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产业专项资金如何申报
为了促进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海南每年安排5亿元财政资金专项扶持互联网产业。2017年互联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申报工作于近日启动,今年仍设4大类、22项申报类别。为了帮助相关企业、园区顺利做好资金申报工作,解读会围绕《海南省互联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海南省互联网产业天使投资资金管理实施方案》(试行)《关于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几个相关政策进行综合解读,针对互联网产业园区、创新创业基地、众创空间、互联网企业、互联网人才等不同的主体可以申请哪些资金、如何申请,进行分类解读,还对与会人员在申报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答疑。针对备受初创企业关注的互联网产业天使投资,解读会还详细介绍了天使投资、股权投资的条件和申请方式。
“这场解读会让我对一些政策细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受益匪浅,希望以后多举办这样的政策解读会。”海南帮伴企业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吴先生说。
如何落实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
意见通知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通知指出,《意见》着眼于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明确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从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和组织领导等方面提出改革措施,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人才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意见》的颁布实施,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通知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加强对《意见》实施的组织领导。有关方面要抓紧制定任务分工方案,明确各项改革的进度安排。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采取有力措施,把《意见》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要加强政策解读和舆论引导,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良好氛围。要配齐配强工作力量,加强指导监督,研究解决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通知要求,落实《意见》过程中的重要情况和建议,要及时报告党中央。
意见全文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管人才。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健全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创新党管人才方式方法,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服务发展大局。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聚焦国家重大战略,科学谋划改革思路和政策措施,促进人才规模、质量和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相协调,实现人才发展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
——突出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保障和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提高人才横向和纵向流动性,健全人才评价、流动、激励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使人才各尽其能、各展其长、各得其所,让人才价值得到充分尊重和实现。
——体现分类施策。根据不同领域、行业特点,坚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增强改革针对性、精准性。纠正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官本位”倾向,防止简单套用党政领导干部管理办法管理科研教学机构学术领导人员和专业人才。
——扩大人才开放。树立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主动参与国际人才竞争,完善更加开放、更加灵活的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机制,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流得动、用得好。
(三)主要目标
通过深化改革,到2020年,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人才管理体制更加科学高效,人才评价、流动、激励机制更加完善,全社会识才爱才敬才用才氛围更加浓厚,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政策法律体系和社会环境。
二、推进人才管理体制改革
(四)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根据政社分开、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要求,强化政府人才宏观管理、政策法规制定、公共服务、监督保障等职能。推动人才管理部门简政放权,消除对用人主体的过度干预,建立政府人才管理服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清理和规范人才招聘、评价、流动等环节中的行政审批和收费事项。
(五)保障和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充分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中的主导作用,全面落实国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用人自主权。创新事业单位编制管理方式,对符合条件的公益二类事业单位逐步实行备案制管理。改进事业单位岗位管理模式,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探索高层次人才协议工资制等分配办法。
(六)健全市场化、社会化的人才管理服务体系。构建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体系,完善人才供求、价格和竞争机制。深化人才公共服务机构改革。大力发展专业性、行业性人才市场,鼓励发展高端人才猎头等专业化服务机构,放宽人才服务业准入限制。积极培育各类专业社会组织和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有序承接政府转移的人才培养、评价、流动、激励等职能。充分运用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为用人主体和人才提供高效便捷服务。扩大社会组织人才公共服务覆盖面。完善人才诚信体系,建立失信惩戒机制。
(七)加强人才管理法制建设。研究制定促进人才开发及人力资源市场、人才评价、人才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完善外国人才来华工作、签证、居留和永久居留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定人才工作条例。清理不合时宜的人才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
三、改进人才培养支持机制
