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政治可以报哪些专业将来从事什么职业呢

chenologin2分享 时间:

高二要选科了,我在纠结地理和政治,按照将来就业机会的话,我应该选哪个?

先向你介绍一下 高考专业大类

专业是与每个人的职业生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中国,只有经过12年的寒窗苦读,通过高考,才能获得上大学的资格。在大学期间,很多同学不满意自己的专业。根本原因就是在选择专业时,对专业不了解。

  了解专业是对自己人生负责人的行为。高考在即,同学们都忙于复习文化课知识,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它决定了我们能否迈入高校大门的准入证,缺少了这个证件,我们就没有上大学的资格。与准备文化课知识同样重要的还有一件事情,就是要想清楚我们上了大学之后走哪条路,与这个问题紧密相关的就是我们选择什么专业。

  选择专业之前先要了解专业,主要了解有哪些专业大类,各个专业大类之中有哪些专业等。在上高二之前同学们已经对今后的发展方向做出了一次选择,这就是文理分科。文科类专业与理科类专业有很大的区别,这从专业大类划分上就可见一斑。

  理科类专业分为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几个大类,经济学、教育学和管理学的部分专业也向理科学生敞开大门。文科类专业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几个大类。

……

以下内容是已考上大学的同学的经验 供你参考

什么才是选择文科理科最重要的因素?

文科理科的选择一直都是让人头痛的问题,很多人在一开始就想错了方向。当想到该读文科还是理科的时候,很多学生和家长,首先想到的就是“文科理科哪个将来的就业前景更好?更有前途?”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就是错的。因为不管文科理科,都对应很多专业,都有好专业,也都有相对不太好找工作的专业,比如文科中的历史哲学、理科中的地质考古等,直接把文理科拿来比较毫无意义。而且,不管什么专业,即使是比较差的专业,如果能够学的很好,照样可以有很好的前途,即使是很好的专业,如果学的一塌糊涂,也不好找工作。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文科或理科哪个更好,而是我更适合学习文科还是理科?在这两个科目上,哪个更能发挥我的优势,哪个我能学习得更好,哪个才是我真正感兴趣的?只有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适合自己,能学好,有兴趣,将来在高考中就能考出好成绩,进入好的学校和好的专业,就会有更远大的前途。这才是问题的关键,离开了这些东西来空谈文理科的优劣,就是纸上谈兵。

我自己在高一面临选择的时候,文科理科的成绩其实都很好。我的班主任老师把我拉到办公室给我做了两个小时的思想工作,坚决建议我读理科,因为她认为理科更有前途,而且最重要的理由是,选择了理科的学习,将来转学文科很容易。如果选择了文科,将来转学理科就几乎不可能了。但是我仍然坚决的选择了文科,因为我认为我的特长和兴趣都在于此,最后我以江津市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现在,我对自己当时的选择仍然十分满意。

客观来说,我的班主任说的文理科的差别大部分都是事实。我研究生学的是经济学,这是一门传统的文科专业,但班上有很多同学高中和本科阶段都是学习理科的,有的学的测绘、有的学的勘探,甚至还有人学的飞机制造。但是他们仍然可以把经济学学的不错。而如果我现在想学习大学物理化学之类的,则几乎完全不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说,理科确实比文科的选择面更广。

但是不管一个人的选择面怎么广,最后他跟其他人一样,只能选择一条路来发展。我喜欢文科,喜欢经济学,也把它们学的很好,这就足够了,干嘛还要让自己具备学习大学物理的能力呢?我现在从事写作、演讲等等活动,都和我高中、大学的文科功底密不可分,而且这也正是我最感兴趣的东西,我因此感到非常快乐。

如果我当时选择理科,我相信成绩也会不错,但绝对不可能考全市第一。因为文科是我最适合和最喜欢的科目,而理科不是。

理科的优势是选择面广,学习的东西也比较专业,就业的时候方向比较明确,竞争也比较少。如果你学习的是生物工程,那么在这个方向的工作职位上,那些别的专业比如经济学或者桥梁设计、邮电通讯方面的学生根本不可能和你竞争。但如果你学习的是市场营销,那么招聘营销人员的岗位,其实学几乎所有文科专业的人都有和你竞争的潜力――虽然你会比较占有优势,但这种优势不像生物工程对于桥梁设计那么绝对。

