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讲故事的光启科学(00439): 是资本市场的玩家, 还是下一个深圳骄傲?
光启科学(00439)究竟是下一个华大基因还是个骗子公司?过去七年,这是一个一直萦绕在深圳市民心头的疑问。
成立七年以来,光启科学没有任何一项科研成果能够实现产业化,却不断以未来之名在资本市场攻城拔地,在香港、在A股、在澳洲,其创始人刘若鹏组建了一个横跨三地资本市场的“光启系”帝国。
而从目前来看,光启系的资本运作还未停止,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的故事在资本市场上发酵,并锻造出更多的财富标本——“光启系”目前的资本市值逾700亿元人民币。
与资本市场光芒形成对照的是,“光启系”成立7年来,虽然有无数的黑科技涌现——近乎每一年都有一项新科技,但总是老科技沉下,再有新科技故事,只是不变的是,每一项科技都迟迟无法量产,无论是8年前号称震惊世界的“隐身衣”,抑或是多年来无数次跳票的“马厅飞行包”。
就在数日前的2月9日,刘若鹏的“光启系”又添加了新成员。A股上市公司龙生股份发布定增公告,本次发行完成后,刘若鹏控制的光启空间技术及达孜映邦将合计持有公司45.92%的股份,刘若鹏将成为龙生股份的实际控制人。
截至目前,刘若鹏主导下的“光启系”主要包括:港股上市公司光启科学(00439.HK),A股上市公司龙生股份(002526.SZ),以及在澳洲证券交易所上市的马丁飞行喷射包公司(The Martin Aircraft Company ,ASX:MJP)。
龙生股份来了新主人
龙生股份为专业汽车座椅功能件制造商,生产滑轨、调角器等汽车零部件。公司预计2016年可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在5647万元至7665万元之间。此番定增是龙生股份向9名对象增发股份,募集68.94亿元,总股本由3亿股扩大至12.7亿股。
根据龙生股份公告,募集的资金将投入“材料智能结构及装备产业化项目”、“超材料智能结构及装备研发中心建设项目”。
“光启系”主要通过旗下西藏达孜映邦实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和深圳光启空间技术有限公司参与定增,持股比例分别为42.6%、3.32%。定增完成后,达孜映邦成为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原第一大股东俞龙生退居第五大股东,深圳光启空间技术有限公司则位列第十大股东。
募投项目将由上市公司子公司深圳市新栋梁科技有限公司负责,该公司的研发及经营团队通过参与新余超研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间接实现员工持股。新余超研参与上市公司定增,累计持有505万股,持股比例为0.4%。
“光启系”现身
对于此次将龙生股份收入囊中的刘若鹏,人们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称他为中国的马斯克(特斯拉之父),也有人认为他和他一手组建的“光启系”就是个不断圈钱的骗局。
据光启科学年报,公司主席兼执行董事长刘若鹏现年34岁,2006年从浙江大学本科毕业,2009年在美国杜克大学取得硕博学位。2010年,刘若鹏与其他四名核心成员组成主要研发“超材料”的光启团队,成为广东省首批引进的国际一流科研创新团队。
2010年起,刘若鹏担任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另有广东省、深圳市人大代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新材料领域主题专家组专家等多个身份和职务。
光启系的故事始于2014年。
顶着80后、海归、博士、超材料领军人物光环,刘若鹏在2014年带领深圳光启借壳港股英发国际,成功上市。2015年,光启系开始涉足A股市场:一边出资15.96亿元认购8000万股,意欲参与上市公司鹏博士(600804.SZ)的定增事项;一边同期参与龙生股份的定增。
前一项因公司股价低于定增发行价格计划而于当年7月终止,后一项在2016年4月获审核通过。自此,资本市场上的“光启系”隐隐成形。
细数光启系的资本运作,赴港借壳上市、赴澳上市、战略投资A股及借壳A股上市,其资本棋局似乎越铺越大。有投资人士指出,由达孜映邦主导的“超材料智能结构及装备产业化项目”将使得光启占领“智能 ”时代先机。