(八)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突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导向,建立高校学科专业、类型、层次和区域布局动态调整机制。统筹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开发规划,加强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加快培育重点行业、重要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注重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探索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
(九)改进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支持方式。更大力度实施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国家“万人计划”),完善支持政策,创新支持方式。构建科学、技术、工程专家协同创新机制。建立统一的人才工程项目信息管理平台,推动人才工程项目与各类科研、基地计划相衔接。按照精简、合并、取消、下放要求,深入推进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
建立基础研究人才培养长期稳定支持机制。加大对新兴产业以及重点领域、企业急需紧缺人才支持力度。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鼓励人才自主选择科研方向、组建科研团队,开展原创性基础研究和面向需求的应用研发。
(十)完善符合人才创新规律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改革完善科研项目招投标制度,健全竞争性经费和稳定支持经费相协调的投入机制,提高科研项目立项、评审、验收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改革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探索实行充分体现人才创新价值和特点的经费使用管理办法。下放科研项目部分经费预算调整审批权,推行有利于人才创新的经费审计方式。完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探索实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后期资助和事后奖励制。
(十一)优化企业家成长环境。遵循企业家成长规律,拓宽培养渠道。建立有利于企业家参与创新决策、凝聚创新人才、整合创新资源的新机制。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进一步营造尊重、关怀、宽容、支持企业家的社会文化环境。合理提高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化选聘比例,畅通各类企业人才流动渠道。研究制定在国有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指导意见。完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中长期激励措施。
(十二)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创新技术技能人才教育培训模式,促进企业和职业院校成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双主体”,开展校企联合培养试点。研究制定技术技能人才激励办法,探索建立企业首席技师制度,试行年薪制和股权制、期权制。健全以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机制。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不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
(十三)促进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陈旧观念,抓紧培养造就青年英才。建立健全对青年人才普惠性支持措施。加大教育、科技和其他各类人才工程项目对青年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在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中设立青年专项。改革博士后制度,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在博士后研究人员招收培养中的主体作用,有条件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可独立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拓宽国际视野,吸引国外优秀青年人才来华从事博士后研究。
四、创新人才评价机制
(十四)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评价。制定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不将论文等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建立符合中小学教师、全科医生等岗位特点的人才评价机制。
(十五)改进人才评价考核方式。发挥政府、市场、专业组织、用人单位等多元评价主体作用,加快建立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的人才评价制度。基础研究人才以同行学术评价为主,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人才突出市场评价,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强调社会评价。注重引入国际同行评价。应用型人才评价应根据职业特点突出能力和业绩导向。加强评审专家数据库建设,建立评价责任和信誉制度。适当延长基础研究人才评价考核周期。
(十六)改革职称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提高评审科学化水平。研究制定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突出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合理界定和下放职称评审权限,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自主评审。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作统一要求。探索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职称直聘办法。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申报参加职称评审渠道。清理减少准入类职业资格并严格管理,推进水平类职业资格评价市场化、社会化。放宽急需紧缺人才职业资格准入。
五、健全人才顺畅流动机制
(十七)破除人才流动障碍。打破户籍、地域、身份、学历、人事关系等制约,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流动、有效配置。建立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优先落户制度。加快人事档案管理服务信息化建设,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为人才跨地区、跨行业、跨体制流动提供便利条件。
(十八)畅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方面人才流动渠道。研究制定吸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优秀人才进入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政策措施,注重人选思想品德、职业素养、从业经验和专业技能综合考核。