但理科的问题也就在这里,你的专业会限制你找工作的方向,学生物工程的在除了生物相关的其它方面几乎毫无竞争力。虽然你可以去选择市场营销或者企业管理之类的工作,但这就意味这你高中两年和大学四年学习的专业知识几乎完全作废,必须重新做起。而文科的专业,在应对这方面就好得多,比如我本科学习法学,研究生学习经济学,但研究经济的过程中有良好的法律知识和法律逻辑显然也是很有帮助的,“法律的经济分析”也是我在本科时候就认真学习过的。

理科的学习还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如果你在某个科目上实在学不好,那么这个科目基本上就算完了,会跟优秀学生拉下惊人的差距。我拿大家熟知的数学来说,优秀的学生数学高考在130分以上是很正常的,但如果有人实在学不好数学,那么30分、40分也是很正常的。而在语文、政治这样的科目上,就不会有如此惊人的差距。高考政治、历史、语文都很难考到130分以上,但也不太容易考到80分以下。

所以,如果你理科的科目都不错,而对政治历史毫无兴趣,那么,显然是选择理科。如果情况相反,显然是选择文科。如果你化学物理中有一门觉得实在没有办法,但政治历史也学不好,那么我觉得最好还是选择文科,因为物理化学上一门不好可能就会被别人拉下好几十分甚至上百分,而政治历史只要花功夫去学,怎么着也不会被别人拉下这么大的差距。

至于数学,对于一个文科生来讲,如果他在这方面有优势,那么他学习文科就可以保障自己在高考中得到一个不错的成绩了。如果一个学生对数学感到完全无能为力,那么最好也还是选择文科。

真正痛苦的是那些成绩平均,好像什么科目都不是特别突出,但什么科目都不是特别好的学生。这个时候最重要的就是看个人兴趣了。如果你立志从事法律这个专业,那么就应该选择文科,虽然理科生也可以读法律没问题,但高中时候良好的政治历史功底对于你将来学习法律显然是有很大的好处的。如果你实在对政治历史这些东西不感冒,而喜欢一些更客观更单纯的事物,喜欢数字上的计算,那么就不要勉为其难的选择文科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的力量,时间越长越能凸显其威力。违背自己内心的喜好,因为一些别的原因,选择了自己根本没有兴趣的科目,即使一时半刻能够学好,时间长了,总会感到疲倦,感到痛苦,感到摇摆不定。

当你不能确定自己最擅长文科还是理科或者更喜欢文科还是理科的时候,有一个方法,闭上眼睛,想像一下,自己将来最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一个科学家,一个经济学家,一个政治家,一个建筑设计师或者别的什么职业。然后问自己,要成为这样的人物,最应该具备的知识是哪些,是偏文还是偏理,这个时候,你就会找到正确的答案。

高中政治常识总结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1.2.3.4复习提纲 2009-04-25 16:43

分类:有关学习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高 中 政 治 复 习 提 纲

★☆★经济常识

第一课 商品、货币、价值规律

一、商品

(一)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区别:(1)含义不同。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是价值 结在商品无差别的人类劳动。(2)形态不同。使用价值具体;价值抽象。(3)性质不同。使用价值是自然属性;价值是社会属性。(4)主体不同。使用价值是卖者拥有;价值是买者支付。

联系: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离不开使用价值。(统一)

对立:商品生产者要想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消费者要想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必须支付价值。

(二)十大关系

1.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2.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

5.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6.商品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时间成反比。

7.商品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8.商品价值总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无关。

9.商品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

10.个别劳动时间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二、货币

(一)商品、货币、纸币的区别与联系

比较

商品

货币

纸币

区别

表现形式

多种多样

金、银

产生时间

最后

本质

价值

一般等价物

货币符号

是否有价值

联系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纸币的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二)商品价值、商品价格、货币价值三者的关系

在供求关系不变时,商品的价格除受商品价值决定外,还受货币价值影响。当商品价值升高,而货币价值不变时,商品价格升高;当商品价值不变,而货币价值下降时,商品价格就会提高;当商品的价值下降时,而货币价值不变时,商品价格会下跌;当商品价值不变,而货币价值提高时,商品价格也会下跌。

(三)价格与交换价值区别与共同点

共同点:二者都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都是以价值为基础,由价值决定的。

区 别:

A交换价值(是指两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或关系)存在于货币产生前(即物物交换时期),而价格存在于货币产生后。

B价格是价值的符号,而交换价值则不是。

(四)直接的物物交换与商品流通的区别

(1)公式不同:直接的物物交换是早期的商品交换,是物与物直接交换,其公式是商品—商品,商品流通是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其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

(2)直接的物物交换一般在货币产生前,而商品流通则是在货币产生后;

