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征三轮车没买交强险应罚款多少

chenologin2分享 时间:

在徐州沛县地区,我驾驶五征机动车,车辆证件齐全且有驾驶证和交强险.在我车左

房产开发商最怕像什么部门投诉举报

只要开发单位资料齐全,投诉效果不大,开发单位真的有问题可以到房管局的监察科,以书面的形式对开发单位予以投诉!效果也很好,问题解决的也快

单位员工档案放在哪里?

单位员工档案放在人事部,人事管理档案应在员工到职一周内,由所在部门负责将员工到职后形成的人事资料收集完整,待员工经试用期考核通过,正式录用时将其人事资料移交人力资源部。

单位员工档案放在哪个地方都不会影响退休的。

有下列情形之一时,方可查、借阅人事(管理)档案:

a. 须查阅人员(管理)档案时,查阅人持所属一级部部长签批的《人事(管理)档案查阅/借阅单》,经人力资源部长签核后,即可到档案室查阅所需的人事资料。

b. 查阅人事(管理)档案,必须在档案室内完成;不准将有关资料私自带出或复印。

5.3.2.2借阅人事(管理)档案的手续

a. 须借阅人员(管理)档案时,借阅人持所属一级部部长签批的《人事(管理)档案查阅/借阅单》,经有核准权限的人员签核后,即可到档案室办理借阅手续。

b. 人事(管理)档案的借阅期限,一般为十五天,特殊情况可延长至一个月。借阅人必须保证人事资料的安全、完整,不准私自复印或转借他人。

c. 借阅档案人员应按期交还所借阅之档案,逾期未还者,档案管理人员有责任进行追索。

d. 归还档案时,档案管理人员应依《人事(管理)档案查阅/借阅单》的记载逐一核对,并检查档案资料的完整性,确认无误后,在《人事(管理)档案查阅/借阅单》备注栏中注明归还日期。

e. 因工作需要确需调阅员工人事档案的,由人力资源部负责与(b)联系。

5.3.2.3确因工作需要,要求复印人事资料者,在《人事(管理)档案查阅/借阅单》上标明,必须经人力资源部长核准方可进行。

5.3.3人事(管理)档案的借阅及复印者,应注意资料的保密性和安全性。由于不妥善保管造成资料丢失、损坏或不注意保密擅自扩大资料的阅读范围影响者,而对当事人造成损失或不良影响者,责任由其个人承担。

a. 了解所属员工基本情况;

b. 员工晋升、降职;

c. 员工奖惩;

d. 员工调动。

5.3.2查、借阅及复印人事(管理)档案的手续

5.3.2.1查阅人事(管理)档案的手续

离职人员档案的处理

5.4.1 退档手续的办理离职人员持经核准的《离职(调动)交接表》到档案室办理。

5.4.2 人事管理专员需将离职人员离职资料归档,按分类目录排放装订,并在档案袋(盒)上注明离职日期和原因。

证件的借用、归还程序

5.5.1因特殊用途需借用人事管理档案中证件者,应提出书面申请,经所属一级部部长或单位负责人批准。

5.5.2证件借出期限最长为二个月。逾期未归还者,按每个证件20元/天计算罚金,罚金从押金中扣除。

5.5.3证件的归还

5.5.4档案管理员应详细记录证件借用者的姓名、部门、借用证件名称、借出日期、归还日期等资料,备查。

档案的统计、清点

5.6.1档案管理员应及时将人事信息归档,及时记录,及时录入微机,保证实存档案信息与微机存储信息一致。

5.6.2档案管理员每周一统计上周退档、归档人员清单,每月五日进行月度汇总。

5.6.3每年一月份,对档案进行年度清点。统计上年度归档数、档案总数、退档总数、在岗人员档案数等数据,并与微机存储数据校对,要求二者一致。

5.6.4人事管理档案保存期限:

a. 已办理离职手续的员工,其人事管理档案保存期为两年,从《离职(调动)交接表》中核准的日期为依据计算;

b. 未办理离职手续但实际已离开公司的人员,其人事管理档案保存期为三年,以当事人所在部门出具的书面报告中标称的离开公司时间为依据开始计算。

5.6.5 每年三月份,对上年度已超出保存期限的档案统一进行销毁。

拓展资料:

人事档案

5.1.1人事档案的调转

5.1.1.1员工可在被公司正式聘用之日起三十天内将人事档案转入公司。

5.1.1.2人力资源有义务协助员工办理人事档案调转手续。

5.1.2人事档案的管理人力资源部负责按照国家有关法规和文件的规定,定期对员工的人事档案进行更新、整理。

人事管理档案

5.2.1人事管理档案的建立

5.2.1.1人事管理档案应在员工到职一周内,由所在部门负责将员工到职后形成的人事资料收集完整,待员工经试用期考核通过,正式录用时将其人事资料移交人力资源部。

5.2.1.2人力资源部对移交的人事资料要依据《人事管理档案分类目录》进行审核,发现有人事资料不完整的及时向相关单位和人员追索,以确保人事档案的真实与完整。

5.2.1.3对营销人员、送货员、外派财务人员等特殊岗位的人员应收取学历证原件;对外派财务人员还需收取执业资格证、职称证原件;对营销人员及非总部财务人员同时需收取担保文件。

5.2.1.4收取员工相关证件时,应向对方出具收据(一式二份),一份交对方,一份存入档案袋(盒)查验。

5.2.1.5人事资料收集、归档后,人事管理专员应在档案袋(盒)上详细填写员工姓名及档案资料清单等内容,依档案材料分类目录顺序排列,各类资料以形成时间为序,分类装订,并注明档案资料收集、归档经办人姓名。

5.2.1.6档案管理员应将档案资料分类存放、严格保管。

5.2.2人事管理档案的健全、更新

5.2.2.1公司员工考核、任免、奖惩、教育培训、薪资调整、职务异动等人事资料一经形成,员工所在部门应及时协助人力资源部整理相关资料。

5.2.2.2员工调任、晋升、降职、免职等人员异动资料归档时,除按资料形成时间顺序排列装订在档案第三类外,同时应在《人员薪资/异动变化记录表》中登记。

5.2.2.3员工薪资变动资料归档时,除按资料形成时间顺序排列装订在档案第五类外,同时在《员工薪资/异动记录表》中登记,如因调任、晋升、降职等人事异动涉及薪资变动时,所归档资料仍放第三类。

5.2.2.4人力资源部人事管理专员在对收集上来的各项人事资料审核无误后,应参照5.2.1.5条款规定交档。

5.2.3人力资源部本着对员工负责的态度,按照人事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定期填写《人事(管理)档案资料移交清单》。

5.2.4人事管理档案建立后,由人力资源部按照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统一保管。

5.3人事档案及人事管理档案查阅、借阅及复印管理 5.3.1有下列情形之一时,方可查、借阅人事(管理)档案:

a.须查阅人员(管理)档案时,查阅人持所属一级部部长签批的《人事(管理)档案查阅/借阅单》,经人力资源部长签核后,即可到档案室查阅所需的人事资料。

b.查阅人事(管理)档案,必须在档案室内完成;不准将有关资料私自带出或复印。

5.3.2.2借阅人事(管理)档案的手续

a.须借阅人员(管理)档案时,借阅人持所属一级部部长签批的《人事(管理)档案查阅/借阅单》,经有核准权限的人员签核后,即可到档案室办理借阅手续。

b.人事(管理)档案的借阅期限,一般为十五天,特殊情况可延长至一个月。借阅人必须保证人事资料的安全、完整,不准私自复印或转借他人。

c.借阅档案人员应按期交还所借阅之档案,逾期未还者,档案管理人员有责任进行追索。

d.归还档案时,档案管理人员应依《人事(管理)档案查阅/借阅单》的记载逐一核对,并检查档案资料的完整性,确认无误后,在《人事(管理)档案查阅/借阅单》备注栏中注明归还日期。

e.因工作需要确需调阅员工人事档案的,由人力资源部负责与(b)联系。

5.3.2.3确因工作需要,要求复印人事资料者,在《人事(管理)档案查阅/借阅单》上标明,必须经人力资源部长核准方可进行。

5.3.3人事(管理)档案的借阅及复印者,应注意资料的保密性和安全性。由于不妥善保管造成资料丢失、损坏或不注意保密擅自扩大资料的阅读范围影响者,而对当事人造成损失或不良影响者,责任由其个人承担。