(十九)促进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研究制定鼓励和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意见,提高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人才保障水平,使他们在政治上受重视、社会上受尊重、经济上得实惠。重大人才工程项目适当向艰苦边远地区倾斜。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县以下单位招录人才,可适当放宽条件、降低门槛。鼓励西部地区、东北地区、边远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设立人才开发基金。完善东、中部地区对口支持西部地区人才开发机制。
六、强化人才创新创业激励机制
(二十)加强创新成果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快出台职务发明条例。研究制定商业模式、文化创意等创新成果保护办法。建立创新人才维权援助机制。建立人才引进使用中的知识产权鉴定机制,防控知识产权风险。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金融服务机制,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支持。
(二十一)加大对创新人才激励力度。赋予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自主权,除事关国防、国家安全、国家利益、重大社会公共利益外,行政主管部门不再审批或备案。允许科技成果通过协议定价、在技术市场挂牌交易、拍卖等方式转让转化。完善科研人员收入分配政策,依法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定权,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研究制定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才股权期权激励政策,对不适宜实行股权期权激励的采取其他激励措施。探索高校、科研院所担任领导职务科技人才获得现金与股权激励管理办法。完善人才奖励制度。
(二十二)鼓励和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研究制定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离岗创业的政策措施。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经所在单位同意,可在科技型企业兼职并按规定获得报酬。允许高校、科研院所设立一定比例的流动岗位,吸引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科技人才兼职。鼓励和引导优秀人才向企业集聚。重视吸收民营企业育才引才用才经验做法。总结推广各类创新创业孵化模式,打造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众创空间。
七、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机制
(二十三)完善海外人才引进方式。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更大力度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敞开大门,不拘一格,柔性汇聚全球人才资源。对国家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开辟专门渠道,实行特殊政策,实现精准引进。支持地方、部门和用人单位设立引才项目,加强动态管理。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人才引进。扩大来华留学规模,优化外国留学生结构,提高政府奖学金资助标准,出台学位研究生毕业后在华工作的相关政策。
(二十四)健全工作和服务平台。对引进人才充分信任、放手使用,支持他们深度参与国家计划项目、开展科研攻关。研究制定外籍科学家领衔国家科技项目办法。完善引才配套政策,解决引进人才任职、社会保障、户籍、子女教育等问题。对外国人才来华签证、居留,放宽条件、简化程序、落实相关待遇。整合人才引进管理服务资源,优化机构与职能配置。
(二十五)扩大人才对外交流。鼓励支持人才更广泛地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完善相关管理办法。支持有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在海外建立办学机构、研发机构,吸引使用当地优秀人才。完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推送机制。创立国际人才合作组织,促进人才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制定维护国家人才安全的政策措施。
八、建立人才优先发展保障机制
(二十六)促进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坚持人才引领创新发展,将人才发展列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综合运用区域、产业政策和财政、税收杠杆,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坚持人才发展与实施重大国家战略、调整产业布局同步谋划、同步推进。研究制定“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国制造2025”、自贸区建设以及国家重大项目和重大科技工程等人才支持措施。创新人才工作服务发展政策,鼓励和支持地方开展人才管理改革试验探索。围绕实施国家“十三五”规划,编制地区、行业系统以及重点领域人才发展规划。鼓励各类优秀人才投身国防事业,促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建立军地人才、技术、成果转化对接机制。
(二十七)建立多元投入机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人才发展投入机制,加大人才开发投入力度。实施重大建设工程和项目时,统筹安排人才开发培养经费。调整和规范人才工程项目财政性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发挥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政府投入的引导和撬动作用,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投入机制。创新人才与资本、技术对接合作模式。研究制定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加大人才投入的政策措施。发展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加大对人才创新创业资金扶持力度。落实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税收支持政策,完善国家有关鼓励和吸引高层次人才的税收优惠政策。
九、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
(二十八)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发挥党委(党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统一领导,切实履行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职责。改进党管人才方式方法,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发挥重要作用的人才工作新格局。进一步明确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职责任务和工作规则,健全领导机构,配强工作力量,完善宏观指导、科学决策、统筹协调、督促落实机制。理顺党委和政府人才工作职能部门职责,将行业、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列入相关职能部门“三定”方案。
(二十九)实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建立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细化考核指标,加大考核力度,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评优、干部评价的重要依据。将人才工作列为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情况述职的重要内容。
