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投资运作的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

chenologin2分享 时间:

其主要工作是投资方案的取得、筛选和评估,并作出是否投资的决策。从众多没有或只有少量经营历史记录的创业企业中选出最具获利潜力的投资项目既是核心,也是风险投资有别于其它投资形式的特色之一。

一般的投资公司在审查投资项目时,重点放在财务分析与物质保证方而,投资收益率或净现值是项目取舍的关键因素,其本质是减小投资风险,保证投入资本与收益的安全回收。而风险投资公司在选择投资项目时,财务分析屈居次要地位。因为大多数风险创业企业面对的市场是未知的,市场预测和财务预测的准确性难以得到保证,风险创业企业的科技含量和创业者素质则成为项目选择的首要条件。

一般情况下.风险企业的创业者既是企业的经营者,又是技术的持有者,因此往往成为风险企业能否得到风险资金的关键,而风险投资公司在对待风险上往往持积极态度,希望化高风险为高收益。

(2)协约阶段

风险投资公司在完成项目的选择之后.就需要与确定的被投资风险创业企业进行实质性的讨论,共协商投资的财务、监管、控制、退出、投资方式、知识产权、投资条件等有关权利和义务,最后形成有法律效力的合资文件。

a.投资的安排。风险投资公司根据对被投资企业未来价值的预测来确定他们投资的金额和换得的企业股份比例。一般选择参投的方式进行投资,以得到企业证券作为投资条件。

b.投资的控制机制。为了降低风险,保障股权,通常还在协议书中明确股权的保障方式,如技术折股价值的确定、科技成果的界定、战略合作伙伴的选择、股东结构、董事会席位的分配、经理的人选等。

c.资金投入、撤回的时机与方式。除风险创业企业投入用于启动的种子资金外,通常风险投资还需与风险创业企业对未来企业不同发展阶段进行的增资进行协商。此外,风险资本的回收年限,风险投资公司出售持股的时机与规范,被投资公司股票上市的时机与方式,或是被投资公司无法达到预期财务目标时所应承担的责任也都是影响双方合作的重大事宜。

d.参与经营管理的方式和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方式。对于风险投资公司参与风险企业决策及协助经营管理的范围与程度应加以确认。

(3)投资管理阶段

风险投资管理阶段,是风险投资运作的实质阶段。在合同签署完毕后,风险投资公司按协议将资金投入风险企业,参与被投资企业经营管理。通过各种机制,发挥价值增值的作用,协助企业改善业绩,扩大生产、销售和产品开发,提高效率和生产率,投资者提供最大的回报。

通常风险投资公司拥有市场研究、生产规划、经营战略、财务、法律等各方面的管理专家,并且在社会上有广泛的信息与关系网络,不仅可以为风险企业提供各种咨询和服务,帮助企业建立规范的管理体系,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必要时,还可替企业物色所需的专业管理人才。风险投资公司对风险企业的投资管理,有助于提高创业成功率,减少投资风险,降低风险创业者创业失败风险,有利于激发科技人员创业的热情。

风险投资公司参与风险企业的管理,可利用自身的智力和资金优势与风险企业的技术优势加以结合,把低价值的创业企业变为高价值的成熟企业。

(4)退出阶段

无论风险投资对企业起了多大的促进作用,其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仍是早日收回投资,同时取得高额的回报,这是风险投资公司循环运转的关键环节。经过若干年,无论风险企业取得成功还是面临失败,风险投资公司都会从风险企业中退出。退出方式根据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外部金融环境的不同有以一下3种方式:

a.公开发行上市。这是风险资本退出的一种主要方式。风险投资资公司可将其持有的股票在二级市场中套现,收回投资和收益。但要做到这一步,风险企业必须经营状况良好,财务结构健全,具有持续成长的潜力,并符合政府、法律对上市公司的规定,只有少数的风险投资项目能以这种方式完成。

b.兼并与收购。由于企业业绩成长预期、时机选择以及其他因素,企业不能公开发行股票上市,无法公开出售股票期权,最终以收购的方式作为风险资本的退出方式。风险投资公司将所持风险投资企业的股份转让给其它投资者。

