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涧县的经济

chenologin2分享 时间:

“十一五”期末(即2010年),清涧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386元,接近2005年1450元的3倍,年均增长26.6%。

2013年上半年清涧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247万元,比上年增长8.7%(现价增长)。其中,农业产值3814万元,增长16.7%;林业产值1336万元,增长16.2%;牧业产值5847万元,增长2.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250万元,增长8.7%。 清涧工业起源于古代。明清时期,除传统的粮油加工外,还可生产农具、土布、丝线、皮张等;行业稀少,设备简陋,工艺简单,多为家庭季节性生产,自制自用,偶有出售。民国年间,城乡个体手工业略有发展,主要行业为丝绸、印染、铁器、小五金、砖瓦、木器、皮麻以及米面、食油、肉食加工等10余种,从业人员不多。其中丝织业占有突出地位,30年代,花绸等产品驰誉临近省区。在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中,上万名妇女纺纱织布,推动了清涧县纺织工业的发展。由于工具落后,交通不便,部分行业盛衰不定,发展缓慢。1949年,清涧县工业总产值5.3万元,仅占工农业总产值0.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涧县工业生产发生了巨大变化。50年代初,手工业户和从业人员增加。1955年始对私营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成立清涧县第一个集体工业企业缝纫社。1956年,先后成立铁业、五金、木业生产合作社及车马挽具社,手工业实现合作化,促进了生产发展。当年,清涧县工业总产值达87.1万元,比1949年增长15.43倍。

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清涧掀起大办工业热潮,兴办钢铁、砖瓦、石灰、土肥等工厂以及果干、果脯品加工等92个企业。同年创办的清涧县第一个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县综合厂,从事发电、面粉加工及小型农具、五金家具修造。在上述企业兴办中,由于脱离实际,盲目冒进,原料、设备、资金和技术严重匮乏,同年12月清涧县并入绥德县后,这些厂子大多下马。1960年县丝绸厂建成投产。1961年,清涧县有10个工业企业,总产值由1960年的127.5万元下降为51.5万元。1962年,县面粉加工厂上马。1963年起,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指导下,设有火电、采煤、农机、农具、缝纫等项目。至1966年底,清涧县有工业企业13个,其中全民所有制4个,集体所有制9个,工业总产值达108.7万元。70年代,相继兴办规模较大的水电、建材等重工业以及印刷、食品加工等轻工企业,同时对一些原有企业进行扩建和改造。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营工业体制改革逐步展开,乡镇工业兴起,县内初步形成电力、煤炭、机械、建材、食品、丝绸、缝纫、木材加工、造纸、印刷等一系列工业门类。1990年,清涧县工业企业939个,其中全民所有制9个,集体所有制17个(县属5个,乡办10个,其他2个),村及村以下工业913个(村办6个,个体850个,其他57个),职工总数3571人;总产值1896.1万元,比1949年增长356.8倍,比1978年增长3.38倍;全员劳动生产率5310元。清涧县26个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从业人员1229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015.2万元,固定资产净值1673.6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2004.8万元。

2013年上半年,清涧县实现工业增加值5.3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6.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32亿元,增长33.2%。规下工业实现增加值3.06亿元,同比增长9%。 远在原始社会,清涧境内就出现了商品交换。秦汉时期,半两、货布等9种货币广为流通。北宋时,青涧城主种世衡重视发展商业。清乾隆年间,清涧县红枣被“里民贩往山西、榆林、宁夏等地,计值在万金以外”(乾隆《清涧县续志·地理志》)。道光初,街头小卖,习以为常。“会看街道三日集,儿童争卖饭钱钱”。因生产落后,交通不畅,信息闭塞,群众商品意识同外地相比,还很淡薄。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开放,清末和民国初,县内私人字号和店铺逐渐发展起来。1933~1936年,国民党对清涧苏区实行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商业几濒停滞。抗日战争初期,公有商业从无到有,个体商业发展较快。1940年清涧县解放后,随着大生产运动的开展,商业企业日渐活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国营和供销商业居于主体地位,发挥了积极作用。由于“左”的影响,1956年后排挤甚至取消私营商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营体制进行改革尝试,个体商业迅速发展,市场空前活跃,国营和供销商业面临挑战。

2013年上半年,清涧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5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09亿元,同比增长17.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26亿元,同比增长12.6%。批发零售业实现销售额2.80亿元,同比增长15%;住宿餐饮业实现销售额0.55亿元,同比增长24.8%。