(三十)坚持对人才的团结教育引导服务。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充分发挥党的组织凝聚人才作用。制定加强党委联系专家工作意见,建立党政领导干部直接联系人才机制。加强各类人才教育培训、国情研修,增强认同感和向心力。完善专家决策咨询制度,畅通建言献策渠道,充分发挥新型智库作用。建立健全特殊一线岗位人才医疗保健制度。加强优秀人才和工作典型宣传,营造尊重人才、见贤思齐的社会环境,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工作环境,待遇适当、无后顾之忧的生活环境,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统一思想、加强领导,部门协同、上下联动,推动各项改革任务落实。鼓励支持各地区各部门因地制宜,开展差别化改革探索。加强指导监督,研究解决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关方面要抓紧制定任务分工方案,明确各项改革的进度安排。各地应当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实施意见。加强政策解读和舆论引导,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良好氛围。
当前创新驱动发展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制约因素及解决之法
一、认真学习领会《意见》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
《意见》通篇最大的特点是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当前创新驱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作了很好的回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经初步梳理,笔者认为《意见》重点突出了“四个方面”。
(一)突出让市场成为优化配置创新资源的主要手段。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如何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关键是要把市场的主体——企业激活。为此,《意见》提出,要建立高层次、常态化的企业技术创新对话、咨询制度,发挥企业和企业家在国家创新决策中的重要作用;竞争类产业技术创新的研发方向、技术路线和要素配置模式由企业依据市场需求自主决策;更多运用财政后补助、间接投入等方式,支持企业自主决策、先行投入,开展重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装备和标准的研发攻关。针对政府性科研经费“扶强不扶弱”、中小微企业立项难等问题,《意见》提出,要坚持结构性减税方向,逐步将国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方式转变为以普惠性财税政策为主。针对企业创新产品难以打开市场的局面,《意见》提出,落实和完善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相关措施,加大创新产品和服务的采购力度;鼓励采用首购、订购等非招标采购方式,以及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支持。
(二)突出政府要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意见》指出,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增强各类主体创新动力的关键,在于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这里面,政府责无旁贷,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驱动创新的重要力量。政府要通过深化改革、转变职能、加强监管,加快制定公共政策、搭建公共平台、提供公共服务,营造助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好生态环境。《意见》提出五条举措:首先,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研究降低侵权行为追究刑事责任门槛,调整损害赔偿标准,探索实施惩罚性赔偿制度;推进知识产权民事、刑事、行政案件的“三审合一”;将侵权行为信息纳入社会信用记录。其次,打破制约创新的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加快推进垄断性行业改革,放开自然垄断行业竞争性业务,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拓宽空间。第三,改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的准入管理,制定和实施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对未纳入负面清单管理的行业、领域、业务等,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第四,健全产业技术政策和管理制度,将前置审批为主转变为依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为主,形成有利于转型升级、鼓励创新的产业政策导向。第五,形成要素价格倒逼创新机制,运用主要由市场决定要素价格的机制,促使企业从依靠过度消耗资源能源、低性能低成本竞争,向依靠创新、实施差别化竞争转变;加快推进资源税改革,逐步将资源税扩展到占用各种自然生态空间,推进环境保护费改税。
(三)突出把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意见》总体思路的四个原则之一,就是强调“坚持人才为先”。《意见》提出“三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培养、用好、吸引各类人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强化激励机制,给予科技人员更多的利益回报和精神鼓励;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和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创新作用,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意见》推出“四大举措”:首先从“教育”抓起,提出要开展启发式、探究式、研究式教学方法改革试点,改革基础教育培养模式,尊重个性发展,强化兴趣爱好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其二从“评价”抓起,强化对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研究活动的分类考核,对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实行同行评价,对公益性研究强化国家目标和社会责任评价。其三从“激励”抓起,提出符合条件的科研人员,可带着科研项目和成果、保留基本待遇到企业开展创新工作或创办企业;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用于奖励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的收益比例,可以提高到不低于50%;其四从“开放”抓起,提出要制定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的意见,加快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立法,探索建立技术移民制度。
(四)突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意见》围绕科技创新的若干关键环节,提出了明确的改革方向。比如:促进成果转化方面,要求加快下放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对科技成果在境内的使用、处置不再审批或备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所得收入全部留归单位。深化科技金融结合方面,要求按照税制改革的方向与要求,对包括天使投资在内的投向种子期、初创期等创新活动的投资,统筹研究相关税收支持政策。加强基础研究方面,改革基础研究领域科研计划管理方式,尊重科学规律,建立包容和支持“非共识”创新项目的制度。同时,《意见》为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明确了全面创新的政策和工作导向:提出建立创新政策协调审查机制,及时废止有违创新规律、阻碍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发展的政策条款,对新制定政策是否制约创新进行审查;完善创新驱动导向评价体系,改进和完善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体现创新的经济价值。《意见》首次提出,要把创新驱动发展成效纳入对地方领导干部的考核范围。这将促使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重视创新驱动发展工作,必将推动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抓创新、谋改革、促发展的热潮。