c.公司清产。被投资的风险企业因经营不善等原因宣布破产,进行公司清算,风险投资的高风险就反映在高比例的失败上。

(5)总结

当风险投资家确认投资不可能再有所发展或者成长过于缓慢,难以在一定时期取得高额回报,就会果断退出,将退回的资金用于下一轮投资,如造成损失只能由成功的投资项目来弥补。风险投资的退出是风险投资过程中一个不可缺的关键环节,只有当风险投资能够顺利地退出,才能为投资者带来他们所预期的投资收益,才能使他们对风险投资产生兴趣,提供资金。只有在风险资金从前一次风险投资项目中退出后,它才能够被再次利用到新项目中,使总量确定的资金、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能够得到循环利用,不间断地推动以高利技、创新企业为中心的风险投资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业其能持续地发挥其催化和促进作用。

企业的发展战略包括有哪些

转载以下资料供参考

企业战略的本质是发展,企业如何来发展。如果企业要实现发展,就需要思考四个问题:

(1)企业未来要发展成为什么样子?(发展方向)

(2)企业未来以什么样的速度与质量来实现发展?(发展速度与质量)

(3)企业未来从哪些发展点来保证这种速度与质量?(发展点)

(4)企业未来需要哪些发展能力支撑?(发展能力)

这四个问题是以企业发展为导向,关于这四个问题的回答就能系统解决企业的发展问题,它们分别解决企业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与质量、发展点和发展能力。如果这四个问题都能有效解决,那么企业的发展问题就能得到系统的、有效的解决。

企业战略就是一定时期内对企业发展方向、发展速度与质量、发展点及发展能力的重大选择、规划及策略。企业战略可以帮助企业指引长远发展方向,明确发展目标,指明发展点,并确定企业需要的发展能力,战略的真正目的就是要解决企业的发展问题,实现企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在发展战略理论关于战略定义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系统解决企业发展问题的战略框架,即发展战略框架即,发展战略由愿景、战略目标、业务战略和职能战略四大部分组成。

(1)愿景:企业未来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企业?

(2)战略目标:企业未来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发展目标?

(3)业务战略:企业未来需要哪些发展点?要在哪些产业、哪些区域、哪些客户、哪些产品发展?怎样发展?

(4)职能战略:企业未来需要什么样的发展能力?需要在市场营销、技术研发、生产制造、人力资源、财务投资等方面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和措施以支持企业愿景、战略目标、业务战略的实现?

战略的本质是要解决企业的发展问题。在发展战略框架中,所有构成部分都是围绕企业发展来进行,愿景是企业发展的起点,它指引企业发展方向;战略目标是企业发展的要求,它是明确了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业务战略,包含产品战略、客户战略、区域战略和产业战略是企业发展的手段,它指明了企业的发展点;职能战略是企业发展的支撑,它为确定了企业的发展能力。愿景、战略目标、业务战略和职能战略构成企业战略自上而下的四个层面。上一层面为下一层面提供方向与思路,下一层面对上一层面提供有力支撑,它们之间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有机的发展战略系统。

发展战略框架是一种良好的战略方法论体系,它通过明确企业发展方向、发展速度与质量、发展点和发展能力等战略问题,帮助企业真正解决发展问题,实现企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有什么重要意义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对于开创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促进地区及世界和平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建设“一带一路”,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开创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巩固延长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扩展资料

传统全球化由海而起,由海而生,沿海地区、海洋国家先发展起来,陆上国家、内地则较落后,形成巨大的贫富差距。传统全球化由欧洲开辟,由美国发扬光大,形成国际秩序的“西方中心论”,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农村从属于城市,陆地从属于海洋等一系列不平衡不合理效应。

如今,“一带一路”正在推动全球再平衡。“一带一路”鼓励向西开放,带动西部开发以及中亚、蒙古等内陆国家和地区的开发,在国际社会推行全球化的包容性发展理念;同时,“一带一路”是中国主动向西推广中国优质产能和比较优势产业,将使沿途、沿岸国家首先获益。

也改变了历史上中亚等丝绸之路沿途地带只是作为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的过道而成为发展“洼地”的面貌。这就超越了欧洲人所开创的全球化造成的贫富差距、地区发展不平衡,推动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一带一路

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一般包括哪四个方面的内容?消费模式转换的措施有哪些?