中国新行政区域划分

中国的行政区划体系经过多年的调整已日趋完善,初步形成了三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体系,即农村行政区划体系、城市行政区划体系及少数民族地区行政区划体系。

城市行政区划体系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行政区划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行政区划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按“精减、效能”的原则,改革市镇设置标准,确定新的设市模式,有利地推动了中国城镇的发展。

中国城市的法定概念包括设市城市和建制镇两部分,城市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大城市是指城市非农业人口超过50万的城市;中等城市是指城市非农业人口在20万至50万之间的城市;小城市是指城市非农业人口在20万以下的城市。

在行政管理的工作中,中国设市城市分为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和建制镇五类,其中特大城市是指城市非农业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

按照行政级别,中国设市城市又分为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地级市、县级市,建制镇属于县级以下。

记 事

到1997年底,中国的城市总数已达668个,建制镇18316个。在设市城市中包括:特大城市34个,大城市47个,中等城市203个,小城市384个。直辖市为: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均为特大城市);副省级市为:哈尔滨、沈阳、大连、长春、南京、杭州、宁波、厦门、济南、青岛、武汉、广州、深圳、成都、西安等15个(除宁波外均为特大城市);地级市207个;县级市442个。

截至1997年底,中国城市(包括建制镇)非农业人口总数28386万,其中设市城市中的特大城市非农业人口总数为7462.10万,大城市非农业人口总数为3241万,中等城市非农业人口总数为4542万。

2002年6月5日新华社报道,建设部日前公布的《2001年城市建设统计公报》显示,至2001年末,中国有设市城市664个,城市人口近3.6亿人,城市面积60.7万平方公里,城市范围内人口密度588人/平方公里。

2003年5月21日新华社报道,建设部日前发布的《2002年城市建设统计公报》显示,至2002年末,中国有设市城市660个,城市人口35343.78万人。城市面积464772平方公里。城市范围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760人。统计公报还显示,中国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基础设施保持较快发展,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城市环境得到较好改善。2002年,中国完成城市建设固定资产投资3119亿元,比上年增长32.6%。城市建设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7.2%,比上年增加0.9个百分点。2002年,中国城市市政公用设施能力提高,服务功能增强。城市供水、节水工作积极推进,城市燃气供应结构发生变化,集中供热有新的发展,城市人均道路面积、城市污水处理率、城市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均比上年有了较快增长。

2004年6月15日新华社报道,建设部近日发布的2003年城市建设统计公报显示,至2003年末,全国设市城市660个,城市人口33805万人。城市面积39.9万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2.8万平方公里。城市范围内人口密度847人/平方公里。公报显示,2003年,中国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较快发展,特别是城市环境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设施能力有新的提高,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加大,居住环境继续得到改善。城市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长,有效供给能力有较大提高。2003年,各级政府继续加大对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全年完成城市建设固定资产投资4462亿元,比上年增长42.9%。城市建设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同期全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8.1%,比上年增加0.9个百分点。全年新增固定资产254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交付使用率57%。新增生产能力或效益是:供水日综合生产能力596万立方米,人工煤气日生产能力182万立方米,天然气储气能力496万立方米,城市道路长度8935公里,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747万立方米,城市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4.7万吨。

2004年7月8日新华社报道,据建设部提供的最新数字,截至2003年底,全国共有建制镇和集镇42000多个,其中建制镇2万多个,集镇22000多个。县城以外的小城镇镇区的总人口约1.91亿。

请问榆林清涧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有没有了解的?

  清涧历史悠久,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生息,先秦时称为“全秦要户”。北魏太和11年首次在境内设朔方县,而后多次更名移址。唐贞观年间筑宽州城,宋康定元年改宽州为“青涧”,金大定22年改设为县,明洪武4年改为“清涧”。明、清、民国年间先后隶属绥德州、延安府、榆林道。1935年1月成立清涧县苏维埃人民政府,1940年2月正式解放,成立清涧县人民政府。