a.了解所属员工基本情况;

b.员工晋升、降职;

c.员工奖惩;

d.员工调动。

5.3.2查、借阅及复印人事(管理)档案的手续

5.3.2.1查阅人事(管理)档案的手续

离职人员档案的处理

5.4.1退档手续的办理离职人员持经核准的《离职(调动)交接表》到档案室办理。

5.4.2人事管理专员需将离职人员离职资料归档,按分类目录排放装订,并在档案袋(盒)上注明离职日期和原因。

证件的借用、归还程序

5.5.1因特殊用途需借用人事管理档案中证件者,应提出书面申请,经所属一级部部长或单位负责人批准。

5.5.2证件借出期限最长为二个月。逾期未归还者,按每个证件20元/天计算罚金,罚金从押金中扣除。

5.5.3证件的归还

5.5.4档案管理员应详细记录证件借用者的姓名、部门、借用证件名称、借出日期、归还日期等资料,备查。

档案的统计、清点

5.6.1档案管理员应及时将人事信息归档,及时记录,及时录入微机,保证实存档案信息与微机存储信息一致。

5.6.2档案管理员每周一统计上周退档、归档人员清单,每月五日进行月度汇总。

5.6.3每年一月份,对档案进行年度清点。统计上年度归档数、档案总数、退档总数、在岗人员档案数等数据,并与微机存储数据校对,要求二者一致。

5.6.4人事管理档案保存期限:

a.已办理离职手续的员工,其人事管理档案保存期为两年,从《离职(调动)交接表》中核准的日期为依据计算;

b.未办理离职手续但实际已离开公司的人员,其人事管理档案保存期为三年,以当事人所在部门出具的书面报告中标称的离开公司时间为依据开始计算。

5.6.5每年三月份,对上年度已超出保存期限的档案统一进行销毁。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开始执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人事档案

吉林大学工学部都有什么系

工学学部

交通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汽车工程学院

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管理学院

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

交通学院是1992年在原吉林工业大学汽车运用工程系、交通运输管理系的基础上成立的。现设有交通运输、物流工程、交通工程、土木工程和汽车服务工程5个本科专业,覆盖六个二级学科,即载运工具运用工程(汽车运用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环境与安全技术、物流工程,其中载运工具运用工程(汽车运用工程)专业于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5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国内本专业第一个博士点。1985年建立了运输管理工程专业(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的前身)并培养本科生,1986年该专业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5年获准建立公路、铁路、水运博士后流动站,是国内公路运输领域第一个博士后流动站。1997年交通学科被列为原吉林工业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1998年获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硕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科获得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的设岗资格。2000年被批准在一级学科范围内培养博士生,即在载运工具运用工程(汽车运用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道路与铁道工程等四个二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新增设交通环境与安全技术博士点和物流工程硕士点,同年交通学科被列为“十五”期间吉林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所属的二级学科有3个为吉林省重点学科。

交通学院经过多年的发展,在智能运输系统、车辆智能化诊断检测、智能车辆、交通安全、交通控制和交通环境评价与治理等领域已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其中智能运输系统的关键理论与技术、车辆智能化诊断检测理论与方法等领域的研究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目前,交通学院现有教职工100余人,其中现任和前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各1名,高职人员37名(其中博士生导师15名)。

交通学院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形成严谨求实的教风、学风和积极向上的院风。以大学生科技协会等各种社团为载体、“艺术星期二”、大学生创新论坛、青年志愿者等多种形式的学生业余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且培养了多方面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目前,交通学院在校本科生、硕士研究生1000余人,博士生106余人、博士后10人。1997年至2002年共四届本科毕业生累计保送硕士研究生84人、考取硕士研究生150余人,各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面较宽、供不应求,就业率达93%。交通学院已经为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累计培养很多优秀的专业人才,其中56届毕业生陈唐民教授曾历任原吉林工业大学副校长、原武汉汽车工业大学校长、党委书记,56届毕业生程士瑛教授曾任吉林工学院院长、现为吉林省政府参事,61届毕业生陈荫山教授曾任长安大学校长。此外,许多毕业生已成为行业主管部门的领导或技术骨干。