(3)直接的物物交换的买、卖是同时进行的,双方只要满意就可成交,而商品流通的买、卖在时间、空间上是分离的。

三、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注意:

(1)等价交换并不是存在于每一个场合,而从整体上,从商品交换的本质上说的。

(2)价格波动现象并不违背价值规律,这是因为价格波动是以价值为中心的,从较长时间看,商品平均价格还是与价值相一致的,即仍然是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的作用(十分重要,如果不熟悉和不理解,还望回到课本上来)

重点知识综合:

货币、价格、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财政政策

1.货币流通规律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公式(包含三因素,要熟悉 )

2、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

①商品的价值(成正比)②货币本身价值的变化(成反比)③国家的宏观调控④供求关系⑤消费者的购买力⑥新鲜商品的新程度(商品的使用价值)⑦纸币的发行量

3.物价与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必然引起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并非都因通货膨胀引起

(1)引起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有:

第一,纸币发行量过大,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第二,纸币流通周转速度加快。(在某一特定的时期,由于担心涨价,人们把手中的货币尽快出手抢购,使货币的流通速度加快)

(2)引起物价上涨的原因有:除了通货膨胀外还有

第一,商品供不应求;第二,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政策性调价,理顺价格关系)引起纸币发行量增加;第三,投资和消费需求过热;第四,价格管理松弛,出现乱收费、乱涨价;第五,因某些特殊原因造成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商品价值量增大。

(3)通货膨胀的实质: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4)通货膨胀的影响:通货膨胀会使价格信息失真,搞乱社会经济,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造成社会不稳定,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危害极大。

(5)对策:A要大力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B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实行适度从紧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方针,努力增收节支,同时要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C要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抑制消费基金过快增长;D要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费用。

4.通货紧缩

(1)含义:通货紧缩是指由商品和劳务总需求小于部供给所引起的物价总水平在较长时间内持续下降的一种经济现象,它与通货膨胀现象正好相反。

(2) 原因:

第一,宏观经济环境由商品短缺转为相对过剩是主要原因,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第二,长时间、大范围的价格下降,造成了企业经营困难,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使就业率下降,居民的收入降低。第三,低价倾销和恶性竞争,消费需求持续不振,货币供应量增长乏力;第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缓慢,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更加突出;第五,国外经济危机影响导致国际需求增长乏力,且与国内需求不足相重叠。

(3)实质: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

(4)危害:第一,影响企业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第二,强化居民的“惜购”心理,导致市场销售不振;第三,抑制社会总需求,制约国民经济增长。

(5)对策: 第一,降低利率,刺激社会投资,增加货币的供应量;第二,鼓励消费,加快货币周转速度;第三,发行国债,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扩大社会总需求;第四,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产品的升级换代,吸引社会消费,减少产品的积压。

5.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第一,都是由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不平衡造成的,即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与发行的数量不平衡造成的。

第二、都会影响正常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

因此,必须抑制。

区别:第一,含义及实质不同:(参考上述)

第二,表现不同。

通货膨胀时,经济过热,需求膨胀,物价上涨。

通货紧缩时,各类物价指数出现较长时间持续下降。国际国内需求增长乏力。

第三,危害性及解决措施不同。

通货膨胀会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混乱。

措施:(参考上述)

通货紧缩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生活有好处,但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居民的消费心理,不利于企业的正常经营,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不利。

措施:(参考上述)综合运用投资、消费、外贸出口等措施来拉动经济增长。(主要是扩大内需)。

重要问题分析

1、我国为什么要重视打击假冒伪劣商品?

(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假冒伪劣商品割裂了二者的联系。

(2)产品的质量关系到经营者的信誉与形象,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属于不公平竞争,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3)产品的质量关系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国家依法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是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表现。

(4)假冒伪劣商品的出现是市场经济自发性表现。应加强法制性;

(5)假冒伪劣商品的出现是违背市场交易的原则的;

(6)假冒伪劣商品的出现是违背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应有的职业道德的。也是属于不当竞争。

(7)国家打击假冒伪劣商品是行使社会主义国家职能、坚持依法治国原则与对人民负责原则的表现。

2、什么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产品的质量?

对党和国家来说,产品质量高低不仅关系到经济效益,还关系到社会效益。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这种需要不仅表现在所提供商品的数量上,而且还表现在产品的质量上。只有不断以质量高、数量足而且又适销对路的产品供应社会,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

此外,质量低劣的产品不仅不能给企业和国家带来经济效益,而且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既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我国产品的国际市场的竞争。

因此,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产品的质量问题。

3、商品生产者、经营者为什么要重视产品的质量?