  清涧是块红色的土地,革命老区。早在1925年就建立了党团组织,1927年10月12日,爆发了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之后西北地区首次武装起义——清涧起义。1936年2月,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在白治民、白如冰、白栋材、白恩培四位原任和现任省委书记的家乡袁家沟村发表了著名的《东征宣言》,世纪伟人毛泽东在此亲率红军,强渡黄河,挥师东征,拉开了全民抗战之序幕。期间,毛泽东主席一览北国风光,触景生情,挥毫写下了气吞山河的著名词篇——《沁园春.雪》,这为清涧的红色革命文化涂上了重重的一笔。据统计,在民主革命时期,只有8万人口的清涧县,就有2万人参加了革命队伍,为革命牺牲的仁人志士达2000多人,及至80年代,仍有清涧籍省军级干部60余人,有老红军400余人。为此,曾经在清涧生活、战斗过的中央军委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傅全有上将为清涧题词为“传奇县”。

  清涧目前仍属国家重点扶贫县,但这是一块充满活力、充满生机、充满投资机遇的开放开发热土。这里有充足的土地资源、石材资源、水资源、油气资源,耕地面积大,草场广阔,造林保存面积和宜林地多,为农业、林业、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清涧传统农业较发达,主要农作物有黄豆、玉米、谷子、洋芋等。最值得一提的是,清涧出产的红枣个大、核小、皮薄、肉厚、味美,可溶糖及维生素含量高,为当地一绝。早在1968年,港澳同胞给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写信,指名要吃“祖国陕甘宁边区清涧红枣”,一时传为美谈。

  改革开放以来,清涧人民立足本地资源,发挥本地产业优势,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社会有了很大的进步。以城建、交通、电力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迅速发展,为清涧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去年以来,新一届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生态立县、产业富县、工业强县、科教兴县目标,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团结带领全县人民乘势而上,锐意进取,大力推进主导产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构建和谐社会,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2007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23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94亿元,财政总收入达1554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2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92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7666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53亿元,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为7.6亿元和4.37亿元。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正在处于快速上升发展阶段。

  目前,已建成优质红枣基地40万亩,年产量4000万公斤。建成巨鹰枣业集团等龙头企业,创出了"巨鹰牌"滩枣等名牌产品,远销全国50多个大中城市,并出口欧美及东南亚地区。

  新一届县委、政府把红枣作为全县的龙头产业来开发,提出了“上规模、调结构、深加工、大流通”的产业化开发思路,预计到2005年,建成60万亩优质红枣基地,组建红枣产加销一体化的集团公司,使清涧红枣红遍天下。

统计局是属于国企还是政府机关还是事业单位啊?我搞不懂,希望懂的人能指点一下,谢谢!

统计局是属于国家政府机关,国家统计局是国务院直属机构,主管全国统计和国民经济核算工作,拟定统计工作法规、统计改革和统计现代化建设规划以及国家统计调查计划,组织领导和监督检查各地区、各部门的统计和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监督检查统计法律法规的实施。

国家统计局设立11个职能司(室):办公厅、政策法规司、统计设计管理司、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国民经济核算司、工业交通统计司、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司、贸易外经统计司、人口和社会科技司、人事司、财务基建司。

扩展资料

国家统计局的工作内容:

1、拟定统计工作法规、统计改革和统计现代化建设规划以及国家统计调查计划,组织领导和监督检查各地区、各部门的统计和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监督检查统计法律、法规的实施。

2、建立健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统计指标体系,制定全国统一的基本统计制度;拟定国家统计标准;审定部门统计标准;组织管理全国统计调查项目,审批各地区、各部门的统计调查计划、调查方案。

3、研究提出重大的国情国力普查计划,经批准后组织实施;统一组织各地区、各部门的社会经济调查,汇总、整理全国的基本统计资料;对国民经济、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统计预测和统计监督,向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提供统计信息和咨询建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帮忙了解一下榆林市

  榆林概况

  自然地理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东经107°28′-111°15′,北纬36°57′-39°34′之间,东临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北邻内蒙,南接本省延安市。黄河沿东界南下涉境400多公里,古长城横贯东西700多公里。地貌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占总面积的42%,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占总面积的58%。平均海拔1000至1500米。境内主要河流有无定河、秃尾河、窟野河、佳芦河。北部沙区有200多个内陆湖泊,最大的红碱淖湖面积67平方公里,为中国最大的沙漠湖泊。气候属暖温带和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差较大,无霜期短,年平均气温10℃,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气象灾害较多,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旱、霜冻、暴雨、大风、冰雹等灾害发生,尤以干旱、冰雹和霜冻危害严重。

