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电市场为何不值钱了
面板价格持续直线下降固然是重要原因,但也许只是电视行业迎来大洗牌的一个契机,经历了上一波互联网电视“血洗”行业之后,彩电行业格局正在悄然改写。那么今天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一下彩电市场为何不值钱了,我们一起看看吧!
不断洗牌的彩电史
十年前,彩电市场热闹非凡。大概从2009年开始,彩电市场开始快速增长,规模从2009年的3450万台,增长到2016年的5089万台,堪称迅速。这其中,2013年可以说是分水岭。2013年既是智能电视的崛起之年,也成为彩电行业洗牌重组的动荡之年。之所以动荡,是因为这一过程中头部资本云集、新技术频出、价格战频发、市场竞争激烈。到现在,我们之所以记得2013年是互联网电视一个重要节点,是因为这是一个资本进驻智能电视的重要年份。
2013年,小米推出旗下首款智能电视,爱奇艺联合TCL发布旗下首款互联网电视,乐视推出的超级电视价格只为同行一半。互联网电视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小米、爱奇艺等大厂在互联网电视领域竞争激烈,尺寸越做越大,内容越多越多,价格却是越做越低。当然,互联网电视挤占传统电视市场份额的同时,也让彩电行业整体同质化严重,价格战会成为当时大家竞争用户的经典方式,其实并不难理解。
当时,智能手机同样处于增长高峰期,习惯了老式电视机的用户,突然看到电视也能像手机那样追剧、玩游戏,心里不是不惊喜。更何况,它还如此便宜。颠覆行业的内容生态,颠覆以往认知的电视价格,让用户开始将目标聚焦在乐视、小米、爱奇艺、雷鸟、荣耀、酷开等互联网品牌上。但是,我们可以说是这些新锐品牌,将互联网带入了寻常百姓家,但传统电视厂商其实比我们想象中更早进入这个市场。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面对互联网电视的价格挤压,传统品牌如何应对,外资品牌又如何应对?是否拥有核心技术,成为决定国产和外资不同策略的重要依托。传统电视品牌在品控和质量上固然有优势,却也无法在性能上实现碾压式超越,而互联网电视优势明显,一方面是内容和软件生态有天然优势,另一方面,堪称“性价比之王”。这些新锐品牌大力将内容作为主打卖点,将影视剧资源、体育赛事等文娱内容,作为争夺用户的抓手。叠加逐渐发展成熟的游戏手柄、VR设备等智能硬件,大厂们势头十足。
面对新锐品牌,传统电视厂商难免“压力山大”,很多时候只能“被迫”应对这场价格战。而另一边,进口家电巨头相对“坦然不少”,干脆不跟新势力玩,选择用技术和实力碾压,OLED电视就是典型。这边互联网电视热火持续中,OLED成为2013、2014年CES展会的明星产品,三星、索尼、LG各自推出OLED电视,行业也普遍将OLED视作下一代显示技术。
三星、LG这些国际巨头开始吹响OLED电视号角。虽然彼时价格贵、性能不稳定、各种小毛病也不少,但行业内也有共识:OLED会在未来某天走进大众视野,走到舞台中间。随着进口品牌的发力,OLED也在这一时期逐渐进入大众视线。
逐渐见顶的市场红利
2013年,大家还觉得电视的黄金时代即将到来,到2017年,情况开始不一样。2017年开始,此后三年(2017-2019)彩电销售逐年递减。2017年,彩电市场零售量规模为4781万台,同比下降8.1%。2018年,中国彩电市场零售量规模为4774万台,同比微增0.5%;但零售额规模为1490亿元,同比下降8.6%。
2019年,中国彩电市场零售量为4772万台,同比下降2%;零售额为1340亿元,同比下降11.2%;行业均价为2809元,同比下降9.4%,创十年最低。2020年更加不及预期,彩电市场零售量为4450万台,同比下降9.1%;零售额为1209亿元,同比下降11.7%。到2021年,中怡康数据显示,我国彩电市场共出货3703万台,跌破4000万台大关,同比下降10.4%。
今年上半年,国内彩电销量为1994.5万台,同比下降15.6%。照这个趋势,今年销量可能跌破3400万台,回到2009年的水平。从2017年开始,我国彩电行业出现了连续三年的“量额”齐跌。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电视红利似乎已经见顶,彩电行业进入存量时代。眼看着实力刚起来,电视行业却似乎不景气,叠加这两年疫情影响,大家电消费意愿下降。
作为经典三大件,彩电是老一辈装修家里时不可缺少的大家电。在新时代,电视功能更是不断升级和扩充,仍然是客厅娱乐的C位王者,是客厅场景的灵魂,电视承载着家人陪伴、亲子互动等多重功能。
作为一种已经诞生近百年的媒介,三林并不认为电视会退出消费市场、退出媒介市场。从逐年下降的市场份额来看,彩电市场看似已经进入天花板,市场增长有限。但从彩电行业的革新,从国产电视厂商的“野心”来看,这也许只是行业升级的必经之路。
期待国产厂商摆脱价格战,在技术上满足自身,同时走向海外,这也许才是中国彩电的内外兼修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