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调控空间足
优先考虑提振内需
当前,货币政策发力提振内需的必要性上升。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仅上涨0.6%,处于今年以来的低位。“核心CPI持续低位运行,反映出国内需求有待提振。”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说。
在此背景下,货币政策“以我为主”,优先考虑提振内需的必要性提升。温彬分析,随着世界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不断收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将由前期单边上涨转为宽幅波动,我国面对的输入性通胀压力整体减轻。四季度外部通胀居高不下的概率仍然较高。“考虑到我国物价形势与欧美呈现较大反差,特别是我国核心物价指数依旧低位运行,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也面临回落态势,货币政策更应保持稳健基调,优先考虑提振内需,实现内部均衡。”温彬说。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表示,为提振内需,实现稳增长目标,货币政策应坚持“以我为主”,把稳增长放在政策目标首位。做好内外平衡的安排和考量。
货币政策“以我为主”具备条件。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说,当前国内物价水平整体稳定,与海外高通胀形成鲜明对比。这一经济基本面差异为国内货币政策保持独立性、自主性创造了条件。
政策调控有空间
从政策发力空间看,货币政策调控有空间。
一方面,低位运行的物价水平为货币政策调控提供空间,有利于稳增长政策效果的释放。业内人士认为,今年以来CPI同比涨幅高点已过,四季度物价水平将持续处于3.0%左右的物价调控目标以内。这意味着,国内物价形势稳定,为货币政策调控创造了良好条件。
另一方面,从金融数据看,广义货币(M2)、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速与名义GDP同比增速基本匹配,显示国内货币供应处于合理区间,为货币政策调控提供了空间。人民银行最新数据显示,10月末,M2余额为261.29万亿元,同比增长11.8%;10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41.42万亿元,同比增长10.3%。
可以看到,货币政策具备灵活调整空间。发挥货币政策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成为下阶段调控重要取向。
“从总量层面看,随着海外加息节奏放缓,我国总量政策外部制约消退,在宽信用降成本目标下,预计降准和降息工具将会相机推出。”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从结构层面看,一方面,要利用好政策效果观察期,分析研判各类工具实际成效,不断推陈出新;另一方面,要密切关注支持领域修复情况,做到“有进有退”,避免投放的流动性过剩。
王青表示,发挥货币政策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在总量上要体现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要求,增强信贷增长稳定性,还要根据经济运行波动性特征,引导信贷增速适时上升或下调,在稳定宏观经济运行的同时,确保一段时期内货币供应量与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时间窗口打开
从时间节点看,在公开市场操作集中大量到期情况下,货币政策加大调控力度具备较好的时间窗口期。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统计,11月和12月中期借贷便利(MLF)到期量较大,分别为10000亿元和5000亿元。不少机构认为,考虑到11月和12月MLF到期量较大,不排除人民银行适时通过小幅降准置换部分到期MLF的可能性。
温彬表示,考虑到MLF到期量较大,人民银行在落实好结构性工具的同时,不排除适时通过小幅降准置换部分到期MLF的可能性。王青表示,若后期伴随银行贷款投放力度显著加大,银行体系流动性出现较为明显收紧态势的话,不排除人民银行加量续做MLF或年底前后实施全面降准并部分置换到期MLF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