  行政区划 全市辖榆阳、神木、府谷、定边、靖边、横山、佳县、米脂、吴堡、绥德、清涧、子洲12个县区,222个乡镇,5676个行政村。市政府所在地榆林城为国务院1986年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全市总人口333.7万,其中农业人口287.6万,总面积43578平方公里,人均国土面积19.6亩。

  历史沿革 历史悠久,春秋为晋,战国归魏,秦统一六国后为上郡地。东晋时匈奴人赫连勃勃在西部(今靖边县北部)统万城建都,称大夏国。唐及五代时设夏州、银州、麟州、府州、绥州,均属关内道管辖。清朝设榆林府,民国设榆林道。建国后,榆林为地区建制,先后设有专员公署.行政公署,2000年7月改为地级市。历史上,秦朝扶苏、蒙恬,汉朝李广,唐朝尉迟敬德、郭子仪,宋代范仲淹、杨家将、折家将,明朝余子俊等名将曾镇守于此2。本市曾先后涌现出赫连勃勃、宇文恺、李继迁、杨继业、折可行(折赛花父)、韩世忠、李自成等一批有重要影响的人物。

  革命史实 榆林具有光荣的斗争传统,明末,由王嘉胤、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1900年8月,本市三边(定边、安边、靖边)爆发了义和团反天主教的斗争,一直延续到1946年三边解放,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教案。

  榆林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民主革命时期。为中国革命做出重大贡献。1924年绥德师范建立了陕北第一个中共党组织。1927年爆发的清涧起义,是西北地区向反动派打响的第一枪。1934年建立县级苏维埃政权。1935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成为抗日战争的总后方。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我市8个县30多个村庄战斗生活一年多,在这里发表了《东征宣言》,写下了气势磅礴的《沁园春·雪》和《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认务》等光辉著作;在这里召开了党中央特别会议、小河会议;指挥了著名的沙家店战役,作出战略反攻决策,下达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进军令,领导和指挥了西北战场和全国解放战征;在这里为佳县县委题词"站在最多数劳动人民一边"。当时,陕北人民在欠收、生活极其艰难的情况下,仍响亮的提出:"保卫毛主席,保卫党中央,保卫陕甘宁边区","一切为着战争的胜利"等口号,全力支援前线,发生过一年七次交纳公粮的感人事迹,谱写了兄弟争先、父母送子、妻子送丈夫参军的壮丽赞歌。佳县民歌手李有源情不自禁地高唱《东方红》,唱出陕北人民热爱领袖毛泽东、热爱党中央的真挚感情。柳青的小说《铜墙铁壁》、杜鹏程的小说《保卫延安》、张映文的《扶我上战马的人》、张俊贤的纪实小说《红太阳从这里升起》以及电影《悠悠故人怀》、《沙家店粮站》、《巍巍昆仑》等都是对这一段历史的写真。革命战争年代,榆林为革命英勇献身的有两万多人,涌现出李子洲、霍世英、杜斌丞、李鼎铭、张季鸾等一批革命先烈和著名人士,哺育了刘澜涛、马文瑞、郭洪涛、安子文、张达志、阎揆要、张秀山、贾拓夫、赵苍壁等一批重要的革命家和党的高级干部。

  资源禀赋 矿产资源优势突出,资源组合配置好,国内罕见,举世少有,是正在建设的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全市已发现8大类48种矿产。煤炭预计储量2714亿吨,探明1460亿吨,属特低灰(7-9%)、特低硫(小于1%)、特低磷(0.006-0.035%)、中高发热量(28.470-34.330mj/kg)的优质环保力煤和化工用煤,神府煤田是世界七大煤田之一。天然气预测储量4.18万亿立方米,探明储量7474亿立方米 ,是迄今我过陆上探明的最大整装气田,气源中心主储区在我市靖边、横山两县,气田储量丰度为0.66亿立方米/平方公里,属干气,甲烷含量96%,乙烷含量1-3%,有机硫级微,在燃烧中不产生灰渣和有毒气体,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很小。石油预测储量6亿吨,探明储量3亿吨。湖盐预测储量6000万吨,探明储量3292万吨。岩盐预测储量6万亿吨,约占全国岩盐总量的26%,探明储量8854亿吨。此外,还有比较丰富的高岭土、铝土矿、石灰岩、石英沙等资源。市内自产水资源总量30.92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7.81亿立方米。榆林以其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被誉为中国的 “ 科威特 ” 。八十年代以来,进入大规模勘探开发阶段,在神华集团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直接参与下,国家和地方先后投入建设资金 300多亿元,基本形成以大柳塔为中心的现代化煤炭基地,在靖边建成亚洲最大的天然净化装置,并实现向北京、上海、西安、银川等十几个大中城市供气。1998年,国家计委正式批准榆林为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截止目前,国家和地方已投入建设资金300多亿元,形成4000万吨原煤、40亿立方米天然气、250万吨原油、20万吨甲醇的生产能力和近60万千瓦电力装机容量,初步形成以煤炭、油气、电力、化工、建材、轻纺为主的工业体系,能源化工基地初具规模。目前,榆林已成为国家西煤东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建设的重要源头。