二、认真总结浙江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实践经验,进一步增强改革创新的信心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创新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代表十一届省委提出“八八战略”,确立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的战略目标,推动建成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亲自谋划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等大院名校引进工作,对浙江科技创新事业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013年5月,省委召开十三届三次全会专题研究部署创新驱动发展工作,作出了《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全面吹响了依靠科技创新打造浙江经济升级版的号角。在全省的共同努力下,浙江自主创新能力、科技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不断迈上新台阶。目前,我省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5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居第3位,知识产权综合实力居全国第2位,专利综合实力居全国第4位,被列为全国首批创新型试点省份、全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示范省。
联系实际,回顾总结我省围绕解决科技创新“四不”问题、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实践,加深了对《意见》的认识和把握,进一步增强了以改革促进科技创新的信心和决心。
一是完善科技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引导科技资源向企业集聚,我省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例达89.76%。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加快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建设,省级科技大市场正式启用,实行企业化、市场化运作。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市场化,2012年以来共举办4次科技成果拍卖会,共拍卖科技成果441项、成交额7.59亿元。前两年拍卖的科技成果中,60项已实现产业化,实现销售收入12.4亿元、利税2.33亿元。这项工作得到万钢同志的充分肯定。研究出台《关于省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处置权收益权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打破无形资产等同于有形资产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扩大事业单位成果处置权,允许进行转让、许可和对外投资,且科研人员所获奖励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额,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完善科技成果奖励制度,修订出台《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规定企业为主完成的获奖项目应不少于奖励总数的三分之一,并在一等奖中占一定比例。
二是着力打通科技与产业结合的通道。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深入开展“三位一体”产业技术创新综合改革试点,在纯电动汽车、医疗装备、新一代网络产业等16条产业链布局建设149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把重点企业研究院建在企业、把优秀科技人才派驻到企业、把科技资源配置到企业。省政府累计资助8.5亿元,带动企业投入研发经费70亿元以上,撬动企业投入近10倍,促进了产业链整体提升。按照既“高”又“新”、错位布局、集聚发展的理念,大力发展高新园区,每个高新园区突出1—2个特色产业,抓好产业链招商引智,促进产业链垂直整合。全省已有滨江、临江等6家国家高新区和25家省级高新区,杭州高新区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5位,杭州正加快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青山湖科技城、未来科技城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进展顺利。青山湖科技城已引进大院名校46家,其中港大研究院等12家已入驻运行,还有29家正在加快建设;未来科技城已引进各类海外高层次人才1106名,其中“国千”57名、“省千”66名。
三是大力引进集聚各类创新人才。我省自1996年在全国率先实行党政领导科技进步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坚持一把手狠抓“第一生产力”和“第一资源”,实现科技和人才工作统筹部署、统一考核,全省创业创新氛围日益浓厚。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育工作,2014年确定首批14个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累计建设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51个,安排经费4.11亿元,集聚各类人才5285人,实施科技项目2718项。会同有关部门做好“_____”引才工作,累计引进“_____”人才939名,其中国家“_____”333名,占全国的8%,居全国第4位。2014年我省获国家科学技术奖34项,为近年来最多;在全国创新创业大赛中,我省共有11家企业获奖,其中一等奖3家,获奖数占全国的1/3。省政府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了“两化”融合联合基金,我省连续三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突破10亿元,SCI论文数、国际被引用篇数均居全国第四位。
四是努力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态系统。省政府设立3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力争到2017年培育1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和3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设立1亿元“创新券”,实施公众创业创新服务行动,推动科研仪器设备向社会全面开放共享。研究制定《关于发展众创空间促进大众创业创新的指导意见》,大力培育“创业新四军”,发展一批基于互联网的“众创空间”,大力支持众创、众筹、众包等新兴业态发展,云栖小镇、梦想小镇、创客小镇等一大批基于互联网的“众创空间”蓬勃发展。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达118家,孵化面积456万平方米,在孵企业7400多家。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农村基层创业行动,自2003年以来省市县共派遣11678人次特派员。深化科技与金融结合,大力发展创业风险投资,省创业投资机构管理资本近500亿元,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保证保险、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工作。