 经济发展战略通常包括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①制定战略的实际依据和理论依据。要考虑本国的经济、社会、科学技术、教育、文化等的历史和现状,并明确所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和重要指导原则。   ②提出在一定时期内拟实现的综合的、概括的总体目标和在某些方面比较具体的目标。   ③提出实现战略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包括战略重点、实施步骤、力量部署、重大的政策措施等。经济发展战略有不同层次和不同范围,一个国家、一个部门、一个地区、一个企业,都可有自己的经济发展战略。下一层次或较小范围的经济发展战略,是上一层次或较大范围的经济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其中,最重要的是全国性的宏观经济发展战略。 实现消费模式的转变,从根本说是体现以人为中心的、以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目的的社会发展观。目前的消费模式是一种以消耗资源和浪费资源为特征的发展模式,从根本上体现了旧的发展观,其狭隘、局限的弊端已日益显现。新的发展观绝不只是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体制要素的投入,而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发展。也就是说,新的发展观是一种完整而系统的发展观,它强调速度和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它强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它强调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简言之,新的发展观是以人为中心的、以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目的的社会发展观。必须把新发展观贯彻到消费领域当前,在新技术革命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带动下,我国的工业结构将会进一步升级,可能会出现三个趋势:(1)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使工业技术水平明显提升;(2)工业的“深加工化”趋势明显,工业制成品的附加值将会明显提高;(3)以钢铁、汽车、石化、机械等为代表的“重型”工业快速成长。由上述三种趋势形成的合力及其作用将推动我国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这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信息化和深加工化将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缓解资源供给的压力;同时,深加工化有利于延长产业链条,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缓解全社会的就业压力。同时,重型化的趋势也有利于促进工业结构升级,壮大国家的经济实力。但这三个新趋势也会带来相应的问题,其中之一便是环境和资源压力。面对严峻的资源挑战,我们必须把消费模式的转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在推进我国现代化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看到,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是建立在能源和资源高消费的基础之上的——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消费模式与我们已经确立的可持续的发展目标是相悖的。事实上,亚洲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活方式也在追求发达国家的模式,引起了经济发展与资源之间的剧烈冲突。因此,仅仅在生产领域和企业界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还是不够的,必须把新发展观原则贯彻到消费领域,贯彻到居民的生活中,建立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资源和能源的可持续利用,才能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的需求,才能实现全面发展的战略目标。对于可持续的消费模式的理解取决于对于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理解。我们通常所说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实际上包含了两个要素:人类生存所要求的基本生活质量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周围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状态。发展的目的旨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达到人们所追求的可能目标和满足人们必须的生活要求。虽然由于文化的差异,各社会的人民在发展目标的追求上各不相同,但是各国人民一些基本的要求是共同的:能够健康长寿、有受教育的机会、保障基本的生活、享受政治自由、保证人权和安全。人们只有在上述要求都可以满足的情况下,才算是达到了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生活质量。但是,历史和现实的发展都在告诉我们,通过有利于环保的技术来改变生产和消费模式,意味着国际社会的运作方式和生产方式都需要进行革命。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的一份报告指出,全世界正以不能持续的速度消费产品和服务,这对人类以及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地球都会造成严重后果。在当前的全球生态环境危机中,我们所要做的并不仅仅是去修补漏洞,更重要的则是去创造一种将人类与自然界融合在一起的视野,从而确立一种新的生态环境观念。