  风景名胜 旅游文化资源丰富,黄土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汇聚交融,使榆林荟萃了众多风姿独特、雄奇壮美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重点文物古迹有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大夏国都统万城遗址,西北地区最大的道教建筑群白云山道观,陕西最大的摩崖石刻红石峡,陕西最大的内陆湖泊红碱淖,以及李自成行宫,秦始皇长子扶苏、大将蒙恬墓等。榆林民风淳朴,是陕北民间艺术之乡。热情奔放的大秧歌、高亢激昂的信天游、千姿百态的绥德石狮、细腻秀美的三边剪纸,以及浓郁的黄土风情和丰厚浑朴的生活底蕴,风靡海内外。

  生态环境 榆林地处毛乌素沙地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风蚀沙化和水土流失严重,是全国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地区。进入 “ 九五 ” 以来,国家把榆林列为防沙治沙重点地区, 12个县区组织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工程、 “ 三北 ” 防护林四期等一批重点工程。榆林人民几十年坚持 “ 南治土、北治沙 ” ,累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2.04万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55%,;年减少入黄泥沙2.4亿吨,比五十年代减少45.2%;全市林草覆盖率达到30%,林木保存面积1629万亩,沙区860万亩,流沙有600多万亩得到固定半固定,由沙进人退转变为人进沙漠。

  基础建设 铁路有3条,包(头)神(木)铁路全长189公里,境内48公里;神(木)朔(州)铁路全长274公里,境内100公里;神(木)延(安)铁路全长385公里,境内299.9公里。形成 “ 一纵两横 ” 铁路总骨架。全市公路总里程 20168公里,其中等级公路6077公里。中国首条沙漠高速公路、陕蒙半幅高速公路均已建成通车,府谷一级公路也将建成。榆神高速公路也将开工建设。公路密度为0.46公里/平方公里,形成以210、307国道,包神府、榆靖西省道为干线的公路网络。航空,目前开通西安、包头的航班。电力装机容量57.5万千瓦,电网有330千伏线路两条,总长268公里,330千伏变电站两座,变电容量600千伏安,110千伏线路全长1485公里,主网架覆盖全市。通信,济银、西呼两条国家一级干线光缆交叉经过榆林,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38万门,固定电话用户26万户,城区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34.8部,移动通讯用户35.5万户,互联网用户2.2万户,是陕西第二大通信枢纽。供电、供水、供热、供气等公共设施日臻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明显增强,成为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农村基本实现了村村通路、通电、通广播电视,乡乡通程控电话。

  榆林是正在建设的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全国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区,也是西部大开发的热点区域之一。经过建国 50年的艰苦奋斗,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榆林在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20世纪90年代,社会经济发展明显加快,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3%,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4.5%。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11.4亿元,同比增长15.2%,财政收入完成19.8亿元,增长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5亿元,同比增长22.7%。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经济发展路子,为今后的大规模开发奠定了结实基础。

  展望新世纪,榆林后发优势突出,发展前景广阔,完全有条件在西部大开发中率先突破、率先开发,实现由资源大市走向经济强市,成为陕西以至西部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党的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和陕西省 “ 三步走 ” 规划要求,我们在深化市情认识、总结过去发展思路的基础上,提出今后二十年的奋斗目标是:努力使榆林经济总量跻身于全省前列,建成西部经济强市,建成具有先进时代气息和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大市,建成山川秀美的生态人居环境。第一步,从 2003年到2006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8%,比2000年翻一番,力争达到20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5800元,多数县乡或乡村基本达到或接近小康。第二步,从2007年到201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9%,达到400亿元,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4万元,基本建成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和陕西畜牧业基地,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成为陕西经济强市。第三步,从2011年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6%,达到120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3.2万元,建成西部经济强市,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 “ 三大目标 ” 。

参考资料:榆林人

南梁煤矿年产量是多少万吨?