五是大力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四张清单一张网”,梳理并公开行政权力清单和科技专项资金清单,推进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坚持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创新创业的“乘法”。整合省级科技计划体系,由35个减少到14个,着力解决科技资源的碎片化、分散化问题,得到刘延东同志批示肯定。研究出台重大科技专项竞争性分配管理办法,主动设计14个重大项目开展社会公开招标。全面启动科技云平台“阳光工程”建设,各项科技业务管理系统初步建成运行,基本实现科技项目和经费全过程、痕迹化管理。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基层导向,深入开展“五帮一化”服务企业活动,建立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当好科技“店小二”。去年全省科技系统共走访企业1.1万家,征集难题5000余项,现场解决3800余项,得到基层和企业的普遍欢迎。
对照《意见》精神,我们感到,浙江的科技体制改革探索和实践,符合中央关于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文件精神,符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符合经济新常态下的新要求,因而取得了阶段性的初步成效。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当前还存在一些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比如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和手段不够完善,企业、高校院所、金融机构等各类主体结合不够紧密,创新创业中介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全社会创新文化氛围还不够浓厚,等等。这些都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三、全面掀起新一轮深化改革、推进创新发展的热潮
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我们必须深刻认识、积极适应和充分利用好“新常态”,主动作为、奋发有为,努力发挥科技创新引领、支撑新常态的核心作用。要按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认真贯彻《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进一步把握科技革命的新趋势、创新驱动的新目标、深化改革的新动向、转型升级的新需求、依法行政的新使命和从严治党的新要求,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全面推动科技改革发展各项工作。重点是做到四个“更加注重”。
(一)更加注重发挥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适应经济新常态和转变职能的要求,把“公共性”“服务型”作为工作方向,更好地运用公共服务手段来支持创新活动,更多地运用税收、金融、贴息、政府采购等政策工具来配置科技资源,着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一是大力发展各类“众创空间”。加快搭建政府性公共科技服务平台,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各类新型科技孵化器,为创业“新四军”提供更好的创业辅导和服务。抓住“互联网+”和“两化深度融合”等重大机遇,支持梦想小镇、基金小镇、互联网创业小镇、云计算产业小镇等建设,推动全省创业服务新业态快速发展。大力推广应用“创新券”,推动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服务大众创新创业。二是完善落实鼓励创新的政策。把握科技和经济发展规律,研究制定更多的普惠性政策,支持科技型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加强对科技创新法规政策的宣传解读和辅导,落实好省委三次全会决定、浙江省科技进步条例和研发费加计抵扣、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科技成果处置收益、孵化器“四税”减免等政策举措,真正使各项政策落地落实、发挥效用。三是营造公平竞争的创新环境。按照“四张清单一张网”要求,大力推进科技云服务平台建设,加强依法行政,完善创新治理体系。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完善行政审批制度,提高办事效率和公信力。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健全维权援助体系,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惩戒力度,将侵权行为纳入社会信用评价体系。继续开展“五帮一化”服务企业行动,当好科技“店小二”。
(二)更加注重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我省市场经济活跃、民间资本充裕、创业创新环境优越的优势,进一步完善市场化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的机制,促进技术创新要素跟着市场走、跟着需求走、跟着企业走。一是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化导向机制。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吸引科技创新人才,完善科技管理制度。鼓励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院所或上下游企业,开展市场导向类科研项目协同攻关。加大企业在市场导向类项目立项中的话语权,增加企业评审专家比例。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完善重点企业研究院建在企业的制度,继续开展“三位一体”综合改革试点,建好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二是探索科技成果商品化交易机制。按照把“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效果体现在市场上”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继续办好科技成果竞价拍卖活动,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和产业化。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完善技术市场服务体系,重点提高科技成果评估能力、技术经纪人队伍水平。三是强化金融支持创新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面向科技企业的信贷产品和服务,设立科技企业信贷专营机构或组织,加快建立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科技企业信贷风险分担机制,扩大专利质押融资规模,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鼓励科技企业到沪深交易所、新三板、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省股权交易中心等境内外资本市场挂牌或上市,利用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