交通学院经常与国外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交流信息,加强往来。近年来共有40人次出国高访、研修、学术交流等。先后与美国伊利诺大学、德国西柏林大学、英国南安普敦大学、荷兰汽车工业研究所(TNO)、美国堪萨斯大学等国际知名的高等院校或研究所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吉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由原吉林大学材料科学系、吉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春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组成。学院下设材料科学、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材料加工工程、冶金工程6个系和材料科学、高分子材料、非金属矿产及应用、燃料电池材料4个研究所,依托本学院建有汽车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功能矿物应用基础与物化性能检测方法国土资源部开放实验室及吉林省汽车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学院现有5个本科学士学位授权专业,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和材料加工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具有学科齐全、理工结合等特点,其教学、科研水平居国内前列。

学院拥有一支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授4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6 人),副教授28人,讲师16人,实验、工程技术人员32人。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宋玉泉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陈岗教授、蒋青教授、郑伟涛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连建设教授等一批知名学者在本院任教,还聘请数十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国外知名专家、学者为本院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近年来,先后派出50多人次到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等国留学、讲学、进修和参加学术会议。迄今为止,共计培养本科生7000多人,硕士研究生450多人,博士研究生150多人。

学院具有强的科研实力和浓厚的学术氛围。近五年来,承担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国家经贸委、总装备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教育部、机械部、国土资源部等各类科研项目100多项,总经费4000多万元。在纳米材料、高分子材料、无机功能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贮能材料、复合材料、汽车工程材料、固体X射线衍射、薄膜生长与薄膜理论、高分子交联与接技理论、金属材料的力学行为及微观机理、超塑性与塑性精密加工、汽车现代成型技术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一些成果已取得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获国家、部省级科技成果奖40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其中近400篇论文被SCI、EI、ISTP收录。

学院拥有较先进、完善的教学、科研设施,特别是经过“211工程”建设,购置了一批大型、先进的精密仪器、设备。一座现代化的逸夫机械材料馆已经投入使用,它的建成使学院的实验教学及科研条件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学校图书馆拥有本学科中、外文藏书40余万册,拥有本学科中、外文期刊100余种,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良好条件。

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499人,硕士研究生383人,博士研究生136人。由于学院重视课外培养计划实施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多名学生获全国实用科技发明大奖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模型联赛一等奖,学校大学生辩论赛一等奖,研究生精英杯大赛优秀奖,“吉林省十佳大学生”和“吉林大学十佳大学生”称号,“宝钢”奖学金和中科院奖学金。近三年来,保送、考取硕士研究生占毕业生总数36%,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均在95%以上。

汽车工程学院

College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

1955年由原交通大学、华中工学院以及山东工学院的汽车、拖拉机、内燃机等相关专业组建成“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1958年更名为“吉林工业大学”,1986年正式成立汽车工程学院,2000年6月,原吉林大学与吉林工业大学等院校合并,汽车工程学院仍以其独具特色在新吉林大学占据了重要位置。

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变化,汽车工程学院现已成为中国汽车工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拥有国内最早的车辆工程(汽车)国家重点学科,动力机械及工程(内燃机)及热能工程2个省级重点学科,拥有国内最早的汽车动态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内首家汽车风洞实验室和轿车车型开发中心,拥有机械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车辆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车身工程3个博士点,车辆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以及车身工程等8个硕士点;目前有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孔辉为学术带头人的高水平教学与科研队伍205人,教师125人,其中教授35人(含博士生导师22人)、副教授40人、讲师32人、助教18人;其它专业技术职务系列人员80人。学院有车辆工程、工业设计(汽车车身)、热能与动力工程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四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达2100余名,硕、博研究生500余名。已累计向社会输送各类专业人才15000 余人,一些毕业生已经成为著名专家学者、汽车行业中有影响的领导、企业家和专家。

  学院非常重视国内、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在人才培养、科研等方面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学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我院常年选派专家、学者出国讲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访问或进修;聘请了多位来自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为名誉教授、兼职教授,每年聘请多个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院讲学,接收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及访问学者来院学习与工作。