重视商品质量,就是重视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生产、经营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价值,为此就必须让渡使用价值,如果商品的质量不高,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销售不出去,就无法通过让渡使用价值而实现价值,就亏本。高质量的产品信誉高,销售快,获利就多,经济效益就高。

4、消费者为什么重视产品的质量?

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高质量的产品还可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如果所买的商品质量差,或者是伪劣产品,这就不仅不能满足需要,而且还会在经济上受损失,有时甚至还会危及生命财产的安全。

所以,消费者要重视产品的质量。

Wto名词: 什么是“黄箱”和“绿箱”

1.必须削减的国内政策措施——“黄箱”政策措施。

《农业协议》将那些对生产和贸易产生扭曲作用的政策称为“黄箱”政策措施,要求成员方必须进行削减。“黄箱”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价格补贴,营销贷款,面积补贴,牲畜数量补贴,种子、肥料、灌溉等投入补贴,部分有补贴的贷款项目。

2.免于削减的国内支持政策——“绿箱”政策措施。

“绿箱”政策措施是指对农产品贸易和农产品生产没有扭曲作用,或者最多只有微不足道的影响作用,而实行的支持措施。“绿箱”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农业一般服务,为保障粮食安全储备而提供的补贴,国内粮食补贴,单亲家庭的收入补贴,收入保险和收入安全网计划中的政府补贴,自然灾害救济补助,农业生产者退休或转产补助等。

第二课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经济制度

(一)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内容和作用。

1.公有制经济是主体地位——其表现有二:一、 。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二、 。

2.国有经济是主导作用——其表现有二:一、对 的控制力上,如金融、通讯、铁路、航空、电力、石油、天然气、冶 金、化工等。 第二:国有经济要 ,引导和影响 并在 。

3.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体制:家庭承包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4.十六大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新观点:

(1)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2)发展规模经营;(3)尊重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

(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应该多样化:1、一切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2、这也是由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决定的。3、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各种形式都可以利用。

(三)我国现阶段的主要非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的非公有制经济(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的经济形式或组成部分)。

注意一个易错的说法:不能说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或重要经济形式。

(四)我国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即所有制结构)

1.这项基本经济制度存在的客观必要性。

从根本上说是,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说来,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生产力整体水平还比较落后,发展也不平衡,生产力呈现多层次性)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综合国力……生活水平的所有制形式……)

2.十六大提出了两个必须: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分配制度

(一)内容及原因

1)与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2)由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决定

3)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等多种所有者)

(二)分配方式:按劳分配——公有制范围;个体劳动成果所得——个体劳动;按生产要素分配——资本、土地、技术、信息、劳动力……;福利性分配——公有制经济中对劳动者生活起保障作用的分配及从社会保障中取得的各种收入;

(三)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什么?)

(四)十六大在分配制度上的发展: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

1.十六大报告确立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为进一步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2.劳动收入:公有制经济里按劳分配收入、非公有制经济里按劳动力要素分配收入、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管理收入……

3.非劳动收入:资本(包括个体户因出资而应列的收入?)、技术、信息、土地……

4.新的提法并没有否定我国的分配制度,而是有了发展。

三.市场和市场经济的基本含义

(一)市场、市场经济的含义

(二)资源配置的手段:计划和市场

(三)宏观调控含义、必要性、手段

1.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也有其弱点和缺陷(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1)自发性:价值规律自发地起作用,人们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是自发的,引起的社会矛盾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2)盲目性------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是分散的,各自独立,信息不全,结果必然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

(3)滞后性----由于事后调节,有时间差,导致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

2.宏观调控—“有形的手”,价值规律(市场、价格均可)— “无形的手”

3.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四)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平等性:含义—市场上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原因—从根本上说是由价值规律的作用决定的(等价交换原则)

要求—当事人身份平等;交易平等。

2.竞争性:含义—市场上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存在者广泛的竞争。

原因—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

作用—商品交换得以进行的前提;促使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优胜劣汰;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总之,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

如何正确开展—公平竞争

负面效应—社会资源的浪费、垄断。

3.法制性:含义—社会经济运行有健全的法制基础,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依据市场经济法规进行。

作用—健全的法制是处理矛盾、体现公平的依据和准则。

要求—学法、懂法、守法、用法。

4.开放性:含义—市场不是相互封闭的,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并且与世界市场联在一起。

原因—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经营的特点决定,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的要求。