不会讲故事的博士不是好资本家
光启集团就以明代科学家徐光启来命名。这是一位沟通中西文化和传播现代科学的先行者。而超材料、智能光子、马丁飞行包(曾出现于电影《美人鱼》)、SkyX无人机系统、U -1悬浮站、“云端号”、“旅行者号”……这些年,光启集团的科研成果,也都具有某种前瞻性和想象力。打开光启的官方网站,你会看到它们的slogan——“未来即现在”。
资本对关于未来的美妙故事从来趋之若鹜。
港股光启科学的前身为纸业股英发国际,2014年下半年因光启借壳上市,股价半年间从每股0.45港元涨至5.26港元。同样因为光启入局,2015年3月至6月,短短三个月之间,龙生股份从每股7元疯涨至120元。
2015年,龙生股份发布定增预案称,公司将以7.15元/股的价格向10名特定对象发行约10.07亿股,募集资金不超过72亿元,全部用于投资超材料智能结构及装备产业化项目、超材料智能结构及装备研发中心建设项目。隔天,龙升股份早盘复牌即一字涨停,上涨9.95%。
“我们选择投资对象与合作伙伴,着眼的是产业布局,对其他企业的投资,也不是简单的财务投资,而是技术投资入股。”刘若鹏曾经告诉媒体,入主龙生股份,是推动超材料智能结构及装备尖端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重要一步,未来它将成为光启集团超材料技术产业上市平台;而投资鹏博士与并购马丁公司,都是为港股公司光启科学而做的,双方在技术、业务、市场上有很强互补性。
“光启科学的定位是公司商用空间技术及服务的产业化平台,其中包含云端号、旅行者号、载人版旅行者号、个人飞行喷射包等空间技术创新产品。”刘若鹏表明,光启还有一部分资产未实现上市,如超级WiFi系统、光子认证和光子支付,但短期内不会证券化。
也就是说,对于资本市场,光启不怕没故事可讲。
不过,在资本市场玩并购玩得最猛的那段时间,光启的业绩却乏善可陈。截至2014年12月底9个月,光启科学亏损1.54亿港元。
对此,刘若鹏对外解释称,公司亏损原因之一是2014年大规模并购等成本,而未来几年公司将大规模削减资本运作资金。“因为经过前期一系列密集的资本动作,光启系资本运作已基本完成。”刘若鹏表示,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动作,并非为了上市而上市,只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把中国的超材料产业做好。
据光启科学2016年中报,截至2016年6月30日止6个月,该集团实现收入约3.12亿港元,其中商业化进程最快的产品“云端号”获得约2.85亿港元收入,集团较去年同期扭亏为盈。
是绝世的天才,还是资本市场的玩家?
与漂亮业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光启在这些年不断遭遇质疑。
2014年,光启与The Martin Aircraft Company签订股权换购协议,以总对价为4400万澳元购买Martin Aircraft 新股及可换股证券,最终以持股52%成为Martin Aircraft 最大控股股东。双方还在中国香港成立合资公司,光启科学持股51%。
就在Martin Aircraft完成上市后不到4个月,公司创始人、马丁飞行包的发明者格伦•马丁宣布离开,马丁表示自己想要每个人都能用飞行包,但是公司的目的是商业化,公司频繁参加各个航空展会,与各国的政府机构试图建立联系,这些行为让马丁反感。
2015年12月,马丁飞行包在深圳欢乐海岸城上空完成载人与无人飞行,这是其首次在中国公开飞行。但当天的飞行高度只到达10米左右,飞行时间也只有3分钟左右。
受质疑最多的还是刘若鹏称自己已在2009年研制出的“隐身衣”技术。他曾表示这项技术“震惊”中外学界,还提出隐身衣有可能在5年内投入军用。而如今8年已过,迟迟不见官方披露“隐身衣”技术的开发和使用进程。
近期光启在新疆库尔勒的放飞也最终没有完全成功。去年11月9日,“旅行者”2号按计划在当晚10:44被放飞,但仅仅过了半小时左右,在升至1.2万米后,即因部分通讯和控制系统出现异常,被迅速迫降,未能抵达原定的2万米高度。
年少盛名、玩黑科技、买买买、在各地建研究院,刘若鹏的成长轨迹和资本运作手段曾经被时代周报拿来与马斯克对比,并表示人们对刘若鹏身上和马斯克一样存在某种“分裂”——外界看不懂,并呈现出某种激进。
“马斯克几岁?做公司多少年?我才做多少年?再给我十年,我们(光启)就是时间太短了。”刘若鹏并没有回避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