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质量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在不久前举办的第二十四届高交会上,迈瑞医疗携自动体外除颤仪(AED)亮相,吸引了不少参观者驻足。
“AED被认为是抢救心源性猝死最有效的院前急救设备,即使是非专业人员也可以使用。”迈瑞医疗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我国AED的研发时间较晚,此前市场一直被进口品牌长期垄断。2013年,迈瑞医疗发布国内首款双相波AED,自此,国产企业完全掌握AED的自主研发技术。目前,迈瑞AED已突破了国际品牌千余项技术封锁,并建立了中国双相波除颤国家标准。我国AED的推广和普及也驶入快车道。
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目前,围绕产业链所需,广东深入实施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推进编制并实施十年“卓粤”计划,取得阶段性进展。
深圳是我国医疗器械产业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核心集群区域。围绕高端医疗器械产业,深圳出台相关产业集群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深圳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增加值达到650亿元,营业收入达到2000亿元,将深圳建设成为全球知名的高端医疗器械研发中心和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聚发展高地。
在广州黄埔,产业发展的架构非常清晰: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制造、新材料、绿色能源、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健康食品等主导产业链群为“躯干”,发挥主导产业竞争优势和主导关联作用,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两翼”,以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为“尾翼”,提升现代服务业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
在产业布局图之下,围绕产业链的“创新磁场”吸引着更多的科技企业,也推动着产业的聚集发展。
“黄埔较早布局‘慢热’属性的生物医药产业,通过长期积累,企业正加快生成产出效益。产业链的加持,也让研发工作得以就近取材。”广东华南疫苗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彭涛说。
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只有实现基础研究的自立自强,方能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如果不突破核心技术,电动汽车还会受制于人。”比亚迪汽车总工程师廉玉波说,目前比亚迪有超4万名研发工程师从事各类技术研发工作,建立了11大主要研发机构,形成多学科、多领域的研发布局。
“现在造车新势力、芯片企业、人工智能企业甚至不少风投机构,都在高薪聘请数学、物理学、化学和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人才。基础研究在深圳产业界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行业研究团队首席专家史占中对记者表示。
史占中常年往返于上海、深圳两地,带领课题组对多家深圳智能制造公司进行深入的考察调研,探究人工智能企业中的硬件制造、数据分析、算法迭代和产业生态等问题。在他看来,现在许多新兴产业领域的创新公司重视培养基础研究人才,这是基于技术和产业变革的大背景,是大势所趋。
“十几年前,大家觉得量子力学是物理学家自己玩的游戏,难以完成有效的操作。但现在量子计算的发展,使我们对微观世界的操控能力达到了新的高度,从而进行有效的计算深度操作。”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院长俞大鹏说,大量的现实需求,把量子力学推到产业前沿。
党的报告提出,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
“搞研发,这里能快速形成合力;搞产业转化,这里又能分化出新的突破口,这种高效快捷的‘加速度’模式在其他城市不敢想象。”深圳柏垠生物去年成立,今年5月入驻深圳光明科学城,很快便完成数千万元的“天使+”轮融资,不久前还登上了“大湾区高成长性企业TOP50”榜单,公司创始人钟超很是感慨。
据了解,深圳光明科学城的定位是“既做基础研究,也做应用基础研究,但更聚焦应用基础研究”,其中9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兼具研究平台与产业平台属性,既对学术界共享,也对产业界开放。
深圳湾实验室党委书记胡晓军介绍,深圳湾实验室是以科学家为原点推动建设的,实验室的95个课题小组不但拥有“自由探索+联合攻关”的科研环境,还享有近4万平方米的办公空间,各中心可根据自身项目建设需要,自主引进人才、攻克难题。
强化源头供给,进一步加大对基础研究的长期稳定支持,创造更多“从0到1”的原创成果。当前,广东在全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从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打造体现国家使命、具有广东特色的“科技王牌军”,到全面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广东的科技创新实力不断迈上新台阶。一组数据可以印证:以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为引领,广东已构建由10家省实验室、3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460家省重点实验室、2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4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组成的高水平多层次实验室体系。
广东省科技厅介绍,围绕国际前沿必争领域,广东实施“量子科学与工程”“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等专项,力争先发优势;聚焦优势特色产业和社会发展关键领域重大科学问题,组织基础研究重大项目;通过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科学家自主选题自由探索。
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高端人才与创业环境“一拍即合”,创新链与产业链“一拍即合”。近年来,广东在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技术金融”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上狠下功夫。
在广州南沙,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之中,预计将于2025年建成投用。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最高级别的科学盛会,大湾区科学论坛将为大湾区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在广东惠州,中科院“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和“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两大科学装置正在加紧施工之中。
不久前,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宣布,两大科学装置中的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HIAF)项目组完成了磁合金高频、超导磁铁、全储能电源、极高真空薄壁真空室等系统核心关键技术样机及首台套设备测试,部分设备批量加工接近尾声,多项突破性成果为HIAF工程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该项目预计2025年底完成项目总验收,建成后将为我国核物理和核天体物理基础研究创造国际一流实验条件。
在珠江西岸,江门中微子实验室也在加紧建设。“下一个挑战:中微子质量顺序”——江门中微子实验室办公楼白墙如此写道。2020年12月,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圆满完成科学任务正式退役,江门中微子实验室将接过接力棒,预计2024年建成运行后,这一大科学装置将成为国际中微子研究的中心之一。
据了解,除上述“国之重器” 外,国家规划“十四五”期间将在广东布局建设人类细胞谱系等5个设施,数量位居全国首位,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持续不断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广东在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的构建中也在迎来新的突破。比如,在5G、4K/8K、高端电子元器件等方面,广东打破了长期的技术垄断,开拓了市场。
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科技企业孵化器是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的一个载体。
数据显示,目前,广东共建有科技企业孵化器超1100家,众创空间超1000家,数量连续6年位居全国第一。其中,国家级孵化器近200家,国家级备案众创空间约300家,全省在孵企业数超3.4万家,累计毕业企业超2.5万家。
广东省科技厅介绍,接下来将持续联合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一大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上下游一体贯通,来加强对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不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和新旧动能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