  我院本科生深造和就业条件好,学生有较多的发展机会供选择。优秀毕业生可推荐免试或报考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学生约占毕业生的25%,免试生约占10%。毕业生面向全国择业,主要去向是独资、合资、三资企业,大中型骨干企业集团,科研设计院所,党政机关和高等院校等,深圳、上海、广州、北京、天津等沿海大中城市均有本院长期而稳定的就业单位,每年在这些单位就业的学生约占毕业生总数的60%- 70%。由于教育质量高、专业设置合理,多年来毕业生一直供不应求。

  学院的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既有团委、学生会等学生组织,又有汽车爱好者协会、天文爱好者协会等学生团体,常年坚持开展一系列有意义的文体活动、创新工程和社会实践,为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除学校统一设立的奖贷学金外,为奖励学习勤奋、品学兼优的学生,学院还设有陕西法士特齿轮奖助学金、中通客车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奖学金、山东五征集团奖助学金、丰田汽车奖学金以及中国科学院奖学金。

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Institute of Mechan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吉林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具有50多年的发展历程,有着深厚的学术积淀。学院目前设有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系、机械设计及自动化系、机械电子工程系、力学系、工业工程系等五个系和一个机械基础教学中心,具有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固体力学等四个博士点,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固体力学、工程力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六个硕士点,并设有两个博士后流动站和一个国家机械基础教学基地。1998年获得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机械工程学科实力雄厚,人才辈出,许多在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都曾在此学习和执教。学院现有教授4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2人),副教授63人。拥有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声望的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群体。本学科十分重视机械与信息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结合,在“机械加工系统动力学与精度”、“计算机辅助制造”、“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结构振动分析与控制”、“流体传动与自动变速技术”、“微小机械与压电驱动技术”、“工程机器人”、“数控机床可靠性技术”等方面独具特色,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在“九•五”和“十•五”期间,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以及各部委、省级科学研究项目,取得科研成果60多项、获国家和省部级发明奖、科技进步奖22项,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与国外有着广泛的学术交流,目前同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等国家的几十所大学和企业有着学术交流和联系,每年派出大批骨干教师和学生到国外考察、讲学、进修和参加学术会议,并邀请国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联合培养学生和进行科学研究。

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设有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工程力学和工业工程三个本科专业,现有在校本科生2000多名,此外还有硕士研究生400多名,博士研究生90多名,工程硕士班及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生近300名。

学院十分重视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采取了主、辅修相结合,课内外相结合的培养机制,使学生的课余科技、文化、体育、艺术活动和社团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多次受到学校的表彰。近五年来,我院每年都有35%以上的学生保送和考取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本科毕业生多年来一直供不应求,学生就业范围十分宽广。

管 理 学 院

School of Management

吉林大学管理学院是在原吉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1985年教育部首批批准成立的管理学院)的基础上经合校整合后成立的。学院现有工商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其中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涵盖技术经济及管理、企业管理、会计学、旅游管理四个二级学科,还具有情报学、图书馆学两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有国际贸易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会计学、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情报学、图书馆学和档案学八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工商管理硕士 (MBA)和工程硕士工业工程领域(IE)、工程硕士项目管理领域(PM)三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设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工程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学和档案学等九个本科专业。学院每年招收博士研究生约60人,硕士研究生(含MBA、IE、PM)约450人,本科生约240人,另外每年还接收国外攻读学士和硕士学位留学生10余人。

学院设有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工程管理系、技术经济及管理系、财务会计系、国际商务系、企业管理系和信息管理系等七个系。现有教职工100余人,专任教师80余名,其中教授31人(含博士生导师19人),副教授32人,讲师18人,具有博士学位和在职攻读博士者60名,对国家做出突出贡献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有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经济学家李京文教授受聘任教于管理学院,兼任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吉林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吉林大学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赵树宽教授任学院院长。

学院的教师们十分重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近年来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面上项目及杰出青年基金等项目20余项,获国家科技部、国家教育部、省市及学校科技成果奖1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千余篇,撰写出版学术专著及教材50多部。