核定产量是120万吨,实际产量大概在150-200万吨,高产的时候能够接近300万吨。煤矿其实生产系统如果没有大的安全隐患,安全管理如果很正规的话,主要还是靠超产来提升效益。

一、矿区简介

1、地理位置

南梁煤矿地处陕北侏罗纪煤田神府地方开采区中部,地处陕西省神木、府谷两县交界处,位于陕西省府谷县老高川乡红草沟村。

2、自然条件

气候: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春干旱,夏季炎热,秋湿多雨。四季比较分明,雨热同期,气温日差较大,干湿季节分明,年降水变率大,常出现干旱。

气温:年平均气温8.4――11.0oC,昼夜温差11.7℃。极端最高气温40.0oC,极端最低气温-22.5oC。

降水:年平均降水量516――617mm,雨季多集中在夏秋季,占年降水量的72%。

日照:年均日照时数1938.8―2199.0小时之间。

霜况:无霜期180天。

3、交通条件

南梁煤矿神朔铁路与包神府二级公路从井田南缘通过。

二、矿区发展

1、矿区历史

1987年南梁煤矿始建。

1995年南梁煤矿正式投产,设计能力15万吨/年。

三、矿区现状

1、矿区条件

南梁煤矿原隶属于榆林煤炭出口集团,为陕西省出口煤炭基地,井田面积19.3364平方公里。

①储量

南梁煤矿地质储量13317万吨,可采储量6195万吨。

②生产能力

南梁煤矿改扩建后设计生产能力75万吨/年,通过环节技术改造后核定生产能力为120万吨/年。

2、煤种煤质

南梁煤矿煤炭产品品质优良,为特低灰、特低硫、特低磷、高发热量、可选性好的的动力燃料和工业气化用煤。

陕西南梁矿业有限公司是榆林煤炭出口(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中国煤炭进出口公司、澳大利亚华光资源有限公司、海南京铁实业贸易开发总公司、宁波富兴燃料有限公司、陕西煤炭运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6家公司组建的中外合资企业。

陕西南梁矿业有限公司(本文简称“南梁矿业”)是陕西省煤炭行业第一个引进外资的企业;第一个通过市场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煤炭企业;第一个引进澳大利亚管理模式管理煤矿的企业;中型以上煤矿第一家采用矿井生产外包管理模式的企业;第一个使煤矿企业告别脏、乱、差、黑,走向优雅舒适的企业;第一家对神府矿区的采煤方法进行研究并取得重大成果的企业……因为它创造了许多第一,因为它聚集、培养和输送出一批经营管理人才,因而也就成为榆林市煤炭行业项目建设的一面旗帜,榆林市文明单位的标兵。陕西南梁矿业挺立在市场的排头,弘扬着我国国有企业的威名。

“管理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管理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管理是服务,服务的核心在于质量;管理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  南梁矿业团队是一个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组合,公司领导大胆借鉴了澳大利亚煤矿管理模式,委托西安科技大学结合实际重新设计,改变传统的运作方式,用现代企业制度运营。其管理模式是,只成立项目管理公司,其他工作委托专业承包商来完成,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公司负责生产技术方案的确定和物资供应、产品销售以及工程进度、原煤产量、质量监督检查和考核工作。矿井建设、辅助生产、后勤服务、产品运销在坚持市场准则和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下,均以契约式的形式委托专业公司承担。通过市场机制,对外招标承包,获得市场上最合适的专业公司的服务,并通过与西安科技大学合作研究,初步找到了适合神府矿区中小型煤矿长壁间歇式采煤方法,不仅替代了过去地方煤矿落后的房柱式采煤方法,而且解决了产量小、效率低、煤炭回收率低的问题。新方法的回采率达到83%以上,是过去小煤窑回采率的近三倍,远远高于榆林境内所开煤矿的资源回采水平,填补了神府矿区中小型煤矿采煤方法的空白。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而人才能否发挥积极作用关键是要有一个强有力的能够不折不扣执行董事会战略的领导班子。南梁矿业不仅创新了管理模式,还下功夫培育新型管理人才。1999年成立初,南梁矿业就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13名员工。他们中有的是煤炭院校毕业的博士后,有的是国有煤矿任现职的矿长、经理、总工,有的是榆林煤炭行业的新秀,有的是具有很强协调能力的行政干部。他们的加盟,既是人才的整合,也是文化的整合,既能体现事业的成功源于人才完美的搭配的理念,也能使每个人扬长避短,在张扬个性的前提下团结并富有战斗力。