用系统论的生态环境观念取代只重经济效益的观念,实现立足点的转换,即所追求的效益应以有利于人与自然这一共生系统的进化这一更为广阔的目标为其基本内涵。如何实现消费模式和消费观念的根本转变(一)全球合作,借鉴国际上有益的经验实践证明,全球化正在加剧并没有缩小国家之间和国家内部的社会差距,因此在全球化问题上,国际社会必须重新回顾、思考和调整过去的政策。改变全球生产和消费模式,需要改革不合理的国际金融、贸易、投资等体制,发达国家要在农业补贴、市场准入、发展援助等方面迈出更大的步子。充分利用能源的最佳方案是实现其循环使用,这样就能大量减少原料和能源的耗损。目前,欧洲和北美的—些城市已采取这种方法达10年之久,家庭废物减少了59%,它们的最终目标是减少90%。一些产品,如电脑和汽车等,正在重新设计,以使它们都易于再次使用。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存在着密切关系。我们可以通过绿色消费行动消费者有意识的选择对环境有利的商品,引导企业提供有益于环境的商品。在英国和美国曾出版了《绿色消费指南》,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我们也可以参考他们的经验制定符合我国具体情况的“绿色消费指南”,减少或扬弃下列产品:危及消费者或他人健康的产品;在生产、使用或废弃中明显伤害环境的产品;生产、使用或废弃期间消耗大量资源的产品;带有过分包装、多余特征的产品,或由于产品的寿命过短等原因引起不必要浪费的产品;从濒临灭绝的物种或者环境资源中获得材料而制成的产品;包含了虐待动物、不必要的乱捕滥猎行为的产品;对别国造成不利影响的产品,等等。(二)从改变生产模式入手由消费市场引导的观念和时尚使自然界的一切有了新的消费用途之后,其直接后果就是人类加速了对自然界的掠夺步伐。在受观念、时尚和方便性支持的大量消费的生活方式形成以后,要把它转变为有益于环境的生活方式,就必须对造成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物的大量生产的方式动手术,否则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除非对消费有所节制,否则我们的子孙将继承一个由于我们的过渡消费而变得贫瘠的地球。改革的第一步并不复杂,只是让人们认识到我们正在造成的损害以及怎样避免它。新价值观从不抽象到来,他们往往与具体的情况、崭新的现实以及新的世界的理解一起到来。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将是21世纪的一项战略任务,应通过各种途径向人们传播环境保护的新思想、新道德、新观念、新文化、新技术,以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促进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为了建立一个可持续的消费模式,不仅要改变个人消费者的习惯,更重要的是从体制的层面做出改变。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大环境使得个人消费者没有太多的选择。另外,我们可以通过改变产品的制造方式来改变人们的消费模式。可持续消费模式的特点是有意识地较少消费。为了实现可持续消费模式,必需合理使用土地、交通工具、水资源和处理固体废弃物。这四个因素具体到生活方式上就是建立可持续的交通模式、住宅模式、奢侈品消费模式、非传统食品、非传统服装和能源密集型产品的消费模式。(三)建立全面发展的消费文化推进有益于环境的生活方式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它给人类创造了在日常生活中去思考环境问题的机会。这里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不能把有益于环境的生活方式只当作个人行为的问题,而是要形成新的共同的生活方式、扩大共同生活圈。在共同协作中进行交流是把环境问题理解为人类自身的问题的一个关键。现在重要的是要具体考虑自己的生活方式对环境保护起什么作用,这样,我们才知道自己的努力与环境保护存在怎样的联系,进而认识到引起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方向。(四)政府要在实现消费模式的转变中发挥重要作用政府要有长远眼光,不要为一时的扩大内需而造成长久的生态和环境灾难。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政策干预是必要的。必要的经济手段,诸如价格政策、税收政策等等,对于建立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至关重要。在倡导可持续消费方式的政策中,必须尊重消费者和生产者的选择,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保护社会低收入阶层的利益和社会上易受损害群体的利益。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概念是什么?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是指基于或者可以改变不同国家竞争企业之间战略性互动形成的均衡的贸易政策,是指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政府积极运用补贴或出口鼓励等措施对那些被认为存在着规模经济、外部经济或大量“租”(某种要素所得到的高于该要素用于其他用途所获得的收益)的产业予以扶持,扩大本国厂商在国际市场上所占的市场份额,把超额利润从外国厂商转移给本国厂商,以增加本国经济福利和加强在有外国竞争对手的国际市场上的战略地位。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可以分为利润转移理论和外部经济理论两大分支,包含三个层次的具体论点:利用关税抽取外国垄断厂商的垄断利润,以进口竞争产业的保护来促进出口和以出口补贴为本国寡头厂商夺取市场份额。外部经济理论为广义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最早提出于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主要以詹姆斯·布朗德、巴巴拉·斯潘塞等人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提出来的。该理论动摇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统治地位,并且在很大范围内,该理论转化为了实际的政策建议并得到了有效实施。