学院十分重视与国外一流大学进行学术交流。目前已有30多名教师先后到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攻读学位、合作研究、访问讲学。学院今后每年将选派一部分教师和科研人员出国考察访问和进修学习,同时也将邀请国外一流大学的知名教授、学者来院进行学术访问,力争通过这些学术交流活动促进学院教学和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

学院各类教学设施齐全,拥有优越的学习和研究条件。学院内设置的图书资料中心中,经济、管理、商务等类中外文图书资料齐全丰富,配有光盘检索系统和缩微系统。学院内建有现代管理实验中心,包括企业资源计划(ERP)模拟实验室、多功能管理业务模拟实验室、小型机应用实验室和微机应用实验室等。学院内还建有比较完善和先进的教学和科研管理系统,可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学院内还设有学生社团组织等,可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

学院非常重视本科毕业生保送、考取研究生及毕业分配工作。近年来每年各专业约有10%的品学兼优的学生被保送为研究生,约有30%的学生考取了本校或国内知名大学的研究生,约有75%的学生在国内沿海开放大城市中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多年来,学院的毕业生们努力工作,奋发向上,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和领导干部。

以工科为背景,以企业管理为重点,面向外向型经济与管理、面向现代化管理、面向信息时代的管理、面向国际化企业管理,形成了管理学院办学的优势特色。秉承“人本,尚和,求是,创新”的发展理念,吉林大学管理学院正在为实现把管理学院建设成为具有工科特色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教学研究并重型管理学院的目标而奋斗,以新的风貌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

School of Biological and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的前身是吉林工业大学农机工程学院和生物资源学院。现设农业工程,生物工程,仿生与动力工程,食品科学与包装工程,农业经济管理五个系;拥有吉林省地面机械仿生技术与仿生功能材料中试基地,农业机械工程研究院,精确农业研究中心,工程仿生研究所,绿色食品加工分析技术研究所,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研究所,农产品加工及储藏工程研究所,机电设备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建有地面机械仿生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法谷物加工高技术实验室,以及农业工程,生物工程、食品与包装工程,农用动力与运输机械等专业实验室。目前,学院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居国内前列。

学院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招收本科生、60年代开始招收研究生,是国家首批硕士与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并拥有国家重点学科和农业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学院拥有农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等博士学位学科授权专业,有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食品科学、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发酵工程、农业经济管理等硕士学位学科授权点,有农业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以及期货投资与管理辅修第二学科学士学位授权点。

学院拥有一支以院士为核心、博士生导师和中青年博士为骨干、治学严谨、学识渊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学科带头人陈秉聪教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学科带头人马成林教授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学科带头人任露泉教授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院长佟金是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目前学院现有教职工110人,其中教授23人(博士生导师19名)。

经过50多年的建设,特别是经过“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学科的总体水平显著提高,位居国内同类学科前列,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学院以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为带头学科,在学科学术队伍、科研能力与水平、试验研究条件、人才培养能力与水平和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已经形成了农业机械动力系统分析及其相关技术、精确农业及其智能机械设计与环境控制、地面机械仿生理论与技术、农业工程仿生技术、农产品转化增值工程、农业机械化系统分析与管理工程等具有优势与特色的主要研究方向。自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以来,获国家奖3项、省部奖30余项。完成课题近30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项(两项重点),国家攻关项目12项;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著作35部。主要研究领域的试验条件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与10余所国际著名大学开展合作。

学院已累计培养本科生5000多名,硕士生200多名,博士生90多名,博士后18名。目前在校学生792人,其中在读博士生102名、硕士生144,在站博士后6名,外国留学生4人,本科生597人。

多年来,学院一直把人才培养质量视为本科生教育的生命线。学院的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又陶冶了他们的文化情操。除学校统一发放的奖学金项目外,学院还拥有由校友和企业设立的奖学金。每届毕业生中都有超过25%的优秀学生通过直接保送或参加全国统考考取硕士研究生。我院培养的人才分布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各个部门,有的已经成为主要领导人,还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已经成为国内知名的学科带头人、国外知名大学的教授、国外著名企业的高级研究或管理人员。

