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民交易经:8成不愿割肉男股民贪婪女股民抗跌
牛熊轮转,股海沉浮。
对于普通股民来说,其最终收益水平的决定因素,与其说是大方向的把握与决策,不如说是每一次买进卖出,即具体的投资操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股民交易经:8成不愿割肉男股民贪婪女股民抗跌相关信息,希望你喜欢。)从大处上讲,操作决定一个股民炒股生涯的成败;从小处上讲,操作则决定了其每一次交易的盈亏。
常有投资者感叹说,在中国做股票不容易。相比国外成熟市场,更多的行政干预、机制上的不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对称等新兴市场常见弊病,无不时时考验着国内投资者的操作水平。有股民笑称,在中国炒股能成功的投资者,去世界上任何一个市场都能成功。
本报调查的第三部分,聚焦于股民投资操作,呈现股民在股市交易中的行为特点。
捂股死扛
深套后近八成股民不愿“割肉”
不可否认,中国的散户处于信息食物链的最下游,资讯信息与专业技能的双重弱势令其常常陷入“一买就套”的尴尬境遇。但恪守着“只要不割肉就不算亏”的传统信念,中国散户投资者也被烙上了“死不割肉”的历史印记。
2011年,A股市场再度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熊”的力量。在股民中,“被套”已不是什么新鲜词,“套多少”才是大家茶余饭后调侃的主要话题。而面对自己股票深度套牢的现实,股民要做的第一个决定就是“割”还是“不割”。
在我们此次调查中,仅23%的投资者选择“全部卖掉,忍痛割肉”,占比不到四分之一;37%的投资者选择了“不断补仓,摊薄成本”;而选择“长期持有,直到解套”的投资者比例最高,达到了40%。
由此不难看出,“捂股死扛”仍是散户当前面对套牢时的主流心态。
小黄去年工作后进入股市,是新生代股民的代表。他去年买的几只股票如今均已深度被套。记者在营业部见到他时,他的情绪有些低落,“有点生不逢时的感觉,不过现在卖了就是真亏了,放着或许还有回本的机会。”
对于很大一部分股民来说,也许“不割肉”纯属无奈之举,但这同时也是他们对抗市场波动风险的最后法宝。因为他们相信,只要熬到牛市来临,个股鸡犬升天,手中的股票迟早会有解套的一天。
在股市摸爬滚打多年的股民广东股民老方对此颇有感触,他告诉记者,2002年入市被套后,他就抱着“坚决不割肉”的想法熬过慢慢熊市,最终在07、08年大牛市中连本带利的赚了回来。老方颇有自信地说,“从我的经验看,只要你持有的时间足够长,跌多少都能再涨回来。”
新老有别
老股民更能主动“割肉”认赔
从调查中记者还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相比股龄较短的投资者,股龄较长的投资者的“割肉”比例却更高。
调查数据显示,股龄在一年以内、1-3年的投资者在上述调查中选择“全部卖掉,忍痛割肉”的比例分别为16%和18%,而股龄在5-10年、10-15年的对应比例则均接近三成。
而不同资产规模的投资者在选择上也呈现出结构性差异。整体而言,资产规模在50万元以下的投资更倾向于“捂股”,而资产规模在50万元以上的投资者则有着更高的“割肉”比例。
“股龄较长的经验型投资者在熊市中更懂得及时规避风险,同时他们在股票品种的选择上有更大的余地。”申银万国证券上海新昌路营业部某负责人表示。
沈阳股民张女士就有自己的一套操作策略,“对于那些政策支持、基本面胸中有数、非常有信心的股票,长期持有,不会割肉,下跌就做T 0,拉低成本,但这种方法在去年下半年不是很有效。对于那些短线追涨只为赚取价差的股票,我会在跌破买入价、技术图形走坏后卖出。”
持股3-5只
持股时间大多不超过半年
投资有句老话:“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这句话充分强调了分散风险的重要性。从调查结果看,绝大多数股民也是深谙此理:经常只持有1只股票的“放手一搏”型投资者只占极少数,比例为8%;经常持有2-3只股票和3-5只股票的投资者占据主体,比例分别为63%和20%,合计占比超过八成;经常持有5-10只股票和10只以上股票的投资者比例分别为7%和2%。
“我们这里的老股民一般都不会去博一只股票的,那样风险太大,每次大概2-3只,再多了也容易分散精力。”宁波股民钱先生说。