  八年来,南梁矿业成为培养煤炭经营管理人才的摇篮。首任总经理杨列克、副总经理胡善亭调回中煤公司总部任职;第二任经理王连祥受命组建了榆神煤炭公司,从零起步,年发运煤炭300多万吨,筹建了年产800万吨的榆树湾煤矿,现又受命组建了榆林矿业集团;第三任总经理韩南山调回中煤公司总部任企业事业部经理。现任总经理张光耀是一个复合型人才,从办公室主任起步,一步一个脚印,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煤矿的经验,有娴熟的驾驭整体和协调周边的能力,正带领南梁矿业的员工向更高目标冲刺。

  正是这种契约式管理模式,彻底解决了传统管理机构设置的大而全、小而全造成的人员包袱负担问题,提高了公司的整体运作水平。走出了一条管理水平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调动的新型现代煤炭企业的路子。  “工作为什么?挣钱为什么?不安全还有什么?为了自己的生命安全,家庭的幸福团圆,企业的稳定发展,请千万不要忘记安全生产。安全到永远,生活比蜜甜。”

  南梁矿业没有因为实行契约式管理而逃避安全管理的责任,仍然坚持和谐发展,强化安全生产。在陕西南梁矿业有限公司,确立了“安全是最大的政治,安全是最大的效益,安全是最好的福利”的安全理念。南梁一方面全力以赴改善生产作业条件,通过技术改造来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先后投入1.5亿元,完成了一二期改扩建工程和120万吨环节改造工程;另一方面,他们强化领导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实行工人三班倒,班班跟领导,决不以牺牲矿工的生命来换取公司经济效益的攀升。向安全要效益、以安全促发展、用安全求壮大,成为南梁矿业的安全文化。

  在观念上,南梁矿业把安全生产作为企业管理“人性化”的首要部分,要求公司上下把一线的工人当成自己的兄弟、亲人和骨肉,“宁可少挣几百万,不舍工人一条命”。在生产环节上,南梁矿业确立“产量、效益都要为安全让路,不安全就不能生产这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原则。在管理上,南梁矿业实行了现场半军事化管理,保证生产安全,2006年南梁矿业安全生产实现零死亡!现在,南梁矿业井下的生产工艺、安全装备、作业条件,在陕西省非综采地方煤矿中,均跨入了最先进的行列,今年1月南梁煤矿通过了标准化二级矿井验收,成为榆林市地方示范矿井!

  在强化安全生产的同时,公司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建立了专用的排矸场和污水处理站,使生产废弃物分层覆土封闭,再植树绿化。被榆林市环保授于市级“绿色文明示范企业”称号。公司还先后投入2427万元资金,改造建设了占地面积82000平方米、使用面积26000平方米的办公、生活福利区和11765平方米的职工宿舍大楼等附属设施,使其呈现出花园别墅式的风格。如今,走进南梁矿业,传统的煤矿企业脏、乱、黑的形象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葱绿的草坪,翠绿的绿篱,奇形怪状的龙爪槐,攀援而上的藤萝,粉墙、黛瓦、曲径、喷泉点缀的公寓,让人切身感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要想使南梁矿业这面榆林煤炭战线的旗帜永远飘扬,就要不断创新,持续创新,而创新的动力源于学习。”