以上摘自我们学校校内网 希望能多你有些用处。

聊城大学跟济南大学相比,哪个比较好?从教学。宿舍。就业。考研等方面分析一下、谢谢

济南大学 国家重点学科:10个 院士:1人 硕士点:118个 东省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

聊城大学 国家重点学科:10个 院士:3人 硕士点:45 山东省属综合性大学

    济南大学是山东省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拥有学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研究生免试推荐权,是博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单位,面向全国招生。

    

    学校前身之一原山东建材工业学院始建于1948年8月,是原国家建材工业部在全国按地域分布设立的四所部属高校之一,1998年7月,学校划归山东省管理;原济南联合大学前身为1978年建校的济南师范专科学校和1983年建校的济南职业大学;2000年10月,经教育部批准,山东建材工业学院和济南联合大学合并组建济南大学;2001年4月,原济南民政学校和原山东省物资学校并入济南大学;2007年12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决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批准,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并入济南大学,实行科教一体化。

    

    建校63年来,学校铭记“弘毅、博学、求真、至善”的校训,传承“勤奋、严谨、团结、创新”的校风,发扬“艰苦奋斗、凝聚向上、与时俱进、追求卓越”的精神,已成为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为国家培养了14万余名毕业生。

    

    学校现设学院25个、教学中心2个。拥有本科专业7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二级学科和专业118个,具有硕士专业学位培养门类3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13个。学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10个门类。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研究生、留学生32000余人。

    

    学校建有一支以院士、“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国家和省部级突贡专家为带头人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940人,其中教授288人、副教授58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43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泰山学者”特聘岗位教授6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名师5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国家和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9人。

    

    学校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建有省部级以上重点学科及研究基地34个,其中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1个、“十一五”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学科10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

    

    学校以教育教学为中心。近年来,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2门,省级品牌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精品课程23门,省级双语示范课1门,山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主持国家级教研教改课题6项,省部级课题45项,主编“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获国家教学成果奖2项,省部级教学研究成果奖45项。

    

    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各项创新活动中,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899项,其中国家一等奖20项,连续两届获得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学校重视科研工作。近年来,共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课题150项,省部级项目500余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研奖励143项、国家发明专利70余项;学术论文被SCI、EI、ISTP收录1558篇,出版专著、译著和教材214部;主办《中国粉体技术》、《中华肿瘤防治杂志》、《济南大学学报》等8种学术期刊。

    

    学校校园占地200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92万余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2.9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7亿元。图书馆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藏书及电子文献近400万册,期刊14149种。拥有现代化的校园计算机网络和数字化校园环境。

    

    学校坚持开放式办学理念,积极扩大与国外教育机构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学者互访、学术交流、合作办学等多种方式与美、英、德、法、加、澳、俄、日、韩、新等国家的37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170余名知名学者受聘担任我校客座教授。

    

    近年来,济南大学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学校的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得到全面提升,学校的中长期发展目标是建成一所综合性、开放式、国际化、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

    

    现任党委书记范跃进教授,校长程新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谢立信教授任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

  聊城大学是山东省属综合性大学,坐落在有着"江北水城"美称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山东省聊城市。学校始建于1974年,原名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改为聊城师范学院,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聊城大学。现任党委书记程玉海,校长李喆。东方学人季羡林先生生前一直担任学校名誉校长。

     学校拥有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和开展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硕士等专业学位培养资格。现设有28个学院、1个教学部、76个本科专业、45个硕士点,5个专业硕士点,14个硕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本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等十大学科门类,全日制在校生26000余人。

     学校占地3000余亩,校舍面积74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3亿元,馆藏纸质图书233万余册,拥有电子图书资料100多T。建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网络中心、体育场馆等设施。校园环境优雅,湖光山色,四季常青,享有"学在聊大"的美誉,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教职工2150名,教授220名,副教授554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64名,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教师828人,有21人次获全国优秀教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荣誉称号。中国科学院吴培亨院士为学校外聘院士,学校还聘请了中国科学院张新时院士、中国工程院薛群基院士等一批知名学者担任兼职或客座教授。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素质优良,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应届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比例平均为27%,有的专业超过70%,就业率在87%以上。学校有10个国家级、省部级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12门课程入选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和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在2007年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成绩优秀。建校以来,为社会培养了12万余名合格毕业生。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研为先导,学术水平不断提高。拥有分析化学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设岗学科、山东省光通信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光通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2个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基地、10个山东省"十一五"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十一五期间,学校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96项,省级以上奖励89项,SCI等收录论文数进入全国高校百强行列,获得21项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科研成果的数量、质量都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学校积极扩大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国际化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先后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所高校建立了友好校际关系和交流协作关系。