作用—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

要求—-对外开放。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本身没有姓资姓社之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社会主义的本质、目标?)。

(六)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关系

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二者缺一不可。

2)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实际上就是发挥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会给整个国家经济带来高效率。

3)市场有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这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第三课 企业和经营者

一、企业

股份公司和股票的基本含义、股息计算公式

二、国有企业

(一)地位: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改革重要性: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三)改革必要性:机制不活、能力不强、债务过重、人员过多、经营艰难、效益下降。

(四)改革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五)改革总原则: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

(六)布局调整: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要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完善结合起来,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

(七)战略改组:抓大放小。

(八)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对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意义(课本P73-74)

三、提高企业济效益

(一)含义: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成本(注意与利润率区别)

(二)重要性:

1)对企业来说—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对国民来说—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对社会来说—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三)方法和途径:(1)依靠科技,使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2)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四)利润与经济效益

1.经济效益是衡量经济活动的综合指针,是指经济活动中有用劳动成果同劳动消耗之间的比例关系,即“收入与支出”、“所得与所费”。企业的经济效益是指企业的生产总值与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

2.利润是生产总值与生产成本之间的差额。

3.经济效益与利润之间的关系,离不开生产成本。

(1)当生产成本不变时,可以分三种情况分析

第一.若利润增加时,那么经济效益肯定提高。

第二.若利润不变时,那么经济效益也不变。

第三.若利润下降时,那么经济效益也下降。

(2)当生产成本提高时,可以分以下几种情况分析

第一.若利润提高时,有三种情况

①利润与生产成本同幅度提高,此时经济效益不变。

②利润提高的幅度比生产成本提高的幅度大,那么经济效益提高。

③利润提高的幅度比生产成本提高的幅度小,那么经济效益下降。

第二.若利润不变或下降时,经济效益均下降。

(3)当生产成本下降时,可以分以下几种情况分析

第一.若利润不变或提高时,此两种情况下,经济效益均在提高。

第二.若利润也下降时,同样也有三种情况。

①利润与生产成本同幅度下降,此时经济效益不变。

②利润下降的幅度比生产成本下降的幅度大,那么经济效益下降。

③利润下降的幅度比生产成本下降的幅度小,那么经济效益提高。

思考:企业利润总量增加是否就意味着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了?

分析: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企业利润总量,二是产品成本总量或企业全部资金。因此,企业利润总量增加,能否提高经济效益有三种可能:①如果企业利润总量增加比产品成本总量或企业资金总量增长快,包括企业利润总量增加,而产品成本总量或企业资金总量不变;企业利润总量增加,而产品成本总量或企业资金总量反而下降,这两种可能则说明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了。②如果利润总量增加与产品成本总量或企业资金总量的增长的速度一样快,则说明经济效益没有变化。③如果企业利润总量增加不如产品成本总量或企业资金总量的增长的速度快,则说明企业的经济效益下降了。

贴不了了,自己去http://h82433935.blog.163.com/blog/static/115276608200932544311105/

高中政治会考重点

一、经济学:

★(1)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2)商品的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是商品价值的大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价值规律的作用: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生产部门的分配(调节作用、棒子作用);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刺激作用、鞭子作用);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淘汰作用、分化作用)。最终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4)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从根本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地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5)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是我国的分配制度;这是由生产力水平、所有制结构决定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6)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

(7)国家的宏观调控:由于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且市场调节可以广泛发挥作用的领域,市场也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因此需要国家的宏观调;宏观调控是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控制和调节,其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手段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8)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企业经济效益是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增强综合国力,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等;途径主要有两条(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

(9)企业经营者的素质:既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又要具有经营的专业知识、才干和能力。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对企业的竞争至关重要;企业的信誉和形象集中表现在产品和服务质量上,保证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应当在市场上开展正当竞争,反对和抵制不正当竞争。

★(10)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进步与发展的保障;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发展速度仍然相对滞后,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要彻底改变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的现状,必须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道路(靠政策、靠技术、靠投入、靠产业化经营、靠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等)。

★(11)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指现代机器大工业):必须大力发展支柱工业(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和建筑业),因为一个国家能否实现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产业的发展水平;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决定着这个国家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要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大力发展工业。发展工业必须走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12)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我国第三产业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必须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有效地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增加劳动就业,保持社会稳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3)劳动者的主要权利和义务: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是通过实现劳动者的权利和履行义务体现出来,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离、是统一的;其主要权利(略)和主要义务(提高职业技能—劳动者的技能水平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技术实力甚至生产力的水平、遵守职业道德)。