中国外交大战略包括哪些内容

 1“大战略”及“中国大战略”的概念定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狭隘的战略观念不能适应大规模战争的需要,人们对战略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思考。进入20世纪20年代,随着科技和现代工业的发展,军队日益机械化,战争的前方和后方联系日益紧密,战略家对战争的思考在空间和范畴上更加扩大,战略研究开始进入经济、政治等领域,大战略的概念应运而生。“大战略”来源已不可考,但最早系统阐述的学者是利德尔·哈特,他将大战略定义为“协调和集中国家的全部资源用于实现由国家政策规定的在战争中的政治目标”[1]。以后,国外对于“大战略”的研究风起云涌。然而到目前为止,就像利德尔·哈特说的,“大战略研究的极大部分领域尚属于有待勘探和了解的未知地带。”[1]

  之于中国,关于大战略的研究古已有之,古代军事家孙子在《孙子兵法·谋攻》中已经提出以战略为轴心的完整战略理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次攻城”。关于当代中国大战略的研究,目前也处于方兴未艾阶段,但多集中于最为宏观的层面,甚至在基本概念方面仍处于模糊争论阶段,短期内尚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明传统国家的潜力不相称,也与中国日益加强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相适应。根据门洪华教授的总结,大战略概念多有演变,并主要形成三派观点:“第一派观点着重强调大战略在军事领域的重要作用,认为大战略即国家运用政治、经济、心理、外交和军事手段取得战争胜利的艺术;第二派观点认为大战略是国家运用政治、经济、心理、外交和军事手段实现国家安全目标的艺术;第三派观点强调大战略不仅包括实现国家安全,还有国家发展等目标,大战略在实质意义上等同于国家战略。”[2]

  鉴于第一派概念定位过于狭窄,第三派则过于宽泛,笔者基本接受第二派观点。自2012年十八大召开,新一届的领导班子履新以来,中国在外交方面呈现给世人崭新的面貌,更有国外媒体报道“中国外交再次由‘柔’变‘刚’”[1]。

  作为一名研一的硕士研究生,和前辈比本就是望其项背,倘若从中国大战略的宏观角度切入难免浅陋,甚或挂一漏万,所以适逢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新貌,笔者将尝试从十八大后中国外交战略的新布局角度来浅议中国大战略,也算是对自己初步学习的小结。

  2十八大后外交战略新布局的简要解读

  正如十八大报告说的,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同时,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我们国家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为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而努力。为此,我国也制定了相应的外交政策,履行着新的外交使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坚持“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的外交工作布局。十八大以后,我们国家结合新的国际形势和外交政策,新增了“公共外交”的提法,将中国的对外战略正式发展为“五位一体”的战略新布局,即“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公共外交是补充”,从而展开了新的外交工作布局。

  2.1“五位一体”之“大国是关键”

  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我们将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关系,拓宽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这里的大国关系不囿于中美关系,而扩大到中美、中俄、中印、中欧、中日等双边关系,是更具层次、更丰富的关系。中国向世界发出了信号,同时世界也珍视与国际地位日益上升的中国的关系。自十八大以后,从美国副总统拜登访华和英国首相卡梅伦访华并申请新浪微博官方账号可见一斑。

  我们在重视与发达国家合作的同时,也应该积极防范它隐含的遏制战略,正如在一本萨义德访谈录里谈到的“攸关美国利益的事完全由美国来定义,单边主义是他外交政策的关键词”[3]。无独有偶,就有港媒报道指出,拜登访华或已得知中美军舰对峙事件。

  此外,在处理“新型大国关系”的时候,我们应当着重注意“中印”之间的关系,防止一个崛起的印度成为中国的敌人。印度的崛起是中国和世界必须面对的趋势,像世界关心中国崛起的走向一样,中国也关心印度崛起的走向。中国的目的不应是试图阻止印度力量的上升,而是谋求一个强大的印度不会因为其民族主义而对中国采取敌意的态度[4]。

  2.2“五位一体”之“周边是首要”

  辩证地看,中国周边形势既有异常严峻的一面,也有非常积极的一面,比如北边的中俄关系和东南的两岸关系都处在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只要这两对关系保持稳定,则周边环境难以发生根本性逆转。同样辩证地看,有美国学者裴敏欣称“中国处于世界上环境最为险恶的一个地缘政治区域内。”[4]