虽然不少投资者崇尚价值投资理论,但在实际操作中多数股民还是倾向于中短线交易。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投资者平均持股时间不会超过半年。
具体来看,平均持股时间在1周以内的投资者比例为9%,平均持股1周到1月的投资者比例为37%,平均持股1-6个月的投资者比例为28%,三类投资者合计占到被调查者的四分之三。
另外,平均持股时间超过1年的投资者仅占被调查对象的不到5%。
“也不是我们不愿意长期持有,关键是中国股市从根本上说还是一个政策市,政策经常在变,市场只能跟着变,我们也必须随之改变决策。”湖北武汉的胡先生这样说。
有业内人士也指出,A股历来都是牛短熊长,虽然期间也诞生了如招商银行、万科A、格力电器等一批长期牛股,但同时如中国石油这样令股民好几年都翻不了身的大熊股也不少见。对于有经验的投资者来说,审时度势方为上策。
10%为重要止盈止损点
男性更“贪婪” 女性更“抗跌”
吴先生是申万上海斜土路营业部的一位老客户,他的持股时间一般不会超过一个星期,“通常是有点利润我就跑掉了,这也是我多年来的炒股经验。虽然这样的方法在牛市中可能比别人赚得少,但在熊市中可以规避风险。”
吴先生这样的短线微利思路在股民中具有一定市场。调查显示,将一次交易的止盈点设在上涨5%的投资者比例为14%,设在上涨10%的投资者比例为40%,两者合计超过一半。不过将止盈点设在上涨20%的投资者也不在少数,占比为22%。将止盈点设在上涨30%、50%、1倍以上的投资者比例分别为12%、10%和2%。
10%不仅是最为集中的止盈点,也是散户最为重要的止损位。调查显示,有24%的投资者选择在下跌5%时抛出,43%的投资者选择下跌10%时抛出,选择在下跌20%、30%、50%、70%及以上的比例分别为15%、7%、8%和2%。
有意思的是,在不同类别的投资者中,男性投资者对于一次投资收益的期望更高,但同时对下跌的承受能力却不如女性投资者。
调查显示,在女性投资者中,将止盈点设为上涨5%和上涨10%的,比例分别为15.4%和45%,明显高于男性13.3%和36%。而止盈点为上涨20%与上涨30%女性比例,为19.2%和6.8%,则明显低于男性的24.4%和15.3%。
另一方面,在止损位的选择上:选择在下跌5%、下跌10%和下跌20%割肉的男性投资比例,均高于女性投资者;选择在下跌30%、下跌50%、下跌70%及以上割肉的情况则反之。
半数持有中小板股票
不足三成股民持有创业板
近两年来,随着创业板、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等创新平台的陆续推出,中国资本市场的深度与广度都得到了延伸,股民的投资渠道也因此丰富起来。但时至今日,这些新事物有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广大投资者的投资偏好呢?
调查结果显示,有41%的投资者表示“购买过”创业板股票,但目前已空仓;27%的投资者表示“购买过”创业板股票,并且目前“仍然持有”;32%的投资者表示“没有购买过”。也就是说,当前持有创业板股票的投资者占比不足三成,同时有超过三成的投资者从未染指创业板。
“什么高成长性高收益,都是骗人的。”北京某张姓股民谈起创业板时略显激动,“一上市就业绩变脸,还要维持这么高的市盈率,过去一年我就栽在这上面了。”
记者调查发现,绝大多数股民买创业板股票都是抱着“高风险高收益”的预期而去,但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创业板市场却“只见高风险,不见高收益”,这令许多股民感到寒心。
“创业板指数,现在是市场上唯一一个在初始点位下方的指数。更为关键的一点是,创业板市场的供需严重失衡。”申万上海斜土路营业部的毛先生有他自己的看法,“据我统计,目前创业板股票的流通市值大约在1万亿左右,但尚未解禁等着套现的却有几万亿,股价还怎么涨得起来。”
不过虽然多数股民选择回避创业板股票,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排斥中小盘股。调查显示,购买过中小板的投资比例接近九成,目前仍持有中小板股票的投资者比例达到了51%。
贵州遵义股民谭女士的操作风格就是以中小市值股票为主,“绩优绩差关系不大(但净利润必须大于零),股性一定要活的股票方能考虑。”
不少营业部投资者坦言,银行保险等蓝筹股虽然估值低业绩好,但股价波动幅度太小,这对他们来说缺乏吸引力。
调查还显示,“高成长性”是投资者选择中小板股票的最主要原因,选择比例达到61%。
超八成股民未参与