(三)更加注重激发人才的创新动力和创造活力。一是大力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围绕我省急需的各类人才,大力组织实施“_____”,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推进国际科技合作,集聚优质创新资源和创新人才。二是加大对青年人才支持力度。注重将各类创新政策向青年人才倾斜,完善创业导师服务体系,鼓励各类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实现创新创业。加大对基础研究和自由探索的持续投入,扩大高校院所科研人员的学术自主权和个人选题选择权。支持高校采用每周“5+2”、“4+3”等多种形式,鼓励高校青年教师和博士生、硕士生到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三是完善人才激励制度。以国家修订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为契机,完善技术成果“人本为主”的分配制度,支持科技人员转化职务创新成果,建立充分体现智力劳动价值的分配导向。四是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完善以创新绩效为核心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对不同类型创新人才进行分类评价,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
(四)更加注重创新驱动的统筹协调。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和基层试点。加强与国家层面改革的接轨,争创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试点,做好我省科技“十三五”规划。加强改革先行先试,全力争创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注重基层探索,推进海宁要素市场化配置、新昌、滨江企业技术创新等改革试点,示范推进全省科技体制改革。二是推进全面改革和重点突破。在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同时,紧密结合我省改革的实际,围绕解决“四不”问题,抓住几个关键环节,比如在加快完善科技计划体系、财政科技项目和资金管理制度、科技项目的评审制度、科技资源竞争性分配机制、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制度、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机制、科技成果和人才评价机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方面,加以改革突破。三是统筹科技创新和全面创新。一方面,围绕信息经济等七大产业发展,按照“互联网+”的思路,大力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发一批新产品、新业态、新服务,加强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抓好“中国制造2025”战略在我省的贯彻落实,加快提升我省工业制造智能化水平。另一方面,按照《意见》要求,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会同有关部门统筹推进管理、品牌、组织、商业模式创新,统筹推进军民融合创新,统筹推进引进来与走出去合作创新,实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开放创新的有机统一和协同发展。
金融有哪些分析方法
宏观金融问题通常可从三大方面分析:
1、全球金融结构调整及货币政策框架。
2、利率市场化问题。讨论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做了什么?还需要做什么?
3、汇率问题。
文例:
进入新世纪以来,金融受到关注,原因在于:1、金融对经济的作用在增大,学经济的都要看金融。2、在实践中,国内外遇到很多新问题。我们处在一个有可能作出世界性贡献的时候。很多基本的问题,用现有的理论难以解释。需要有创新的观念、精神,融会贯通理论,从实践中找到新理论、新方法。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
一、 全球金融结构调整及货币政策框架的变化
1、金融市场结构的调整
1)股市
股市的文献汗牛充栋,我们通过这个图可以看到,除了日本股市是波澜不惊外,其他的发达国家的股市都走过了先急剧上升后急剧下降的过程。我们常说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那么这个股市图表是否反映了实体经济?很多研究认为如果说在90年代初反映了,在90年代末、新世纪基本没反映。分析金融现象,就要找到这种金融现象产生和发展的实体基础,那么这个实体基础就是80年代到90年代的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经济的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尤其是美国的计算机、通讯等新兴高技术产业迅速崛起,传统产业普遍得到改造,导致生产能力快速增长。在这个过程中,所谓并购、MOA达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度,股市市场在90年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牛市。这里同时要告诉大家一个不愿看到的事实,在经济结构迅速调整,股市涨的很好的时候,银行陷入了一个非常大的困境,我们在谈到银行不良资产的时候,要放一个更为平和的心态,不要怪银行无能,其中有经济结构调整的因素在。什么叫经济结构调整?就是一些企业建立了,同时一些企业被消灭了。只要有企业被兼并重组,就意味着一大批很好的银行贷款成为不良资产。怎么看待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办法?这个要很好的分析。如果只是简单说政府干预、银行管理不善、控制不利,是过于简单了,无助于分析。如果你看到经济结构调整就意味着很多企业被消灭,就要连带想到这个企业被消灭了,它的银行贷款就变不良资产了。所以,全球股市的发展推动了兼并、重组,但是在银行一面,产生了大量不良资产。
新经济造成了供应冲击。从供应方面,急遽地改变了生产方式,非常迅速地扩大了供应能力,但需求、消费扩张速度赶不上生产能力扩张速度。生产能力扩张非常快,但生产能力利用率在逐步下降,什么意思呢?就是过剩。这就是20世纪末、本世纪初的一个全球的典型现象。这种过剩如果说是一种危机的话,与过去的危机都不相同。过去的危机是哀鸿遍野,然后有几起民变,而这次的危机是人们用定量的钱可以消费的东西越来越多,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的时候,经济陷入了停滞。新经济带来的供应冲击和以往都不一样,以往一个行业可以容纳若干个企业。但在新经济中,处于第一的企业可能把整个行业都拿到手里。其他所有企业都变成无效率的公司,银行贷款迅速变为不良资产。
股票市场的火爆对于主要经济体、尤其是美国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功不可没。但是,随着股市的暴涨,计算机、通讯等行业迅速呈现出投资过度、甚至投资泡沫的现象。在2000年4季度,NASDAQ股票市场下泻之后,高新技术产业生产能力过剩的现象显露无遗。从目前各国的股票市场情况看,虽然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伊拉克战争后国际地缘政治环境的日渐明朗对低迷的股市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是,90年代形成全球股票牛市的技术“新奇”已经不在。长期稳定的产业结构调整决定了价值投资理念将重新回归股市。
这里我们强调两点:1、股市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用的什么方式?人们通常认为股市该涨,但不能涨的太多,实际上,任何股市都是暴涨暴跌,这是一个规律性现象。2、股市暴涨暴跌的背后是一批新的产业的产生,股市用一种夸张的方式催生了一批新产业的产生,全面改造了传统产业。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如果世界上没有股份公司,今天就没有铁路。”这可以用来解释一种金融形式,一种金融市场对于高新科技产业化的推动作用。如果没有股市的暴涨暴跌,到今天,信息产业还很难迅速建立起来,股市用暴涨暴跌的方式,使得大量资源聚集到了该产业,推动了新产业的发展,全面改造了传统产业。
(2)债市
同股票市场的暴涨暴跌相比,各国债券市场均呈现出稳步发展的趋势。从1985年到2003年1月,从美国来看,债市发展的非常快。这从现象上告诉我们,债券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工具,它的成长是非常稳定的。原因在于:低利率环境降低了债券发行的成本。全球恰好是低利率环境;相对于公司股票,公司债券于信息非密集型产品,有利于克服公司内部的 委托—代理问题;金融创新。90%以上的衍生金融产品都是利率产品(信用风险产品也发展迅速);有利于机构投资者的资产组合管理和风险管理;有利于住宅金融的发展。抵押贷款证券化大大促进了金融的发展;有利于银行转移风险、尤其是转移信用风险。利率衍生品把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联系在一起。