  中国南海已经成为世界新的地缘政治节点,而美国是中国海洋问题的根源。此外,当前海上争端升温,除越南、菲律宾、日本等国已在越线挑衅及美国同各“声索国”互为支撑这些客观因素外,中国战略主动性大幅增强也是重要背景。参考消息网转载了新加坡《联合早报》的一篇报道,其配图的名称便是“辽宁舰在驶向南海海域航渡途中劈波斩浪”[2]。正如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袁鹏的解读,“中国已经具备了直面海上问题的国家能力和民族意志。因此,海上问题凸显也是中国实力、利益、战略发展的必然。指望毕其功于一役或很快解决问题并不现实,需要信心、决心和耐心。”[5]

  所以,我们要辩证地看问题,辩证地对待和解决问题。在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要稳住以中国南海为焦点的东亚,防止三海联动,控制住局面,软硬两手都要硬,齐头并进,不惧不躁,不再做被视为“软弱”的无节制忍让和妥协,不再放纵以小欺大,结束菲、越等国边分享好处,边挑起事端的局面,敢于树立起“靠得住、惹不起”的大国形象,增强对这一事态的主动把握,传达出中国“不想战争但决不惧怕战争”和“必要时不放弃武力”的清晰信息,只有维权才能维稳。另外,在东亚方面,我们重点要以基于经济优势的务实合作为手段,大力推进东亚经济一体化,把经济优势转化为政治优势和战略优势,着力破解美国在东亚的“合纵”,克服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经济体系与以美国为核心的东亚安全体系二元分离的现象[6]。传统战略一直讲“天时、地利、人和”,“地利”在哪儿?就是在东亚。中国有必要以东亚区域发展为核心,大力促进东亚一体化,为其他国家搭中国发展之便车提供机会[7]。

  2.3“五位一体”之“发展中国家是基础”

  例如在拉丁美洲,古巴和马岛问题拉开了美国与拉美国家的距离,现在拉丁美洲已经不再是美国静静的后院,中国战略拓展在东面要与美国逆向而行,越过太平洋转向拉丁美洲。在拉丁美洲,新兴国家群体崛起,进入了良性发展的机遇期。中国在拉美的地位与日俱增,中国与巴西、智利和秘鲁的贸易额逐渐超过美国,与阿根廷和哥伦比亚的贸易额仅以微弱差距位居第二,这为中国全面拓展和深化与拉美国家的关系提供了契机。

  总体来讲,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等最不发达的国家,“先予之,后取之”,“多予之,少取之”。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开展了包括援助资金、援助方式等多种形式的对外援助,中国还对四十几个最不发达的国家免除进口关税,零关税覆盖率超过90%以上的商品,这直接刺激了这些国家对中国的各类出口,间接刺激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就业创造和税收贡献等。中国政府还积极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特别是对亚洲、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直接设厂,甚至直接建立研发中心。上述做法,彰显了中国新时期对于“发展中国家是基础”的战略布局,也成为南南合作的典范。

  2.4“五位一体”之“多边是舞台”

  对中国而言,最重要的“多边舞台”莫过于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和金砖国家了。而十八大以后,着重要提到的是APEC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其间,习近平主席出访了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推动了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增进互信,加强了地区合作。

  在APEC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阐述了中国对东盟的新外交政策。因为这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异”,中国贯彻“求同存异”,共同开发,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将东南亚作为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因该地区与中国山水相连,对中国的和平崛起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因为目前,东盟已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已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双方经贸合作广度和深度正不断加深,彼此依赖性正不断增强,同时该地区稳定也有助亚太地区稳定和发展。近年围绕着南海问题,菲律宾等国不断地挑起事端,美国也直接卷入其间,一度呈现紧张的地缘政治大背景下,习近平此行更富有外交突围的色彩。“海上丝绸之路”是促进南海和平的一个亮点,实质是合作共赢。习近平主席出席峰会前,分别访问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并与两国签署上百亿美元的投资协议,由于贸易和金融渠道不断扩大,经济冲击可能比以往蔓延得更为迅速,因此所有亚洲国家都必须维持一个健全的宏观经济环境。总之,习主席纵横其间,发出了中国最强音,但绝不是仅为应对南海纷争的临时之计,而是光大中国的传统,深化中国睦邻富邻外交政策的具体内容,更是加强中国-东盟安全对话,增强多边安全合作机制的重要内容。