股指期货认知度低
而另一创新品种股指期货似乎也不受普通股民欢迎。调查显示,81%的受访者表示从未购买过股指期货,10%的受访者表示“购买过股指期货,但已卖出”,而表示“购买过,目前仍然持有”的受访者比例仅为9%。
调查还显示,股指期货在股民中的认知度较低。表示对股指期货“了解”的受访者比例仅为24%,表示“知道一点”的受访者比例为57%,表示“不了解”的受访者比例为19%。
事实上,由于了解程度不深,多数股民对于股指期货的作用也多诟病。“机构投资者只能进行套期保值,不能投机。但A股是只能做多不能做空,这就决定了机构只能做空股指期货进行套保。股指期货推出后,A股再也没有大涨过。大盘涨跌要看股指期货的‘脸色’。”合肥股民刘先生表示。
购买者减半
仅四成多股民持有基金
去年下半年跌幅较大的板块除了创业板,另一个就数ST了。
调查结果显示,71%的投资者曾经购买过ST股票,其中52%的投资者目前已空仓,仅19%的投资者当前仍然持有。
而在选择ST股票的原因上,看好其“投机机会”的投资者占比达到51%,远高于“对公司仍然看好”以及“赚钱效应”两个选项。
不过对于ST股,历来都是褒贬不一。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其作为亏损企业,根本不具备投资的价值,即使考虑到重组的投机机会,散户在这方面也没有优势可言。
但也有少数投资者认为,A股历史上亏损企业退市的例子少之又少,重组是此类企业最终出路,买ST股与其说是投机,不如说是制度性套利。
另据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八成的投资者曾经购买过基金,且当前仍然持有的投资者比例为43%,而投资者购买基金的最主要目的是出于“投资组合”的需要。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所参与调查的投资者中,对基金有“充分了解”的比例仅为37%,“知道一点”与“不了解”的比例分别为57%和6%,表明股票投资者对于基金的了解程度还有待提高。
我们不在这里细谈金融工程师的就职机会。然而,不管怎么说,我们还是应该在这个关于金融工程的概述中力有志于学习金融工程的学生指明许多可能的就业途径。
简而言之,只要是需要创造性的传统领域都会对金融工程这类人才有需求。当然这主要是指那些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而对其中那些具有全球眼光的机构,情况更是如此。但也不要忽视公司方面的需要。现代化的公司,尤其是跨国公司,极其迫切地揭求这方面人才,而长期以来,这些人才都被吸引到交易领域去了。这些公司越来越意识到需要进行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以及通过非传统市场降低融资成本的能力。然而,几乎很少有股市具备足够的这方面的人才,来对相互竞争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结构化方案作出全面而充分的评估。毫无疑问,在未来几年中,股市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将会急剧增加。我提醒读者,尽管笔者主要侧重于从投资银行角度谈问题,但所讲的一切对于作为股市方面工作的金融工程师也同样适用。
金融工程发展的更为广阔的天地在东方,在亚洲,尤其是在金融市场正在开发和具有巨大潜力的中国资本市埸。股市狙击高手在运用金融工程这个工具时,要以中华民族文化为主体,用中华民族文化指导运用好金融工程这个工具.
金融工程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正在工程化的金融科学――金融工程在二十一世纪被引入中国到中国的证券市埸;证券市埸机构的证券投资组合的基础是金融工程中动态套期保值策略的运用;而作为证券市埸职业的股市狙击高手,更应该运用金融工程设计出精妙的大规模的套利工具和投机策略,有效地转移股市风险和获取高额的稳定投资回报.笔者相信金融工程这门新兴的科学一定会在改革开放的中国证券市埸、中华沃土中生根发芽,成长为枝叶繁茂的参天大树。
更多深度财经、国际局势资讯解读,可去关注微信公众号【邓高望远】(关注公众号,在后台回复相应关键词,可领取机构付费投资报告、私募个股调研报告和行业报告),或者保存下方图片在微信打开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