(14)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则(既要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权利和义务相统一);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企业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必要条件、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性措施)。

(15)国民收入的分配: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受客观经济条件的制约。

(16)财政收入和支出:财政收入是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集中起来的资金(税、利、费、债);财政支出就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的过程,财政支出规定了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也可以反映政府的政策。国家的财政是通过瞀实现的。

(17)财政的巨大作用: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促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为了使财政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关键是大力增加财政收入,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努力发展经济,增加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

(18)税收的性质和作用:我国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社会主义新型税收;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9)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我国的银行主要有中央银行(是国家机关,是我国政府的组成部分;其职能是依法制定实施货币政策、管理人民币流通、经理国库、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商业银行(企业法人)、政策性银行(目的是建立健全国家的宏观调控体系)。

(20)银行的作用:为我国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是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能够掌握和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住处为企业和国家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21)商业保险:是一种针对风险本身的投资方式,是建立在商业原则的基础上,是参与保险人个人意志的体现,是把分散的社会资金集中起来,用以弥补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损失的一种措施,为企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生活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

(22)市场交易原则:市场交易原则是保证市场交易活动有序,按规则进行的基本条件,其内容主要包括自愿(基本原则,是前提)、平等(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也是市场交易的重要原则)、公平(是市场交易原则的重要内容,是市场交易原则的灵魂,是衡量市场交易活动是否有序、是否规范的试金石)、诚实信用(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发展商品服务市场,必须坚持市场交易原则,这是遵循市场运行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

(23)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

(24)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商品服务市场上,消费者占有重要地位,消费者在商品服务市场上享有广泛的权利消费者也要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经济秩序。

(25)经济全球化:随着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实行对外开放已成为全球性的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世界间的经济联系广泛地渗透到各个领域,,其表现是(生产国际化、市场国际化、资金国际化、科技开发与应用国际化、信息传播国际化)。

(26)世界金融和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组织(WTO—专门协调国际贸易关系的国际经济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协调国际货币关系、向会员国提供短期贷款等)、世界银行(World Bank—主要协调对发展中国家贷款和和投资的国际金融组织)

(27)世界市场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必然的(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要条件);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已为世界各国的经验所证明,也为我国的实践所证明,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28)通过海关征收的关税对一国对外贸易具有重要影响(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调节进出口贸易,调节国内市场供求关系)。

(29)我国对外贸易的作用:可以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节约社会劳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吸收、引进当代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增强本国的经济实力;接受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和挑战,促进国内企业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国际化水平.

(30)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我国发展对外贸易,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平等互利的原则;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中,既要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有益的东西,又要坚决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蚀。

★ 经济学新考纲修改:

1、 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调整为“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积极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有利于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对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消除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确立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实现公平竞争;进一步完善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法保护非公有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政府监督管理和服务,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进一步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健全管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要素,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

3.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宪法确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有利于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其次,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三、维护了社会公正。使合法的私有财产有了法律保障。第四、表明我国正按照文明政治、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构筑文明政治、市场经济的运行基础,这有助于树立好的国际形象。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进步。

4、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①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因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是客观规律。②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5、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这一观点体现了党关注民生、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6、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社会信用体系是保证经济良好运行的社会机制。它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以解决市场参与者的信息不对称为目的,使守信者受到鼓励,失信者付出代价,保证市场经济的公平、公正与效率。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

二、哲学常识:

(1)世界的客观性: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为前提;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2)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依赖于物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3)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规律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实事求是(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4)联系的普遍性: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必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内部联系;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善于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5)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发展之中;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要有创新精神,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学会创造性思维。“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学会创造性思维”。

(6)规律: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应该也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7)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既对立—互相排斥、互相斗争,又统一---双方互相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 是普遍存在的,必须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8)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对事物的具体特点要进行具体的分析;不同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前提和关键)。

(9)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办事情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重点,又要统筹兼顾);看问题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10)内因和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要重视内因的作用,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对外因要一分为二的分析,善于利用对事物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外部条件,注意避免其对事物发展的不利影响)。

(11)量变和质变:坚持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重视量的积累),坚持适度的原则;注意优化结构,促进事物的发展。

(12)发挥主观能动性:人有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客观因素的制约。

(13)认识要不断深化(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学会运用分析与综合思维方法;重视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在认识中的作用。

(14)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15)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促进或阻碍)。“在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中应提倡诚信”

(16)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有导向作用(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人生选择和人生道路);正确的价值观必须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不同的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是不同的。

(17)实践: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要走群众路线,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核心、也包括认识能力和思维方法);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三、政治常识:

★(1)我国的国体和政体: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国家职能,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并反映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的国家职能有对内职能(依法打击敌对分子和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组织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组织领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科文卫事业;搞好社会公共服务---维护安定团结和社会治安、建立健全社会福利制度和保障制度、兴办公共设施和保护生态环境)和对外职能(防御外敌入侵和颠覆,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创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发展,积极发挥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

★(2)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地方一切重大事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任免权、决定权、监督权);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受人民监督,为人民服务,向人民负责,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宪法赋予他们特有的权利(发言表决免责权、提案权、质询权等)并且必须自觉履行义务(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机密、密切联系群众、接受选民或原选举单位的监督等)。

★(3)我国的国家机构: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对人民负责、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其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实行依法治国的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当家作主的地位。

(4)我国的公民与国家: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坚持公民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坚持公民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认真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5)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决定的,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保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调动各方面的各级因素);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方式)。

(6)我国铲除了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根源,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政治、经济、文化权利)、民族团结(是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是民族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各民族共同繁荣(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事业都得到发展和不断进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逐步消除东西部差距,是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首先民族地区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时需要国家、发达地区的帮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7)我国的宗教政策:在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宗教信仰自由的含义、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活动,国家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8)当代国际社会:国际关系是变化发展的,决定国际关系的因素主要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度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9)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和平与发展的障碍;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经济是基础,科技是龙头,各国能否在科技发展上取得优势,增强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最终决定本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10)我国的对外政策: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首要目标,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关系的基本准则、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支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四、补充知识:问题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背景:十届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必须坚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它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是硬道理,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要以人为本,注重“五个统筹”,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无论是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最根本的是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并切实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要坚持经济发展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切实加强薄弱环节;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努力缓解资源约束矛盾;抓住有利时机,着力推进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一)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1、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2、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4、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这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重要战略思想。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

(三)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经济发展需要一定的速度,特别是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更需要长期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但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增长要注意质量,做到速度和效益的统一。要转变增长方式。

2、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

3、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

4、坚持区域协调发展 ;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5、坚持可持续发展。这就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6、坚持改革开放。按照“五个统筹”推进改革开放,才能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才能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才能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为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锐意推进改革。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7、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问题二、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增长方式转变、走中国特色的节约型发展之路

1、十届人大三次会议指出:要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依靠科技进步,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结构调整。

高中政治知识点啊···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想一想: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劳动产品也一定是商品,这种说法对吗?

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1、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2、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商品流通的含义: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商品流通公式:商品—货币—商品

你认为下列哪些是商品?为什么?

1、自然界的空气 2、母亲为你织的毛衣 3、雪山上待售的氧气 4、回收的啤酒瓶

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本质:一般等价物

货币职能的含义: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它是货币本质的体现

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

货币的基本职能 基本职能的含义 执行方式

价值尺度 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它一切商品大小的职能 观念上的货币

流通手段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职能 现实中的货币

流通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纸币在哪些方面优于金属货币:纸币制作成本低,更便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

纸币的含义: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纸币发行的影响: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如果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如果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①通货膨胀②通货紧缩

①实质:供小于求,表现:物价上涨,纸币贬值。影响: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商品销售困难,经济秩序混乱。

②实质:供大于求,表现:物价下降,纸币升值。影响;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有好处,但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与投资积极性,使经济萧条,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市场消费不振,对经济长远发展,人民长远利益不利。

通货膨胀的含义:指经济运行中出现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现象。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

通货紧缩:它表现为物价全面下跌,通常伴随着经济衰竭的出现。

信用卡:信用卡是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信用卡的优越性:集存款、取款、消费、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支票:支票时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引起价格变动和差异的因素: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等,甚至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也能对价格产生影响。

1、供求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

A、卖方市场:含义,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不应求,卖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即使提高价格,也能把商品卖出。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A、买方市场,是由买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过于求,买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价格通常趋于下降。

2、价值决定价格:

(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A、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B、商品价格的高低,因为它们所含价值量不同。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①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的需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即商品生产者个人生产某种商品所用的时间。

②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量越大,反之越小。

(3)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

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定社会生产率的表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由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引起。

③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影响商品的价值量,但可改变个别劳动时间,改变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

3、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①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②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③作用:调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使资源在社会各部门之间实现优化配置)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企业内部实现优化配置)导致商品生产的优胜劣汰。(使资源在企业之间实现优化配置,总之,即有利于资源优化,合理,高效配置)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消费水平主要受影响的因素:居民收入、物价总体水平。