  2.5“五位一体”之“公共外交是补充”

  目前能够归纳的学术界和实务界对公共外交的定义有9种,最早的学术定义是1965年由塔夫斯大学埃德蒙·格里恩提出,他认为:“超越传统外交范围以外国际关系的一个层面,它包括一个政府在其他国家境内培植舆论、该国国内的利益团体与另一国内的利益团体在政府体制以外的相互影响、以通讯报道为职业的人如外交官和记者之间的沟通联系,以及通过这种过程对政策制定以及涉外事务处理造成影响。”[8]

  1987年美国国务院出版的《国际关系用语词典》认为:“公共外交是指由政府主办的、意在引导或影响其他国家的公众舆论的项目;其主要工具是出版物、电影、文化交流、电台和电视。”在这两个定义中,行为主体都是本国政府,行为对象都是他国公众,主要手段都是信息教育、文化交流等,主要功能都是影响他国公众,以形成有利于本国的舆论。

  十八大后,外交战略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增加了“公共外交是补充”的新提法,要求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维护我国海外合法权益;开展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友好往来,加强人大、政协、地方、民间团体的对外交流,夯实国家关系发展社会基础。APEC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之前,在马来西亚华侨华人举行的欢迎午宴上,习近平说,“这是我时隔21年再次访问马来西亚,故地重游,倍感亲切。美丽的热浪岛、美味的冷冻榴莲在中国广受喜爱,马来西亚歌手梁静茹在中国广为人知,被许多中国歌迷认为是中国人。”而当天梁静茹也在微博上做出回应,“在此谢谢国家领导人习先生的赞美与肯定,小梁会继续在演绎歌涯里多唱几首好歌给大家”。而此次会面的焦点是将中马两国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其中一点便是“扩大地方合作和民间往来”。

  而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0月11日抵达泰国展开为期三天访问。抵达曼谷之后,李克强出席泰国国会举行的特别欢迎会并就中泰关系发表演讲,这也是近年来泰国首次邀请中国领导人在国会进行演讲。在演讲中,李克强提到,“泰国是中国游客最欢迎的出境目的地之一。中国艺术家拍摄一部电影《泰囧》,创造了中国国产片最高票房记录”。李克强说,“不是为这部片子做广告,而是为中泰友谊做广告”。中泰友谊源远流长,泰国也是中国在东盟国家中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双方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保持了密切协调与配合,两国关系呈现良好发展势头,由此双方互利发展,政治带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与进步。

  我国国家及政府的主席和总理与他国尤其是与他国民众(马来西亚和泰国)的外交正是公共外交的完美体现,这也表现出我国在公共外交上开始更多的新的尝试。此外,在习近平主席和夫人彭丽媛的出访中,第一夫人彭丽媛端庄靓丽的形象也给世人眼前为之一亮的感觉,夫人会常代表中国看望当地的小朋友,观看一些文艺演出,并关注及参与当地的慈善事业,给往访国人民留下亲切、温暖的印象,体现出相当多的亲和力与人情味,从而彰显出十八大后新时期我国对外战略布局的新气象。

  3十八大后外交战略新布局的美好愿景

  上述十八大后外交战略新布局的五个方面其实是相互交织、密不可分的,但是为了行文的条理,笔者姑且将他们分开以框架的形式分别阐述,在这里做一个说明。

  十八大后,中国令世界耳目一新的外交战略新布局更加昭示了中国的和平崛起。有人说过,大国崛起的方式往往比崛起本身对世界的影响更大。历史上,几乎所有大国的崛起都与战争、强权、奴役等血腥气息相联系。但是,中国的和平崛起似乎在追求“例外”。中国大战略(包括本文重点提及的“外交战略新布局”)的设定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夙愿服务的,中国的和平崛起与负责任大国形象并不一定赢得国际喝彩,我们却不能因为国际疑惧(即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而放慢脚步。只是我们不仅需要有所作为,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向世界发出“中国贡献”的“论调”;也需要时刻与时俱进,保持连续性和可发展性,并且充满信心和耐心。在博大精深的中国古老“和合文化”的熏陶下,中国“和平崛起”的“中国梦”指日可待,这不仅是中国的利益诉求,也是关乎全世界人民的福祉。

115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