  在榆林这个世界500强争相进入的国家能源化工基地,要想使南梁矿业这面榆林煤炭战线的旗帜永远飘扬,就要不断创新,持续创新,而创新的动力源于学习。在企业管理方面,南梁着力打造学习型组织,大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学习《人性管理》和《细节决定成败》等成功学书籍,组织员工集中观看《如何做好沟通与管理、用人》、《职业经理人常犯的11种错误》等管理讲座,不断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生活热情,开发员工潜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南梁矿业是一家十分注重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公司。一是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方针,把文明煤矿创建工作与同经济管理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形成了齐抓共管,从从参与的创建文明煤矿工作机制。二是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基本纲要》,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切实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针对神府矿区地方煤矿采取房柱式开采形成悬空区,存在着大面积冒顶的安全隐患,公司出资50万元与西安科学大学合作进行采空区地质灾害的防控研究,以防止矿区塌陷带来的灾难。针对地方煤矿农民工多、流动性大、安全隐患多的问题,公司投资200万元在南梁建成一个模拟现场培训中心,培养更多的熟练工服务全市地方煤矿,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在人才培训上,充分发挥中煤大企业的优势,定向在府谷县的高中毕业生中招收46名学生到矿院培训,毕业后充实到中煤公司下属各企业工作。三是通过学习――思考――实践,在工作中不断完善自我。在南梁矿业,学习励志名著与边缘科学已蔚成风气,公司级和中层干部有5人上西北大学主办的工商管理煤业MBA班。通过团队精神的培养和企业文化的营造,形成了人才结构的优势互补。  南梁矿业始终不忘通过回报社会来提升公司的价值和推动事业的发展,通过实现效益最大化来真诚回报社会。

  科学管理带来了南梁矿业的有序跨越。南梁矿业从1999年注册至今,固定资产总额达1.8443亿元,净资产达1.6117亿元,资产总额达3.5080亿元,累计销售原煤543万吨,实现销售收入9.62亿元,实现利润1.32亿元,上缴税金1.01亿元。销售收入平均每年以50%的速度递增,资金周转期仅为20天,成为陕西省煤炭生产经营企业资本金回收、资金周转利用率最快和经济效益最好的企业。  2006年,陕西省国税务对全省煤炭行业增值税入库税负情况进行通报,陕西南梁矿业有限公司对社会的贡献水平高于其他矿务局的水平。全国重点税源企业增值税平均单位税额26.32元/吨,陕西省平均税额只有9.77元/吨,而陕西南梁矿业有限公司则是21.55元/吨;全国重点税源企业增值税入库税负平均水平是7.85%,陕西省的平均水平是8.53%,而陕西南梁矿业有限公司的水平则是12.6%。  南梁矿业始终牢记做为国有大企业煤矿承担的社会责任。2005年,煤炭市场紧俏,原煤供应非常紧张,当地许多煤炭经营企业一时无煤可卖,境况艰难。南梁矿业拿出自己生产的60多万吨原煤,以吨煤低于市场20至40元的价格,支援给了当地煤炭经营企业,帮助它们解决了原煤供应问题。到2006年底,除去税收,公司对地方经济建设的直接与间接贡献,累计已达1.247亿元,相当于陕北一些贫困县10多年的财政总收入。

  在社会事业方面,南梁矿业还把资助地方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当成了自己应尽的责任。2001年,还在起步阶段的南梁矿业就拿出50万元,为驻地所在的府谷县老高川乡红草沟村修建了一所占地面积为3402平方米,可以容纳300名学生的“希望小学”,随后又相继给神木县沙峁村小学和府谷县老高川学校捐了40万元。2002年,国家相关部门发起支援西藏希望工程的倡议,南梁矿业以一地方企业的名义捐出了20万元。同年,清涧县发生洪灾,南梁矿业立即派人送去了5.5万元救灾资金;2005年投资15万元为红草沟村建成了人畜饮水工程;2006年为佳县修建广场捐资50万元;2005年,为了援助府谷县城的道路交通建设,南梁矿业一次性就捐出了100万元的巨款!府谷县成立慈善机构,南梁矿业又率先捐上10万元。2007年,榆林解决白于山区人饮解困工程,南梁矿业又响应号召,捐款50万元。

  几多耕耘,几分收获。南梁矿业的成就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受到国家有关部委和省市及行业主管部门的表彰奖励。先后荣获依法生产先进煤矿、标准化二级矿井,陕西省先进集体、陕西省煤矿安全生产先进集体、陕西省A级纳税人、首届陕西能源矿业行业十大品牌、榆林市税利贡献“明星企业”、榆林市“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建设优秀矿井”;榆林市“优秀管理企业”、榆林市煤炭运销“十佳企业”,连续三年被榆林市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管理先进单位”等称号。2007年5月1日,被授予省级劳动模范先进集体称号。

  我们相信,面对荣誉,南梁矿业的全体员工将依然积极进取,开拓创新,追求卓越,加快企业的发展步伐,为铸就一流煤炭企业而奋斗,为推动榆林煤炭业的良好发展而努力!

114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