消费分类 最常见的 按消费对象 按消费目的

消费方式 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

租赁消费 有形商品消费

劳务消费 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

享受资料消费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理性消费的正确原则: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

为什么说生产决定消费:(1)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2)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3)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4)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消费对生产的影响:(1)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2)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3)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现今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相矛盾。

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公有制经济包括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份和集体成分。

国有经济好处: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它掌握着国家经济的命脉,在国民经济中

起主导作用。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

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作

用。

集体经济好处:集体经济可以体现共同富裕的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缓解就业压力,

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

如何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1)必须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2)必须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的两个方面:(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个体经济特点:个体经济以手工劳动为主,具有规模小、投资少、设备简单、经

营灵活等特点

个体经济好处:个体经济在利用分散的资源、发展商品生产、促进商品流通、扩大社会服务、

方便人民生活,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私营经济好处: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可以集中和利用一部分私人资金,为发展生产和满

足人民生活需要服务;可以吸收劳动者就业,增加劳动者个人收入和国家税

收。

私营经济与个体经济的区别:与个体经济相比,私营经济规模较大,设备较先进,劳动生产

率比较高,对提高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有积极作用。

外资经济好处:发展外资经济,有利于引进境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学习境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有利于扩大就业,扩大出口,增加财政收入。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存的基本经济制度

背景 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优越性 (1)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3)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怎样坚持和完善这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第五课 企业与劳动者

企业的含义: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公司的含义: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出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公司股东依法享有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

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公司的组织机构通常有三个部分组成: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

公司制的优点:公司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管理机构等优点。

如何使公司不断发展壮大?依据是什么?

答:公司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利润,只有保持一定的营利能力,公司才能开发技术、更新设备、扩大规模,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公司经营成功取得的因素:(1)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2)公司要提高自

住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

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3)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企业兼并好处:可以扩大优势企业,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以优带劣,提高企业

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有益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企业破产的好处:(1)有利于强化企业风险意识,促使企业在破产的压力下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2)通过企业破产,及时淘汰落后的企业,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为什么要就业:(1)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

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

富和精神财富(3)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

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4)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

其实现自生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

进人的全面发展。

正确择业观:(1)树立自主择业观(2)树立竞争就业观(3)树立职业平等观(4)

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劳动者享有的权利: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力,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力,休息休

假的权力,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力,接受职业技术培

训的权力,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力,提请劳动争议处理

的权力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权益受到侵犯时采取的手段: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

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

而不能采用非法手段施加报复

第六课 投资理财的选择

存款利息的计算公式:存款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

我国的储蓄主要有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两大类

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存款业务 贷款业务 结算业务

债务分为:国债 企业债券 金融债券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我国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的原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

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的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原则: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

答: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做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

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

劳少得。

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

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的

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实行按劳分配的好处: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

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

除按劳分配的多种分配方式: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公平收入分配的好处: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

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社会公平的举措: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

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2)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

社会公平另一重要举措

社会公平的优越性: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维护劳动者

利益,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

协调健康发展。

效率与公平存在什么样的矛盾?

答:(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

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2)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

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3)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

精神。

第八课 财政与税收

财政的作用:(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财政收入分为: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及其他收入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关系:财政收支平衡、财政盈余、财政赤字

税收的特征:强制性 无偿性 固定性

税收分类:流转税 所得税 资源税 财产税 行为税;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是影响

很大的两个税种。

税收特点: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第九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经济手段

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2)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3)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能够发挥国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的优势,

是国家队经济的宏观调控做得更好、更有成效。

为什么要加强宏观调控:(1)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2)由我国社会主义性

质决定(3)社会主义共有知己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国家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人们的消费分类:温饱型 小康型 较富裕型

我国已经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要达到以下几新要求:

(1)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 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3)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

长方式、消费模式。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内容:(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怎样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2)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3)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5)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第十一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生产全球化 贸易全球化 资本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有利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它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他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经济全球化的不利影响(实质):

现阶段,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世界三大经济组织:世界贸易组织 世界银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的积极作用:

它积极组织多边谈判,为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协定,为成员提供解决经济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

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

(1) 非歧视原则

(2) 市场准入原则

(3) 互惠原则

(4) 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的原则

(5) 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

我国于2001.12.11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做出了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对外开放成为我过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如何利用外资:我们要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完Ⅰ

高中政治货币的概念是什么

货币的本质 是 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基本职能有4个

1, 价值尺度

2, 流通手段

3,贮藏手段

4,支付手段

117359