈现先减后增的态势,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高温日数减少,80年代初开始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西北、华北高温日数存在线性增加的趋势,其中华北地区增加趋势最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