     学校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立足山东,侧重鲁西,面向全国,积极服务于区域基础教育和地方经济建设,发挥"超前半拍"效应,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实现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形成了"崇教、尚学,敦厚、奋进"的聊大精神,学校的工作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社会的高度评价,先后多次获得"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励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学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山东省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 山东省德育先进高校"、" 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单位"、 "济南军区国防生培养工作特别奖"等荣誉称号。《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每年数百次报道我校的工作成绩经验。江泽民、吴邦国、吴官正等党和国家,省委、省政府领导人多次来我校视察,对我校的发展给予了指导和充分肯定。

     目前,学校正在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和2010年国家及山东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战略,全面推进内涵建设,为实现我校科学发展新跨越而努力奋斗!

济南大学

学生宿舍

       学校现有学生公寓36栋,面积24万多平方米、3万余床位;住宿费为600、800、1000、1200元不等。

         食堂

      学校现有学生食堂9座,4万多平方米,实现学生就餐购物一卡通;1500余平方学生购物超市5处;

    聊城大学

学校住宿条件比较优越,有4人间、6人间、8人间,每年的收费大约在500-1200元不等。宿舍内配有暖气、写字台、互联网等设施。

      食堂饭菜花样多,做工细,价格便宜。

济南大学就业

南大学是一所面向全国招生和就业综合性大学。建校60年来,为国家培养了近10万名本、专科毕业生和硕士研究生。学校主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完善就业工作指导与服务体系。

    

    就业指导全程化。学校开设了就业指导通选课和就业形势政策课,建有省属高校首家网络职前教育学堂,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有效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学校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2009年被团中央、中华青年联合会、国际劳工组织授予“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

    

    就业市场多元化。每年举办校园专场招聘活动200余场,与中国中材集团、山水集团、浪潮集团、创迹集团等国内外773家用人单位保持稳定合作关系,建有就业基地70个。还与山东省人事厅、教育厅就业信息网、大众人才网、中国企业人才网等形成网络联盟,为毕业生提供数量多、质量高的就业机会。我校是中央军委批准的招收地方院校空军飞行员的全国五十所院校之一,并为山东、厦门、深圳等民用航空公司输送飞行员。2009年,为进一步方便毕业生多渠道获取就业信息,学校开通了手机短信群发服务,免费为毕业生提供招聘信息。

    

    积极引导鼓励毕业生参加基层服务,共有159人参加“三支一扶”、西部志愿者服务计划,时媛媛等3名毕业生作为优秀志愿者代表在济南市“三支一扶”大学生事迹报告会上做典型发言。2009年,我校有3名毕业生,被山东省“三支一扶”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评为全省优秀“三支一扶”大学生。

    

    加强对特困毕业生和地震灾区毕业生的就业帮扶。认真贯彻落实《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特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鲁政办发[2008]21号)等文件精神,严格特困毕业生认定程序,及时发放求职补贴和求职卡,把政府的关怀及时送达到每位特困毕业生。同时,采取学院领导重点关注、辅导员重点摸底、导师重点推荐的措施,有效地缓解他们的就业压力,为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2009年寒假,学校贯彻山东高校工委关于在全省高校开展“千名辅导员访千家”活动的意见,集中开展了“百名辅导员访百家贫困生”的活动,通过走访合作单位,推介贫困生就业,建立日照五征集团等贫困生就业基地,进一步拓展和稳固就业市场。

    

     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学校本科毕业生年底总体就业率一直保持在85%以上,就业人数逐年增加。三年来,有2400名毕业生考取研究生,有600愈人考取公务员、选调生,数量在逐年提高。学校通过“三实一强”人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具备了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为人朴实,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聊城大学 不清楚

116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