信用衍生品、信用债券大力发展的原因在于:1、产业结构和金融结构剧烈调整过程中,违约、破产事件日益增多。金融结构调整对经济发展来说是好事,但是对金融行业来说是一个坏事情。银行必须创造工具来防范风险,风险是金融业立身之本,金融业的任务就是发现风险,创造出管理这种风险的工具。2、固定收益证券市场与场外交易的衍生品市场迅速发展,导致金融交易过程中的信用风险日益突出。
上个世纪90年代,与信用风险相关的产品迅速发展。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日益重视利用信用风险产品来转移、管理资产组合中的信用风险。监管当局要求加强对信用风险的管理(集中体现于新的巴塞尔协议)。
2、金融组织机构调整
(1)构投资者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金融结构调整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养老基金、共同基金以及寿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的迅速发展。人口老龄化大规模改变了金融结构。人们希望把现在的收入变为未来20、30年后能带来收入的东西。什么东西可以做到?保险。目前中国的金融业:保险业发展最快,银行处于调整中,证券不景气,信托业作为一个行业存在的基础有问题。保险发展的前景比银行大,原因在于人的需求。
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对各国金融和经济体系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促进了金融创新,全面改造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配置。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从“借短贷长”向“借长贷长”发展,降低了金融体系的流动性风险;促进了长期资本的积累;为风险投资提供了可靠的资金来源。由于2000年股票市场的暴跌,以及公司信用品质的下降,机构投资者蒙受了比较严重的资产损失。
(2)商业银行
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以后,由于资本市场飞速发展,同时也由于银行依然受到比较严格的政府管制,无论是从负债方看,还是从资产方看,银行业都面临着日趋严重的“脱媒”局面。致有“商业银行是20世纪的恐龙”之说。但是,从90年代中期开始,银行业开始“收复失地”。原因在于:1、业务转型(如,通过证券化等手段提高资产负债表的流动性,加强表外业务、积极参与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加强金融创新)开放式基金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的银行和传统的股市竞争的问题。2、通过并购等途径,进行了一次深刻的产业结构重组。强强联合的同时,大量小的金融机构也在产生。原来认为金融是一个条条的问题、宏观的问题,现在认识到金融是多层次的。3、《金融服务现代化法》的颁行,大大改善了银行的经营环境。4、银行业的“传统”贷款业务又开始迅速上升。5、贷款交易、贷款证券化以及信用衍生品的发展,帮助银行重新获得了充足的流动性,同时降低了风险。6、银行业加强了在“关系融资”方面的传统优势。
银行业中,虽然非利息收入从1993年后日趋上升。但是,以贷款为主的利息收入依然是主要的收入来源。而且,即使在非利息收入中,与存款业务有关的服务收入也占了1/5左右。总之,“传统”的存、贷利差收入依然是美国银行业的主要收入来源。
2000年股市崩盘之后,银行业的重要变化:1、收缩对大企业的信贷,加强小企业信贷业务。对小企业贷款,大银行的份额从1994年的1/3上升到2002年的1/2。原因在于:由于大企业的信用等级下降,银行业(主要是大银行)提高了对大企业发放贷款的风险溢价,缩减了贷款业务。大银行利用90年代初并购各地区小银行带来的资产分散优势和业务优势,降低了对小企业贷款索取的风险溢价。2、虽然小银行在价格战上无法与大银行匹敌,但是,利用信息优势进行紧密的关系融资依然是小银行在保持小企业信贷业务方面的主要手段。3、加强对居民消费贷款、特别是住宅抵押贷款的力度。4、2000年股票市场重挫,银行业的核心存款得以上升,流动性得到改善。
3、小企业融资体系迅速发展
从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开始,欧美国家就已经认识到小企业在稳定经济、创造就业、促进出口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信息技术革命进一步加强了上述认识。信息技术革命的主要领导者是小企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降低了小企业的交易成本;信息技术革命使得产业结构和公司经营结构更加“扁平化”,小企业的生存环境和竞争力大大改善。小企业本来就重要,在新经济中更加重要。小企业融资体系在完善。业主融资、“天使融资”、风险投资等构成的便利小企业组建的私募股权市场、发达的场外股权交易市场和位于金字塔顶端的NASDAQ市场,都是为小企业服务的。企业有两种融资渠道: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权益性融资要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来满足。债务性融资是由多种银行来提供的。我们要发展向小企业融资的技术,使得大银行、小银行都为小企业服务。整个体系中国都需要建设。
4、金融结构调整中的货币政策框架变化
在全球产业结构及金融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主要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框架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1、最终目标已经不再拘泥于某个单独的指标,如物价、就业等,而是包括物价、就业在内的一系列目标。到现在为止,最终目标仍未定型,中国还是看货币供应量。在美国,格林斯潘还看劳动生产率。这是因为,金融日渐渗入经济,同时,其他领域也反馈到金融之中。2、金融体系的稳定问题受到强调。3、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也不再限于在货币量和利率之间进行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关注包括货币供应、利率、汇率、金融状况等多种指标在内的一系列指标;4、公开市场操作这种“市场化”手段为主要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制度和再贴现手段的被“封冻”乃至废弃。目前,很多研究人员将目下的货币政策解读为“通货膨胀目标制”,其适当性尚待求证。
目前,实施货币政策又回到“艺术”阶段。格林斯潘说,“货币政策还是要靠人去操作”。美国货币政策实施的艺术是:1、如果通货膨胀率偏离了设定的目标区间,则调整真实利率,这是一个严厉的手段,目前中国的通货膨胀没有偏离目标区间。2、当资源利用率发生变化时,比如企业存货发生变化,就变动名义利率和真实利率。但是,应谨慎地区别三类变动并采取不同的操作模式:当资源利用率在提高,亦即经济活动处于扩张期时,利率应当平滑且有规则地逐步提高;当资源利用率低于其潜在水平时,利率应当随之下降;当资源利用率趋于下降时,则应急剧地降低利率。
货币政策更具弹性的原因: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了经济总供给方的剧烈变化,作为以总需求管理见长的货币政策,不可能对供给变化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在产业结构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金融结构变化中,灵活、适当的货币政策可以诱导产业结构和金融结构的变迁,同时防止资产泡沫的发生。
要认识货币政策的局限性。欧洲中央银行2003年6月份的货币政策报告:“在此关头,必须强调的是,货币政策不能解决欧元区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基本问题。这需要有适当的结构方法……”有些问题,不是货币政策的事情,但由于其他政策不变动,货币政策又太想做事,可能就出事了,典型的是121,用货币政策不能解释,用土地政策能解释。同理。货币政策也不能解决资本市场的问题。
——粒粒贷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