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运用补仓的五大诀窍与组合之前的研究

邓高分享 时间:

学会运用补仓的五大诀窍

补仓是被套牢后的一种被动应变策略,它本身不是一个解套的好办法,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它是最合适的方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会运用补仓的五大诀窍与组合之前的研究相关信息,希望你喜欢。)股市中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合适的方法。只要运用得法,它将是反败为胜的利器;如果运用不得法,它也会成为作茧自缚的床。因此,在具体应用补仓技巧的时候要注意以下要点:

一、熊市初期不能补仓。这道理炒股的人都懂,但有些投资者无法区分牛熊转折点怎么办?有一个很简单的办法:股价跌得不深坚决不补仓。如果股票现价比买入价低5%就不用补仓,因为随便一次盘中震荡都可能解套。要是现价比买入价低20%~30%以上,甚至有的股价被夭斩时,就可以考虑补仓,后市进一步下跌的空间已经相对有限。

二、大盘未企稳不补仓。大盘处于下跌通道中或中继反弹时都不能补仓,因为,股指进一步下跌时会拖累决大多数个股一起走下坡路,只有极少数逆市走强的个股可以例外。补仓的最佳时机是在指数位于相对低位或刚刚向上反转时。这时上涨的潜力巨大,下跌的可能最小,补仓较为安全。

三、弱势股不补。特别是那些大盘涨它不涨,大盘跌它跟着跌的无庄股。因为,补仓的目的是希望用后来补仓的股的盈利弥补前面被套股的损失,既然这样大可不必限制自己一定要补原来被套的品种。补仓补什么品种不关键,关键是补仓的品种要取得最大的盈利,这才是要重点考虑的。所以,补仓要补就补强势股,不能补弱势股。

四、前期暴涨过的超级黑马不补。历史曾经有许多独领风骚的龙头,在发出短暂耀眼的光芒后,从此步入漫漫长夜的黑暗中。如:四川长虹、深发展、中国嘉陵、青岛海尔、济南轻骑等,它们下跌周期长,往往深跌后还能深跌,探底后还有更深的底部。投资者摊平这类股,只会越补越套,而且越套越深,最终将身陷泥潭。

五、把握好补仓的时机,力求一次成功。千万不能分段补仓、逐级补仓。首先,普通投资者的资金有限,无法经受得起多次摊平操作。其次,补仓是对前一次错误买入行为的弥补,它本身就不应该再成为第二次错误的交易。所谓逐级补仓是在为不谨慎的买入行为做辩护,多次补仓,越买越套的结果必将使自己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

案例:贵州茅台

投资组合之前的研究

一、公司简介:

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是根据贵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1999〕

291号文《关于同意设立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的批复》,由中国贵州茅台酒厂有限责任公司(原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称集团公司、控股公司)作为主发起人,联合贵州茅台酒厂技术开发公司、贵州省轻纺集体工业联社、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所、北京市糖业烟酒公司、江苏省糖烟酒总公司、上海捷强烟草糖酒(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于1999年11月20日,成立时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8,500万元。经中国证监会证监发行字[2001]41号文核准并按照财政部企[2001]56号文件的批复,公司于2001年7月31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开发行7150万(其中,国有股存量发行650万股)A股股票,公司股本总额增至25,000万元。2001年8月20日,公司向贵州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办理了注册资本变更登记手续。根据公司2001年度股东大会利润分配方案,公司于2002年度以2001年末总股本25,000万股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按每10股派6元(含税)派发了现金红利,同时以资本公积金按每10股转增1股的比例转增了股本,计转增股本2500万股。本次利润分配实施后,公司股本总额由原来的25,000万元变为27,500万元,2003年2月13日向贵州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办理了注册资本变更登记手续。

经营范围:茅台酒系列产品的生产与销售;饮料、食品、包装材料的生产与销售;防伪技术开发;信息产业相关产品的研制、开发等。

二企业发展经过

回眸茅台集团发展史,尤令世人注目和敬仰。从解放前的手工作坊到世界一流的现代化企业;从传统单一的酿造业到跨行业的多元化产业发展格局;从大庆式企业、二级企业到全国白酒行业唯一的国家一级企业;从工厂制到公司制到股份制;从全国知名到全球飘香;从落后的经验式管理升华为卓越绩效管理;从一次性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到通过ISO14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成为迄今为止唯一通过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三大体系整合认证的白酒企业;从政治酒、外交酒、国酒到重如磐石的文化酒、神秘奇妙的健康酒,到象征着“高品位生活”的“非酒”,茅台酒的厚重内涵和卓越品质达到了“一览众山小”的最新高度。

解放初期,茅台酒厂只有几十名工人,到今天拥有8000多名国酒员工;从年产量几十吨到今天突破一万吨;总资产从建厂初期的1.2万元发展到现在的70多亿,翻了50多万倍;经济效益从1978年前连续16年亏损到年实现利税18.8亿元;销售收入从1998年的8亿元到2003年的32亿元;员工人均年收入从1998年前的1.37万元增至2.85万元;长期保持了利税率及人均利税指标居全国同行业之首的绝佳成绩。

更多深度财经、国际局势资讯解读,可去关注微信公众号【邓高望远】(关注公众号,在后台回复相应关键词,可领取机构付费投资报告、私募个股调研报告和行业报告),或者保存下方图片在微信打开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194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